梅州市,
广东省辖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
闽、
粤、
赣三省交界,土地面积1.58万平方千米。隋唐属潮州,
南汉乾和三年(945年),程乡升为
敬州。宋开宝四年(971年),改敬州为梅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乡升为
嘉应州,辖地包括程乡、平远、镇平及原
惠州府的兴宁、长乐五县,称为嘉应五属。1988年,设立地级梅州市。截至2022年,梅州市辖2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2023年末,户籍人口535.08万人,常住人口384.91万人。
历史沿革
古代属
海阳县,南朝南齐永明元年(483年)析海阳县设
程乡县,隋唐属潮州。
五代十国南汉乾和三年(945年),亦即
后晋开运二年,程乡升为
敬州,领程乡县,是梅州
州治设立的起始。
宋开宝四年(971年),因避宋太祖祖父
赵敬之讳,改“敬州”为“
梅州”,“梅州”的名称即始于此。熙宁六年(1073年),废梅州,以程乡县隶潮州;
元丰五年(1082年),梅州复置,仍领程乡县,属
广南东路;绍兴六年(1136年),废梅州复设程乡县隶潮州;
绍兴十四年(1144年)又复置梅州,仍领程乡县,属广南东路。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梅州为
梅州路,置总管府;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复为梅州,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宣慰司;元贞元年(1295年),隶属潮州路;延祐五年(1318年),改直隶
广东道宣慰司,均只领一程乡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州为程乡县,隶潮州府。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乡升为“
嘉应州”,隶属广东省,辖地包括程乡、平远、镇平及以前为
惠州府所统的兴宁、长乐五县,称为“嘉应五属”。嘉庆十二年(1807年),升嘉应州为
嘉应府。嘉庆十七年(1812年),复为嘉应州,仍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
宣统三年(1911年),嘉应州复名梅州。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 1914年,隶属广东省潮循道。1936-1949年,先后隶属
广东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广东省第九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兴宁县兴城镇。
1949年10月,梅州市设置
兴梅专区;1950年1月26日,设置兴梅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梅县、兴宁、大埔、丰顺、五华、平远、蕉岭7县;1952年底,撤销兴梅专区,兴梅7县改隶
粤东行政区;1956年2月,粤东行政区划分为惠阳、汕头专区,兴梅7县属
汕头专区;1965年7月,设立
梅县专区,原兴梅7县从汕头专区分出,归属梅县专区,后改为
梅县地区;1979年3月,原梅县所辖之梅州镇由区级升格为县级称梅州市,梅县地区辖7县1市;1983年6月,梅州市与梅县合并改为梅县市,梅县地区由所辖7县1市改为6县1市;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3月正式挂牌),辖7县及新划县级区梅江区,共7县1区。
行政区划
1994年6月,兴宁县撤县设市(县级),梅州市辖梅江区、梅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代管兴宁市(县级)。
2013年10月,国务院批准同意梅州市撤销梅县,从此梅县结束县治,设立梅州市梅县区。梅州市辖2区(梅江区、梅县区)5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代管兴宁市。
截至2020年6月,梅州市下辖2个市辖区(
梅江区、
梅县区)、5个县(
大埔县、
丰顺县、
五华县、
平远县、
蕉岭县),代管1个县级市(
兴宁市)。
截至2021年底,梅州市辖2个市辖区、5个县、1个县级市,有104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2048个村委会、210个居委会、11135个自然村。2021年3月8日,兴宁市新增合水农场一八村、二三村、四五村3个村委会。
截至2022年10月,梅州市辖2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梅江区、
梅县区、
大埔县、
丰顺县、
五华县、
平远县、
蕉岭县、
兴宁市。梅州市人民政府设在梅江区
江南街道新中路。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梅州市位于
广东省东北部,地理位置坐标为北纬23°23′~24°56′、东经115°18′~116°56′之间。地处
闽、
粤、
赣三省交界,东部与
福建省龙岩市和
漳州市接壤,南部与
潮州市、
揭阳市、
汕尾市毗邻,西部与
河源市接壤,北部与
江西省赣州市相连。梅州市土地总面积15876平方千米。
地质
梅州市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主要有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梅州市处于华南褶皱系的南部,有北东向、东西向、北西向、南北向四种走向的断裂带。
地形地貌
梅州市境内总体地势北高南低,由闽粤赣边境逐渐下降到梅县、兴宁等盆地后又重新高起,再逐渐下降到潮汕平原。按地貌形态可划分为由花岗岩、喷出岩、变质岩、砂页岩、红色岩和灰岩六大岩石构成的平原(盆地)、阶地、台地、丘陵和山地五大类。梅州市山地面积占24.3%;丘陵及台地、阶地面积占56.6%;平原面积占13.7%;河流和水库等水面积占5.4%。
梅州市境地处
五岭山脉以南,地势北高南低,山系主要由
武夷山脉、
莲花山脉、凤凰山脉三列山脉组成。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有140多座,其中位于丰顺县的
铜鼓嶂海拔1560米,是梅州第一高峰。山地主要有
七目嶂、
铁山嶂及梅、蕉、平山地。
梅州市境内主要盆地有
兴宁盆地,面积约400平方千米,属于梅州市第一大盆地;梅江盆地,面积约120平方千米;蕉岭盆地,面积约100平方千米;汤坑盆地,面积约100平方千米。
气候
梅州市地处低纬,近临
南海、太平洋,且受山区特定地形影响,具有夏日长、冬日短、气温高、光照充足和雨水丰盈且集中等低纬气候特点,又具有冷热悬殊、气流闭塞,易有旱涝灾害,地形小气候突出等山区气候特点。梅州市属典型的
亚热带季风气候,该气候区是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气候区的过渡地带,以大埔县茶阳经梅县区松口、蕉岭县蕉城、平远县石正、兴宁市岗背为分界线,平远、蕉岭、梅县北部为中亚热带气候区,五华、兴宁、大埔和平远、蕉岭、梅县南部为南亚热带区。
水文
梅州市境内主要河流有
韩江,全长470千米(梅州境内长343千米),流域30112平方千米(梅州境内14673平方千米);
梅江,全长307千米(梅州境内长271千米),流域面积13329平方千米(梅州境内10888平方千米);
汀江,全长323千米(梅州境内55千米),流域面积11802平方千米(梅州境内1333平方千米);同时还有
琴江、
五华河、
宁江、
程江、
石窟河、
梅潭河、
松源河、
丰良河、
五经富水、
榕江北河等。此外,
东江亦沿市境西北的兴宁市边境流过,在梅州境内河段长24.8千米,流域面积260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梅州市
水资源丰富,境内多年平均降雨总量251.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28.7亿立方米,过境客水量127亿立方米。梅州市人均拥有本地水资源量2579立方米。境内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31.37万千瓦。地下热水资源丰富、水温高、水质好、流量大。如丰顺汤坑邓屋温泉,水温高82~91℃,流量为4459公升/秒。
受降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梅州市地表水资源量比较丰富。2020年,梅州市
地表水资源量104.37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26.66亿立方米,出境水量140.16亿立方米。
生物资源
梅州市动植物种类繁多,经济价值较大的主要兽类和鸟类有200多种,两栖、爬行类动物有100多种。主要兽类有豹、野猪、豪猪、果子狸、穿山甲、山兔等;鸟类有鹭、鹰、竹鸡、麻雀、天鹅等;两栖类有沼蛙、泽蛙、石蛙、蟾蜍等;爬行类有蟒蛇、金环蛇、银环蛇、眼镜王蛇、泥蛇以及大壁虎、鳖、乌龟、巨蜥、水獭等。境内有2000多种
高等植物,经考察采集和记载的有1084种,隶属于182个科、598属。其中
蕨类植物19科、29属、41种;
裸子植物7科、11属、14种;
双子叶植物134科、471属、908种;
单子叶植物22科、87属、121种。按树种分类有:
材用植物、
药用植物、
油脂植物、
芳香植物、
纤维植物、
淀粉植物、果类植物、
蜜源植物、鞣料植物,还有属于花卉、观赏和庭园绿化类的野生植物。发现了中华穿山甲的新鲜洞穴,并拍摄到了中华穿山甲活动影像。
矿产资源
梅州市处于武夷成矿带的南缘,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发现矿产资源54种。梅州矿藏点多面广,开发前景广阔。已探明储量的矿种主要有
煤、
铁、
锰、
铜、
铅、锌、
钨、锡、钼、锑、
银、
稀土、石膏、膨润土、珍珠岩、水泥用灰岩、建筑用花岗岩、矿泉水及地热,其次为钛、钒、钴、铋、金、铍、铀、萤石、冶金用白云岩、硫铁矿、钾长石、叶蜡石、高岭土、陶瓷土、饰面用大理岩、饰面用辉绿岩等。530多处矿床。其中煤储量2.7亿吨,占全省第二位;锰、铁储量分别占全省的20%和30%。五华的稀土、梅县的铜、蕉岭的石灰石、大埔的瓷土、兴宁的煤、平远的铁,以其储量丰富、品位高而颇负盛名。
梅州市是中国第三大
稀土资源蕴藏地。梅州市优势矿种有稀土、铜、陶瓷土、水泥用灰岩、地热、煤炭等。探明稀土氧化物储量17万吨,水泥用灰岩保有储量约14亿吨,煤炭资源保有储量约1.44万吨,发现地热矿点44处。大中型矿床有平远县仁居稀土矿、平远县八尺稀土矿、大埔县五丰稀土矿、梅县区玉水硫铜矿、梅县区嵩溪银锑矿、梅县区银屎铅锌(银)矿、梅县区琯坑钨矿、五华县汶水钨矿、五华县洋圹钨矿、五华县白石嶂钨钼矿、兴宁市铁山嶂铁矿、兴宁市霞岚钒钛磁铁矿、平远县尖山铁矿、丰顺县八乡铁矿、丰顺县尖笔岽铅锌矿、蕉岭县文福长隆山水泥用灰岩及丰顺县汤坑镇邓屋地热、五华县郭田双光矿泉水等。
截至2018年12月31日,梅州市持证矿山共189个(其中部级发证3个、省级发证12个、市级发证10个、县级发证164个),露天开采130家,地下开采59家。梅州市矿山地质调查点661个,其中建筑石料192个、水泥用石灰岩171个、煤89个、陶瓷土46个、轻稀土矿45个、砂岩18个、铁矿16个、高岭土13个、其他71个。
截至2023年底,有效探矿权26个,勘查登记面积共168.07平方千米,占辖区面积的1.06%。勘查矿种有稀土、银、铜、铅、锌、铀、铌钽、铷、钼、地热水等。全市登记矿山177家(有效期内136家、过期41家),其中停产107家,在产29家;登记面积51.87平方千米,占辖区面积的0.32%。矿业开采以稀土、铜、铁、建筑用石料、水泥用灰岩、高岭土(陶瓷土)、地热、矿泉水等矿产为主。
人口
2016年末,梅州市户籍人口为551.40万人(人口历史峰值),常住人口436.0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1.89万人,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48.59%。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4.11‰,死亡率为5.64‰,自然增长率为8.47‰。
2020年末,梅州市户籍人口为543.96万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梅州市常住人口3873239人。梅州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952489人,占50.41%;女性人口为1920750人,占49.59%。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997795人,占51.5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875444人,占48.42%。流动人口为762344人。流动人口中,外省流入人口为88806人,省内流动人口为673538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330615人,增长76.58%。
