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国南部省级行政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简称“”,是中国南部的省级行政区,首府南宁市。南临北部湾,东连广东省,北接湖南省,西北依贵州省,西与云南省接壤,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毗邻。截至2023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划为14个设区市,土地总面积23.76万平方千米,管辖海域面积约7000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广西户籍总人口5748万人,常住人口5027万人。广西地区除使用普通话外,流传较广的方言有白话、桂柳话、客家话、平话四大类。
名称衍变
广西地名由来春秋战国时期,岭南属于百越之地的部分,广西属百越的一部分。正史《汉书·地理志》载:“自交趾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
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征服百越,在岭南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今广西大部分地区属于桂林郡和象郡,所以广西称“桂”由此而来。广西的名称则来源于两个,一为咸通三年(862年),岭南道分东、西两道,并以邕管经略使为岭南西道节度使,成为一级独立政区;另宋朝所建制的行政单位—“广南西路”,后简称“广西路”;二为得名于古地名“广信”,两广以广信为分界,广信之东谓广东,广信之西谓广西。这是“广西”名称的由来。于1363年,设置广西行中书省,为广西建省之始。民国时期,广西沿袭清制设省。1958年3月,广西省改为“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10月,“广西僮族自治区”改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此外,广西还有桂、八桂、桂海、广右、岭右、粤右、粤、粤西、西粤等别称。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考古发现表明,早在80万年前今广西地域就有原始人类繁衍生息。百色手斧在百色旧石器遗址出土,距今80.3万年。距今10万~2万年前,在今桂西、桂南、桂北地区活动的古人类进入以血缘为纽带的母系氏族社会初期。约在5万年前,今广西境内的古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广西境内的古人约2万~1万年前学会制造和使用钻孔砾石和磨尖石器。距今1万~6000年前,境内古人逐步走出岩洞与河谷,向平原和滨海地区发展,今广西地区逐渐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和制陶业。距今约6000―3000年前,广西跨入以男子为中心的父系氏族时期。距今3000年左右,广西开始进入文明社会。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广西区域纳入中央王朝版图,分属桂林郡和象郡。
秦末汉初,今广西区域属南海尉赵佗割据岭南而建立的南越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在今广西区域设置苍梧、郁林、合浦3郡。其中郁林郡治布山县(今贵港市境内),苍梧郡治广信县(今梧州市),合浦郡治从汉建武十九年(43年)从徐闻迁合浦县(今浦北县境内)。此外,汉时今广西还有小部分地域分属零陵、武陵郡。东汉末,广西大部属交州统辖。
三国时期,广西大部属吴国,桂西北小部属蜀国。吴在今广西境内设桂林、始安、临贺、苍梧、郁林、合浦六郡,今桂北部分地域属零陵、武陵郡,桂西部分地域属蜀国的兴古郡。设置的县增至39个。
两晋时期,今广西境内设置苍梧、郁林、桂林、合浦、始安、临贺、晋兴、宁浦、永平、西平10郡,设置的县增至57个,分属广州、交州和湘州统辖。
南北朝时期,今广西地域始属南朝宋、齐、梁,后大部属陈地,今桂西、桂西北小部分地域属北朝周。先后设置9州、48郡、127县,其中37郡、78县为新设。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灭陈后,先后在今广西境内设宁越、永平、合浦、郁林、始安5郡85县。其中,85县中的61个县承袭南北朝。
唐朝沿用隋制。唐太宗于贞观元年(627年)将全国分为10道,今广东、广西绝大部分地域属岭南道(治所在今广州)。另外,桂西、桂西北和桂东北部分地域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玄宗把江南道分为东西两道和黔中道,今桂西、桂西北部分地域属黔中道,桂东北部分地域江南西道。咸通三年(862年),懿宗将岭南道分为岭南西道和岭南东道。广东属岭南东道,广西大部分地域属岭南西道,并以邕管经略使为岭南西道节度使,这是广西成为一级独立政区之始。羁縻州、51个羁縻县。
五代十国时期,今广西桂林、柳州、梧州以北地区先属楚国,后属南汉,其余地区全属南汉。这一时期,今广西境内的行政建置基本沿袭唐代,设置的州有37个,其中34个为唐旧州;设置的县有135个,其中133个为唐旧县;此外还有羁縻州32个,羁縻县31个。
明清时期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设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成为当时13个布政使司之一,
清朝时期,复设广西省,省会驻桂林府(今桂林市)。广西全省划分为11个府、2个直隶厅、2个直隶州,分别统辖各州市县。11个府是:桂林府(治临桂,今桂林)、柳州府(治马平县,今柳州),庆远府(治宜山)、思恩府(治武缘,今武鸣)、泗城府(治凌云)、平乐府(治平乐)、梧州府(治苍梧,今梧州)、浔州府(治桂平)、南宁府(治宣化,今南宁)、太平府(治崇善,今崇左)、镇安府(治天宝,今德保);2个直隶厅是:上思直隶厅(治今上思)、百色直隶厅(治今百色);2个直隶州是:郁林直隶州(治今玉林)、归顺直隶州(治今靖西)。此外廉州府(治今合浦)、钦州直隶州(治今钦州),均属广东省。荔波县原属广西省,清世宗雍正十年(1732年)划归贵州省统辖。清末,今广西境内设有13府、4州、44县、34土州、6土县、10土司和3长官司。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期间,广西沿袭清朝称省,地域与清朝大致相同。民国元年,直隶州、厅均改为府,全省划分为10府:桂林府、平乐府、柳州府、庆远府、梧州府、浔州府、南宁府、太平府、镇安府、思恩府,分别统辖各县。民国二年(1913年)撤销府制,由省直接统辖各县。民国六年(1917年),全省划分为6道:桂林道(治今桂林)、柳江道(治柳州)、南宁道(治今南宁)、苍梧道(治今梧州)、镇南道(治今龙州)、田南道(治今百色),分别统辖各县。始自明清的对土官管辖区的改土归流措施,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全部完成,全部土州、土县改设新县。民国十五年(1926年),根据军政合一的原则,废除道制,把全省划分为若干区。民国十九年(1930年),全省划分为12个民团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改民团区为行政监督区。在此期间,广西为新、旧桂系军阀统治达28年之久。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全省划分为8个区,辖99县,外加1个直辖市和1个设治局。抗日战争时期,广西人民积极打击敌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截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全省划分为1市(桂林)、15区(1―15区)、99县。钦州、合浦、灵山、防城仍属广东省统辖。自广西设省起,直至民国时期,省会绝大部分时间在桂林,仅民国元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12年―1936年)迁于南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12月10日,广西全省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设广西省,省会设在南宁。1952年12月10日,在壮族聚居的邕宁、宜山、百色3个专区成立桂西壮族自治区;1956年3月改为桂西壮族自治州;1956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倡议,1957年6国务院作出关于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决定,并在同年7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相应的决议。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宣告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65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广西僮族自治区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1978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纪念日定为12月11日。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广西地处中国南部,位于北纬20°54′09″~26°23′19″,东经104°26′48″~112°03′24″之间。东邻广东省,南邻北部湾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毗邻,西连云南省,西北靠贵州省,东北接湖南省。广西境内陆界国境线696千米,陆地海岸线长1595千米。全区土地总面积23.76万平方千米,管辖海域面积约7000平方千米。 0~20米的浅海面积6488平方千米;滩涂面积1000多平方千米,软质沙滩约占滩涂面积的90%。沿海有岛屿651个,总面积66.9平方千米,其中最大的涠洲岛面积为24.7平方千米。广西区位优越,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
气候
广西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南临热带海洋,北接南岭山地,西延云贵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水丰沛,光照充足。夏季日照时间长、天气湿热,冬季日照时间短、天气干暖。其中,4~9月为雨季,总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5%;10~3月是干季,干旱少雨。
广西地区1月份气温最低,7月份气温最高。2023年,广西平均气温21.6℃,比常年值高0.7℃,为广西有气象纪录以来最暖年。其中,5月29日—6月5日,广西出现2023年首次大范围高温天气过程,过程极端最高气温出现今百色41.3℃(5月31日)。2023年,广西平均年降水量1396毫米,比常年偏少12%。2023年6月7—10日,广西南部出现暴雨过程,北海铁山港区兴港镇最大6小时雨量为440.5毫米,突破广西历史极值。2016年,广西日照时数偏多,平均年日照时数1607小时,较常年偏多88小时;夏季较常年同期偏多,冬季、春季、秋季日照时数分别较常年同期偏少。
