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汉民(1879年12月9日—1936年5月12日),幼名衍鹳,后改名衍鸿,字展堂,晚号不匮室主。“汉民”是他在《
民报》上发表文章时所用的笔名,还有辨奸、去非、民意等笔名。广东广州府
番禺县人,祖籍江西庐陵县延福乡青山村。中国近代民主
革命家,
中国国民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国民党前期
右派代表人物之一。
人物生平
少年得志
胡汉民出生于光绪五年(1879年)12月9日,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祖籍江西庐陵县延福乡青山村,累世务农,他祖父来粤做官遂落籍
番禺(即广州),父亲靠当师爷(县官幕僚)为生。随父亲到过
博罗、
高州等地,八岁那年,全家迁回
广州,在仓边街(今
仓边路)附近租屋住下。胡汉民天资聪颖,十一二岁时,就已读过《
十三经》《
史记》等古籍,且“文俱斐然可观”。十一岁时,其父去世,两年后其母也病逝。
胡汉民从小能文能诗,十三岁时写下种竹诗:“种竹北窗前,潇潇清香发。本以招凉风,反教蔽明月。”可惜在以后的几年里,一个哥哥及两弟一妹也因疾病无钱就医而早逝。这接连而至的不幸,使年幼的胡汉民倍感忧伤,以致成年后一直体弱多病。这一时期,胡汉民的人生观发生很大变化,“从友爱的家庭中心的
人生观,一变而为冷酷的厌世观”。为了维持生计,胡汉民十六岁便开始教书生涯。胡汉民边教书边自修,先后肄业于
学海堂、
菊坡、越华、粤秀等书院。认识了
史坚如、左斗山等青年朋友,对
康有为、
孙中山有自己的见解,留下“早知康乐非山贼,漫信
孙登是水仙”二诗句。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二十岁的胡汉民摒弃了“
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正途”,任广州《岭海报》记者,决心投身于改造社会的洪流之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好友
史坚如的殉难对胡汉民产生了很大的刺激,他以为“非游学,无以与革命党人谋,即个人学业,亦皆不足充所怀之志愿”。这前后,胡汉民的
人生观发生了重大转变,从“消极厌世观”变化为“积极的
救世观”。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他中了
举人。次年与
陈融之妹
陈淑子结婚,住在德宣东路(今
东风东路)
太华坊莘桂里1号。是年胡汉民为人“操刀”(替人考试),得到六千多两银子。
东渡日本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胡汉民与
吴稚晖等人东渡
日本。由于他当时认为“从教育着手,使
学界丕变,为达到目的之唯一法门”,于是入东京宏文学院速成师范科。不久,吴稚晖因保送
自费留学生入成城学校一事与清朝公使闹翻,被
日本警察
驱逐出境。胡汉民亦愤而退学回国。回国后,胡汉民积极实现其教育救国的初衷,先后担任
广西梧州中学总教习及梧州师范讲习所所长和
香山隆都地方私立学校校长。但由于地方守旧势力的阻挠,他两次从教育入手进行救国活动的尝试都失败了。
光绪三十年(1904年)冬,他再次东渡日本,入
日本法政大学速成法政科,系统地研读
政治学。同行的有
汪精卫、
朱执信、
陈融等广州人。期间,他还结识了
廖仲恺。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8月,
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时,廖仲恺、胡汉民刚好回国度假,得到消息,他们马上赶回日本,胡汉民夫妇和
廖仲恺夫妇同租一屋居住。9月1日晚上,
孙中山应邀到他们家,胡汉民第一次见到孙中山,他曾说孙中山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领导的第一次
广州起义是“空前奇举”。孙中山对自己学说的解释完全征服了他。于是,胡汉民夫妻加上妹妹,与廖仲恺一同加入了
中国同盟会。
胡汉民任评议部议员、书记部书记,主持编辑《
民报》,批驳保皇和
立宪思想。主编《民报》第1至5期,根据孙中山口授写成《〈民报〉发刊词》,先后在《民报》发表《民报之六大主义》《告非难民生主义者》等文,与康、梁保皇派展开论战,对孙中山思想多所阐发。