2022年,在梅州市内居住的有汉族、畲族、壮族、瑶族、满族、回族、苗族等45个民族,梅州市有少数民族人口80800多人,其中户籍人口10403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70900多人(人数随时间、季节变化而有增减)。梅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丰顺县潭江镇凤坪畲族村全村156户950人,其中畲族107户608人。
2023年末,梅州市户籍人口为535.08万人,常住人口384.9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8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09.3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4.39%,比上年末提高1.71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 2.68万人,出生率6.95‰;死亡人口3.67万人,死亡率9.52%;自然增长率为-2.57%。
参考资料来源
政治
经济
综述
1992年8月,国务院把梅州市列为
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年10月,设立梅州市经济开发试验区(后更名
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
2021年,梅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308.01亿元,同比增长5.5%,两年平均增长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51.35亿元,同比增长5.9%,两年平均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09.13亿元,同比增长2.6%,两年平均增长2.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47.53亿元,同比增长7.3%,两年平均增长4.6%。
2021年,来源于梅州市的财政总收入302.55亿元,同比增长2%,其中:税收总收入211.05亿元,同比增长6.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5.00亿元,同比增长7.7%。
2023年,梅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408.43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6.05亿元,增长5.8%,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8.0%;第二产业增加值444.11亿元,增长9.5%,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4.1%;第三产业增加值698.27亿元,增长4.9%,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7.9%。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8.9:31.5:49.6,第三产业比重减少0.3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6549元,增长6.8%。
2023年,梅州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6%,增速比2022年提高18.6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提高4.6个百分点。2023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778元,同比增长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9%。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129元,增长3.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707元,增长7.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全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694元,比上年增长5.5%。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123元,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991元,增长6.2%。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9%,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为38.7%,农村为41.6%。
参考资料来源
第一产业
综述
2023年,梅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4.72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比2022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农业(种植业)增长5.0%,林业增长14.7%,牧业增长6.9%,渔业增长2.6%,农林牧渔服务业增长9.1%。2023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6.64万亩,粮食产量113.84万吨。蔬菜产量增长3.3%,园林水果产量增长7.9%,茶叶产量增长9.9%,猪肉产量增长9.0%。全年生猪出栏219.56万头,增长9.1%;年末生猪存栏119.03万头,下降6.8%。
2023年,梅州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6.64万亩,比上年增长0.1%;稻谷种植面积242.84万亩,下降0.4%;甘蔗种植面积1.69万亩,下降9.6%;油料种植面积20.22万亩,增长4.2%;蔬菜种植面积115.57万亩,增长3.1%;园林水果种植面积133.42万亩,增长5.0%;茶叶种植面积35.41万亩,增长7.5%。全年粮食产量113.84万吨,比上年增长0.1%,其中,稻谷产量105.07万吨,下降0.6%;甘蔗产量4.44万吨,下降6.8%;油料产量4.00万吨,增长5.7%;蔬菜产量271.30万吨,增长3.4%;水果产量171.60万吨,增长6.7%;茶叶产量3.05万吨,增长 9.9%。全年肉类总产量29.91万吨,比上年增长6.7%,其中:猪肉产量17.33万吨,增长9.0%;禽肉产量11.26万吨,增长 7.9%。年末生猪存栏119.02万头,下降6.8%;生猪出栏219.56万头,增长 9.1%。全年水产品产量11.00万吨,比上年增长3.0%。
农业
梅州市是广东省最大的柚果产区、全球最大的
沙田柚生产基地、全国第二大柚类生产基地,曾获“中国金柚之乡”和“中国蜜柚之乡”称号。柚果产业已成为梅州市农业支柱产业。
梅州市主要以生产绿茶和乌龙茶为主,同时生产少量红茶和其他茶类。2022年茶叶总产量中绿茶占52.52%,青茶(乌龙茶)占42.36%,红茶占2.11%,其他茶类占3.0%。其中绿茶主要以客家炒绿为主,并有一部分名优绿茶,乌龙茶则以单丛茶为主。
近年来梅州市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广东省
茶叶生产第一大市。2022年全市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分别占全省的22.41%和18.47%,茶园平均亩产干茶约为89公斤。2022年梅州市茶园面积32.95万亩,同比增长0.67%;茶叶产量2.77万吨,同比增长8.2%。全市茶产业主要分布在梅江、梅县、兴宁、平远、蕉岭、大埔、丰顺及五华等8县(市、区)。
2022年,梅州市经营茶叶种植、加工、流通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有72家,其中省级以上33家。此外,梅州市累计78家茶叶企业获得SC认证。2019年至2022年,已有34家茶企茶园认定为广东省生态茶园。2023年11月,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
梅州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
自2021年起到2025年,梅州市计划增加新造高产油茶林面积10万亩,打造油茶现代产业集群,构建油茶全产业链,打响“梅州茶油”特色区域品牌。
2020年,梅州市共有152家企业入选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名单,数量居广东省第一。同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4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有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共46家,新增省级示范社14家,新申报市级示范社29家。此外,梅州有24家企业上榜2021年广东省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名单。
梅州市有11个农村创业园区入选农业农村部公布的《
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目录(2021)》。
据《梅州科学技术志》记载:“大宗野生品种748种;珍稀品种20种”,“经鉴定编入《梅县地区中药资源名录》中的属国家和省重点品种282个,占全国和广东省的普查品种的61%”。
林业
梅州市国家储备林基地是广东首个国家储备林项目,总投资约150亿元,以营造培育工业原料林、乡土树种、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多功能森林,建设林业种植配套基础设施,适度发展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森林配套产业。
梅州市各级林业部门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林农”的模式,形成产前、产中、产后有机产业链。至2020年底,梅州市共有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8家;至2021年,共有10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林业龙头企业。
截至2022年2月,梅州市有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6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4个;梅州市共拥有1个
国家森林康养基地、11家广东省森林康养基地(试点)。
畜牧业
2023年,梅州市肉类、禽蛋、奶类总产量分别达29.9万吨、3.89万吨和0.4万吨,畜牧业产值90.26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1.38%。肉类生产是梅州市畜牧主产业,2023年度同比增长6.72%;蛋类生产快速发展,2023年产量同比增长6.81%;奶类生产持续增长,2023年同比增长95.3%。肉奶蛋市场供应充足、种类丰富,有力保障了“菜篮子”供给安全。2023年度主要畜产品生猪出栏量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下滑后恢复到219.56万头,同比增长9.1%;家禽出栏量7794.56万只,同比下降3.9%。2023年度工业饲料总产量106.74万吨、总产值39.14亿元。
2024年8月5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
梅州市畜牧业发展规划(2024-2028年)》,立足畜牧业现状基础,综合考虑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等因素,科学规划梅州市畜牧养殖布局。
第二产业