地质
广西大地构造位于华南板块的南端,包括其中的南华活动带和扬子陆块两个二级构造单元的连接部分,以南华活动带为主。该区构造运动频繁,具有造山运动性质,显示出具多旋回的构造运动特征。该区域有3个主要区域性断裂,即桂林一凭样断裂带、博白一岑溪断裂带、南丹一昆仑关断裂带,9个韧性剪切带,2种推覆构造。由于广西地处华南板块之内,而华南板块又是在杨子、华夏和印支等三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古克拉通的规模较小,固结程度偏低,长期控制着本区后期的地质作用,即显示出活动性较大、多次出现沟、槽、多期构造运动和多期次岩浆活动,造成了独具特色的地质发展历程。到了近代,广西地区地壳活动主要表现为缓慢上升,遭受侵蚀和剥蚀,局部断裂带上发生多次地震。
广西地层发育齐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以古生界最为发育,尤以泥盆系得天独厚。计有12个系和2个相当系的群,建立了134个岩石地层单位、7个构造地层单位。地层出露面积21万余平方千米,约占广西总面积的90%。广西地层按沉积特征可分三大发展阶段:前泥盆纪为地槽型沉积,泥盆纪——中三叠世为准地台型沉积,晚三叠世——新生代为陆缘活动带盆地型沉积。
广西涠洲岛是中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由北部湾海底冒出来岩浆形成。涠洲岛火山活动划分为早、中、晚更新世三个喷发旋回,它最新一次火山喷发是在3万年前。涠洲岛所在的北部湾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第四纪火山岩分布区。
地形地貌
广西地处中国地势第二台阶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两广丘陵西部,南临北部湾海面。西北高、东南低,呈西北向东南倾斜状。总体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特征是盆地大小相杂、山系多呈弧形,层层相套、丘陵错综。地貌按类型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和台地四种。其中山地面积占62.05%。低海拔(1000米以下)山地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桂西、桂东、桂北和桂中等;中海拔(1000〔含〕~3500米)山地主要分布在桂西和桂北。丘陵面积占14.49%。低海拔丘陵面积最大,超过80%的低海拔丘陵分布在桂东、桂南和桂西;中海拔丘陵面积最小,分布在桂西。平原面积占14.33%。低海拔平原面积最大,连片集中分布在桂东、桂南、桂西等;中海拔平原面积次之,分布在桂西。台地面积占9.13%。由低海拔台地构成,主要分布在桂东和桂南,占全区低海拔台地的79.54%,桂西地区低海拔台地不到5%。
广西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为96372 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40.72%,主要分布于桂中、桂西北、桂西南和桂东北。广西境内除了喀斯特地貌外,丹霞地貌也别具特色。主要分布于桂林资源县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玉林容县都峤山地质公园、贵港桂平市白石洞天等地。其中,桂林市资源县八角寨丹霞地貌是广西第一个丹霞地貌国家地质公园。
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山脉多呈弧形。山脉盘绕在盆地边缘或交错在盆地内,形成盆地边缘山脉和内部山脉。盆地边缘山脉从方位上分:桂北有凤凰山、九万大山、大苗山、大南山和天平山;桂东有猫儿山、越城岭、海洋山、都庞山和萌渚岭;桂东南有云开大山;桂南有大容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等;桂西为岩溶山地;桂西北为云贵高原边缘山地,有金钟山、岑王老山等。内部山脉有两列,分别是东北一西南走向的架桥岭、大瑶山和西北一东南走向的都阳山、大明山,两列大山在镇龙山交会。广西地区的海拔最高点为桂林的猫儿山,海拔高达2141.5米,是华南第一高峰。
水文水利
截至2022年8月,广西水面面积为5100平方千米,水域类型主要有河流、水渠、湖泊、水库、坑塘、海面。截至2024年5月,全区有大小河流18000多条。广西境内河流大多沿着地势呈倾斜面,从西北流向东南,形成以红水河为主干流的横贯广西中部以及支流分布于两侧的树枝状水系。广西河流分属四大水系: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长江流域湘江、资江水系,桂南沿海诸河水系,红河流域百都河水系。其中西江水系最大,在广西境内分布最广,主要干流有红水河、黔江、浔江、西江等。西江水系在广西境内流域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833条,占全区河流总数的80%以上;广西河流集雨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350条,其中西江水系集雨面积达202427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5.7%;西江水系经梧州出境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240亿立方米,占广西径流总量的81.4%。截至2024年5月,广西的大小湖泊有20多个,有凌云浩坤湖、桂林全州天湖、来宾金秀圣堂湖、上林大龙湖等湖泊。(图片来源:)
此外,广西境内共有593条长度大于2公里、独立存在的地下河,其中当前发现的长度大于80公里的地下河7条,境内地下河总长约1万多公里。
截至2024年5月,广西境内有大小水库4500多座。大藤峡水利枢纽位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黔江河段的大藤峡出口处,控制流域面积和水资源量均占西江流域的56%,控制洪水量占西江防洪控制断面梧州站洪量的65%。该水利枢纽主要建筑物包括挡水坝、泄水闸、发电厂房、船闸及鱼道等,工程于2014年11月开工建设,总投资357.36亿元,总库容34.79亿立方米,防洪库容15亿立方米,是国家水网重要骨干工程、珠江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标志性项目。
龙滩水电站,位于河池市天峨县城上游15公里处,是“西电东送”标志性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该水电站2001年7月1日开工建设,2009年底投产建成;设计蓄水位400米,坝高216.5米,坝顶长度836米,库容273亿立方米,装机容量630万千瓦,年发电量187亿千瓦时。
天生桥水库,也叫万峰湖,处于黔、云、桂三省交界,被誉为“三省通衢”,是天生桥高坝电站建成后蓄水形成的淡水湖。它是广西第二大水库,水库总库容达102.6亿立方米,是珠江流域南盘江上的大型跨省水库。
土壤
广西的土壤共有18个土类,34个亚类,109个土属,327个土种,其中以赤红壤、石灰性土、红壤、砖红壤为主。赤红壤、红壤、砖红壤的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砂页岩风化物、第四纪红土等,石灰性土的成土母质为碳酸盐岩风化物。赤红壤主要分布在桂东南地区海拔350米以下的平原、低丘、台地;红壤在除北海、防城港、钦州外其它地市均有分布;砖红壤主要分布在北海和钦州、防城港南部;石灰性土主要分布于桂西北、桂西南等部分地区。
自然资源
据2023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水资源公报》显示,广西入境总水量362.1亿立方米,较2022年减少44.8%;出境总水量1689.2亿立方米,较2022年减少37.3%。2023年,广西年降水量1433.7毫米,折合降水总量3393.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7.2%;地表水资源量1517.7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641.3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20.1%;地下水资源量为409.5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1.4%,其中山丘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407.0亿立方米,北海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非重复计算量为2.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520.2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20.0%。
广西土地总面积23.76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48%,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9位。山多地少是广西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76.54%,平原和台地占23.46%。耕地面积326.0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2%;园地面积168.4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09%;林地面积1605.6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7.58%;草地面积26.8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3%;湿地面积12.6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01.7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8%;交通运输用地面积38.37万公顷(含农村道路),占土地总面积的1.6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75.39万公顷(含水工建筑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17%。
广西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尤以铝、锡等有色金属为最,是全国10个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截至2023年8月,广西已发现的矿产有171种(含亚矿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22种,其中85种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十位、12种资源量居全国第一位(锆、钪、熔剂用灰岩、化肥用灰岩、压电水晶、建筑石料用灰岩、玻璃用白云岩、玻璃用砂、高岭土、水泥配料用粘土、水泥配料用泥岩、建筑用大理岩)。
