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石雕
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华石雕,起源于广东省五华县的传统美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
五华石雕,历史悠久,石资源丰富,从业人员众多,名师巧匠辈出,工艺精湛,名闻遐迩,已有460多年历史,故五华素有“石雕之乡”称誉。
在古代,五华人就用石制斧、锛作生产生活用具。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年)起,就有用石建桥和建房屋基础。清代,五华的石宫、石庙、石室、牌坊等风格独特,石碑石刻笔画清晰,石狮、石像活灵活现;用石制成门框、碓、柱、梁、石狮等遍及乡间,展现了中华历史悠久的文明。
建国前,五华从事石业的工匠,大部分散在农村,亦石亦农,仍民不聊生。在农村失去赖以发展和生存的处境下,迫使奔走他乡,凭一技之长,出卖劳力。清光绪二十二年(1842),香港归英接管,城市初建,那时五华石工进港者众多,百年来不下万人,享有“东方明珠”称号的香港,建筑需用各色石料,十有八九出自五华石工之手,凿山填海、兴建桥梁、码头、机场、隧道等重大工程建设,无不凝聚着五华石工的智慧和汗水。五华人李浩如(球王李惠堂父亲),就有“石行伟人”之称。
建国后,五华石匠技艺精湛,名师巧匠辈出,使五华石雕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能凿石成门、窗、柱、碓、磨,能铺筑道路、桥梁、码头、海港,能建高楼大厦、石宫、石屋、石庙和牌坊。如五华双华“英烈庙”等建筑,古色古香,别致美观,富有民族特色,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能雕刻千姿百态的人物石像、石狮、山水花鸟,如李成炎专门雕刻毛主席石雕像,形象逼真。再如五华水寨大桥两尊石狮(明代),活灵活现、气度非凡。石刻石碑笔画清晰、刚劲有力、别具一格。如华城的城隍庙的《榕夏》石刻,竖排沉刻楷书《凤凰台》等都是罕见的石雕工艺精品。五华石雕技师不但在县内有许多杰作和贡献,而且足迹遍及广州、香港、澳门、深圳、海南、韶关、北京、越南、新加坡等地,1958年,五华县政府组织石工到北京玉带河建筑了一座3米长、2米宽的拱式清水桥,赢得了很高的赞誉。同时,还参加了北京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受到国务院的奖励。1964年支援越南兴建了全长80多米的哥龙河拱式大石桥等。近年来,仍活跃在全国各地的五华石工,不下3万人。
五华县的麻石、花岗石资源丰富,民风质朴强悍,很早以来就有不少人以石为宝,以打石为生,建筑、雕刻工艺名闻海内外,成为著名的“石匠之乡”。五华石雕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五华处处有石,其中尤以横陂叶湖最为著名。此地有石山11座,面积2平方公里多,石质坚韧、干燥,是制作门、窗、柱、础、磨和石雕的上料。叶湖采石已历300多年,旧时常有几百名匠人在此制作石料,产品经琴江运销兴梅、潮汕或远销香港、东南亚等地。叶湖村一百多户人家,几乎家家以打石为主业。进入村中,随时可听见叮叮当当的打石声。村中的建筑物几乎全用石块砌成,朴质美观,极具特色。尤其吸引人的是石山经长期采石后形成的石窿,洁净光滑,通风透光。进入石窿,可发现石匠们采石后留下来的石阶、石床、石桌、石凳和随意雕刻的石狮、石人、石马等物,如观赏不尽的艺术之宫。五华石匠遍布全县,其中又以安流、横陂、平南、华城、转水、水寨、锡坑等镇为多。
工艺特点
五华石雕多以花岗岩石和汉白玉石为原料,有圆雕、镂雕、浮雕、碑刻等多种造型技法。明代所雕的石狮,口含的石珠可自如滚动,但却无法取出;县城城隍庙的沉刻楷书《凤凰台》,笔画清晰,刚劲有力,是碑刻的精品;还有镂空精雕、玲珑剔透的画眉鸟笼等等,都显示了五华石雕传统技艺的精湛高超。当代五华石雕除以大型建筑装饰雕刻为主外,尤以都市、园林布置中的单体雕塑闻名。广州越秀山五羊雕刻的逼真,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前祥兽雕刻的古朴,海珠广场解放战士雕像的粗犷,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叶剑英元帅雕像的传神,珠海市具标志性的渔女雕像的秀气,又呈现出五华石雕工艺上擅长多种不同的表现风格。
历史悠久的五华石业,造就了名师巧匠。他们善于铺设公路、桥梁、港口、码头,建筑高楼大厦、楼亭台阁,雕刻人物、山水、飞禽走兽。用石块架造桥梁是五华石匠的拿手技艺。
代表作品
历代五华石工的高超技艺,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举世闻名的石雕精品:五华水寨大桥石狮两尊(明代)、广州越秀五羊雕像(1959年)、广州海珠广场广州解放纪念雕像(广州解放纪念碑广州解放纪念像)、珠海渔女雕像(1981年)、广州烈士陵园叶剑英元帅雕像、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塔、广州圣心大教堂(又名石室)、北京烈士纪念碑石雕、江西南昌“八一起义纪念碑”、佛山城雕、广州白云山能仁寺虎跑泉石卧虎(1984年)、向秀丽、草原英雄小姐妹石雕像,出口的澳大利亚的石狮、双环石马、广州“南越王墓”前的石雕群、深圳白芒海关石屋、香港中环的汇丰银行大厦、为前联邦德国建筑的花岗岩石室等均是五华石雕工艺的代表作。
传承保护
传承现状
由于传统石雕操作辛苦,且容易损害身体健康等原因,五华石雕近年来已出现传承后继乏人,加上设计人员缺乏、从业人员分散及现代石雕技术的采用,使传统工艺受到严重冲击,如不加以抢救和保护,濒危、失传将难以避免。
传承人物
朱镜文,男,1962年生。出身于石匠世家,自小跟随父亲、兄长等长辈学习打石工艺,得到父辈真传,熟练掌握铁锤、铁凿、标尺等传统工具使用,不仅能打造门、窗、柱、础、碓等建筑石雕,也能够在花岗石上雕刻人物、飞禽走兽、山水花鸟等造型,特别是其打造的石狮口中含珠,将手艺的轻重、快慢、细磨的技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多年来,参与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石室圣心大教堂等多个传统建筑石雕制作、修复工作,积极将五华石雕艺术传播开来,并将其技艺无偿传承给后辈弟子,为弘扬五华石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五华县横陂镇、安流、华城、水寨、平南、转水、油田、河东等地均有石雕传人。
保护措施
为保护五华石雕,五华县人民政府于2007年批准列入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于同年先后成功申报并被列入梅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7年6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5年11月,五华县申报的五华石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项目,迎来省专家组的验收。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4 09:13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