2023年,梅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6.54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比2022年提高11.7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提高2.6个百分点。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2.89亿元,增长15.2%;制造业增加值224.52亿元,增长8.8%,其中,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0%和17.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29.9%、21.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59.12亿元,增长9.0%。从支柱产业看,全市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240.16亿元,增长9.0%。其中,烟草增长4.1%,电力增长9.6%,建材增长0.5%,电子信息增长16.9%,机电制造增长20.9%。从工业园区看,全市10个省级工业园区(含集聚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24.88亿元,增长12.7%。增长较快的有丰顺园区、五华园区、平远园区,分别增长32.3%、19.5%、19.2%。
2023年,梅州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3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全年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280个,增长39.3%;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83.61亿元,增长12.3%;实现利润总额14.62亿元,下降12.0%;利税总额 22.69亿元,下降6.4%。建筑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70.35万平方米,增长0.6%;房屋竣工面积375.02万平方米,下降4.4%。
梅州市工业六大支柱产业: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矿业加工。
陶瓷产业是梅州市最有特色的传统产业之一,作为中国青花瓷之乡,梅州市大埔县是中国四大青花瓷生产基地之一,其陶瓷生产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高陂是大埔最早的陶瓷产地,宋代以前已有陶瓷生产,是广东省陶瓷主产区之一,素有“陶瓷之乡”“白玉城”美称,更有粤东“瓷都”之誉
梅州市是广东省传统水泥产地,是粤东地区重要的水泥基地。水泥工业是梅州市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梅州市水泥行业从业人数超过10000人。规模位居全省前列。截至2020年底,梅州市水泥熟料设计产能1500万吨/年,占全省15.7%,2020年梅州市水泥总产量2291万吨。两者均位居全省第二。
汽车零部件产业是梅州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零部件生产始于1954年,是广东省较早生产零部件的地区。形成以
梅江区、
梅县区、
兴宁市、
平远县、
丰顺县、
五华县为重要支撑的“一核心、多基地”联动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梅州市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广汽零部件产业园等特色“园中园”,促进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提升,力争至2025年梅州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产值达100亿元,打造成为广东省重要汽车制造零部件配套基地。
电声产业是梅州市支柱产业之一,是梅州市
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较强的行业影响力,至2020年,梅州电声产业总产量已超过全国电声行业总产量的十分之一,成为了广东省最大规模的电声产业研发、生产、贸易和出口基地。铜箔—印制电路板产业是梅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较强的行业影响力。2020年,梅州市铜箔年产能4.9万吨,占全国电解铜箔产能的7.36%,主要集中在梅县区;印制电路板产业主要集中在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梅州市铜箔、印制电路板企业中在主板、中小企业板、科创板上市企业有3家,在新三板上市企业有2家,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有29家,其中超十亿元企业有2家。梅州已经成为广东主要的铜箔—印制电路板生产制造基地。
梅州市
稀土资源蕴藏量位列中国第三。梅州市稀土资源为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具有类型多、配分好、品位高、易开采的特点;广泛储存于各类花岗岩风化壳中,分布面积达4000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平远、丰顺、兴宁、大埔、五华等县(市)。梅州地区稀土企业已形成从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精深加工为一体的完整稀土产业链。到2025年,将梅州打造成全省稀土产业链最齐全、稀土产业链规模最大的重要稀土产业基地,全行业直接销售收入达到约50亿元。梅州市矿业建立以铜业为主,钼锑铅锌采选业为辅的有色金属产业;以稀土分离冶炼、磁性材料及其运用产品生产为主,银(锑)矿开发加工为辅的稀有贵金属产业;以铁矿采选及铸造加工业为主的黑色金属产业;以水泥用灰岩开采、水泥生产及建筑用石料(含机制砂)开采加工为主,瓷土采选及陶瓷生产及大理岩开采加工为辅的绿色建材产业;矿泉水与地热(温泉)开发及以之为依托的康养文旅产业等五大产业集群。
烟草业是梅州市支柱产业之一,梅州烟草业由三大块组成:卷烟制造,烟叶收购、销售和卷烟制品销售(
梅州市烟草专卖局)、烟叶复烤加工。
酒业作为梅州市支柱产业之一,梅州市饮料酒总产量53万吨,其中啤酒年产量20万吨,白酒年产量16万吨,黄酒年产量11万吨,配制酒年产量6万吨。梅州获得国家级《食品生产许可证》酒业企业有74家,有《小作坊登记证》酒业企业311家。酒类生产企业数量在广东省排第一位;从酒产品产量和产值来看,梅州在广东省排第二位。
第三产业
互联网产业
截至2019年,梅州市较为活跃的互联网和相关软件信息服务企业共1600多家。2016年至2020年9月,梅州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160.33亿元。2020年,梅州市共有电商企业45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三云两园两中心”(阿里云、金山云、飞翔云、广梅大数据产业园、兴宁互联网产业园、梅州互联网创新中心、青创中心)建设雏形初现。
梅州市互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梅州互联网产业收入及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500亿元,互联网产业的整体实力保持在粤东西北地区前列,梅州成为广东省重要的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北部生态发展区互联网产业高地。并基本建成广东省梅州数据中心集聚区、广东省5G产业园区(
梅州市5G产业园)。
金融证券
2020年末,梅州市证券市场共有国内A股上市公司9家,市价总值851.51亿元;境外(香港)上市公司1家,市价总值折合人民币4.67亿元;梅州市共有2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梅州市共有14家证券公司。资金账户新开数8.07万户,增长13.8%,股票基金累计交易额12352亿元,增长77.5%。股票基金市值442.95亿元,同比增长27.9%;共有11家证券公司营业部开展融资融券业务,融资融券余额22.86亿元,增长33.9%。期货公司1家。
2023年12月末,梅州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085.59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323.80亿元,增长11.3%。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217.87亿元,同比增长12.6%。贷存比为71.9%,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101.20亿元,同比增长7.7%。
2023年末,梅州市证券市场共有国内A股上市公司8家,市价总值494.57亿元,比上年末下降16.2%;境外(香港)上市公司1家,市价总值折合人民币0.25亿元,下降53.7%。全市共有1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在粤东西北12市中排名第一位。年末全市共有13家证券公司,全年实现营业利润总额8032万元,比上年下降19.7%;全年证券交易额13659.03亿元,下降18.8%;资金账户累计新开户数5.29万户,下降13.0%;股票基金市值441.14亿元,下降1.8%;融资融券余额22.81亿元,下降4.0%。全年实现保费收入67.32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29.61亿元,增长18.4%;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3.09 亿元,增长6.9%;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14.62亿元,下降5.6%。全年累计赔款和给付支出27.82亿元,增长 12.5%。其中,寿险业务赔付支出5.49亿元,增长33.8%;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14.16亿元,增长16.4%;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支出8.17亿元,下降3.5%。
服务业
2023年,梅州市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00.99亿元,比上年增长6.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8.63亿元,增长8.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2.67亿元,增长10.1%;金融业增加值101.20亿元,增长7.7%;房地产业增加值104.95亿元,增长1.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366.34亿元,增长5.2%。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4亿元,比上年增长 9.8%;利润总额负10.3亿元,下降185.4%。分行业看,教育行业增长43.2%;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下降1.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21.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下降9.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下降3.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下降5.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57.2%。
国内贸易
2023年,梅州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4.81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6.14亿元,下降1.6%。分区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483.84亿元,增长5.0%;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210.96亿元,增长6.9%。分消费类型看,商品零售额630.79亿元,增长5.4%;餐饮收入64.01亿元,增长7.8%。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下降1.6%,饮料类下降4.0%,烟酒类增长0.5%,中西药品类下降3.8%,石油及制品类下降0.6%,汽车类下降15.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0.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1.4%,日用品类下降 3.0%,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27.9%,通讯器材类增长634.1%。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增长151.6%,占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比重6.1%。