动物资源
截至2022年8月,广西发现陆栖脊椎野生动物1151种(含亚种),种类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2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种149种,约占全国的45%;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5种,占全国的27%。其中有濒危珍稀动物白头叶猴、东黑冠长臂猿、瑶山鳄蜥等。广西的淡水鱼类、海洋动物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中华白海豚、中华鲟、儒艮、4种。
植物资源
截至2022年8月,广西区域内发现高等植物共9494种,种类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3位,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3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70种。其中,德保苏铁元宝山冷杉狭叶坡垒等仅分布于广西;观光木、金丝李、金花茶等近百种植物属于珍稀或濒危植物。据统计,分布在广西的濒危植物共有113种,在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二。(图片来源:)
截至2023年7月,广西全区有林地面积2.4亿亩,森林总面积2.23亿亩,大约相当于全区耕地总面积的4倍。根据监测结果,2021年,广西草原面积达28.24万多公顷,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2.82%。其中,桂林市的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在14个设区市中最高,达到86.05%。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22年9月,广西境内共有2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居全国第六位。其中,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唯一以儒艮命名的保护区;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银杉及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世界濒危、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叶猴及其赖以生存的喀斯特石山森林生态系统。截至2022年10月,广西共建立自然保护地223处,其中自然保护区78处、自然公园145处。桂林漓江和环江木论已列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名录,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山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列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广西南临北部湾,海岸线曲折,溺谷多且面积广阔,天然港湾众多,沿海可开发的大小港口21个,滩涂面积约1000多平方千米,其中有面积约占全国40%的红树林,总面积9617.45公顷。北部湾不仅是中国著名的渔场,也是世界海洋生物物种资源的宝库,生长有已知鱼类600多种、虾类200多种、头足类近50种、蟹类190多种、浮游植物近300种、浮游动物200多种,举世闻名的合浦珍珠也产于这一带海域。
截至2022年8月,北部湾是中国沿海六大含油盆地之一,预测石油资源量16.7亿吨、天然气(伴生气)资源量1457亿立方米。北部湾海洋硬质矿产资源储量丰厚,已探明海底沉积物中的砂矿种类达28种,以石英砂矿、石膏矿、钛、铁矿、石灰矿、陶土矿等为主。其中石英砂量丰质优品位高,远景储量10亿吨以上;石膏矿保有储量3亿吨;钛铁矿地质储量近2500万吨;石灰石矿保有储量1.5亿吨。
自然灾害
广西地区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北方变性冷气团的交替影响,干旱、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大风、冰雹、雷暴、低温冷(冻)害气象灾害较为常见。
2024年6月,受低涡切变线影响,广西出现了2024年以来最强“龙舟水”过程。广西南宁、桂林、梧州等11市43县(市、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截至6月18日16时,该轮灾害累计造成广西受灾人口18.15万人,紧急避险转移3825人,紧急转移安置1382人,需紧急生活救助66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6149公顷,农作物成灾面积2513公顷;倒塌房屋59间,严重损坏房屋67间,一般损坏房屋131间;直接经济损失18553万元。
行政区划
政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划为14个设区市,10个县级市,60个县(含12个民族自治县),41个市辖区,806个镇,312个乡(含59个民族乡),138个街道。首府为南宁市。
重要城市
南宁,别称“邕城”,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地处北回归线南侧,位于广西中部偏南,素有“中国绿城”之称。南宁市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金融中心,是距离东盟国家最近的省会城市,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中国—东盟经济圈的交汇点。南宁市总面积2.21万平方千米,下辖7个城区和5个县(市)。截至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894.08万人。2023年,该市全年生产总值(GDP)5469.06亿元,居全区第一。
柳州又称龙城,位于广西中北部,是广西第二大城市,也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全市总面积1.86万平方千米,市区面积3555平方千米,下辖10个县(区)。截至2023年末,常住人口415.3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1.23%。柳州市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素有“桂中商埠”美誉。2023年全年全市生产总值(GDP)为3115.86亿元,位居全区第二。
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下辖6个区,10个县(自治县)和1个市。全市总面积2.78万平方千米,主城区面积140平方千米。该市总人口54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1万人,市区人口135万人。2023年全年全市生产总值(GDP)2523.47亿元,位居全区第三。
政治
领导班子
人口
人口数量
2023年末,广西户籍总人口5748万人,常住人口502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85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78%。全年出生人口40.5万人,出生率为8.04‰;死亡人口38.4万人,死亡率为7.62‰;自然增长率为0.42‰。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西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7.04,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26相比下降1.22。截至2023年年末,全自治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599.05万人,占51.70%;女性人口为2427.95万人,占48.30%。
截至2023年年末,广西常住人口中,0-15岁人口为1156.38万人,占23.00%;16-59岁人口为2933.44万人,占58.35%;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937.19万人,占18.64%,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694.18万人,占13.81%。
民族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截至2023年8月,全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和满、蒙古、朝鲜、白、藏等44个其他民族。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西常住人口为5013万,其中壮族人口1572.20万,占31.36%;汉族人口3131.88万,占62.48%;各少数民族人口1880.80万,占37.52%。广西有12个自治县、3个享受自治县待遇县和59个民族乡。
壮族是广西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南宁、柳州、崇左、百色、河池、来宾6市。汉族在各地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南部沿海及桂东地区。瑶族主要居住在金秀、都安、巴马、大化、富川、恭城6个瑶族自治县。苗族主要分布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和隆林、龙胜、三江、南丹、环江、资源等县(自治县),其中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人口最多。侗族主要居住在三江、龙胜、融水3个自治县,其中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人口最多。仫佬族主要居住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散居于宜州、忻城、环江、融水等县(自治县、区)。毛南族主要聚居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回族主要居住在桂林、柳州、南宁、百色等市及桂林市临桂区、灵川、鹿寨、永福等县。京族主要居住在东兴市江平镇。彝族主要居住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和西林、田林、那坡等县。水族主要散居在融水、宜州、南丹、环江、金城江等县(自治县、区)。仡佬族主要居住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及百色市右江区、西林县。
语言