革命救国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胡汉民追随孙中山,于新加坡、
河内遍设革命机关,组织中国同盟会于中国
华南发动的历次起义中担任筹饷、运械等工作。还参与
黄冈、
镇南关起义。3月,孙中山被日本政府
驱逐出境,胡汉民随同孙中山到达
越南河内。孙中山化名高达生,胡汉民化名陈同,租用河内甘必达街61号,策划起义。其后,孙中山和
黄兴在西南边境发动多次武装起义,胡汉民的主要任务是往返于河内、
香港之间,任筹饷运械等工作。
云南河口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暂时告一段落。胡汉民又把注意力转向
南洋,在
华侨中宣传革命思想。在新加坡,胡汉民以《
中兴日报》为阵地向
保皇派的《
南洋总汇报》展开论战。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至宣统元年(1909年),胡汉民赴新加坡主持《中兴日报》,在《中兴日报》上发表大批文章继续批驳保皇派。先后任
中国同盟会南洋支部长、南方支部长。在此期间,共撰写了20余篇文章斥责保皇派。驳斥保皇党人的“革命召瓜分说”,指出革命后“民族奋兴,中国以振则列强之窥伺为之寝灭,故曰革命可以弭瓜分之祸”。胡还连续写了《驳总汇报论国会之趋势》《呜呼!满清所谓宪法大纲》等文,揭露
清政府立宪的实质为“葆其专制之实”,其结果必然“使吾民如水益深如火益热而已”。经过新加坡论战后,革命思想在
南洋华侨中迅速传播,中国同盟会组织也得到迅速发展,各埠分会已有20余处,同志达3000余人。为了便于联络,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在新加坡设立了同盟会南洋支部,胡任支部长。
宣统元年(1909年)10月,
中国同盟会南方支部在
香港成立,胡任支部长,与黄兴、
赵声等策划在广州
新军中发动起义。宣统二年(1910年),还是革命党人的
汪精卫暗杀摄政王
载沣失败入狱,胡汉民为营救筹资,进了
澳门赌博场,结果
血本无归。
宣统三年(1911年),广州三二九起义前夕,胡汉民夫妇将女儿胡木兰托付给一位老人照料,考虑到随时有牺牲的可能,在一块布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籍贯,缝在胡木兰的衣服上,表示了置生死于度外的勇气。四月参与
黄花岗起义,为统筹部负责人之一。后来筹备
广州起义,失败后回香港。11月,广州独立。11月9日,广东独立后三天,胡汉民出任
广东军政府大都督。12月,随孙中山至
南京,任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府秘书长。期间,胡汉民坚决贯彻孙中山历来的
革命精神,他制订了低薪制,规定总统府自秘书长以至录事,每人月薪30元,宿食由政府供给,不分官级,一律平等,一扫清政府贵族官僚的腐败习气和等级特权。胡汉民在后勤等方面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得到了孙中山的充分肯定。民国元年(1912年),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让给
袁世凯后,4月底,孙、胡重回广东,孙向临时省议会建议让胡尽快重任粤都督。中国同盟会改组为
中国国民党后任中国国民党广东支部长。
民国二年(1913年)6月,胡汉民被
袁世凯免职,他两次任广东都督计一年零两个多月。9月,孙中山开始在日本筹组
中华革命党。对入党必须附从孙中山及每人加按指模等问题,国民党内意见分歧很大,胡汉民则处于反对和赞成之间,持一种调和态度。民国三年(1914年)5月1日,胡汉民亲书誓约,加入中华革命党,在党内编号是450。不久,《
民国》杂志在
东京创刊,胡汉民任总编辑。在发刊词中,胡汉民提出了“
改造国民性”的问题。指出中国近代一般国民的心理弱点是“保守而具惰性”,于是易为
野心家所利用。为了救济国民的惰性,“必须急图民智、民德、民力的进步,务使国民对于锢蔽民智、败坏民德、摧毁民力者,知有所择而不致惘从”。此外,胡汉民还以“去非”为笔名发表《亡国之外债》《强有力之政府辩》等文,揭发袁世凯欲建帝制的野心。7月,
中华革命党正式成立后,胡汉民任政治部长,致力于反袁的宣传工作。
民国五年(1916年)4月,胡汉民化名陈同荣从日本回到上海,协助