对外经济
2023年,梅州市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00.9亿元,比上年下降8.3%。出口总额79.2亿元,下降13.5%,其中:“三资”企业出口22.7亿元,下降10.1%;私营企业出口52.7亿元,下降18.2%。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48.5亿元,下降28.4%,占出口总额的61.2%。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8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9 亿元,增长12.3%。
旅游业
2019年,梅州市接待旅游总人数4990.12万人次,增长7.8%。其中接待过夜旅游总人数2395.69万人次,增长7.8%。国内外旅游总收入550.02亿元,增长9.1%。
交通运输业
2023年末,梅州市全年货物运输总量10337.35万吨,比上年增长1.0%。货物运输周转量119.73亿吨公里,增长7.1%,其中:公路货物周转量119.69亿吨公里,增长7.1%。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74.91万辆,比上年增长3.5%。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68.62万辆,增长3.8%。民用轿车保有量46.85万辆,增长3.5%。本年新注册汽车3.22万辆,下降11.4%。快递业务量(不包含邮政公司包裹业务)9807.8万件,增长32.9%;快递业务收入9.9亿元,增长14.9%。年末电话总用户446.0万户,增长1.4%;其中,固定电话用户35.3万户,下降 4.3%;移动电话用户410.7万户,增长1.9%。年末(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35.7万户,增长3.5%。
交通运输
梅州地处
粤港澳大湾区和
海西区、
长三角三大经济区的重要连接点上,也是汕潮揭平原与赣南闽西内陆腹地的重要联接桥梁纽带,是“通两湾、邻三省、接三区、联陆海[ 通粤港澳、杭州湾两大湾区,邻粤闽赣三省,接珠三角、海西、长三角三个经济区,联闽西赣南内陆腹地与汕潮揭近海平原]”的重要节点,担当了畅通循环国内市场的重要功能。同时梅州市正处于原中央苏区加快振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在新形势、新格局下,对梅州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021年12月,梅州市印发《
梅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梅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提出力争完成总投资960亿元,加快建设粤闽赣区域性交通枢纽,打造成为对内联通拓展的桥头堡。至2025年,梅州市构建通往“
粤港澳大湾区、
汕潮揭都市圈、
海西经济区、
赣南地区”四大综合运输通道。
公路
截至2022年底,梅州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0841公里,密度为131.3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条共752公里、
国道6条(
205国道、
206国道、
235国道、
238国道、
355国道、
358国道)838.2公里、
省道21条共2279公里、
县道3153.5公里、
乡道6981公里、
村道6837.3公里。四通八达的普通公路网构筑起了市县“1小时生活圈”和“市区为中心的市域2小时交通圈”。
梅州市境内有
长深高速、
济广高速、
汕昆高速公路、
梅龙高速公路(
泉州—梅州高速公路广东段)、
汕湛高速、
梅汕高速、
梅平高速(
潮州—南昌高速公路梅平段)、
大潮高速、
丰华高速(
大丰华高速公路丰华段)和
梅州东环高速共10条13段建成高速,通车总里程752公里,密度达4.74公里/百平方公里,市区至县城基本实现高速直通,出省出市高速公路通道增至9条,实现与所有相邻地级市1条以上高速公路连接。
截至2022年7月,梅州市共有汽车客运站22个,客运车辆6507辆(其中客运班车1076辆、公交车2003辆、巡游出租车128辆、活跃网约车约3300辆)。滴滴等7家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经营许可。建制村通客运班车比例达100%。全面推行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累计发行ETC装置54.3万套。2021年公路运输客运量和货运量分别达到545.63万人次和11207.04万吨。
1978年至2001年,旅外梅州乡亲已为家乡捐资建桥达1091座。如德龙大桥、嘉应大桥、宪梓大桥等均是由旅外华人华侨及旅港澳台的乡贤捐建而成。梅州城区主要桥梁有
广州大桥、
客都大桥、
梅州大桥、
嘉应大桥、
梅江桥、
东山大桥、
秀兰大桥、
剑英纪念大桥、宪梓大桥、德龙大桥、
罗乐大桥、
丽都大桥、
程江桥、
梅州政协连心桥等。
铁路
截至2022年底,梅州市有
广梅汕铁路、
梅坎铁路(
漳龙铁路梅坎段)和
梅汕高铁3条铁路共317.78公里,铁路密度200公里/万平方公里,经
梅州站的客货运输可直达广州、福州、南昌、长沙、武汉、南宁、昆明等7个省会城市和40多个市、县(区)。
龙龙高速铁路(
杭广高速铁路龙岩至龙川段)、
瑞梅铁路等2条高(快)速铁路正在建设。此外,梅州至漳州高铁(
梅漳高铁)、汕尾至梅州高铁(
梅汕高铁)、蕉岭至丙村铁路(
蕉岭货运铁路专线)、大埔至潮州港疏港铁路(
大潮铁路)建设前期工作正加紧推进,并提出规划建设
梅州旅游轨道交通,密切关注河源至揭阳高铁等项目动态,争取路线途经梅州或规划高铁之间联络线经梅州。
2023年8月2日,“
梅州综合保税区-广州
南沙港”海铁联运班列成功试运行,这是继2023年7月“梅州综保区-
盐田港”海铁联运班列成功试运行之后,
梅州国际陆港(
梅州国际无水港)开通的第二条
海铁联运线路。
2021年12月1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
梅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规划》,在加强铁路综合枢纽建设中提出夯实梅州市作为粤闽赣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加快完善梅州铁路枢纽规划,构建“两主九辅”[ “两主”为梅州西站、梅州站,“九辅”包括兴宁南站、五华站、蕉岭站、雁洋西站、大埔北站、平远站、畲江北站、建桥站和丰顺东站。]重点推进梅州站升级改造、梅州西综合客运枢纽的建设,推进铁路枢纽联通发展,适时开展将梅州西高铁动车组引入梅州站,梅州站的普通铁路引入梅州西站,实现高铁、普铁的互联互通、融合发展。
2024年5月27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
梅州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1—2035年)》,规划范围为梅州市域,统筹考虑与粤港澳大湾区及其他周边地市、区域的连接。
航运
梅州市结合梅江韩江绿色健康生态旅游产业带建设,完成
梅江、
汀江航道整治工程和
韩江三河坝至汕头航道整治工程,梅州境内大小河流19条,航道总里程830公里、通航里程713公里,其中五级航道186公里,维护里程485公里,年船舶通过量8.02万吨。
梅州市内河港口,沿韩江而上有留隍港、高陂港、银江港、大麻港、三河港、蓬辣港、松口港、丙村港、西阳港、东山港和汀江茶阳港等。上游还有五华水寨港、兴宁水口港、平远坝兴港、蕉岭新布港等小港口。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吞吐量在10万吨以上的有
东山港、
松口港、
茶阳港等。
2023年11月,广东首个内河船舶集中停泊区——
韩江船舶集中停泊区在大埔县建成使用,属300吨级码头,码头面长135米,面宽5.8米,主要为船舶在洪水期间提供锚泊服务。
航空
梅州梅县机场拥有航线15条,通航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重庆、
成都、
大连、
杭州、
西安、
郑州、
长沙、
南宁、
海口、
贵阳、
珠海、
无锡、
湛江、
宜昌、
台中、
高雄、
香港、印尼
雅加达、泰国
曼谷、
芭提雅、柬埔寨
暹粒等国内外26个城市,每周航班量达到162班,2019年旅客吞吐量突破60万人次。梅州正加快推进梅县机场迁建工作和一类航空口岸、
梅州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产业园、
梅州国际陆港建设。
2009年8月,广州白云机场远程货站落户梅州市,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航空物流服务分公司与梅县机场公司就合作开设
梅州航空物流远程货站项目正式签约,标志着梅县机场已成为白云机场继东莞、湛江后的广东省内第四家远程货站。
公共交通
2020年,梅州市城区公交车拥有辆1406辆,实现100%纯电动;公交线路94条,运营里程2400多公里,年客运量6100多万人次,城区万人公交车拥有率达到20标台,居粤东西北地市第一名;公交出行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30.03%,居粤东西北地市第二名;公交出行满意度达到7.67%,居粤东西北地市第一名。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据宋
王象之《
舆地纪胜》载:“
方渐知梅州,尝谓:梅人无植产,特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方渐是福建
莆田县人,进士出身,于
宋高宗绍兴年间来梅任州官。可见早在宋代,梅州人就喜欢读书,且因“无植产”,靠读书而谋生,这种风气一直流传下来。《乾隆嘉应州志》亦有记载:“士喜读书,多舌耕,虽穷困至老,不肯辍业。”俗称不识字为“瞎眼”,故激励人们都想读书。梅州进士
杨沅著的《梅谚汇笺》里有一首极为流行的儿歌:“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冇老婆。”人们认为不读书是没有出息的。连贫家寡妇,也千辛万苦,积资供儿女读书。
倡办教育历史悠久
宋代以来,今梅州市境内书院林立、文风鼎盛,
元城书院、
东山书院、
濂溪书院、
培风书院、
崇实书院、
松江书院、
蒙吉书院、
立诚书院、程江书院、锦江书院、双忠书院、先贤书院、七贤书院、九贤书院、义学书院、梅东书院、培南书院、
蓝田书院、
桂岭书院、
兴宁墨池书院、
毓秀书院等均见证着梅州“文化之乡”的历史地位。据不完全统计,今梅州市
梅江区境内曾有私塾和书院有300多间,有资料记载的私塾269间,其中:已录入书本的有118间;有书院8间、学宫1间、社学4间和义学10间。新学兴起后,从私塾转为国民学校的现有102间。
梅城最早的教育当追溯到900年前。梅州市书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北宋年间。据南宋地理学家王象之的《
舆地纪胜》记载,北宋梅州知州
滕元发创立州学,开培育人才风气之先。《
宋史》记载:
刘安世谪居梅州,在州城中创建了第一所书院(
元城书院),招徒讲学,开建了梅州书院之先河。自清顺治至光绪五年(1879年)止,梅城境内共有书院9间,分别为先贤书院、立诚书院、周溪书院、培风书院、义学书院、东山书院、培南书院、梅东书院、崇实书院,其中以
东山书院最为称著,也是当时梅州官立最高学府。经历多代学识高深广博的儒家学者潜心执教,东山书院共培养出100多名进士、700多位举人,是古代梅州文教兴盛的浓缩。光绪年间,梅城第一所新式小学于道前街创办;
黄遵宪等人设立嘉应新学会议所,大力倡办新学;梁春在附城“耕耘小筑”创办女校;女诗人
叶璧华创办懿德女校。据不完全统计,至清末废科举前,梅州有书院24所、
义学14所、
社学20所、
官学4所,私塾遍及城乡。此外,其它各区县均在较早时期广泛办学兴学,书院、
学宫、学校等教育机构遍地开花。较著名的学宫有:
梅州学宫、
兴宁学宫、
长乐学宫、
镇平学宫、大埔学宫等。
梅州文教自宋以来,是较为发达的,它的开发,后于广、惠、潮三州,而发展速度却为全省之冠。从宋代以来,朗朗书声遍传于间巷,教化流布于旷野。书院、私塾,是每个城区、村落最显眼和崇高的建筑。明清以降,梅州文教发达,逐渐在粤闽赣客家地区脱颖而出,成为地区文化的中心,成为人才之渊豪。其中重要标志就是,科举人才在清代出现喷涌的现象,与广州番禺、佛山南海形成鼎足之势。乾嘉期间更创造乡试连续 “五科五解” 的奇迹,即连续五科乡试,全省的第一名均由梅州士子夺得。
西学东渐风熏染、新学遍布梅水间
鸦片战争后,
西学东渐。清同治五年(1866年),瑞士巴色传教会在长乐长布源坑开办梅州第一间西式小学,此后兴办新学渐成风气。
黄遵宪、
丘逢甲、
温仲和等名流皆热衷于家乡教育事业。黄遵宪辟
