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抚使,是中国古代官名。唐后期派大臣巡视战后地区及水旱灾区,称宣先安慰使或宣抚使。宋不常置,掌宣布威灵、抚绥边境及统护将帅、督视军旅之事,以二府大臣充。元于西南
少数民族地区置,管理军民,参用土官。明清沿置,为武职士官。辛亥革命后仍有沿用旧名者。
宣抚使是地方军事长官。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六年(728年),以
宇文融为
河北道宣抚使,是宣抚使之始设。《
旧唐书·宇文融传》记载:“方河北大水,即诏领宣抚使,俄兼检校
汴州刺史、河南北沟渠堤堰决
九河使。又建请垦九河故地为稻田,权陆运本钱,收其子入官。兴役纷然,而卒无成功。”
唐后期派朝官巡视地方,称宣慰安抚使或宣抚使。宋朝宣抚使地位相当于执政大臣,或由执政大臣担任。最初的职责是巡视地方、存问官吏百姓,如咸平三年(1000年)参知政事
向敏中为河北、河东沿边宣抚大使即是。以后演变为一路或数路的军事统帅,
庆历八年(1048年),参知政事
文彦博任河北宣抚使,则是专为镇压贝州
王则而设的军事统帅。
皇祐四年(1052年),
枢密副使狄青任宣抚使,是武臣任宣抚使之始。
北宋末,宦官
童贯等也曾任宣抚使。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知
枢密院事
张浚任宣抚使时,带“处置”二字,称
宣抚处置使,职权较宣抚使更大。绍兴元年(1131年),大将
刘光世任宣抚使,是武将非执政而任宣抚使之始;次年,
吏部尚书李光任宣抚使,是
文官非执政任宣抚使之始。宣抚使在南宋初年设
都督军事之前,为方面军最高统帅,此后的地位、职权低于都督军事,在都督军事(
督视军马)的辖区内,则受其节制。
北宋时,
宣抚副使只是副长官,并不单独设置,判官则是高级属官。南宋设置的宣抚副使和
宣抚判官,都系长官,这是因为资浅而降低使名之故。
金章宗完颜璟泰和五年(1205年),设河南兵马宣抚使,对宋备战。六年,设
陕西路宣抚司,节制陕西兵马公事。八年,改称
安抚司。此后,山东东、西等十路俱设安抚司。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年),立
燕京、北京等路十宣抚司,以宣抚使总理一方民政,以后撤销;后于云南、四川、
湖广行省民族地区参用土官为宣抚使,专理本州事务。明清因袭元制,宣抚使遂成为世袭的武职土官。
宇文融。历史上第一担任宣抚使之人。
唐玄宗开元时
同平章事。开元十七年(729)六月—九月在职。
京兆万年(今陕西
西安市
长安县)人。明辨有吏干。开元初任
监察御史。时
土地兼并严重,人口流失,税收受到影响。他建议检括逃亡户口和籍外
占田,充使搜括户口,并自任劝农使,率劝农判官20余人出使各地,清出客户80余万和大量土地。进
御史中丞,出为
魏州刺史。请复
九河旧道,开稻田以利人,回易陆运。入为鸿胪卿,兼
户部侍郎,开元十七年(729),拜
黄门侍郎,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善于荐举人才,在相期间,荐
宋璟为
右丞相、
裴耀卿为户部侍郎、
许景先为
工部侍郎,甚允朝廷之望。在相位仅百日即罢贬为
汝州刺史,又流严州,卒于途中。
宣抚使:不常置,掌宣布威灵、抚绥边境及统护将帅、督视军旅之事,以二府大臣充。治平末,命同签书
枢密院郭逵宣抚陕西。三年,夏兵犯顺,以参知政事
韩绛为陕西宣抚使,继即军中拜相,仍旧领使。政和中,遣内侍
童贯为陕西、河东宣抚使,又兼河北。宣和三年,睦寇
方腊作乱,移贯宣抚淮、浙,贼平依旧。
靖康初,
种师道提兵入卫京城,为京畿、河东北宣抚使,凡勤王之师属焉。及会诸道兵救太原,又以知枢密院
李纲宣抚河东、北两路。中兴初,
张浚以知枢密院事、孟庚以参知政事、李纲以前宰相,皆出宣抚,浚又加“处置”二字入衔。
绍兴元年,诏以淮南守臣多阙,百姓未能复业,分命
吕颐浩、
朱胜非、
刘光世皆以
安抚大使兼宣抚使。武臣非执政而为宣抚使,实自光世始。二年,李光又以吏部尚书加
端明殿学士,为
寿春等州宣抚使。自是
韩世忠、
张俊、
吴玠、
岳飞、
吴璘皆以武臣充使,王似亦以
从官由副使而升正使焉。三十二年,张浚复以少传依前观文殿大学士充江
淮东、西路宣抚使。
乾道三年,虞以文依旧知
枢密院事充四川宣抚使。五年,王炎除四川宣抚使,依旧参知政事。开禧间,以从官出宣抚江、淮、湖北、京西等处不一。其属有参谋官,系知州资序人,与
提刑叙官;参议官,系知州资序人,与
转运判官叙官;机宜
干办公事。并依
发运司主管文字叙官。凡宰执带三省、枢密院事出使,行移文字紥六部,六部行移即具申状。如从官任使、副,合申六部,六部行移即用公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