广西经济社会领域和公共服务行业用语基本为普通话。世居广西的12个民族除回族用汉语外,其他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并都在使用,分别是汉语、壮语、瑶语、苗语、侗语、仫佬语、毛南语、京语、彝语、水语、仡佬语。其中,汉语、壮语、瑶语、苗语、彝语等还各有自己的方言土语。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广西的汉语集中分布在东部、南部、东南部和中部,西部地区有零星的带状和点状分布,有粤语、西南官话、平话、客家话、湘语、闽语等6种方言,其中西南官话在桂北及桂西北地区广泛使用。
壮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部和北部两大方言区。两大方言区大致以郁江、右江、邕江为界,江南地区属南部方言区,有邕南、左江、德靖、砚广(在云南省)、文麻(在云南省)等5个土语区;江北地区属北部方言区,有桂北、柳江、红水河、邕北、右江、桂边、丘北(在云南省)等7个土语区。
瑶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为瑶族使用的诸语言总称,包括勉语、布努语和拉珈语等;狭义专指勉语。其中,勉语为瑶族中自称为“勉”的人使用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内部分勉、金门、标敏、藻敏等4个方言;布努语是瑶族中自称为“布努”的人使用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布努、包瑙2个方言;拉珈语为瑶族中自称为“拉珈”的人使用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侗台语族侗水语支,拉珈语内部没有方言土语的分化。瑶族因为使用的语言之间差别明显,与外族沟通一般使用当地壮语或汉语方言(主要是西南官话),部分地方的瑶族只会说壮语。
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内部分黔东、湘西和川黔滇等3个方言。侗语、仫佬语、毛南语、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京语系属未定。仡佬语,学界普遍认为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仡央语支。
宗教信仰
广西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民间信仰较为普遍。2022年,广西正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714处,宗教团体123个,教职人员1001人,教徒54.97万人。其中,佛教活动场所239处,宗教团体35个,教职人员381人,教徒41.1万人;道教活动场所10处,宗教团体6个,教职人员38人,教徒1.37万人;伊斯兰教活动场所21处,宗教团体6个,教职人员21人,穆斯林2.21万人;天主教活动场所107处,宗教团体22个,教职人员92人,教徒3.53万人;基督教活动场所337处,宗教团体54个,教职人员469人,教徒6.76万人。有自治区爱国宗教团体8个,分别为广西佛教协会、广西道教协会、广西伊斯兰教协会、广西天主教爱国会、广西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天主教广西教区、广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广西基督教协会。
经济
综述
广西矿产资源丰富,有色金属储量大,海洋生物种类和天然港湾众多,海陆空交通便捷;该地区背靠中南西南,拥抱北部湾,与东盟共挽,与大湾区相融,区位优势突出、资源禀赋独特、发展潜力巨大。2023年,全区生产总值27202.3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468.18亿元,比上年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8924.13亿元,增长3.2%;第三产业增加值13810.08亿元,增长4.4%。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6.4%、32.8%和50.8%。其中,机械、汽车、有色金属等是广西传统优势产业;水果产业、蔗糖产业、中药材和香料等是广西的特色产业。
2023年,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005元,比上年增长4.2%。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1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7%。
分区域看,2023年全年北部湾经济区生产总值10216.86亿元,比上年增长5.1%;左右江革命老区生产总值4366.69亿元,增长4.9%;这两个经济区生产总值分别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0、0.8个百分点;西江经济带生产总值12854.56亿元,增长3.1%。
2023年全年规模以上风电、核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8.0%、40.0%、61.6%。能源结构持续优化积蓄潜能,风力发电项目投资增长66.8%,太阳能发电项目投资增长20.8%。
第一产业
2023年,广西第一产业增加值4468.18亿元,增长4.7%;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4%,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5%。2023年,广西水果种植超2000万亩,其中柑橘规模居全国首位;水果产量完成3389万吨的年度目标,连续6年排名全国第一,是广西地区农业农村的支柱产业。2023年,全区验收了南宁市良庆区温氏肉鸡高效养殖示范区、柳州市鱼峰区稻香龙江粮食产业示范区、荔浦市花卉苗木产业示范区、天峨县灵芝产业示范区等80个自治区级四星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截至2022年3月,广西地区农产品地理标志总计165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数量83个。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834.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5.4千公顷;粮食总产量1395.36万吨,比上年增加2.21万吨。油料种植面积282.34千公顷,增加16.76千公顷;产量80.75万吨,比上年增产5.6%。蔬菜种植面积1704.96千公顷,增加51.28千公顷。蔬菜产量(含食用菌)4425.03万吨,增产4.4%。木薯种植面积156.16千公顷,增加0.62千公顷。果园面积1406.02千公顷,增加0.67千公顷;产量3232.59万吨,增产5.0%。茶园面积107.23千公顷,增加4.72千公顷。油茶籽41.95万吨,增长8.1%。
全年木材采伐5220.7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7.3%。天然松脂77.06万吨,下降0.04%。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469.15万吨,比上年增长5.2%。其中,猪肉产量276.05万吨,增长5.1%;牛肉产量15.25万吨,增长2.1%;羊肉产量4.35万吨,增长0.8%;禽肉产量173.50万吨,增长5.7%。禽蛋产量33.36万吨,增长13.8%;牛奶产量13.79万吨,增长5.0%。全年生猪出栏3516.60万头,比上年增长5.1%。年末生猪存栏2268.54万头,比上年末增长2.2%。
全年水产品产量376.99万吨,比上年增长3.6%。其中,海水产品产量220.98万吨,增长3.6%。
第二产业
202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6918.32亿元,比上年增长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8%,在三大产业中居第二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4.9%。其中,机械、汽车、有色金属等是广西传统优势产业,传统产业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近80%。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5.9%,制造业增长6.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与上年持平,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下降12.1%,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3.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3.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8.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5.2%,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1%,汽车制造业增长1.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89.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11.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0%。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706.9亿元,比上年增长9.0%。分门类看,采矿业利润比上年下降19.1%,制造业增长7.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5.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9.42元,比上年减少0.43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3.04%,提高0.20个百分点。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6.1%,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2023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6.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20.3%,高于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速12.4个百分点。新能源产业中,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比上年增长15.5倍,风力发电机组产量增长7.1%,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产量增长47.3%。风力发电项目完成投资增长66.8%,太阳能发电项目投资增长20.8%。高技术产品中,电子工业专用设备产量比上年增长4.9倍,工业自动调节仪表与控制系统增长93.7%,智能手表增长24.2%,集成电路增长19.9%,城市轨道车辆增长39.8%。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028.44亿元,比上年下降4.3%。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5933.07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国有控股企业3131.46亿元,比上年增长6.4%。