人境庐为课堂,亲自讲授新学功课,创立了嘉应兴学会议所,发表《敬告同乡诸君子》书后,各地相继办小学堂和中学堂。由于黄遵宪、丘逢甲等人的大力提倡,粤东地区的教育事业在清末民初得到大发展,读书人相对增多,到国外留学的人数也显著增加。粤东地区在建国前成为全国文化教育事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曾经在全国各县中小学数量位居第一位。
在清末废科举后,宗族又继续成为兴办“新学”的主力,华侨则成为兴办“新学”的又一支重要力量。梅县籍印尼华侨
丘燮亭,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就投资兴建了学堂“时习轩”。随后又捐银元3万余元,兴办家乡教育,开辟了华侨捐款支持家乡教育之先河。
紧接着女诗人
叶璧华不顾传统顽固势力的反对,毅然在梅城创办了第一间女子学校。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梅州各县共有小学625所、中学9所。截至民国二年(1913年),仅梅县、兴宁、五华就已开办了8所女子学校。在兴办教育这一点上,比之省城和珠江三角洲各县,也不逊色,而且一直保持这个发展势头到新中国成立后。
辛亥革命后,梅州形成了官方、民间和教会三家办学局面。民国二年(1913年),
梅州中学原校长叶则愚、学生
叶剑英等创办私立
东山中学。民国十二年(1923年),美国人汲平如和地方人士黄慕罗等,创办了梅州历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
嘉应大学。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
陶行知派潘一尘到大埔
百侯中学任校长,建立了“生活教育”园地。张伟烈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创办了
百侯幼儿园,是中国最早的两所乡村幼儿园之一。抗战后期,随着省政府东迁
平远,国立
中山大学、省立文理学院、私立
广州大学、
中华文化学院等大专院校先后迁来,梅州一时高校云集。
民国初,在梅州传经20余年的法国
天主教神父赖理查斯在《客法词典》中惊叹:“全境有六七百个村落,也就有六七百个学校,这真是一个骇人听闻的事实,按人口比例来说,不但全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和它相比较,就是较之欧美各国也毫不逊色。”1935年,
广东省教育厅考查全省国民教育,梅县列居第一。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报告全国普及教育情况,江苏
武进名列第一,梅县位居第二,梅县学校总数、学生人数名列全国两千多个县中的第二位。改革开放以来,高考升学率稳居全省前列。
文风鼎盛、英才辈出
《梅州院试》载:“自宋以来,代产伟人”,如“五科五解”、“一腹三翰院”、“三代四翰林”,更有父子同进士、长乐武运开、八旬翰林、学霸韩山、岭南第一才子宋湘等翘楚佳话。以梅县(含梅江区、梅县区)为例,早在宋代就出了不少进士,有些还是一家子的。如古成之与
古宗悦为父子,古宗悦与
古革为公孙,
古革与古堇、
古巩为弟兄,是同科进士,可谓四代五进士。
蔡若霖与
蔡定夫为父子,与
蔡蒙吉为公孙。蒙吉为定夫之子,是为公孙三进士。由此可知当时梅州文风之一斑。明代
饶相、
饶舆龄父子进士,
张文宝、
张纲父子进士,
盛端明、
盛若林公孙进士;清代
李象元与子李端、孙李逢亨,不仅公孙三进士,且为公孙三翰院,大埔
杨之徐与
杨缵绪、
杨演时、
杨黼时是父子进士,且三子俱为
翰林,以及
丘建猷、
丘晋昕父子进士等;其他父子、兄弟进士无法在此一一备述。自宋至清末,仅梅县一县就有举人681人(仅清代有623人),举人中名列全省第一的
解元就有
谢天佑、
李士淳、
叶著、
李恒熉、
陈鹗荐、
杨时行、
梁念祖、
宋湘、
叶钧、
钟允彝、
李汝谦、
李载熙、
李象斌、
黄伯龙、
熊曜、
曾辉元、
房殿魁等17人,考取进士的有113人(文进士91人,武进士22人),其中翰林有
李士淳、
李象元、
陈鹗荐、
邱玖华、
李端、
李直、
李逢亨、
宋湘、
王利亨、
李仲昭、
李黼平、
黄仲容、
李载熙、
李光彦、
温葆深、
温仲和等19人。其他各县举人中名列全省第一名的解元还有
盛端明、
蓝㷆、
丘作霖、
张翱、
钟孟鸿、
钟觉黎、
游定海、
翁裕珍、
余元英、
温应麟、
林元藩、
张全斌等。
清乾隆、嘉庆年间,可说是梅州文风最盛之时,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恩科会试,广东全省中进士者仅11名,而梅县却占了5名;嘉庆三年(1798年)戌午科广东乡试,全省中举者88名,梅县占17名,其中李汝谦且为名列榜首的解元。更为突出的是乾嘉年间连续五科乡试的解元都是梅州人,他们分别是梅县梁念祖(1789)、 梅县宋湘(1792)、 梅县叶钧(1794)、大埔丘作霖(1795)、梅县李汝谦(1798),文风之盛,令省人刮目相看。梅县李象元“公孙三翰院”, 乾隆壬申恩科(1752)“ 同科五进士 ”(
李江、
曾凤翔、
温伯魁、
曾殿川、
李逢雍)、广东 “五科五连解” 让梅州地方声名远。清代状元
吴鸿督学广东,曾盛赞梅州“人文为岭南冠”。其中梅县是清代全国114个科举发达县之一,广东五个科举发达县之一。
大埔文风之盛在潮州府九属中首屈一指。乾隆二十六年(1763年)广东学政据府试情况,将潮州
府学25名额分拨各县,并作定例,结果“统阅九县文卷,佳构之多,大埔称最”,将其中11名学额拨给大埔,后来又按“人文最盛”的标准,学额增加15名,全县就有26名
生员录取名额了。大埔 “一腹三翰院” 与“同科五进士” 两大盛事,与嘉应五属相提并论,并驾齐驱。
梅州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出版了《
梅州进士录》一书,以详实的史料展现唐宋至明清千年间梅州涌现的进士,描绘他们的生平、事功,为人们了解客家人崇文重教之风提供一个窗口。《进士录》记载:各类进士283名(文进士224人,
武进士59人),其中会试殿试产生的正榜进士247名(含寄籍进士8名),钦赐进士15名,明通进士21名。选
翰林院学士33人,
举人1783人(文举人1237人,武举人546人,文
解元17人,武解元12人),
廪生、
贡生、
秀才16479人。清乾隆年间,
嘉应州知州王之正在署前树立“人文秀区”牌坊,以志本地人文之盛。清中叶以来,造就了
宋湘、
丁日昌、
张弼士、
黄遵宪、
丘逢甲、
叶剑英等一大批名人贤士;辛亥革命以来,梅州孕育了30名
两院院士、1名元帅、545名将军、340多名大学校长(书记)。伟大文学家
郭沫若,1965年来梅州时,亦赋诗称赞梅州“人物由来第一流”。
2023年,梅州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7660人,在校学生25139人,毕业生 9136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14739人,在校学生26696人,毕业生6700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9591人,在校学生25912人,毕业生7895人;普通高中招生33095人,在校学生92763人,毕业生29267人;普通初中招生61520人,在校学生188546人,毕业生59039人;普通小学招生59919人,在校学生364293人,毕业生60765人;技工学校招生5924人,在校学生16775人,毕业生4875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1175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139728人。小学学龄人口毛入学率106.6%,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116.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99.0%,高中毕业生升学率99.9%。
科技创新
2023年末,梅州市境内县及县以上科研机构25个。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自然和社会科学专业技术人员68027 人。全市专利授权量2535件,下降28.0%,其中,发明274件,增长12.3%;实用新型1147件,下降42.4%;外观设计1114 件,下降13.4%。
文化事业
2023年末,梅州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公有制)7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11个、广播电台8座、电视台 8座、有线电视台8座,电影放映单位32个,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有线数字电视用户28.23万户。全年出版报纸2628万份、各类杂志8.88万册,公共图书馆藏书640.64万册。202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5.25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90%。
截至2021年末,梅州市有博物馆27家。
体育运动
据史料记载,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德国传教士毕安、边得志在五华县
长布镇源坑教会设立书院,是当地的第一所中学,当时两人在书院中的操场两端用木料搭成球门,教学生们踢足球,现代足球作为体育项目第一次在中国内地出现,元坑成为中国内地现代足球的发源地。
1956年,国家体委根据梅县地区足球运动的悠久历史和发展现状授予梅县“
足球之乡”称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
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对外工作会议上说:梅县是足球之乡,请外国友人去那里参观。1964年,国家体委确定
梅县地区为全国开展足球运动的10个重点地区之一,1979年国务院批准在全国设立16个足球重点地区,梅县榜上有名。
2000年时,梅州市有体育场11个、体育馆2个、训练馆15个、游泳池16个、足球场357个、灯光篮球场103个、篮球场1583个、网球场7个、保龄球馆1个。2013年,梅州市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城市”。2015年,梅州市五华队冲甲成功,成为中国足坛唯一一支存在于县级城市的中甲球队。并在
中国足球乙级联赛总决赛中夺得冠军。根据
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联合下发的《2016年体育单招管理办法》中,2016年
高尔夫球项目全国统一考试的试点设在梅县麓湖山文化产业园区。2016年,梅州市累计建设完成社区体育公园29个。梅州市5个大型体育场馆,市、县体育部门所属26个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对外开放,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2.0平方米。2018年,梅州市被教育部确定为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2019年,梅州市入选
全国城市社区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试点、
全国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城市。
2021年4月,梅州市蕉岭县被广东省航海模型协会正式授予广东省航海模型科技体育训练基地。2022年7月,2022年广东省航海模型锦标赛在蕉岭县举行。2021年7月15日,中国足协发布《
2020年中国省市足球发展健康指数报告》,报告指出,百分制下,2020年中国省市足球发展健康指数城市排名,梅州市以82.8分排名第一,其次是北京市和武汉市。2021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
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计划》”),其中明确提出“支持广州、深圳、梅州建设全国足球重点城市,支持梅州建设足球特区”。2021年12月22日,中甲联赛最后一轮战罢,梅州客家队以亚军身份冲超成功,这是中国职业足球历史上第一支在县级城市诞生的顶级球队,创造了广东足球和中国足球的新纪录,这也是梅州地区历史上首次出现顶级联赛球队。2023年,梅州市运动员在参加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奖牌107.47块(含“双计分”项目),其中:金牌38.72块,银23.75牌块,铜牌45块。全市各级组织举办县级及以上各种运动竞赛会15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1.1万人次。
2022年9月14日,《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公布“十四五”期间第二批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的通知》公布,梅州市和北京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苏州市、杭州市、西安市入选“十四五”期间第二批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