陈其美领导
上海的反袁斗争。
袁世凯死后,胡汉民与廖仲恺往来于京沪间,代表孙中山与
黎元洪、
段祺瑞进行政治谈判,并谋划扩充北方党务会议和联络国会议员。
广东时期
民国六年(1917年)9月,
护法军政府在
广州成立,胡汉民任交通总长,协调与
桂系的关系。后因受西南军阀和
政学会政客的排斥,孙中山于民国七年(1918年)5月辞去大元帅职,胡汉民也随孙离开广东前往上海。
民国八年(1919年)2月,胡汉民代表孙中山参加了在
上海召开的“
南北和会”。在和会上,胡汉民秉承孙中山的意旨,坚持恢复旧国会和北京政府必须取消中日间一切密约。5月,
五四运动爆发后,胡汉民按孙中山的指示辞去代表职务。7月,致电
南北议和代表,指出所谓“南北一致”不啻为“一致卖国”,所谓“南北分治”实等于“武力分赃”。8月,任《
建设》杂志主编,同情学生爱国运动及
新文化运动;发表《唯物史观批评之批评》等文,对唯物史观作些介绍。
民国十年(1921年)任
中华民国政府总参议兼文官长、政治部长。
陈炯明叛变后,协助孙中山进行讨陈工作。民国十二年(1923年)任办理
和平统一事宜全权代表。6月,任陆军大元帅大本营总参议。赞成孙改组中国国民党的决策,参与《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的起草与审查。
民国十三年(1924年)1月,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胡汉民被孙中山任命为五人大会主席团之一,并获选中央执行委员,会后主持
上海执行部。5月,奉命回粤,代理大本营事务,兼任
黄埔军校政治教官。这次大会确定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
三大政策。同年9月,孙中山离广州到
韶关建立北伐大本营,任胡汉民代行大元帅留守广州。10月,兼任广东省长。对
商团叛乱始主妥协,后执行孙中山的命令参与领导平定商团叛乱。
反共反蒋
民国十三年(1924年)以后,胡汉民日渐主张反共。民国十四年(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
北京逝世。此后
中国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人是
汪精卫、胡汉民和
廖仲恺。同年8月,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被暗杀。汪精卫、
许崇智、
蒋介石三人组成特别委员会,以控制局势和处理廖案。在审理廖案过程中,作为
国民党右派领袖的胡汉民被认为嫌疑最大,曾一度被拘留,后被派往
苏联考察。
民国十五年(1926年)2月17日—3月15日,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六次扩大全会召开,胡汉民以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
粤军总司令的身份在会上致贺辞。大会选举蒋介石为共产国际执委会名誉委员,正式接纳中国国民党为共产国际的同情党。会议前后,胡汉民还和
托洛茨基、
斯大林等人有过几次私下会见,讨论中国国民党正式加入共产国际的问题。当时的共产国际主席
季诺维也夫对此表示赞同,仅因斯大林认为条件不成熟、容易引起
帝国主义干涉
中国革命而未果。
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吴稚晖、
李石曾等来访,约胡去南京参加会议,并出示“查办共产党案”。早已有反共之心的胡汉民见到该案后,一拍即合,胡汉民与
蒋介石合作反共。8月,蒋介石被迫下野,胡汉民也随即辞职。次年初,蒋回南京复职,电邀胡入京。此后胡汉民专心致力于“三民主义之阐扬”,完成了《三民主义的连环性》一书,将“三民主义连环性”的理论加以系统整理,使之与国民党当时的政治需要相适应,因此被称为“国民党新生的理论基础”。民国十七年(1928年),胡汉民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长等职。民国十九年(1930年)主持编成《总理全集》。
惨遭软禁
民国二十年(1931年),胡汉民的势力越来越大。同年2月26日,
立法院长胡汉民应蒋介石的邀请到陆海空总司令部“晚餐”,刚一抵达,马上被一群荷枪实弹的士兵押入会客室,两天后的晚上,胡汉民才见到逮捕他的蒋介石,被软禁南京