第三产业
2023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13810.08亿元,增长4.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6%,居三大产业之首。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51.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316.94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41.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9.5%。年末全区实有经营主体436.55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5%。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比上年下降0.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6.2%,化妆品类下降28.6%,金银珠宝类增长22.8%,日用品类下降13.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9.0%,中西药品类下降4.2%,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10.7%,家具类下降18.8%,通讯器材类下降7.1%,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34.2%,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0%,汽车类下降7.0%。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6936.49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出口3639.50亿元,增长1.5%;进口3297.00亿元,增长14.6%。对东盟国家进出口总额3394.44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496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额3905.13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6.8亿元(商务部口径)。
2023年,广西地区服务业主要收入来源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旅游业,酒店和餐饮业。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60.05亿元,增长8.2%;全年货物运输总量22.84亿吨,比上年增长7.0%。全年旅客运输总量3.19亿人次,比上年增长47.2%。全年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200.75亿元,比上年增长18.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453.52亿元,增长11.9%;其他服务业增加值5797.12亿元,增长3.7%。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7.9%,营业利润增长23.5%。2023年,广西全区累计接待国内游客8.49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81.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211.17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0.0%。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下降15.5%,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22.3%;第二产业投资下降3.2%,其中工业投资下降2.6%;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1.8%。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6.4%。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9.4%,社会领域投资下降22.5%。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337.02亿元,比上年下降31.2%。
金融业增加值1940.61亿元,增长6.6%;截至2023年底,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4067.20亿元,比年初增加3854.82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3886.89亿元,增加3854.24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9773.05亿元,比年初增加5083.26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9388.57亿元,增加5191.33亿元。年末上市公司(A股)数量41家,市价总值2791.29亿元。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844.77亿元,比上年增长4.3%。
经济功能区
截至2023年7月,广西共有116个工业园区,其中15个为国家级工业园区。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广西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6.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9%。2023年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2.41万人,在校研究生6.9万人,毕业生1.88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6.92万人,在校生148.32万人,毕业生36.92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招生19.54万人,在校生51.09万人,毕业生16.12万人。普通高中招生44.50万人,在校生129.20万人,毕业生39.47万人。普通初中招生84.56万人,在校生245.59万人,毕业生75.66万人。普通小学招生83.88万人,在校生516.29万人,毕业生83.68万人。特殊教育招生0.76万人,在校生4.42万人,毕业生0.76万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193.10万人。
十四五”以来,全区新建中小学幼儿园426所,其中,新建义务教育学校154所、幼儿园234所、普通高中38所,改扩建学校一批,规划新增学位45.9万个。截至2023年6月,全区建有高等院校91所,其中本科院校40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4所。
医疗事业
截至2023年底,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4904个,其中医院894个,乡镇卫生院126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3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2515个,村卫生室1858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3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26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6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43.3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4.52万人,注册护士20.09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68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36.21万张,其中医院25.18万张,乡镇卫生院8.83万张。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疫情数据显示,自2020年2月17日,广西全区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242例,累计出院病例58例,累计死亡病例2例;截至2022年12月8日,全区有新型冠状病毒本土确诊病例51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4215例。
媒体事业
截至2024年6月,广西全区正在运行的政府网站526家,其中,政府门户网站126家、部门网站400家;政务新媒体2298个,其中,微信公众号1589个、微博334个、移动客户端16个、其他类别359个。
广西广播电视台于2018年11月由原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原广西电视台整合组建而成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归口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领导。截至2020年11月,广西广播电视台内设机构34个,其中职能部门17个,频率频道14个,有广播频率6套,电视频道8个,全台自办节目约200个,平均日播出总量354小时,全台员工约2000人。截至2024年5月,广西广播电视台是广西唯一集广播、电视、网站、手机电视、宽带电视(IPTV)、移动电视、移动客户端、期刊为一体的省级全媒体机构,在广西区内具有权威性,在全国范围内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23年11月,广西广播电视台5件作品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