梅州市有
梅州客家足球俱乐部(男足中超)、
梅州五华足球俱乐部(女足中超)二支
职业足球俱乐部,是全国罕见的同时拥有一支男足中超和一支女足中超的城市。
医疗卫生
2023年,梅州市共有卫生机构2951个,其中,医院67个,妇幼保健院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个,镇(街道)卫生院119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9个,卫生监督所(中心)8个。全市拥有病床24753张,其中,医院17719张,妇幼保健院990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69张,镇(街道)卫生院5122张,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753张。全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1315人,其中,医院17411人,妇幼保健院1877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20人,镇(街道)卫生院7101人,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468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421人,卫生监督所(中心)135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1316 人,注册护士13749 人。
社会保障
2023年,梅州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离退休)109.4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6%。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64.84 万人,下降0.9%。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53.42 万人,下降 8.2%。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56.89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100%。参加工伤保险49.02万人,下降0.7%。参加失业保险39.63万人,增长1.1%。参加生育保险39.63万人,下降6.1%。全市五大险种社会保险费收入152.69亿元,比上年增收 3.29 亿元。
2023年,梅州市各类社会福利单位收养人数3917人,其中,86间敬老院入院人数1152人,敬老院床位3081个。全年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各级政府救济人数24.93万人次。全市享受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9.31万人,其中,城镇0.50万人,农村8.81万人。城乡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2377个。全年共发行销售福利彩票2.94 亿元,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0.31亿元。
环境保护
2022年,梅州市有自然保护区49个,总面积17.48万公顷,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共6.15万公顷;市级自然保护区30个,面积共8.66万公顷;县级自然保护区12个,面积共2.67万公顷。全市森林公园93个,总面积7.53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分别是广东神光山、广东雁鸣湖、广东南台山、广东镇山和广东阴那山森林公园,面积共0.84万公顷;省级森林公园7个,分别是广东天鹅山、广东长潭、广东双髻山、广东丰溪、广东五虎山、广东韩山和广东蒲丽顶森林公园,面积共1万公顷。全市湿地公园6个,面积共0.09万公顷。全市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阴那山和五指石),面积共0.19万公顷。全市省级地质公园1个,面积0.37万公顷。
2023年,梅州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梅州城区空气质量达标率99.7%;地表水16个省考(含8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达标率100%,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保持在ⅢI类及以上、达标率100%;梅州市区城市区域声环境评价为较好,市区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评价为好,功能区噪声达标率为98.9%。全市共有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15座,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8万吨/日,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全年完成人工造林226.7公顷,当年新封山育林2620公顷,退化林修复1.82万公顷,中幼林抚育1.67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74.54%,木材采伐量77.88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0%。全市设立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49个,面积17.44万公顷;其中省级以上7个,面积6.15万公顷。
梅州市全境有900多万亩生态公益林,森林覆盖率为73.76%,森林公园174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多年保持100%,韩江成为广东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
友好城市
国际友好城市
国内友好城市
交流活动
1994年,梅州市举办了第十二届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这也是世客会首次在中国大陆城市举办。
2004年,梅州市举办了首届
全球客家妹形象使者大赛,此后每两年在梅州举办一届,是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的一项大型活动。
2009年,梅州市委市政府联合74个全球最知名的客属团体商会和84名最具影响力的客商,共同发起首届
世界客商大会,此后大会每两年在梅州举办一次。
2011年,首届
世界客属青年大会在梅州市举行,大会主旨是“凝聚客情力量,共创幸福家园”。
2011年6月23日,广东省梅州市“
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正式挂牌,这是广东省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2013年,在梅州市
梅县文体中心成功举办了以“梅州月·中华情”为主题的
2013年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
秋晚)。
2013年,举办了首届
客家文化创意产品博览会,此后每年在梅州举办一届。
2018年,首届“
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全国设6个分会场,梅州市成为其中之一。
2019年,
世界客属第30届恳亲大会“感恩之夜”在梅州市举行。
2022年7月,第21届梅台青年夏令营在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示范点梅县区雁山湖举行,
梅台青年夏令营是以客家文化研学与实践为主题的交流项目,是梅州市对台交流的品牌项目。
2023年7月18日,芨萃·首届
全球客家文化使者大赛在梅州市广播电视台演播中心启动。
2023年12月2日,首届
广东林业博览会在梅州世界客商中心举行。
对口合作
2022年6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
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其中,明确梅州市(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与
广州市建立对口合作关系。
历史文化
文化遗产
1994年1月,国务院将梅州列为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市是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交汇点,以其独树一帜的
客家文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市具有风格独特的客家风俗文化,既具有古代中原汉族的传统,又具有客家民系的特点和地方特色。
梅州市拥有
围龙屋、
走马楼、
五凤楼、
土围楼、
四角楼、多杠楼及中西混合式
骑楼、
炮楼、
碉楼等多种形式的
客家民居,集中体现了中原宫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等建筑风格,其中以围龙屋最有特色。
梅州市有七个省级艺术之乡。其中3个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即梅县客家山歌艺术之乡;大埔花环龙艺术之乡、汉乐之乡;丰顺火龙艺术之乡。此外还有:平远船灯舞艺术之乡,五华竹马艺术之乡、木偶之乡,兴宁杯花舞艺术之乡、
版画之乡、
花灯之乡、“
中国油茶之乡”,丰顺“
温泉之乡”等。
移民文化
梅州市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落脚点和衍播四海的主要出发地,与
赣南、
闽西等并称
闽粤赣边区客家大本营,是全世界客家华侨的重要祖籍地和精神家园,被尊称为“
世界客都”。梅州是著名的
华侨之乡、全国重点
侨乡,祖籍梅州的海外
侨胞人数多、分布广,旅外
华人华侨达500多万人,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港澳台同胞也达250多万人,而
台湾500万客家人中,就有180万祖籍在梅州。梅州市是“
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截至2019年底,梅州市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有700多万人,遍布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3年,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中国国内唯一的移民纪念项目——
中国(梅州)移民纪念广场在梅州市梅县松口镇正式落成。同时,世界客侨移民展览馆也开馆迎客。2016年,“
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在梅县松口镇中国移民纪念广场挂牌成立。2017年,梅县
松口古镇与
广州十三行、
黄埔古港等10个单位荣获“
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称号。2022年4月,嘉应学院组织申报的“
中国侨乡文化(梅州)研究中心”正式获批。
红色文化
梅州市是
革命老区。2013,年
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梅州全境均为原
中央苏区范围。
周恩来、
朱德、
陈毅、
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开展革命活动,八一
南昌起义军、
红四军都曾在这里浴血奋战;
三河坝战役、
汤坑战役、
梅城战役、
松口大捷等战斗就发生在这里,在这块光荣的土地上,创建了
东江革命根据地、
九龙嶂革命根据地等,诞生了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
中央红色交通线、抗日
韩江纵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等,涌现了众多革命英烈。
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0月开始长征,到民国二十五(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梅州儿女有的在中央红军总部参与指挥,有的担任前锋开拓攻坚,有的担任政治宣传工作,有的担负后勤保障或救护等任务,他们都有杰出的表现,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021年11月,国家发改委公布《