小汤山的事实。
胡汉民被软禁一事,举国舆论顿时哗然,特别是遭两广籍人士
古应芬、
孙科、
陈济棠、
李宗仁等强烈反对。民国二十年(1931年)5月27日,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成为第二中心,发表了反蒋宣言。
汪精卫得知胡汉民被软禁一事即兴奋起来,他立即发表了一篇《为胡汉民被囚重要宣言》,指责蒋介石。并表示与胡汉民尽弃前嫌,合作反蒋。桂系的李宗仁、西山会议派等也加入反蒋的联合阵营中,至此两广反蒋局面形成。蒋介石对广州政府采用分化瓦解的策略,闹得宁粤兵戎相见。正当双方不可开交之际,
九一八事变爆发,形势急转直下,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蒋介石在国难当头之际不得不释放了软禁近八个月的胡汉民,以求和解。此时的胡汉民对国事甚为忧虑。
胡汉民致电广州汪精卫、孙科、
唐绍仪,请他们来沪参加和平会议,他在电文中说:“弟亦容或为过误中之一人,然平日自检,担负以往过误则较轻,而今日盼望吾辈纠正过去之心最切。”10月18日,汪精卫首先率百人代表团到沪与胡汉民会晤。22日,胡汉民与蒋介石在上海见面(这也是两人生前最后一次会面),又一次争论不休。获释后至广州,成为南方实力派领袖,晚年标榜
抗日、剿共、反蒋三大政治主张,并将蒋介石称为“
新军阀”。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创办《三民主义月刊》。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月,胡汉民赴欧考察,停止了对蒋介石的抨击。12月,尚在法国的胡汉民被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选为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
突然离世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月,胡汉民自
欧洲返国,留在广州。5月9日,胡汉民与其妻兄、西南政务委员会秘书长
陈融在广州下
围棋,因构思过度,突患溢血,于5月12日晚上7时40分逝世,享年57岁。
当晚西南执行部和西南政务委员会致电中国国民党中央并通电全国,宣布胡汉民的去世的消息。同时成立了由
邹鲁、
陈融、
林翼中组成的治丧委员会。
13日下午,胡汉民大殓在广州举行。25日至27日,全国公祭(追悼)胡汉民3天,
南京、上海、
北京等地有追悼大会,报纸上刊登了
汪精卫和
蒋介石来自南京的祭文。三天来广州参加公祭者共有40多万人。
主要影响
参加起义
宣统二年(1910年)春,新军起义失败。同年11月,孙中山在庇能(
槟榔屿)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以新军为主力,在广州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会后,胡抱着“誓死必得款相助”的决心,全力以赴地投入筹款工作。这次筹款历时三个多月,奔波于
马来亚、越南、
泰国之间,倍受辛劳。宣统三年(1911年)2月初,回到香港参加统筹部工作,负责秘书科工作。4月27日,黄兴在广州发动起义。次日晨,胡和
赵声等人由香港赶到广州,起义已失败,胡立即返回香港,后往南洋、
西贡等地活动。此间,胡情绪十分低落,并开始极力赞成从前曾坚决反对过的暗杀之举,认为:“此不止为复仇计,亦为寒敌之胆而
张吾军。”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西贡后,胡汉民的低落情绪为之一振,立即率领一批要求从军的青年华侨急赴香港。11月9日广东宣布独立,胡被推为都督。1912年1月1日,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
总统府秘书长。在就任秘书长期间,胡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地工作,办事作风果断明快,对腐败分子“不稍宽假”。但在“让位”
袁世凯问题上,胡力主“让位”,且“力挽先生之意于内”,对孙中山的决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胡回广州复任广东都督。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胡任广东支部长。1913年3月的“
