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元盛
罗芳伯的下属
吴元盛,广东嘉应州下半图葵岭乡(今梅州梅县城东镇葵岭村)人,在西婆罗洲开喃吧哇聚众采金,后应罗芳伯之招,结为兄弟,助罗芳伯平定四方,战功卓著。1783年,攻克戴燕王国,自立为王。
人物生平
吴元盛,广东嘉应州人,他身材魁梧,武功高强,膂力惊人,生性豪爽豁达,喜欢四处游历,乡里人都很敬畏他。清朝乾隆中后期因谋划发动天地会反清起义,消息泄露后,被嘉应官府张榜通缉。于是率领部众渡海逃亡到婆罗洲的坤甸地区。在当地创建了很有影响力的聚胜公司,成为首领。后来,其下属罗芳伯的威望和实力逐渐超过了他,罗芳伯取代了吴元盛的首领地位,并成立了兰芳公司,吴元盛成为罗芳伯的下属。
1777年,罗芳伯在婆罗洲建立了以东万律(Toeng-wan-loet)为首都的兰芳共和国
当时的戴燕国王很残暴,经常向百姓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大力搜刮民脂民膏来满足其奢靡腐败的宫廷生活,因此百姓们都非常地怨恨他。1783年,吴元盛率部从河上经过时,戴燕守军要收取关金,吴声称要亲自向戴燕国王进奉大量金子。戴燕王恐其有诈,布置好埋伏后,在王宫召见吴元盛。结果早有准备的吴元盛出其不意,刺死了戴燕王。随后又带领随从的几十名亲兵暂时杀退戴燕王宫的侍卫,并迅速发信号给城外的部队,内外夹击消灭了埋伏在宫殿外的戴燕士兵,占领了戴燕王宫。戴燕王后得知戴燕王被杀后,率兵进攻吴元盛,被击败后退守铁山,并下旨调附近的官军前来支援,吴元盛和他的部队陷入重围,又无粮草供应。情势危急之下,吴元盛心生一计,命令士兵将数百个刻有向罗芳伯求援字样的小木板扔到河中,这些木板顺流而下漂至下游,被兰芳国士兵发现后报告了元首,罗芳伯知道消息后马上率军前往戴燕救援吴元盛所部。吴元盛与罗芳伯内外夹击趁势打败了戴燕王后的军队,占领了戴燕国全境。
知道吴元盛杀死残暴不仁的无道昏君后,戴燕百姓都很感激他救民于水火的功绩,认为他肯定是天神派到凡间来拯救黎民百姓的,就一致要拥戴他为新的戴燕国国王。吴元盛就在全国百姓兴高采烈的簇拥下即位为王,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体察民情。积极发展各项生产事业,兴水利,开金矿,种橡胶等,戴燕国百姓的生活逐渐好转起来。吴元盛逝世后,其子年幼,由其妻袭位为女王,清代旅行家、航海家谢清高出海游历南洋时(1783—1797年间),戴燕女王还在位,谢清高在《海录》一书中就记载了戴燕王国。此后戴燕国王位由吴氏世袭四代立国百余年,直至19世纪末期,才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而灭亡。
文献记载
谢清高在《海录》一书中对戴燕王国进行了记载:戴燕国在昆甸东南,由昆甸南河自东南,溯洄而上,约七八日至双文肚,即戴燕所辖地。又行数日至国都。乾隆末,戴燕国王暴虐,粤人吴元盛因民不悦,刺而杀之,国人奉以为主,华夷皆取决焉。元盛死,子幼,妻袭其位,至今犹存。
《海录》又载:元盛为人,气概英雄。未南行时为一乡仰慕,郑氏女云娘奔之,伉俪甚笃。比南走,云娘入庵为尼,不再字人,病卒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云娘固知书能诗,尝撰《香南雪北集》,中有《寄外子元盛》一首,缠绵哀厉,凄楚欲绝。然为我南华人民文化增色不少,示世人我南华人民非仅知商贩、战斗之族也。
梁启超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戴燕国王吴元盛,广东人,国朝乾隆末流寓婆罗岛中,戴燕国其国近坤甸,由昆甸南河帆船向东南溯洄而上,约七八日至双文肚,即戴燕所辖地,又行数日至国都。时国王暴乱,吴元盛因民怨而杀之,国人奉以为主,华夷皆取决焉。元盛死,子幼,妻袭位,谢清高游南洋时,女王犹存。元盛为民复仇,手诛暴主,受国民推戴,而正君位,视彼籍强力而夺人国者,顺逆殊轨。以中国士民为海外汤武,而又起自匹夫,谓非旷世人杰也哉。(据谢清高海录,又按近人或以吴元盛为嘉应州人,盖据口碑附识之)
轶事典故
戴燕王国世系
1、戴燕国王:吴元盛,开国君主
2、戴燕女王:吴元盛之妻
3、戴燕国王:吴德奎,吴元盛之子
4、戴燕国王:吴广淮,吴德奎之子
元配郑云娘
吴元盛元配妻子郑云娘诗一首:
《寄外子元盛》
作者:郑云娘
自君判袂数归期,寂寞年华望里依。
短枕泪垂流水远,深闺梦入万山迟。
孤鸿飞断云千叠,杜宇啼残月一枝。