广西日报是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机关报。1949年12月3日创刊,2009年12月成立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同时保留广西日报社。截至2022年底,集团有5报2刊4网站5客户端以及系列微博微信公众号、其他第三方平台媒体号和智慧云屏等新媒体传播平台。集团设有39个部、处、室,14个驻地记者站,2个二层机构,1个印刷厂,6个国际传播联络站和系列子公司。2023年,广西日报通讯作品《第一会议室里的时空回响》获通讯类三等奖。
科技事业
2023年全年,广西地区安排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3518项,资助经费6.30亿元。其中,重点研发计划经费3.34亿元,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经费0.42亿元,科技基地和人才专项经费1.32亿元,自然科学基金1.22亿元,取得省部级以上登记科技成果7075项。年末共有产品检测实验室(指全区获得省级实验室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实验室)1713个,国家级检测中心9个,自治区级检测中心32个。累计完成产品认证企业个数2658个。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86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245.23万台(件)。累计制、修订地方标准数3019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3个。
文化事业
2023年末,全区共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16个,文化馆125个,博物馆142个,国有艺术表演团体21个。全区共有70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15个项目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区共有广播电视台91座。有线广播电视用户794.66万户,数字电视用户794.66万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28%;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62%。年末共有档案馆158个,已开放各类档案97.57万卷。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成立于1934年,是省级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舍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展览面积约10000 平方米。馆藏文物数量众多,种类丰富,涵盖面广,现有藏品近10万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48件(套)、二级文物1974件(套),三级文物3865件(套)。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创建于1931年,是广西最大的综合性省级公共图书馆,文化和旅游部授予的“一级图书馆”。截至2023年12月,馆舍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分为民族大道主馆和人民公园分馆两部分。馆藏实体文献504万册(件),收藏古籍12.28万册,数字资源本地存储总量384TB,已形成纸质文献、数字资源并重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体育事业
截至2023年底,广西全区体育场地数量达到203576个,体育场地面积达12988.62万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2.57平方米。
广西体育中心位于南宁市五象新区核心区五象大道西段,总占地2000亩,总建筑面积达50.8万平方米。工程包括主体育场、体育馆、游泳跳水馆以及现代化的网球中心。
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运动员随国家队参加世界三大赛获得金牌22枚、银牌11枚、铜牌6枚。广西蹼泳队单独组队参加2023年蹼泳世界杯黄金总决赛,成年组获得金牌1枚、银牌7枚、铜牌12枚,青年组获得金牌7枚、银牌5枚、铜牌2枚。
社会保障事业
2023年,广西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包括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69.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6.9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365.48万人,增加58.6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161.93万人,减少39.92万人。2023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8.30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636.95万人,增加35.70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32.30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513.80万人,增加5.49万人。2023年末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5060.7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5.36万人。共有38.50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38.40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5.79万人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医疗救助资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04.7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4万人。截至2023年底,全区为儿童提供救助收养服务的机构48个,床位0.35万张,收养0.15万人。
环保事业
截至2023年底,广西生态质量指数连续两年全国第二,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全国第三。全区共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19个,其中2023年新增3个。建成自然保护区7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25.83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72.54平方公里。空气质量达标以上城市13个,比上年减少1个。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26.4微克/立方米。城市区域昼间声环境质量较好的市占64.3%,一般的占35.7%。全年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9.1%,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94.5%。生态质量指数连续两年全国第二,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全国第三。
交通
综述
截至2024年6月,广西已经基本形成江海联动、海铁联运、水陆并进、空港衔接的现代立体交通格局,实现西部地区快速便捷通江达海。截至2023年底,广西全区公路总里程18.36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9067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全国第4。铁路营业总里程5672公里,高速铁路营业里程2212公里;高铁运营里程居全国前10。全年货物运输总量22.84亿吨,比上年增长7.0%。货物运输周转量5589.63亿吨公里,增长8.1%。北部湾港(本港)全年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3.1亿吨,通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截至2024年7月,广西有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河池、百色、玉林8个已通航的民用机场。
2023年全年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200.75亿元,比上年增长18.9%。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0.15亿件,包裹业务36.42万件,快递业务量13.00亿件,快递业务收入130.89亿元。跨境寄递量增速全国第1,总量全国前10。2023年全年旅客运输总量3.19亿人次,比上年增长47.2%。旅客运输周转量636.17亿人公里,增长68.4%。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942.95万辆,比上年末增长5.7%,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874.43万辆,增长5.9%。高速公路车流量6.5亿辆次,同比增长34%。
公路
截至2023年底,广西全区公路总里程18.36万公里,比上年末新增1.1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9067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全国第4,已实现县县通高速。截至2024年6月,广西已建成36条出省出海出边高速公路通道。
铁路
2023年,广西全区铁路营业总里程5672公里,比上年末增加335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2212公里,高铁运营里程居全国前10,实现了市市通高铁的交通格局。其中,境内动车与20个省份直通“当日达”。
南宁东站位于南宁市青秀区凤岭北路北侧,是广西地区最重要的铁路客运枢纽与规模最大铁路客运站。站台规模为13台30线,总建筑面积26万多平方米。候车大厅共5.8万平方米,站房设计能力高峰小时流量为1.88万人。