“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其中,梅州市为全国12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之一,也是广东省唯一一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为:粤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特色产业基地、红色旅游目的地。
梅州市具有红色革命历史存期完整、内容丰富、意义突出的红色资源,是全国七个之一、广东唯一全区域被认定为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梅州地区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留下极其丰富的红色遗址。根据2019年普查统计,经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初步认定,509处遗址列入广东省革命遗址名录,总数位居各地级市前列。
2021年7月1日,“
梅州红十景”评选活动结果公布,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长寿文化
据民政部门统计,2018年,梅州市共有百岁老人439人,五华县115岁的黄七妹(女)为梅州市最长寿的老人。梅州下辖8个县(市、区)中,蕉岭县是“世界长寿之乡”,大埔县、丰顺县、梅县区是“中国长寿之乡”。8个县(市、区)中拥有最多长寿老人的为兴宁市,达121人。数据显示,2017年,梅州每10万人中有百岁老人8.2人,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比例为13.77%。
截至2020年,梅州市有百岁长寿老人858人,每10万人中就有15人超过百岁,90岁以上长寿老人占户籍人口3.8‰;有蕉岭县、大埔县两个“世界长寿乡”,梅县区、丰顺县两个“
中国长寿之乡”。梅州人群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20年12月25日,梅州正式通过国际自然医学会世界长寿乡科学认证委员会的最终认定,继江苏省南通市之后,成为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定的中国地级市中的第二个“
世界长寿之都”。
方言
梅州市为
客家人比较集中的聚居地,
客家话为主要语言。境内除丰顺县有部分人使用潮汕方言外,绝大部分人都使用客家方言。客家方言是汉语八大方言(北方、吴、湘、赣、客家、闽南、闽东、粤)之一,以
梅县话为代表,以古汉语为母体发展而成,与普通话近似。
梅州市境内的丰顺县地处客潮方言和闽南方言的交界地带,境内人口约80%讲客家话;20%讲潮汕话。此外,东部黄金镇有数千操福建漳州福佬话的居民,以及潭江镇风坪村数百能讲自己民族语言的畲族同胞。境内潮汕话也可分为留隍片和汤南片2种。潮汕话主要分布在县境的东南部汤南、留隍两镇(留隍镇茶背片客家较多)。此外在黄金镇、汤坑镇、潭江镇及留隍镇茶背片等地还有小部分福佬。有许多纯讲潮汕话的村落,一些客潮混居的乡镇,如汤坑、留隍、汤南镇,相当部分人能操客潮两种语言。
宗教信仰
据《
梅州宗教志》,梅州市是
宗教工作大市,有
佛教、
道教、
天主教、
基督教四大宗教,截止2019年,有
圣家主教座堂、
灵光寺、
千佛塔、
神光寺、
万福寺、
石林寺、
平安寺、
太平寺等宗教活动场所492处,其中佛教320处、道教22处、天主教34处、基督教116处,占全省的1/6,排全省第一;教职人员1325人,占广东省的1/7,排全省第二;市、县宗教团体36个,占全省1/6,排全省第二;教徒人数约26万人。梅州市先后有37处宗教活动场所被省民族宗教委授予“广东省模范宗教活动场所”,147处场所获评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达标场所”。(详见
梅州市宗教活动场所名录)
城市标志
地标
市树
2018年1月,评选出“
桂花树”作为梅州市“市树”。
市花
梅州市自古以来因“
梅花”而盛名,是中国唯一以“梅”命名的城市。南宋诗人
杨万里宦游梅州时曾写下“一路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开;此行便是无官事,只为梅花也合来。”的绝妙诗句。
1993年,
梅花被认定为梅州市
市花。1994年,在梅州召开的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通过了“把梅州建设为梅花之乡”的提案,
梅城建有梅花山、梅花园、梅花岛、梅花种植基地、
十里梅花长廊、
古梅梦景等赏梅景点。
2008年,梅州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把“
梅花香自苦寒来”确定为“梅州人精神”后,印发了《关于弘扬和培育“梅州人精神”的实施意见》。
2019年,象征梅州人文精神的梅花正式被设计为梅州的城市LOGO。经梅州市委市政府批准,梅州市城市CI正式对外发布,标志着梅州市从此有了自己的“城市名片”。
文物古迹
梅州市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398处,古窑址87处,古墓葬179处,古建筑206座,近现代革命历史文物遗址140处。截至2022年,梅州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44处,其中
叶剑英故居、
丘逢甲故居、
父子进士牌坊、
人境庐和荣禄第、
谢晋元故居、
大埔光禄第、
联丰花萼楼、
大埔泰安楼、
三河中山纪念堂、
大埔肇庆堂、
狮雄山遗址11处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有103处,市级文保单位144处,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86处。梅州市有509处遗址列入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名录。境内古民居、古学宫、古寺、古塔、古牌坊、古祠、古道等星罗棋布。其中如西汉
长乐台遗址,梅西、长田新石器时代石器工具作坊遗址、南汉千佛铁塔、唐代古建筑灵光寺、唐八足辟雍砚、明代父子进士牌坊等均称为国家文物之瑰宝。已发掘的古窑址主要有
水车窑、
梅县瑶上窑、
平远石正窑、
大埔余里窑、
大埔高陂窑、
龙颈坑窑、
明代叶田窑址等。
风景名胜
梅州市通过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举办重走客家迁徙古道、广东自驾游日暨精彩客都自驾旅游周等系列活动,被评为广东“最受车友欢迎目的地”、“最佳休闲城市”。2013年评选出叶帅故园等十八个景点作为“
梅州十八景”。2017年,评选出叶帅故居等作为“
客都十大文化地标”。并评出“
古梅县八景”、“
松口八景梅州十景梅州红十景”、“梅州文十景”等。2023年评选出“
梅江八景”。境内有不少名山古寺,文物古迹,名人故居,温泉瀑布,秀丽湖山。截止2024年,梅州市有主要景区景点128个,其中,国家4A级以上景区17家,国家3A以级上景区有51家,数量位居广东省第2位。梅州市星级酒店34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5家、三星级26家、二星级1家;有旅行社57家,其中出境游组团社4家;旅游汽车公司5家,大型游船公司1家,
高尔夫球场3家。
已评A级景区
其他已开放或在建景区景点
特产美食
著名人物
唐代至清末
唐朝进士
黄僚、楚国公
仇士良;北宋进士
蓝奎、礼部侍郎
古宗悦、潮州刺史
古革、象州刺史
古堇、宾州刺史
古巩、探花
罗孟郊;南宋教育先贤
侯安国、抗元英雄
蔡蒙吉;明朝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
盛端明、四川巡抚
廖睿、云南巡抚
颜容端、山东巡按御史
张慎、都察院左都御史
古彦辉、
韩元勋,河南左布政使
林仕选、山西左布政使
姚仕昌,浙江道御史
王天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罗万杰、吏部侍郎东宫侍读
李士淳、河南按察副使
丘俊、福建按察副使
黄扆、四川按察副使
吴与言、江西按察副使
饶相、广西按察副使
盛若林、中国佛教临济宗“横山堂”流派创始人
何南凤,太原总兵
谢志良、
谢上逵父子,左都督、大名总兵官
吴万雄,大明副总兵
方登元、山海关参将
何麟图,抗清名将
王兴、
林丹九、
赖其肖、
江龙、
罗宏;清朝开国功臣、左都督、总兵官
吴六奇,顺治朝“弘觉国师”
释道忞,山西巡抚兼提督
蓝钦奎、四川提督
江童茂、广东提督
魏大斌、广东提督
邱玉光、福建水师提督
颜鸣汉、福建水师提督
李南馨,武状元、南澳总兵
李威光,武榜眼
曾琼琲、天津总兵
吴启爵、饶平总兵
吴启丰、重庆总兵
江湖、闽浙陆路总兵
徐庆超、湖广德安总兵
邹瑞、甘肃凉州总兵
杨奎猷、福建台澎总兵
颜鸣皋、山东曹州总兵
黄凤山、九江总兵
李彩山、万县总兵
吴光烈、山西平鲁卫总兵
黄朝用、广西左江镇总兵
李坤、甘肃灵州总兵
徐云标、蓟镇总兵
黄达新,两广巡阅使兼右江总兵
陈仲宾,骠骑将军
陈奠、
陈储,文传胪(殿试第四名)
李仲昭、两朝帝师
温葆深、岭南第一才子
宋湘、广东布政使
温荣槐、陕西按察使
杨缵绪、湖北按察使
杨仲兴、云南按察使
林绍龙,太常寺卿
梁英佐、
梁作文,太仆寺卿
林达泉、广西学政
李载熙,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湖南按察使
黄遵宪,近代洋务运动先驱、江苏巡抚
丁日昌,中日邦交开创者中国首任驻日公使、福建船政大臣
何如璋,大清电信掌门人之一
黄开文,道台
魏成汉、
李光熙、
李熀、
黄道崇等;抗英法民族英雄
李运龙、
李运胜、
李庆云、
张清龄,广州三元里抗英领袖之一
王韶光,太平天国名将
罗大纲、森王
侯裕田、顾王
吴如孝、心王
侯贤提、尧王
侯观胜、振王侯玉田、柬王李桂芳、江南文将帅
李文炳,清末外交家
梁诗五、
黄锡铨、
黄遵楷、
张淑皋、
钟文南、
古今辉,航海旅行家
谢清高、武术家
熊长卿、
梁宽,南社诗人、小说家
李煮梦,“广东七子”之一
黄香铁、古代才女
客家十二钗、“岭东三大女诗人”
范荑香、
黎玉贞、
叶璧华,中国首批留美幼童之一
黄开甲,汕樟轻便铁路兴建者
杨俊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
饶辅庭、
周增、
林修明、
陈文褒、
张学龄,辛亥革命广州红花岗四烈士之
温生才、
陈敬岳、
钟明光,台湾光复先驱抗日烈士
罗福星,香港和澳门同盟会主盟人
谢英伯。
民国人物
抗日保台志士
丘逢甲,“国叔”
徐统雄,中国现代教育先驱
何子渊,辛亥革命北伐军总司令
姚雨平、北伐军总参谋长
张文,粤军总参谋长
邓仲元、代总参谋长
张醁村,广西都督府参谋长
林绍斐将军、中国工农红军首任总参谋长
朱云卿、上海临时中央局书记
黄文杰,抗日名将
谢晋元、
黄梅兴、
姚中英、
姚子青、
罗策群、
刘子超、
刘国用、
李友梅、
黄纪福、
温健公、
钟若潮等烈士,广东省政府主席军事测量之父
黄慕松、湖南省政府主席
吴奇伟,热河省政府主席、陆军副总司令
范汉杰,安东省政府主席
赵公武,安徽省政府主席
李维源,湖南省政府代主席
温克刚,中国抗日远征军司令
罗卓英、副司令
黄琪翔、副总参谋长
温鸣剑,陆军上将
刘志陆、
张民达、
黄延桢,陆军副总司令
林柏森,抗战时期国军第四战区参谋长
缪培南、第九战区参谋长
吴逸志,国民党第五兵团司令
李铁军、第七兵团司令
黄百韬、第十四兵团司令
钟彬、第十八兵团司令
李振、十八兵团副司令兼第一军军长
陈鞠旅、十二兵团副司令
柯远芬、十三兵团副司令
黄志良,陆军一级上将
黄镇球,空军二级上将
魏崇良、
陈南桴,台湾前空军指挥参谋大学校长“飞虎将军”
李学炎、荣获美国航空最高奖“优异飞行十字勋章”的“飞虎队员”
彭嘉衡、黄埔军校第四任校长
罗又伦上将、第九任校长
林初耀,国民党情报局局长
张炎元、国民党十三太保之一
梁干乔,军统站站长
郭寿华、
谢镇南、
谢力公、
李克军、
梁若节等,中统上海站站长
陈彬、中统天津区区长
郭潜,中山舰督造者兼管带(舰长)
李国圻,台湾宪兵司令
刘炜、海军海防第一舰队司令
李国堂、蔡元培先生之女婿
林文铮大师、毛主席岳母
温吐秀、孙中山女婿
戴恩赛博士、孙中山之孙媳
林伦可、蒋介石之儿媳
邱爱伦、越南国父胡志明夫人
曾雪明、中华民国监察院院长
余俊贤、民国广东中央银行行长
邹敏初、国民政府交通部长
曾养甫、水利部长
钟天心、政务部部长
李新俊、交通部次长
徐白光、财政部次长
邹琳,国民党中央常委、中山大学首任校长
邹鲁,国民党中央常委
丘念台,国民党中央委员
李大超、
罗翼群、
李国俊、
张民权等,国民党省党部主任
谢作民、
李次温、
李翼中、
丘琮、
丘琳等,老红军干部
罗明、
罗屏汉、
温仰春、
伍晋南、
萧月华、
杨兰史、
张如心、
梁锡祜等,中共隐蔽战线领导
张善铭、
赖可可、
薛尚实、
李雾仙、
罗范群、
郑群、
卢伟良、
饶卫华、
罗扬才、
蔡雨青、
陈伊林、
李大林、
饶彰风、
陈超凡、
梁铮卿、
陈定昌、
陈益昌、
王华生、
廖安祥等,左联革命诗人
冯宪章、中国首支女子排球队队员
黄振球、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
林演存、亚洲球王
李惠堂、中国现代军医之父
徐华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基人