宋教仁案”,是袁世凯向国民党人进攻的信号。孙中山倡议起兵讨袁,胡表示反对,主张法律解决。孙中山电促广东独立,胡“以时机未至拒之”。6月14日,袁世凯免去胡广东都督兼民政总长职,调为
西藏宣抚使。不久,胡通电辞职。胡政治上受挫后,意志很消沉,声称从今以后将“与叶夏声组织报馆,决不再入政界,以受此无价值之毁誉也”。
“
二次革命”失败后,胡汉民追随孙中山从上海乘船流亡日本。
广东都督
民国元年(1912年)元旦,孙中山任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胡汉民作为总统府秘书长,仅34岁。
章太炎说:“临时政府成立以来,宪法未定,内阁既不设总理,总统府秘书官长,用真宰相矣。”他与孙中山同居一室,夜以继日地工作,人有“第二总统”之称。是年四月,南京临时政府结束,随孙中山回到17年未有踏足的广州。欢迎群众,万人空巷。这次应孙中山之请,他出任了广东都督兼民政长,根据孙中山“造成一模范省”的指示建设广东。
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孙中山决意北上,让胡汉民代行其大元帅职权,可见他对胡汉民是愈来愈信任。
哲学研究
民国八年(1919年)后,胡专心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19年9月至1920年7月,胡在《建设》杂志上共发表了10篇文章,致力于对唯物史观的研究和宣传。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他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摘译出有关论述,写成了《唯物史观批评之批评》。胡在该文中对唯物史观的意义和阶级属性作了正确的论述。胡称赞唯物史观道:“因为这个学说出而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主义,同时有绝大的改革,差不多划一个新纪元。”胡在介绍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时,还驳斥了西方资产阶级文人及
伯恩施坦等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种种非难。
胡不仅停留在宣传唯物史观的层面上,而且用它作为基本方法,对中国的哲学史、道德伦理、家庭婚姻进行分析和批判,得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意义。
历史评价
胡汉民生前自评:“抱道独能坚,险阻半生完大命;救亡空有愿,归来万里负初心。”
孙中山:“胡汉民先生为人,兄弟知之最深,昔与同谋革命事业已七八年,其学问道德均所深信,不独广东难得其人,即他省亦所罕见也。迹其平生之大力量、大才干,不独可胜都督之任,即位以
总统,亦绰绰有余。”“余与汉民论事,往往多所争持,然余从汉民者十之八九,汉民必须从余者十之一二。”
邱捷:“胡汉民本质上仍是一个书生,在军事上没有什么突出的才能。他对起义的贡献,主要是筹款等方面,没有参与过冲锋陷阵。历史上书生转变为军事家的比比皆是,但胡汉民跟着孙中山从事革命斗争20多年,一直是个书生型的人物。”“胡汉民很真诚,也很努力,希望按照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理念建设新广东。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的各个省中,广东在坚持三民主义方面是做得最好的。以胡汉民为都督、
陈炯明为副都督的广东军政府,还有广阳军务处督办朱执信、财政司长廖仲恺、警察厅长
陈景华等同盟会骨干。从省级军政官员,到各县县长,基本由同盟会员担任。其他省份那种
立宪派、旧官僚掌握实权的情况,广东基本上不存在。”
轶事典故
个性春联
1921年
春节,胡汉民在自家门口写了一对春联:文明新世界,独立大精神。前者是对新社会的期望,后一句则反映了胡汉民执着独立的个性。
擅扣手令
1921年五月五日,孙中山当了非常大总统,胡汉民任
