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炯明(1878年1月13日—1933年9月22日),
汉族,幼名捷,字赞三,又字月楼、竞存。广东
海丰县白町乡人。粤系军事将领,
中华民国时期军政代表人物之一。中国致公党第一、二届总理。
人物生平
1878年1月13日,出生于广东汕尾海丰,原名捷,字赞之,又字竞存;
1908年,以优等成绩毕业;
1909年,任广东谘议局议员,先后提出《革除衙署积弊案》、《废除就地正法案》、《筹办城镇乡地方自治案》、《筹筑惠湖铁路案》、《禁绝一切赌博案》等提案;11月与
丘逢甲等一起被推为代表,赴
上海参加各省咨议局联合大会,加入
同盟会;
1911年,任广州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属下的编制课课长兼调度课副课长,又被确定负责率领一路选锋队进攻巡警教练公所。
武昌起义后被同盟会南方支部派到东江组织民军起义,光复
惠州;
1911年,
广东军政府成立,被推为副
都督,不久后为代都督;
1913年,宣布广东独立,声讨
袁世凯,失败后逃往
香港转赴
新加坡;
1915年,联络一批原国民党人另立异帜,组织中华水利促成社,受到
孙中山的严厉批评;
1916年,回到广东
东江发动驻军和民军起义,参加讨袁斗争;
1917年,北京政府大总统
黎元洪授予其“定威将军”。后向孙中山表示“竭诚拥护”,参加
护法运动,任援闽粤军总司令,占领闽西南的
汀州、
漳州、
龙岩等地,建立根据地,称为“闽南护法区”;
1920年8月,率粤军从
广西回粤,打败盘踞广东的陆荣廷桂系军阀,任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广东支部长;
1921年5月,被孙中山任命为
中华民国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积极参与“联省自治”运动,反对孙中山的北伐主张;6月任援桂军总司令,进军广西,攻占广西全境。后阻挠孙中山到
桂林设立北伐大本营,破坏
北伐。
1922年4月,拒绝前往
梧州与孙中山面商北伐问题,并以辞去各职务相要挟,被孙中山免去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内务部总长三职。此后退居
惠州,其部属
叶举率“陈家军”主力回师广东,于6月16日发动兵变,炮轰
总统府和粤秀楼。8月15日,回到广州任粤军
总司令;
1923年1月,被滇、桂、粤联军组成的西路讨贼军击败,后率部退守
东江;
1925年,
国民革命军两次
东征,彻底打垮其所部。避居香港,后将美洲洪门致公堂改组为
中国致公党。
陈炯明在军事彻底失败后,蛰居香港,鼓吹反共反革命。他拉拢一些人组织
致公党,自任总理,提出建国、建亚、建世的所谓“三建主义”,对抗孙中山的革命
三民主义。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他发表《敬告国人书》,说:“目前心腹大患,尤非较轻于日寇,共产党遍布南方各省,随时皆可乘机爆发。”他还向国民党建议“宁(南京政府)任外交,收复失地,粤任剿共,巩固后方”,和当时蒋介石的“
攘外必先安内”互相呼应。
广州新思潮
陈炯明1898年考取秀才之后,对
八股取士的考试制度兴趣索然,没有再循着举人、进士的路子一直走下去,在家乡过了几年心满意足的婚姻生活后,1906年离开家乡惠州府来到广州府,入读政法学堂。这个时候中国的政治气候已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势。当时的广州在两任总督
陶模和
岑春煊的主持下,各项新政面貌一新,新式学校开办得如火如荼,各种新思潮也在涌现。1908年,陈炯明以优等成绩从政法学堂毕业。在广州的两年时间里,陈炯明大开了眼界,接触到各种新思潮,而且结识了已加入同盟会的
朱执信,为其后来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基础。
1909年,陈炯明回到家乡创办《海丰自治报》,自任主笔,鼓吹自治才是救中国的唯一良方。这一年,他当选为广东谘议局议员,正式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在谘议局提出“筹办城镇乡地方自治议草”,建议设立城镇乡地方自治研究所,专门研究城镇乡自治办法,选通晓法政人员入所研究,推动自治进行。