林风眠、
李超士,中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雕塑泰斗
李金发、中国现代言情小说开山祖师
张资平,民国外交家、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董事会主席兼学校监督
刁作谦,外交家
熊崇志、
梁龙、
李骏、
黄延凯、
张步青、
戴培元、
缪培基,医学家
刁信德、国学大师
古直,历史学家
陈槃、
罗香林,作家
碧野、
杜埃、
钟理和、
罗丹、
楼栖,诗人
蒲风、
野曼、
侯汝华、
曾敏之等。
新中国
开国元帅
叶剑英,东江红军创始人
古大存,开国中将
曾国华、
肖向荣、
邓逸凡,开国少将
杨永松、
杨辉图、
曾鉴修、
叶松盛、
卢达元等,中国人民志愿军首席谈判代表
何渠若,新时期解放军将领
王国湘、
黄锦容、
谢达忠、
张榛盛、
胡军、
叶选宁、
杨英耀、
邓淼泉、
林绍新、
林才文、
陈添林、
柳河生、
古建中、
古国檀、
赖佛新、
姚史燃、
罗来胜、
黄声云、
马必强、
邱喜、
廖万清、
陈志杰、
廖维宏、
温清澄、
李宇光、
杨耿光、
孙进、
钟建昌、
蔡军、
李广等,武警少将
张文辉等,台军将领
梁纯铮、
罗文山等,原国民党中央委员
徐庆钟、
何志钦、
钟皎光、
卜达海、
廖英明等,全国政协常务副主席
叶选平,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公安部部长
刘复之,原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蓝公武,原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中央电视台台长
杨伟光,原国家邮电部部长
杨泰芳,原全国妇联副主席
黄甘英,原国家档案局局长
张中,原中央档案馆馆长
肖光,原中央宣传部对外宣传局局长
萧希明,原文化部副部长、驻朝大使
吕志先,原外交部党委委员
罗士高,原驻希腊大使
何扬,原驻巴哈马大使
胡定贤,原铁路运输高级法院院长
陈坦,原水利部副部长
刘兆伦,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
胡存智,原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
罗进新,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
连贯,原国家版权局党委书记
肖鲁青,原中国侨联副主席
谢文思、
罗理实、
钟庆发、
徐发淦、
谢文霖,原全国政协常委
叶道英、
李伯球、
杨士达、
陈明绍,原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党组成员
张力克,原中央委员
刘均益,原福建省委书记
罗明,原广东省委书记
李坚真,原浙江省委书记
赖可可,原广东省长
黄华华,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黄龙云,原上海政协主席
李国豪,原广西省委副书记
伍晋南,原天津副市长
叶迪生,原湖南副省长
徐明,原湖南副省长
陈文浩,原河北副省长
杨远,原福建省纪委书记
吴星峰,原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何访拔,原上海侨联副主席
张持平,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何立峰,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冯玲,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
吴晓光,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梁亮胜,中国侨联副主席
余国春,黑龙江省政协主席
蓝绍敏,江苏省委常委
刘小涛,海内外院士有世界著名数学家
丘成桐、世界著名量子化学家
潘毓刚、世界著名桥梁专家
李国豪、中国肿瘤学奠基人
吴桓兴、中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
梁伯强、中国物理化学奠基人之一
黄子卿、“中国虚拟人之父”现代临床解剖学奠基人
钟世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何星亮、国际著名治癌专家
彭淑牖以及
江欢成、
王佛松、
黎尚豪、
钟惠澜、
杨简、
梁春广、
古德生、
张楚汉、
陈志杰、
廖万清、
李元元、
张作梅、
汪懋华、
刘焕彬、
张如心、
杨文采、
郑度、
饶芳权、
邱冠周、
蒲慕明、
李国平、
吴清平、
涂善东、
何质彬、
丘昌涛、
周湘涛、
杨海星、
李怡章、
黄国俊、
侯一钊、
陈槃、
丘应楠、
刘迪华、
柳步青、
江富生等院士,中国现代地震科学事业的开创者
李善邦,中国现代地磁科学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陈志强,中国航空自动控制学科和陀螺惯导学科奠基人
林士谔,中国近代公园建设先驱
李驹,新华社英文广播的开拓者
沈建图,武侠小说宗师
温瑞安,文学理论家
古远清,地理学家
徐俊鸣,数学家
叶述武,建筑学家
黄锡璆,教育家
张资珙、
黄药眠、
吴宏聪、
吴康,经济学家
张卓元、
罗季荣、
薛兆丰、
魏双凤、
黄开禄、
林霖、
肖鸿麟、
蔡概还、
蔡俊宁、
罗伟雄、
杨国昌,财经作家
吴晓波,航母福建舰总建造师
王硕威,水运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卢永昌,前
中国国家羽毛球队教练
侯加昌,前
中国国家足球队教练
曾雪麟,
北京奥运会冠军
何雯娜,北京奥运会女子曲棍球赛亚军
陈秋绮,
伦敦奥运会冠军
张雁全,2024年
巴黎奥运会冠军
陈清晨,亚洲空手道锦标赛冠军
曾翠兰,蹦床世界锦标赛冠军
陈玲,
中国国家羽毛球队运动员
陈其遒,
中国女子体操队队员
李莉,
中国国家女子篮球队队员
黄思静,
中国国家青年篮球队队长
徐铭智。
梅州市孕育出545位将军、36位海内外院士、340位大学校长。
影视及艺术界明星:
袁文殊,戏剧电影评论家、新中国电影开拓者之一、原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
海外侨胞
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兰芳共和国创始人
罗芳伯、戴燕国王
吴元盛、柔佛槟榔屿华人首领
叶来,泰国前总理
他信、
英拉,泰国总理
贝东丹,新加坡国父
李光耀、第三任总理
李显龙,圭亚那国父
钟亚瑟、缅甸前总统
吴奈温、缅甸前总理
钦纽,新加坡法律改革主导者
杨邦孝、首任教育部长
杨玉麟、前国防部长
侯永昌、迪拜国际金融中心法院首席大法官
黄锡义,泰国总理顾问
罗亚蒙、泰国前副总理兼教育部长
李品元,泰国前海陆空三军总司令
猜也实·西那瓦上将、空军上将
巴威·西那瓦、陆军上将
乌泰·西那瓦、合艾市长
谢其昌,新加坡人力部长
杨莉明、贸工部兼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
李奕贤、卫生部政务部长
蓝彬明,马来西亚槟城首任部长
王保尼、交通部长
廖中莱、产品工业部部长
梁棋祥,毛里求斯共和国华人部长
朱梅麟、国会议员
李基昌、司法与人权部长
陈念汀、旅游部长
李国华、旅游部长
杨尊绍、体育部长
邓学升、文化与艺术部长
曾繁兴、国家检察官首席大法官
杨钦俊、驻华大使
朱志筠、
李淼光、
钟律芳、
王纯万,东帝汶副总理
黎发芳、交通与通讯部长
黎世芳,柬埔寨前副首相
索安亲王、柬埔寨内阁部长
宋速刚、
宋速肯、
曾仕伦、
苏昆,澳大利亚华裔市长
曾筱龙、
黄国鑫、
钟富喜、
罗丹,法国首位华人议员
曾宪建、印尼首位华裔省长
钟万学、首位华人将军
熊德怡、首位华人市长
黄少凡,马来西亚怡保开埠功臣
姚德胜、泰国第三大城市合艾市开埠功臣
谢枢泗、潮汕铁路兴建者
张榕轩、
张耀轩、中国葡萄酒之父
张弼士、维他奶创办人
罗桂祥、印尼侨领
吴能彬、
叶联礼、
杨克林、
余德耀、
郭桂和、
傅志宽、
刘德光、
梁世桢、
陈锡淼、
汤新隆、
刘正昌、
梁密庵、
黄德新、
汤锡林、
温载伟、
朱国盛、
李世镰、
黎次珊、
黎载康、
钟家燕、
欧阳秋眉、
陈志明、
丘昌仁、
章生辉、
江淼成、
李冠汉、
徐晋鸿、
张和然、
张文焰、
饶耀武、
曾季瑾、
钟霖昌、
田锦堂,方正集团创始人之一
张旋龙,珠宝大王
吴德芳、
李有权,化妆品大王
姚永芳、
姚美良父子,“船王”
罗新权、钢铁大王
何侨生、“石油大王”
丁家骏、“金融大王”
丘细见、“化工之母”
郑明如、“柚木大王”
侯友芳、“油漆大王”
罗淡芳、“橡胶大王”
李莱生、领带大王”
曾宪梓、“人造革大王”
田家炳、国货大王
余国春、
余鹏春、“印刷大王”
林光如、“肥皂大王”
萧耀铭、“印尼藤王”
罗果强,太平绅士
何冬青、
蓝鸿震,马拉西亚侨领
管保强、
管保明、
李爱贤、
李孝贤、
丘德星、
饶文杰、
朱兆祥、
萧光麟、
赵志明、
黄天隆,泰国金融巨富
伍淼源、
伍佐南、
伍万通、
伍捷朴、
伍伦盼家族,抗日华侨大刀队队长
周辉甫,
南方大学学院创办人
萧畹香、女科学家
蓝舒洁,越柬侨领
尤凯成、
古家寿、
张价城、
宋速刚、
蒙乐提,缅甸侨领
王俊宏、
萧维梅,老挝侨领
王斌,
岭东科技大学创办人
蔡亚萍、
黎明伉俪,美国华人首富
黄馨祥,美国侨领
熊德龙、
李金松、
胡国辉、
刘孟经、
吴灏、
熊文胜、
张宽粦、
李婉琴,加拿大侨领
梁亮胜、
郑海麟、
陈圣源、
王文康、
熊恒浩、
范伟、
熊琳祥、
林其才、
钟永成、
刘载爱、
朱展伦,法国侨领
侯沐凯、
刘国良、
吴瑞仁、
张财元、
罗仕川、
杨剑祥、
邹祖文、
侯增寿、
林奎敦,印度侨领
李万城、
叶启炎、
陈开贵、
李志雄、
刘国赵、
张其勇、
谢明通、
丘开勇,南非侨领
李铿发、
温耀滨、
李伟泉、
陈焕全、
叶远祥,澳大利亚侨领
叶钢书、
张水宜、
翁真如、
黎守谦、
陈文淦、
谢学贤、
陈裕华,南美侨领
林永有、
余永辉、
李海安、
李祖慧、
陈辉,美国华人女企业家
李颖、
杨玲,经济学家
林霖,高能核物理专家
罗竹年、著名乒乓球教练
余旸、引力波发现者之一
罗家伦,美国共和党中央委员
吴黎耀华,民国新加坡四大财团之一
黄云辉家族,新加坡侨领
朱章元、
杨溢璘、
杨南星、
杨康荣、
杨潞龄、
杨旭龄、
杨颖仪、
赖涯桥、
何尔吉、
陈廷雷、
蓝秋山、
刘绍雄、
何谦诚,英国侨领
叶谋迪、
叶剑桥,意大利侨领
丘剑中、
丘国意,德国侨领
陈国英,比利时王妃
李然,日本爱国侨领
潘植我、
何玲青,日本广东同盟会支部长
侯过,日本华裔女作家
林海音、毛主席专机长
蔡演威,其他如
李显扬、
李玮玲、
蓝琼缨、
蓝铧缨、
罗秀茵、
陈淑卿、
戴春荣、
谢良牧、
谢逸桥、
梁璧如、
梁燊南、
梁典元、
钟森、
古今辉、
钟木贤、
刘佛良、
丘德威、
邓树南、
邓树勋、
李桂和、
林检祥、
詹采卿、
丘燮亭、
徐锦荣、
萧耀昌、
胡壬喜、
胡秀文、
李淼芳、
李权秀、
李桐生、
郑安寿、
李铭兴、
萧郁斋、
蔡礼任、
罗锦碟、
郑亮荫、
丘小平、
黄承金、
巫庭光、
余连庆、
丘元荣、
吴德荣、
徐思华、
徐启荣、
徐稼桢、
李胜交、
蔡耀群、
巫廷映、
曾南山、
潘立斋、
潘祥初、
潘君勉、
吴继岳、
曾沐彬、
刁晏平、
饶彬芳、
饶实甫、
周仰杰、
陈修试、
彭肯恩、
蒲艾真、
李满意、
熊国珍、
张自献、
潘万鑫、
杨汝桓、
李万香、
曹裕光、
李捷增、
饶育粦、
江季明、
熊幼霖、
萧友进、
李贵辉、
杨再秋、
杨星耀、
曾贵秋、
李尧庆等杰出华侨。
荣誉称号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
双拥模范城、
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国十佳
绿色环保标志城市、中国十佳
优质生活城市、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中国金融生态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
人居环境项目“优秀范例奖”、广东省宜居城乡示范城市、中国
自驾游最佳目的地、
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中国楹联文化城市、
中华诗词之市、
国际慢城、
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2019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数报告排名第18、2020年全国双拥模范城、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
世界长寿之都、2021年中国地级市百强榜第50名、2021年11月,拟通报表扬为“四好农村路”市域示范创建突出单位。
2021年12月14日,梅州市入选2019~2021年创建周期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候选地区公示名单。
2022年8月,梅州市被评为广东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县区)。
2022年8月,梅州市被授予“东亚文化之都”荣誉称号。
2022年9月,梅州市入选十四五”期间第二批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名单。
2023年1月28日,
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