总统幕僚长。一天,孙中山来到胡汉民的办公室,顺手打开一个公事箱,发现里面有好几份自己签发的手令,满面怒容,大声斥责:“你竟然敢擅自扣发我的手令!”胡汉民始终凝神倾听,待孙中山停下来后,他问:“先生还有其他的话要说吗?”孙中山两眼定定,高声答:“没有了!”只见胡汉民将那个公事箱反个底朝天,将扣下的孙的手令倒了一桌,逐封评论说,这是人事不当的任命,那是时机不合的调遣,胡汉民脸红耳赤地辩解:即使是在专制时代,也有大臣封驳诏书,请皇帝收回成命的故事!先生还记得你在起草
中华革命党的誓词也有“慎施命令”一条吗?孙中山为之语塞,无奈地说:“说来说去还是你对,我说不过你。”胡汉民仍不罢休,说:“先生应该说一句‘你是对的’才合理。”
办公室的气氛越发紧张,此时墙上的大挂钟响了起来,一个叫
李宗黄的参议走过来圆场:“下班了,一起到太平馆吃肥鸽,由我请客。”孙中山高兴起来:“好啊,一齐去,不过该由我做东,因为今天是我的错。”胡汉民笑着说:“太平馆吃客多,太杂乱了,先生不宜。若先生真想吃,我让太平馆送外卖到司令部吧。”
避难汪宅
1925年
孙中山在北京病逝。1925年6月27日,代大元帅胡汉民发布政府改组令,本以为自己有望执牛耳,谁知却是汪精卫当选国民政府主席。升上宝座的
汪精卫顾虑胡汉民的资望比自己高,一直找机会除掉胡汉民。1925年8月20日早上8点,
廖仲恺偕夫人
何香凝乘车来到国民党中央党部(越秀南路89号)时,突遭枪手袭击,送医院后终告不治。廖的死轰动全国,政府成立了一个由汪精卫、
许崇智和蒋介石组成的特别委员会。据查,廖案最大的嫌疑人是胡汉民的族弟胡毅生等人,时机来了,汪、蒋二人密谋藉口胡汉民是廖案的主谋,加以捕杀。
1925年8月25日晚上,由汪、蒋派遣的五十多个黄埔军校学生军直扑胡汉民家,并指示若“逃捕”即可就地处决。是夜胡汉民刚刚就寝,听到门外嘈杂的声音,赶紧下床,穿上衣服匆忙从后门逃出。因事出突然,跑到街上不知到哪里是好,稍加思索,推测此事极有可能是与汪精卫有关,一时性起,直奔西华二巷的汪精卫家!汪精卫妻子陈璧君见胡汉民急装而来,喘息未定,非常诧异。听了胡汉民的一番诉说后,陈璧君怒不可遏,立即打电话给汪精卫,质问道:“胡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你要派人深夜前去缉捕?”汪精卫正等待军队的消息,以为胡汉民不是束手就擒便是被就地正法,
振振有词:“反动派就要捉,捉了就要杀!这样做是大快人心!”
陈璧君回望胡汉民一眼,低声告诉说:“胡先生现在我们家里。”汪精卫气得掷下话筒。是夜,陈璧君怕生意外,让胡汉民住了下来。
抓捕胡汉民的消息不胫而走,广州城被闹得沸沸扬扬。汪精卫、蒋介石恐怕引起事端,暂将此事搁下。以后胡汉民在
古应芬等人的保护下入住
黄埔军校,
苏联,离开了这块差点掉了性命的是非之地。
主要作品
艺术形象
后世纪念
墓地
胡汉民墓位于广州市天河区龙眼洞。建于1936年。原墓被毁,其上建了房子。1985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在原墓东面三百米处另建新墓。
胡汉民在广州去世后,原计划安葬在南京
中山陵,但其妻子以不方便为由不同意,于是国民政府就在
龙眼洞(龙洞)拨了800亩地来安葬他。当时墓地在银屏岭狮山半山腰中兴建,建于1936年,混凝土结构,后来
抗日战争爆发,接着又是
国共内战,墓地并没有正式竣工,还剩下很多石料在该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墓地被广东省林业学校占用。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墓被毁,上面建成一房子,把胡的墓穴压着。1981年,胡汉民女儿胡木兰托人嘱咐妹妹胡绮霞向当局提议重建。中共中央审查三年后断定胡汉民没有杀害
廖仲恺,重建计划方获批准。
当时是
广东省人民政府拨款七万多元人民币,由
广州市人民政府承建,在原墓东面300米处另建新墓,1985年八月七日竣工。其女不同意将其父棺木迁至新墓,故新墓实为空冢。新墓为外饰水洗石米的墓,坐东南向西北。当中高3米,一级护岭。墓碑镌刻“胡汉民先生之墓”七字。左前方建有“不匮亭”。右侧为胡汉民夫人墓,墓碑中刻“先妣,陈太夫人墓”,下款署“民国三十五年”。整个墓园占地约1800平方米。墓砌有拱手及祭台,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地名纪念
胡汉民逝世后,在民国的大部分时间里,广州市的北京路被称作“汉民路”,以纪念胡汉民。台湾高雄市及
新北市中和区亦有汉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