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良牧(1884—1931),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字叔野。早年留学日本,结识
黄兴。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参与组织
同盟会,任会计部长,又赴
南洋各地筹建分部。三十三年(1907)参加广东潮州黄冈之役。1911年
武昌起义后,力排众议,说服曾顽抗革命的清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反正,促进广东光复。1912年
民国成立后被选为参议院议员。1917年参加
护法运动。1922年
陈炯明叛变时,任中路讨贼军总司令,号召讨陈。1924年
国民党改组时,当选为中央临时执行委员。
孙中山逝世后,游离政事。1931年病逝于广州,葬于广州黄光岗。
人物生平
谢良牧,家名钧元,学名延誉、圉人,字叔野、良牧,以字行。1884年生于嘉应州松口堡铜瑟村。
1888年由父启蒙,1889年随两位兄长师从岭东名儒饶芙裳,1894年父亲病故,1898年春夏间帮助兄长逸桥安排被清廷通缉的会党领袖陈鹤云潜赴香港。1900年去香港探访陈鹤云,陈赠给他以鹤顶格(平头格)联:良如妇女谋成汉,牧在边关绩绝胡。同年,孙中山领导的
兴中会在香港筹划革命,谢良牧和
谢逸桥专程赴港谒见孙中山。1902年和兄长逸桥进入新创办的汕头同文学堂。
1904年,谢良牧、谢逸桥兄弟两人东渡日本留学,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在东京结识了黄兴等一批爱国志士。
1905年8月,孙中山、黄兴等在日本东京组织同盟会,谢良牧兄弟同时加入,谢良牧任执行部会计长;谢逸桥为岭东(粤东)地区代理主盟人。是年冬,谢良牧跟随孙中山从日本横滨到越南西贡筹组同盟会支部。
1906年春,谢逸桥兄弟奉孙中山命回国,在岭东地区宣传同盟会主张,吸收同盟会员,扩展民主革命势力。
1907年3月,孙中山委派
许雪秋负责潮州、惠州一带起义工作,谢良牧负责在梅县策动,谢逸桥则利用其祖父、伯父是潮汕铁路公司的股东和他本人在铁路局供职的机会,通过铁路渠道秘密运送军火和传递信息,参加了5月22日举行的
黄冈起义。失败后,谢氏兄弟与
温靖侯等一批同盟会员返回梅县,在松口创办体育学堂,培训革命军事人才。是年冬,谢逸桥在汕头创办
《中华新报》,宣传革命,谢良牧率松口体育会部分成员赴广州联络新军,策划起义。
1908年春,谢逸桥、谢良牧奉孙中山之命,赴南洋募集经费以支持黄兴等组织的钦州、河口起义。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赴南洋活动,与谢氏兄弟共商安置流亡海外的革命志士和筹备召开同盟会干部会议等事宜。
1910年11月,孙中山到槟榔屿召开同盟会会员会议,谢氏兄弟参与接待工作。会上孙中山决定组织
广州起义,并在香港设立统筹部,计划筹措经费10万银圆,谢氏兄弟主动承担筹募任务。经过他们的努力,募得革命活动经费20万银圆,其中由谢氏兄弟在东南亚埠募集的近8万银圆。
辛亥广州起义前夕,谢氏兄弟还解囊资助嘉应五属前往广州参加起义人士的旅费。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为团结一切力量,支持革命,谢良牧力主策动广东水师提督李准起义,通过香港革命党人联系,李准表示愿依所列条件执行,以加速广东的光复进程。此时,谢逸桥和许雪秋一起,率民军参与
张醁村发动的潮汕起义。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谢逸桥多次谢绝政府当局的邀请,不愿为官,返乡居住。谢良牧当选为参议院议员,继续追随孙中山革命,参加讨袁护法运动。
1917年,谢良牧奉孙中山之命,奔走于河北、山西等地,与海军总长
程璧光共谋护法,率舰队南下。
1921年5月,谢良牧任中华革命党广东筹备处处长、陆海军大元帅府参议。
翌年6月,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孙中山避走于宝壁舰,后转移至
永丰舰指挥平叛。谢良牧随孙中山,在永丰舰上就任中路讨贼军总司令职,组织力量讨陈。
1923年,谢良牧先后任广东政务厅厅长、大本营内政部第一局局长。
1924年国民党改组,谢良牧被选为中央临时候补执行委员,拥护孙中山推行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主张,为促进国共两党合作,推动国民革命尽心尽力。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谢良牧不再过问时局。
