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舰,原名“
永丰舰”,是1910年
清政府向日本三菱长崎造船所订购的,1913年完工返国,被编入
北洋政府海军。“中山”舰虽然吨位不大,但却以它特有的历史而成为名舰:1915-1916年,“永丰”舰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参加了护国讨袁运动,首创义举,随后它又经历过“
护法运动”“东征平叛”“孙中山蒙难”“
中山舰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中
李鸿章主导建设的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其后,清朝政府再筹巨款重建海军。
1910年7月,满清海军大臣载洵、海军统制萨镇冰以特派专使的身份前往日、美考察海军。回国后,经清廷批准,分别向英、德、美、意订造军舰18艘。其中向日本订造的有两艘,名曰“永丰舰”“永翔舰”。
建造入役
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1912年,军舰竣工下水,
袁世凯执掌的北洋政府付清了造船的余款。
1913年春,永丰舰竣工后,由
李国圻任管带(航渡指挥人,也就是现在的“船长”),带队回国。船只于1913年1月11日上午启航,1月15日下午到达上海
吴淞后,驶入
江南造船厂装备起来,1月20日完成全部交接。编入海军第一舰队服役。
技术特点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一艘炮舰。它是1910年由清朝海军大臣
载洵和
北洋海军提督萨镇冰在日本长崎三菱工厂订造、李国圻监造的。舰上可装煤150吨和淡水16吨。舰员为104人。造价为68万银元。
性能数据
基本参数
主要武器
服役动态
投身革命
1915年,
袁世凯窃取民国
大总统职务,企图复辟帝制,改元
洪宪。孙中山立即发布《讨袁檄文》,保卫
辛亥革命成果,号召各地起义讨袁。前海军总司令
李鼎新、第一舰队司令
林葆怿、练习舰队司令
曾兆麟等,率领永丰、海新等主力舰,在上海通电起义,加入到孙中山领导的护国军行列。
参加护法
1917年,
张勋复辟失败后,
段祺瑞执掌北京政权,成立了
北洋军阀政府,宣布废除临时约法和国会。为了捍卫民主共和和临时约法,孙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发动领导了
护法战争。1917年,孙中山与章太炎、
陈炯明等人乘舰从上海南下广州,同时,提出拥护约法,恢复国会的主张。南下前,
孙中山会晤了海军总长
程璧光,制定了海军南下行动计划。8月5日,程率永丰等10艘军舰,抵达广州
黄埔,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战争。9月10日,广州
护法军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大元帅,程璧光为海军总长。
1917年12月,琼州矿督
龙济光被
段祺瑞收买,攻占
雷州半岛,威胁广州。孙中山急令永丰等舰赶往
琼州海峡,切断龙济光军的海上运输线。20日,永丰等舰在阳江海面截获了龙济光军6艘运兵舰及一个营兵力,缴获了大量军械。23日,又在海上俘获龙济光的
平南舰。
1918年1月5日,永丰等舰在程璧光率领下,开抵海口秀英炮台海面,以猛烈的炮火,摧毁了秀英炮台及军事设施,配合陆军,歼灭了龙济光军队。
永丰舰冲锋在前,
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得到孙中山的赞扬。
孙文避险
1922年第二次
护法战争期间,粤军总司令
陈炯明与孙中山意见不合,其部下围攻总统府。孙中山、
宋庆龄化装逃出总统府,在舰长
冯肇宪的护卫下,登上
永丰舰。从6月16日到8月9日,孙中山在舰上饮食起居,发出指令,之后退居上海。1923年,孙中山夫妇再度登上永丰舰以示对救驾的感激。
永丰易名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与世长辞。
4月16日,广州革命政府为了纪念孙中山,由广东省省长
胡汉民下令,将“永丰”舰命名为“中山”舰。同时,还将香山县命名为
中山县。
东征平叛
1925年6月,滇、桂军阀
杨希闵、刘震寰部在广州叛乱。4月,广州革命政府代理大元帅胡汉民迁至“中山”舰办公。11日,“中山”舰护送
廖仲恺从市区到
黄埔军校。当晚,在廖仲恺等指挥下,广州军民即向滇、桂军阀发动总攻,“中山”舰等海军舰艇发炮掩护陆军攻占敌军阵地,迅速平息了杨、刘叛乱。
后来,“中山”舰在
第二次东征叛军陈炯明残部和南征陈的部将
邓本殷的战役中,都立下战功。
中山舰事件