为加快成立国会的进程,江苏谘议局发起在上海召开16省“请愿国会代表团茶话会”。当时赴京请愿是一种非常时髦的活动,向政府表达民间的声音。陈炯明作为广东谘议局代表,赴上海参加了大会。议员们提出请愿书,希望能尽快颁布议院法和选举法,但清政府以“我国幅员辽阔,筹备既未完全,国民知识程度又未划一,如一时遽开议院,恐反致纷扰不安,适足为宪政前途之累”为由予以拒绝。
对所谓国会本来就只持观望态度的陈炯明来说,这次大会让他更为失望。他认为,中国政治的积弊太多太深,不是一班坐谈之客在国会里高谈阔论就可以解决的。陈炯明泄气地表示:“开国会为无聊之举,不过国家处此无可如何之时,除此别无他法,随波逐流为之耳。”
但上海之行对陈炯明意义非同小可,而且对他此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上海期间与革命党人交往密切,并加入了同盟会。
革命同盟会
秀才出身的陈炯明加入
同盟会,似乎是件难以理解的事。他的政治抱负与主张流血革命的同盟会是两条路。事实上,他加入同盟会后,确有革命同志批评过他“对
清廷抱有幻想,仕途奔竞”。不过,陈炯明是把革命当作一种手段,最终的目的仍然是“建设”。他与以孙中山为代表大部分同盟会员“革命至上”的心态大相迥异,不知是否是导致最终二人决裂的一个隐藏的伏笔。
1909年5月,
胡汉民在香港筹组同盟会南方支部,陈炯明担任实行委员。他随后还在香港成立“乐群书报社”,作为同盟会的秘密机关,他还把母亲从海丰接到了香港。陈炯明与
黄兴等人先后策划过多次起义与暗杀行动,
黄花岗起义遭到惨痛失败,他又于1911年成立暗杀团,策划刺杀
水师提督李准、广东将军
凤山行动。
武昌起义爆发以后,广东同盟会首先在
化州揭竿而起,组织民军攻城略地,并迅速蔓延至广东各地。同盟会一批党人聚集到香港,推举陈炯明为总司令,召集一万多军民,围攻惠州。在围攻的过程中,陈炯明受孙子兵法的影响,深信“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上策,通过游说、策反的办法占领了惠州。这时候,他拥有广东纪律最严明、战斗力最强的一支民军,这也是当时广东唯一一支真正从属于同盟会的军队。
广东省长
辛亥革命广东光复后,陈炯明任广东副都督、代理都督,1913年6月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广东都督。二次革命时,他在广东宣布独立,失败后转赴南洋。1916年参加讨袁,成立粤军总司令部,自任
总司令。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被孙中山任命为援闽粤军总司令,随后击败福建
督军李厚基后占据闽南地区。1920年10月,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后,又任命他为陆军部长兼内务部部长。经过辛亥革命与
二次革命之后,陈炯明逐渐成为
孙中山的亲密战友,也是孙中山依靠的一支主要革命武装部队。
六一六兵变
然而,随着革命进程的推进,陈炯明与孙中山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1921年,已经有传闻说孙中山与陈炯明之间出现不和。陈炯明认为,孙中山此时就任大总统非常不合时,而且他并不赞成北伐,主张“联省自治”,建议把广东这个南方省份作为模式推广到全国,这与力主“北伐”统一全国的孙中山的主张有着极大差异,两人矛盾逐渐激化。1922年3月,孙中山撤销其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内务总长职,只留
陆军总长职,最终导致“六·一六”事件的发生,二人彻底决裂。
如今,关于对中国近代政治产生重大深远的“六·一六”事件发生的细节,各方说法不一。后代研究者一般认为,“六·一六”事件并不是突发的,其前因后果复杂而难以言喻。
1922年6月12日,孙中山举行记者招待会,不点名地指责陈炯明“反对北伐”;而陈炯明6月14日拘捕财政次长
廖仲恺,矛盾基本公开化。
1922年6月16日凌晨两点,孙中山得到粤军通知,粤军部队将攻击粤秀楼,情势危急。
宋庆龄顾全大局,临危不惧,认为若同孙中山一同行动易被发现。坚持留下来掩护孙中山秘密撤离。孙中山不得已才答应先行,只身逃出。孙中山两次避过叛军耳目,终于到达黄埔
永丰舰(即后来的中山舰)上。孙中山离开半小时后,炮声四起,陈炯明部队开始向粤秀楼发起进攻,有士兵还大喊:“打死孙文!打死孙文!”