最是无情窗外柳,画眉人去故丝丝。
考证:据冯承钧先生的考证,谢清高于1797年归国。谢氏所著《海录》提及吴元盛身后之事,则吴元盛卒年不晚于是岁。兰芳公司众首领与大陆故乡联系渠道相当通畅,由此推断吴元盛与郑云娘之联系应当存在。故此诗所作之时间不当晚于1797年。
注释:
1.外子:旧时妻称夫为外子,夫称妻为内子
2郑云娘:吴元盛同乡,爱慕元盛的英雄气概而私奔成婚。两人感情和谐。吴元盛下南洋后,郑云娘即削发为尼,不再嫁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病卒。云娘知书能诗,著有《香南雪北集》,有钞本传世,存诗词28首。此诗即其一。
3.判袂:分决,指分别、分离。
人物传记
温雄飞先生所作《吴元盛传》:
吴元盛,广东嘉应州下半图葵岭乡人,身材伟岸,膂力绝殊,性豪迈倜傥,喜为燕赵游侠,闾里极敬惮之,虽豪强莫敢撄其锋者。乾隆初时,去明未远,人心眷怀故国尚深。元盛适生其时,强自韬晦。时清乾隆桀鸷,益以武功凌轹海内,扩张君权,钳制言论,每以片纸只字兴文字狱,士林危之,多有结纳豪杰,谋恢复汉土者。而天地会亦适朱一贵在台湾新败,方计划林爽文起义之际,乃分遣党徒潜赴各地秘密运动,冀同时蜂起,使满人措手不及,逐之出塞。罗芳伯者,与元盛同里,恶满人横暴,常思斩干伐木而起。元盛闻知,深与契合,号召四方豪杰,拟举兵如朱元璋驱除胡元也。事泄,官兵逮捕急,不得已,乃率党与驾帆南渡,抵坤甸属沿海南巴哇,调发部众,从事掘金。招罗同志,拜盟结义。先是松柏港、米仓下有一部华人占领,结会党,取金砂,势力浩大,欺罗后至,时来侵凌。罗不能忍,与元盛统众力战克之。厥后与土人频年战争,叠奏肤功。数年间,佐罗芳伯定兰腊、万诸居、斯芳坪、无名港、滑栋高车、新埠头、米仓下、松柏港、南吧哇,循卡斯浦河流域,则有双沟月、泻璈、纯笃诸地,纵横万里,尽是膏腴。而东万律势如拱辰,即此为行政中心。国基略定,群拥罗芳伯以长之,芳伯就职后,以泻璈、纯笃地居冲要,夙号难治,稔元盛才勇,特剪封之。莅任后,仪同开府,受理民刑。泻璈下游有大院者,相距数千里,形同一艘浮江,四面环水,类扬子江中之金焦也。世为土酋占据,铁练横江,险若天堑,凡舟楫经过,例须奉过关金始得行,横全敛苛征,备极繁琐。时酋又鉴东万律之失,戒备甚严,而忌元盛又日甚。元盛故遣使朝聘,使之不疑。但以大院一地,为泻璈出入咽喉,酋又心怀排挤,多方阴扼,念不除庆父,终未能安。乃造船多艘,潜实兵器,舳舻衔接,顺江而下。藏精锐于仓,昼夜兼程,至时天尚黑,乘斥候无备,尽缚系之。既明报关,贿吏通款,言吴欲贡金于王。酋诺之,伏兵后庭始召见。时元盛之庭,元盛出不意,抽匕首刺酋腹杀之。庭后伏兵,蜂拥围击。元盛奋臂酣斗,当场辟易,并发暗哨,促宫外伺卒共起策应。一时内外夹攻大捷,据其宫。酋妻闻变,调兵来援,再破之。酋妻惧,率众退守铁山,传檄四境,征师勤王。铁山者为大院高原,西北扼江,东南悬壁,形势险固,控扼大院,有高屋建瓴之势,酋妻更坚壁清野,以待援师,更遣偏师断元盛粮道,交通遂绝。会敌大至,困在核心,无殊白登之围也。士卒日不得一饱,幸元盛素同甘苦,故虽濒险恶,用命如故。然其时苦思焦虑,殊少解法。旋思得一计,乃令部曲,夜制尽许木板百方,书我军绝粮,须急救七字,投诸江流。众怪问故,元盛曰:我军被围日久,粮乏人困,虽有间道可告急罗公,而敌骑布满,岂能飞渡。必率军冲围,则众寡悬殊,牺牲必大,委而去之,不惟功败垂成,永难收复。即华人历来丧失无数生命财产,将无所取偿。吾用木板浮流至坤,我军必有得而报罗公者,如是则援军与粮,旦夕可到,破敌必矣,众咸叹服,士气益壮。未几,罗兵果至,合吴卒破敌于铁山之阴,敌收残兵,拟死守铁山,元盛令卒掘隧道通其营,以巨棺实火药轰陷之。敌众穷蹙,遂旭降焉。元盛遂奄有其地而王,时西历1783年,即清乾隆五十年也。元盛佐罗芳伯经略东万律诸地,战功甚伟,而从容怀刃,歼敌酋于庭殿之间,据其土,服其众,智勇不让专诸。惜世徒知芳伯雄据东万律,而不知元盛之王大院,曾发扬民族精神于海外也。迄今事隔百三十余年,江山依旧,风景全非。铁岭云横,江潮夜咽,犹想见当年单刀匹马焉。英郁蓬勃之气,而残砖塍瓦,蓑草斜阳,过客之经其地者,则徘徊凭吊,景仰不置,以此见其事业感人之深。虽历久而弗朽也。惜乎一传之后,荷人势力已至,嗣子不才,弗克继承厥绪,王纲失坠,降为甲必丹,然英雄派裔,远绍百载,世袭其职,亢宗有人,亦仅见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8 15:1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