柳州站位于广西柳州市南站路西侧,湘桂、黔桂、焦柳三大普铁干线及衡柳、柳南2条高铁线路在此交汇,是南宁铁路局北上列车的“咽喉”车站,也是中南、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截至2019年,该站建筑总面积达11.4万平方米,东、西两侧售票大厅面积约为1100平方米,候车室面积达14112平方米,高峰时段可同时容纳1.28万人候车。
航空
截至2024年7月,广西有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河池、百色、玉林8个主要的已通航民用机场。其中,南宁吴圩机场是广西面向东盟国家合作交流的重要航空枢纽。到“十四五”末,广西将新建贺州、防城港、贵港等运输机场3个,运输机场总数达到11个,建设通用机场20个。广西机场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直属大型国有航空运输服务保障企业,负责对广西辖区内民用机场进行经营、管理。通航航线235条,可通航国内74个城市及14个国家和地区的22个城市。
水运
2023年,全区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6.63亿吨,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98亿吨,增长17.4%。港口集装箱吞吐量957.35万标准箱,增长15.8%,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北部湾港地处华南、西南和东盟经济圈结合部,是中国西部地区最近的出海通道,是中国大陆距离马六甲海峡最近的港口,下辖防城港北海港钦州港,具有大型、深水、专业化码头群的规模优势,装卸作业货类涵盖交通部对沿海港口分类货物吞吐量统计所列的17类货物,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其中,截至2023年底,北部湾港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全国前10。
防城港码头港区总面积近17平方公里,码头岸线11.6公里,是中国西部第一大港,中国大陆距离马六甲海峡最近的国际枢纽海港。该港口拥有生产性泊位44个,万吨级以上泊位57个,20万吨级泊位5个,年吞吐量超过1.5亿吨。当前海运开辟有联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等经济圈的国内航线。
北海港共有生产泊位22个,下辖铁山港作业区、石步岭作业区、南岸作业区、铁山东港区,货物通过能力为5580万吨,泊位最大靠泊能力为15万吨级。当前外贸集装箱航线为北海码头—钦州港—世界各地、北海码头—香港—世界各地、北海码头—美国;内贸集装箱航线为北海码头(铁山港作业区、石步岭作业区)—钦州港—国内各港。
钦州港是国内第一个海铁联运自动化码头,港域经营码头主要分布于金谷港区、大榄坪港区、三墩港区,码头岸线总长7,602.3米,布置27个泊位,万吨级以上泊位25个,其中30万吨级原油泊位1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10个,10万吨级多用途泊位2个。钦州港的集装箱航线69条,其中外贸42条,内贸27条。
文化
综述
广西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独具岭南特色的八桂文化。八桂文化是以广西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本土性和兼容性和谐统一为表征,有鲜明的南方山水品格,是地域性较强、影响力较大的区域性优秀传统文化。八桂文化包括八桂山水、八桂神话、八桂人物、八桂名胜、八桂建筑、八桂艺术、八桂美食、八桂医药等。八桂文化是多元的民族文化,如风雨桥、铜鼓、传统服饰等文化都带有鲜明的民族印记;八桂文化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的梧州被广东学者认为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广西受湘、粤文化影响也较深,主要体现今当地使用的语言是与粤语相近的白话,以及受湘、粤地区影响,饮食口味以鲜淡、微辣、清爽为主。此外,历史上的广西地区还受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因此八桂文化还带有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特点。
广西是全国第四大客家人的栖居地,拥有700万客家人,遍及全广西14个地级市以及100多个县区。2011年,世界客属第24届恳亲大会在广西北海市举行。
饮食
广西的日常饮食主要以清淡为主,但境内南北亦有些许变化,在桂东南的玉林、梧州、贺州、南宁、北海、钦州等主要以清淡,在北部的柳州、桂林等部分地区有吃辣习惯。据旅行家徐霞客所记载,广西境内由于地理环境的关系,其早期的饮食已有种食稻谷和蔬菜、腌菜、饮茶、行酒礼等习惯。
广西的特色美食有桂北地区的荔浦芋扣肉、桂林荷叶鸭、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桂南地区的南宁烧鸭、合浦珍珠螺肉汤,桂东地区的梧州纸包鸡、陆川烤乳猪、玉林牛巴,桂西地区的魔芋豆腐、靖西腊鸭,少数民族地区的侗家酸鱼、壮家五色糯米饭、毛南菜牛肉等。(图片来源:)
螺蛳粉以软滑爽口的干圆米粉(又名干切粉)为原料,加上酸笋、木耳、花生、油炸腐竹、青菜和辣椒油(汤)等配料及浓郁适度的酸辣味和久炖的螺蛳汤水调和而成,酸辣鲜美。夏令食之酣畅,冬令食之温身。
荔浦芋扣是桂林传统名菜,采用荔蒲芋、带皮五花肉、五香糖、桂林腐乳、三花酒等为原料,其特点是色泽金黄,酥而不烂,肥而不腻。
习俗
宾阳炮龙节,2月5日19时至次日凌晨举行舞炮龙活动,在宾阳县城举行,主要有百龙舞宾州炮龙之夜文艺晚会和烟花燃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炮龙展示、百家宴以及书画、摄影展等活动。被誉为“中国狂欢节”的宾阳炮龙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隆林彝族火把节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彝族村民杀鸡宰鹅、祭祀祖先,送走布谷鸟,吃坨坨肉,表演彝族民歌对唱独唱、打磨秋、抹黑脸等丰富多彩的节目。
防城港京族“哈节”是京族同胞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哈节”历时7天,主要由迎神、祭神、乡饮、送神4个部分组成。2006年,京族“哈节”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武鸣“三月三”歌圩,原名“三月三”歌节,1985年开始举办,2003年后更名为“歌圩”。歌圩活动除了开幕式外,还有千人竹杠阵、歌王大赛、抢花炮比赛、板鞋竞速比赛、抛绣球比赛等富有壮乡特色的活动项目。
那坡白彝族跳弓节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至初十举办,是那坡县彝族同胞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节日期间,家家户户蒸糯米饭、酿米酒、杀猪(过去杀牛)宰鸡宰鸭加菜聚餐。全寨男女老少穿戴节日盛装到寨子当中的跳弓场,围着金竹丛快乐起舞。
龙胜红瑶晒衣节于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在龙胜各族自治县金坑大寨村瑶寨举行。 “六月六”传说是龙王晒龙袍的日子,也是金坑一年当中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这天,红瑶群众家家户户都把一年四季所穿的衣服拿出来晾晒,杀毒灭菌去晦气,红衣映红半边天,因此称为“晒衣节”。
广西侗族婚俗是侗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的独特民俗,盛行于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聚居区,包括择配、说合、订婚、迎娶、新娘回门六个基本内容。
广西苗族婚俗包括偷亲、称银婚仪、酸鲤婚俗、新娘回门等内容。偷亲也称“偷婚”,即男女青年互相交往,自由恋爱快成婚时,遭到女方父母强烈反对,男方就采取夜晚把女方偷偷接回家成亲的办法。它是苗族青年争取婚姻自由、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一种方式。称银婚仪在婚礼当天举行,从始至终新郎新娘都不能露面。酸鲤鱼,是苗族同胞整个婚事过程必不可少的食品。苗家举行婚礼(苗语称“对在”)后,新娘不在郎家过夜,不与新郎同居,而当天要返回娘家。
广西壮族婚俗按传统习惯大体可分为提亲、问庚、定亲、择日、接亲、送亲、成亲、拜堂、回门等婚礼过程。“哭嫁”是壮族农家特有的一种婚嫁习俗,源远流长。古代妇女尤其是壮族妇女无法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故事,只能以诉说和吟唱的方式表达心情,形成了哭嫁歌。
 广西瑶族婚俗,除女方嫁到男方外,一九四九年前还有断卖、招郎上门、招郎转门三种。一九四九年前,瑶族婚姻过程分说亲、订亲、迎亲。瑶族婚宴必吃芭蕉心,以示新婚夫妇永远同心。
广西防城港上思县的壮、汉、瑶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各自形成了多种形式的习俗。
壮族的生产习俗有谷围、耕犁、撒谷、移秧、抗旱、祭虫、割禾、驱鸟兽等内容。壮族在早造新谷即将登场时,有吃新米的习俗。即用成熟七、八成的稻子割来脱粒煮熟炒干,用礁舂脱壳,筛去糠,煮成米饭特别香甜。家庭富裕之人家,还邀请亲朋好友吃新米饭。秋收结束后还择日“扫禾场”,宰鸡杀鸭宴请亲友,庆祝一年收割完毕。
瑶族的禁忌是鼠日不播种。中耕忌初三初六、初九(因收谷、吃新米在初六、初九)。播种后,禾长时,不得在地里烧火,以免禾枯。播种时不得谈论老鼠、鸟兽糟蹋作物的事。送丧者,三日内不下地播种、除草,戴孝者21天内不做农活,以免禾苗枯萎。农历七月二十雷母日,忌开仓库和晒谷,怕禾魂被雷母带走。秋分那天,为禾苗结婚日,不得下田上坡地干活,否则谷物不饱满。
古代时,瑶族就住涉险山边,并用竹围作墙,茅草、树皮做盖,而用竹木条脯成楼,人睡楼上,则下层为火灶,以便冬天取暖。还用刺竹作围瑶寨四周,以防匪盗。瑶族人对寨址的选择,其后山必有常流的泉水,以便只用竹管就可引水饮用。
古代时期,壮族居住的房屋有两种:一种称为“大屋”;一种称为“干栏”屋。所谓“大屋”即是一种在地基上以砂岩条石及部分青砖砌筑高约1.2米的墙基,然后再用泥砖续砌至高约3米至5米的悬山顶抬梁式瓦盖房屋。屋为三开式,屋前有走廊,屋内呈为中堂和左右房。中堂设有神龛,而左右两房则为人居,排列为长居左,次居右。“干栏”屋是用木板铺成阁楼式,上层住人,而下层则用作牛栏或猪栏。据文物普查,上思县的公正乡一带,至今仍保留有“干栏”屋的建筑习俗。
壮族服饰:其服饰颜色以蓝、青、黑色为主。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裤身宽大,短及膝下。妇女头上大多包着彩色印花布料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图片来源:)
瑶族服饰:大都色彩明艳,图案多样,美观大方。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
苗族服饰:苗族妇女精于手工,擅长蜡染、刺绣、挑花和织锦等传统工艺,并喜欢用各式银饰装点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侗族服饰:侗族喜用“亮布”,服饰色彩以黑、青色为主,红色为辅,其装饰图案大多是对自然与生活的模写,银饰种类多样,尤以颈饰造型精致独特。