“六·一六”兵变之后,孙中山离开广州到上海,此后,他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
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一直到孙中山逝世前,经常有人在中间调停,希望他和陈炯明二人能够和好。孙中山要求陈炯明写悔过书,而陈炯明坚决不写,终于没有再走到一起。
孙中山与陈炯明决裂,还有一个意外的结果,那就是客观上成了
蒋介石政治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他在事件发生后不久,辗转登上孙中山所在的
永丰舰,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得到迅速上升,奠定了日后他在
国民革命中的政治地位。
禁赌政策
在政治生涯中,陈炯明以严禁烟赌、主张地方自治而著称。从他任广东谘议局议员的诸多提案中可以大略看出,陈炯明希望政治改革是“改良的”而不是“革命的”,是“由下而上的”而不是“由上而下的”。他的政治主张在《建设方略》和《中国统一刍议》二书中有完整的表述。“
联省自治”一直是陈炯明坚持的主张,他认为中国广土众民,只能实行分权自治,才可养成“民治精神”,建设民主。1922年与孙中山决裂后,他对
章炳麟说:然为国努力,无论在位在野,务达此制(指自治省联邦制)而后已。从作为议员提出禁赌议案时起,一直到后来出任广东都督及省长,陈炯明都把禁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赌博的恶习由来已久,但清政府把赌税当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所以才会屡禁不止。禁赌无疑要砸掉成千上万大小赌商的饭碗,要截断
官府一条每年几百万两的滚滚财源,所以,从一开始陈炯明就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不过,陈炯明做得非常决绝,主张以雷霆手段,定期一律禁绝,不留任何余地,才能收效。
1920年12月1日禁赌章程生效后,
广州市面上几乎没有一家赌博馆。为此,广州学界发起了为陈炯明铸铜像的计划,以纪念禁赌的成功。1921年广州建桥,取名陈公禁赌纪念桥,镌禁赌经过事迹于桥边石柱。可见当时陈炯明的禁赌行为深得人心。
尽管在政治上仍存有争议,但在私生活及操守方面,陈炯明与人们通常理解的军阀作风完全不同。他不仅颇有文采,而且廉洁自持,不蓄私财,在生活方面也相当严谨,自己还以不二色感到自豪。
陈炯明后来避居香港。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企图拉他下水,他则反过来要求日人归还东北三省。日人拉拢不成,仍赠他8万元支票,陈炯明在支票上打叉退还。其后,他派代表参与将美洲洪门致公堂改组为
中国致公党,与
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直至今日都是
参政党之一。
1933年,陈炯明在贫困中病死于香港,竟然要用其母所备的棺木。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地方军政长官,结局如此凄惨,这是非常罕见的。
人际关系
陈炯明有一个胞姊,后来出嫁于钟家。另有一弟叫“陈炯晖”,是在炯明一岁时收养来的。陈炯明不到三岁时,父亲陈曦庭便逝世了。六岁时,祖父陈翰香亦去世。所以虽然出生于地主书香之家,陈炯明早期的家庭经济环境,却是非常穷困的。二十一岁时,和老师的女儿黄云女士结婚,夫妻两人一生感情融洽,黄女士于1936年去世,育有五女三男。
长女:陈宝瑶;
次女:陈碧瑶;
三女:陈瑞瑶;
四女:陈淑瑶;
五女:陈娓瑶;
长子:陈定夏;
次子:
陈定炎(1923年11月22日-2006年9月7日),航空和机械工程专业出身,
特拉华大学硕士,
哈佛大学硕士和博士。曾在
通用动力/电船公司任职研发组经理,美国海岸防卫队任行政督办。亦曾在美国
罗德岛大学、
圣母大学和
康涅狄格大学任教。晚年研究历史资料为父亲翻案。
三子:陈定炳。陈炯明与爱国学者
章太炎(炳麟)的交情甚笃,把两幼子的名字,取自章氏的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