谢逸桥、谢良牧兄弟参加民主革命的过程中,与孙中山结下深厚的情谊。1918年5月,孙中山由广州经汕头到大埔三河坝视察援闽粤军时,专程到松口探望谢氏兄弟,驻足于谢氏“爱春楼”盘桓3日,亲书门楼两联以赠,一是:“博爱从吾好,宜春有此家。”另联是:“爱国爱民,玉树芝兰佳子弟;春风春雨,朱楼画栋好家居”。还填词《虞美人·为谢逸桥诗钞题词》:“吉光片羽珍同璧,潇酒追秦七,好诗读到谢先生,另有一番天籁任纵横;五陵结客赊豪兴,挥金为革命,凭君纽带作桥梁,输送侨胞热血慨而慷。”盛赞谢氏襄助革命义举。
1926年5月,谢逸桥因长期患咯血病,于汕头病逝。谢良牧于1931年病逝于广州,终年48岁(虚岁),葬于广州黄花岗,国民政府为其举行隆重葬礼,时任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
居正撰谢良牧墓铭。
主要事迹
1905年,谢逸桥、谢良牧兄弟俩在日本东京协助孙中山、黄兴等组织中国同盟会,成为中国同盟会的第一批会员,谢良牧担任同盟会执行部会计长,谢逸桥被委任为同盟会岭东地区(含今汕头市、汕尾市、潮州市、惠州市、河源市、梅州市)代理主盟人。同年孙中山拟赴南洋进行革命宣传,但缺乏经费,也是由谢逸桥、谢良牧及其叔父慷慨捐赠和积极募捐。是年冬,谢良牧跟随孙中山辗转南洋各埠宣传革命,筹组同盟会南洋支部。
1906年,谢逸桥首先受命回岭东进行革命活动,与温靖侯回乡后即一起联络有声望的开明人士,创办了松口师范讲习所,发展了一批同盟会会员,如丘哲、陈啸桥、温翀远等,为推翻满清地方政权积蓄力量。为了培养革命干部,1907年夏天,温靖侯、谢逸桥等革命党人又在松口创办了松口体育传习所,发展会员和培养军事人才。松口体育传习所尽管只在半年时间办了一期,却培养了120多名学员,其中的30多名骨干也加入了同盟会,并参加了后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不少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10年冬,孙中山决定再次发动广州起义,但经费欠缺太多而无法进行。谢良牧接受筹款任务,取得侨胞梁密庵、古亮初等的支持带头捐款,并组织其他侨胞募捐。不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华侨工人亦慷慨捐出了自己的血汗钱支持革命。因此,1918年孙中山拜访在松口隐居的谢逸桥时,曾填词一曲,盛赞他“挥金为革命”的义举。
亲属成员
祖父:谢益卿,经商南洋英属槟榔屿,致富巨万,晚年兼办锡矿。
父亲:谢国生(可阶),婆罗洲归侨,一生多病,居乡读书养亲,早岁受业于粤中大儒陈灃,学有根柢,能诗善画,为邑名士,著有《红叶山庄诗钞》。
谢良牧共有兄弟八人,排行第三,长兄逸桥,仲兄逢元,四弟辉元,五弟适群。
主要作品
书感
大江东去日西斜,酒半醒时恨倍赊。吴市吹箫燕市筑,依然歌哭走天涯。
入都志感
衣上沙痕间泪痕,驰车横度莽平原。烽烟暗淡三边日,风雪飘摇五族幡。
革命何曾偿夙愿,故人犹有未归魂。王孙憔悴今如此,触处酸辛入国门。
后世纪念
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居正撰谢良牧墓铭,盖以彰其遗烈令闻。
文云:
君谢氏,讳良牧,广东梅县松口堡人,少游学日本,愤满清失败,与湖南黄君克强等,联络各省志士,阴图改革,适孙公中山自欧至日,组中国同盟会本部于东京,推孙公为总理,君为会计部长,赴
南洋各岛筹设分部,成革命军供给之基础,返国进行革命事,竖义旗于广东饶平之黄冈;庚戌广州新军之役挫后,江苏赵君伯先走英属庇能,拟趋缅甸入云南,君以地险人疏,且内地事非无可为,力阻其行,筹十万金谋再举,遂有辛亥三月二十九日攻督署之事;武、汉起义,君瞷知
水师提督李准有悔祸意,辟众意,招致加盟,而广东光复,不血刃焉;民国成立,君被选参议院议员,时袁氏势盛,君烛其奸,首弹劾之;民国六年,北平督军团谋乱,君与海军总长程壁光谋护法,率舰奉孙公南下,开元帅府于广州,奉孙公命,奔走燕、赵间,
粤军回粤,因无后顾忧;民国十年,国会以非常会议,举孙公为大总统,将出兵北伐,而
陈炯明叛变,孙公出驻
永丰舰,时势危迫,左右有劝其暂避凶锋者,君独持不可,即在舰上就中路讨贼军总司令职,号召讨逆。陈氏去粤,国民党改组,君被任为中央临时执行委员;未几孙公殁于北平,君亦优游沪、粤间,不与闻时事矣。计自同盟会成立以来,凡革命之措施,君皆居中任责,坚苦卓绝,口不言功,身亦不及禄。民国二十年六月,疾卒广州医院,年四十有八,葬黄花冈之原。越数月,君弟适群,将莹修治完整,因伐石纪其事。君元配李,生女怀琛,适番禺周氏;继配徐,生子康基,铭曰:“志遂矣,心瘁矣,功成不居,吁嗟兮,今之介之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