戏剧
广西地区汉族的戏曲主要是桂剧桂南采茶戏。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广西桂林市、柳州市、河池市一带部分官话地区,波及湖南南部地区。桂南采茶戏是主要流传在广西玉林、钦州、贺州、贵港等地的汉族地方戏,有近500年历史。
广西少数民族戏剧和地方戏种有壮剧、壮欢、彩调剧、邕剧、苗剧、毛南剧、壮族提线木偶戏、壮族师公戏。据统计,广西18个民族小剧种已濒危14个、消亡2个。
民族舞蹈
瑶族长鼓舞——在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平地瑶居住区的瑶族人民,世世代代流传一种民间舞蹈——瑶族长鼓舞,当地土语方言称“踏鼓”或“吹笙踏鼓”,西南官话称“瑶族长鼓舞”、“芦笙长鼓舞蹈”,是一种独具平地瑶舞蹈特色的“芦笙长鼓舞”。据普查统计,“瑶族长鼓舞”有12套,分别代表传说中的瑶族十二姓氏,保留至今的有九套古风古朴的吹奏表演程序,分别为头拜鼓、美女双双、坐堂七、竹鸡爬泥、坐边七、五足尖、三人舞、堂堂上、东北鼓。2008年,瑶族长鼓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毛南族木面舞原是一种傩舞,它是在民间祭祀乐舞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祭祀、娱神、娱人为目的,充分体现了傩舞的神韵。其内容有两大部分:一是向神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和消灾除难,保佑人畜安康;二是表现渔猎生产、农耕生产和人们在生产劳动男女相爱的欢乐情绪。 木面舞最显示的艺术特点是配合唱师和打击乐表演,以诗、乐、舞三者融合的形式出现。木面舞舞蹈语言简洁、节奏明快,表演者通常身着龙袍蟒服,头上插着羽毛,充满民族特色。
壮族打扁担,也称为壮族扁担舞,是一种由壮族生产劳动中发展演变而来的体育活动。因所用器具为扁担而得名“打扁担”,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马山、东兰以及南丹等县。表演时,舞者手持扁担,相向而立,围着一条长一丈多,宽一尺的木槽或板凳,大家呼喊口号,于是上下左右相互打击,边打边唱边舞,模拟农事活动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姿势动作。2008年,壮族打扁担入选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5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申报的壮族打扁担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民族传统体育
打磨秋是隆林彝族民间一种集力量、速度和耐力为一体的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彝语称“搓逻逻”。打磨秋时,横杆上两端打秋者交替蹬弹地面,使横杆上下起落旋转,同时在杆上做出回转翻滚、以腹贴杆四肢悬空、在旋转至地面时伸手拾花等技巧动作。凌空翻滚犹如空中飞人,既惊险又优美,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的重要代表。
捞火球是从河池市宜州区北牙瑶族乡民间挖掘整理出来的一项民间民族体育竞技项目。火球是用耐火材料制成的一个直径约12厘米带明火的圆球,由12人(多为男性青年)进行比赛,双方各设一名队员手执近似捞鱼用的捞绞来网球,以其中一方先捞得15个球为一局,三局两胜。
投绣球是壮族群众在春节、“三月三”、中秋节等传统佳节的歌圩上开展的一项活动,如今已成为全国和广西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比赛时置一杆高约10米,杆顶上置一个直径约1米的绣球圈,两队以规定时间内投入圈内的绣球多者为胜。
踩风车是壮族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在壮语里叫作“雄耍乐”。风车由6根碗口粗的脚柱支撑着4个风车架,风车高达4米。4位身上挂着锦绣壮包的姑娘各在一个架子上手握花圈脚踏银板;4位小伙分别用双手握在风车架上,轮流蹬踩使得风车越转越快,姑娘们则悬在空中,随着风车转动。
板鞋竞技是一项集群众性、娱乐性、竞技性于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同时也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健身娱乐活动,需要比赛者齐心协力和默契配合。民间传统的三人板鞋竞技内容包括集体舞、板鞋秧歌舞、板鞋拳术等。
手工艺品
壮锦有时也称“壮锦”“绒花被”,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主要以棉或者麻为原材料纺织而成,较厚实。壮锦图案构成式样大致有三种:一是平纹上织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几何纹,组成连绵的几何图案;二是以各种几何纹为底,上饰动植物图案,形成多层次的复合图形;三是用多种几何纹大小结合,方圆穿插,编织成繁密而富于韵律感的复合几何图案。壮族多喜重彩,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其余是补色,对比鲜明强烈。2006年,“壮族织锦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钦州坭兴陶,古称“越陶”,学名“紫泥陶”,早在民国期间,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四川荣昌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历代坭兴陶珍品被20多个国家级博物馆收藏。坭兴陶制作包括取土、碎土、制备坯料、成型、修坯、阴干、检验毛坯、装饰、烧制、验收产品、磨光等工序。坭兴陶以其独特的陶土、奇特的窑变及精致的雕刻等特性而著称。2008年6月,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绣球是广西壮族传统的定情信物。桂西南边陲的靖西县有“小桂林”和“绣球之乡”美称,该地的绣球做工精细,多以红、黄、绿三色做底及面料。绣球大多为12瓣,每瓣皆绣上各式吉祥物,除中间四瓣选材不拘外,其余则要求“上四瓣必挑飞禽,下四瓣须为走兽”。2006年,壮家刺绣的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特产
文物古迹
传统村落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6月,广西有国家级非遗项目70项。截至2023年10月,广西共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55个。
风景名胜
综述
广西作为临海、临边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广西有以自然风光为主的山水文化,如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等自然风光;也有以沿海风情为主的海洋文化;还有以民族特色为主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如瑶、苗、侗族的美食、服饰、民俗等文化资源;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以后,东盟文化也成为广西新的旅游资源。此外,广西还有以巴马地区为核心的养生文化旅游资源。截至2024年,广西全区有10个5A级景区,4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8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广西旅游抽样调查统计测算,2023年全区累计接待国内游客8.49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81.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211.17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0.0%。
自然景观
南宁青秀山位于南宁城区东南郊,于2014年11月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整个风景区由青山岭、凤凰岭等18座大小连绵山岭组成,占地面积约4.05平方千米,素以 “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著称。
德天瀑布位于大新县硕龙镇德天村附近的归春河中,正处在中越边界线上,瀑布绝大部分在中国一侧。归春河的一段为中越两国界河,上游发源于广西靖西县。瀑布宽约120米,高约60米,纵深约70米,38道大小不一的急流从不同角度飞泻而下,呈三级跌落,为东南亚最大的天然瀑布之一,也是世界第二大跨国瀑布。
北海涠洲岛,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北部湾海域中部。涠洲岛总面积24.74平方千米 ,岛的最高海拔79米。涠洲岛是火山喷发堆凝而成的岛屿,有海蚀、海积及溶岩等景观,有“蓬莱岛”之称,是中国地质年龄最年轻的火山岛,也是广西最大的海岛。岛上主要景区有鳄鱼山景区、天主教堂、博物馆、五彩滩、石螺口、滴水丹屏、涠洲岛灯塔。
桂林“两江四湖”,即指漓江、桃花江、木龙湖(含铁佛塘)、桂湖、榕湖、杉湖,其环城水系全长7.33公里,水面面积38.59万平方米,是大型的旅游景区建设工程。其中,景区内的桂林山水诗碑素有摩崖石刻甲天下之称。
人文景观
友谊关位于凭祥市西南18公里中国境内两山对峙险坳处,扼中越交通咽喉,是中国九大名关之一。友谊关古来就是军事要地,曾有过多次战事发生于此。通往越南的公路就从关门通过,关楼左右筑有关墙向两边山上延伸,关门上嵌刻陈毅元帅题写的“友谊关”3字。
独秀峰为中心,明代靖江藩王府地为范围的旅游景区。景区涵盖了桂林三大历史文化体系,是桂林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该景区包括王府、靖江王城、贡院、状元及第坊、榜眼及第坊、独秀峰等景点。
昆仑关位于南宁邕宁九塘圩北4公里处的昆仑山上,关的顶峰海拔306米,原关口卡在南宁至柳州的南北通道。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5次较大战役。1939年12月,中国军队大败日本侵略军的昆仑关战役,是继台儿庄大捷后,又一次震惊中外的著名胜利战役。抗日战争胜利后,杜聿明亲自主持在昆仑山上建了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墓园。
对外交流
截至2023年9月,广西已与39个国家缔结128对国际友城,总量居全国第4位。其中,与东盟国家缔结59对国际友城,居全国首位。
著名人物
参考资料
广西概况.www.gxzf.gov.cn.2023-10-17
区划人口.www.gxzf.gov.cn.2024-04-28
地 理.www.gxzf.gov.cn.2023-08-03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2:37
目录
概述
名称衍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