中山舰事件亦称“三二零事件”。1926年3月18日,蒋介石为了排斥共产党人,夺取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军权,指使
欧阳格以
黄埔军校驻广东省办事处的名义,命令海军的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调派中山舰到黄埔候用。第二天,中山舰开到黄埔。蒋介石却诬指中山舰擅自开入黄埔,是共产党阴谋暴动。
20日,蒋介石以此为借口,命令逮捕了
李之龙。扣押中山舰,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工人武装,拘留第一军第二师中的左派党代表和政工人员四十多人,宣布广州全市戒严,还包围苏联顾问团住处,驱逐了黄埔军校中及
国民革命军中以
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员。
中山舰事件发生后,中山舰就被
国民党右派控制了。1927年4月18日,广州反动派把中山舰开到黄埔,捕杀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熊雄等二百多位共产党人和革命者。1927年6月,国民党政府决定成立海军部。中山舰经江南造船所大修后编入海军部的第一舰队。1934年1月,“中山”舰曾奉命配合其它国民党军队围剿过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和人民革命军。
抗战沉没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山”舰等49艘军舰被国民党政府调入长江内,以“拱卫京畿(南京)”。这些舰只大部分被日寇飞机和舰炮击沉,或自沉于
江阴、马当。
1938年秋,京、沪沦陷后,武汉成了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山舰奉命参加武汉保卫战,担负从
嘉鱼、新堤至武昌县金口镇江面的警戒及运输任务。当时,中山舰主、副炮已拆下装在岸边几个要塞上,1938年10月24日下午15时许,当“中山”舰巡航在湖北金口江面时,突遇六架敌机轮番攻击。舰长
萨师俊等25人在作战中牺牲,另有20多人负伤。“中山”舰舰尾等处要害部位中弹,经抢修无效,沉没在波涛之中。
1938年10月24日那天,中山舰在武昌金口镇附近水域与日机遭遇。当日机进入军舰火力射程,舰长萨师俊一声令下,所有枪炮一齐开火,日机见状爬入云端,顷刻不见踪影。下午3时整,6架日机从空中直扑过来,对中山舰轮番轰炸,将右舷炸出一个大洞。
修缮复原
打捞
1986年,湖北省文物部门提出打捞中山舰的动议。
1987年,江苏省要求将中山舰送回南京陈列。
1988年5月,
南海舰队潜水员找到中山舰沉没的方位。
1991年,广东省表示愿将中山舰“接回娘家”。
1994年4月3日,潜水员在舰尾左舷摸到了铜牌上凸起的“中山”二字。
1995年11月24日,
国家文物局在国务院授权下,批复由湖北省组织打捞。重庆打捞公司承接了这项工程。199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130周年纪念日时,中山舰打捞工程正式启动。
1997年1月28日,中山舰被打捞出水。舰上清理出来自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各类文物三千四百多件,在中国各地展出。
修复
1997年2月19日,中山舰被运至湖北造船厂修复,恢复了1925年前后的整体面貌。
中山舰修复总体设计图由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七零一研究所完成。早在开工前四、五个月,黄军申高级工程师就带着组员登上被污泥、锈迹覆盖的中山舰进行测量。由于没有原始图纸可以借鉴,一切数据只能通过实测推算得到。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中山舰结构数据图,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的《中山舰修复方案》中将“中山舰恢复到1925年前的状态,保留1938年沉没时的右舷弹孔”的要求,绘制了中山舰修复总体设计图。
1999年12月,位于
武昌白沙洲湖北造船厂的
中山舰博物馆成立。
建馆展出
2008年5月15日,中山舰在南华船舶公司再次下水,借助浮船坞和拖船前往金口临时码头。16日,中山舰在金口登陆。经过765米的陆路迁移,26日中山舰正式落户武汉市金口镇中山舰风景区为其量身打造的中山舰博物馆。
2009年4月11日下午,位于武汉江夏金口的中山舰博物馆首次对外非正式开放。
总体评价
中山舰的前身永丰舰,在20世纪初期的海军队伍中,并不算最突出的,但在当时东西方同型的炮舰中,性能较为先进,火力较强。(《求索》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