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洲位于广东省
梅州市梅城, “百花洲畔水悠悠,无数闲人放游艇;夜半歌声犹未歇,琵琶弹破一江秋。”这是一首流传于民间的竹枝词。词中提及的“百花洲”并非梅州人所熟知的梅江二路一带,而是在南门广场附近,从剑英纪念大桥北端至德龙桥一带,此处对出约100米处为梅江中一个小岛曰“百花洲”。
基本简介
清代,风景如画的百花洲被列为梅州八景之一,谓“花洲远眺”。百花洲是在南门文化广场附近,20世纪60年代百花洲与梅城隔河相望,有木桥连接。古时候,百花洲曾经是笙歌繁华之地。明清以来的数百年间,梅城东面坝尾咀至乌蓼沙尾一带(即今剑英纪念大桥北端南门文化广场至德龙桥),因梅江与程江汇流处形成一块三角洲,长宽各约有300多米,俗称百花洲。
百花洲范围大概就是今梅城的江南梅江一路、二路和江南路的交界地带。改革开放以后,百花洲一度成为梅州最繁华的地方。新华书店、影剧院、服装店、照相馆……应有尽有。特别是1994年12月第12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举办的时候,百花洲更是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名噪一时。直到10年前,百花洲还经常因为其区内店铺高额的转让费而屡见报道。
“百花洲”早在
明朝时就已经是梅州的繁华之地了。只不过,历史上的百花洲并不在江南,而在今德龙桥至南门文化广场,即乌廖沙一带。根据《乾隆嘉应州志》转引旧志的记载,百花洲的位置、范围大概是:“城南六十步,平夷如掌,周回四百步,介梅溪、程江二水之间。洲东相传有五色水,绚烂如锦,谓之锦江。元元统间,水溢洲溃,今河道迁改,洲未能复。洲人指河西程、梅二水夹流处名之。”古代的百花洲,外货齐聚,商旅繁盛,简直就是座迷你的不夜城,堪称梅州的“小秦淮”,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寻欢作乐的地方。“百花”是“美女云集”的意思。这里说的美女,可不是寻常女人,而是指涂脂抹粉的青楼女子——当然,以百花洲的面积来看,这些
青楼应该都建于船上(实际这也是明清以来沿岸地区的“流行文化”),兼有茶楼、食肆、赌馆、客栈的功能,当时的从业人员,不少应该都是善于游水掌舵的疍家子弟。从语音上考证,“洲”其实就是“舟”的意思,也就是船,而且是一艘极大的船。
以历史地理范畴来说,百花洲在梅州存在了上千年。宋代地理学家王象之的《舆地纪胜》记录的古老谶言“百花洲尾齐州前,此地出状元”。对于位于梅城江北的百花洲,清代以来撰著的梅州地方志不少记录,认为这就是宋代以来的百花洲。温仲和在光绪《嘉应州志》中认为:《舆地纪胜》记录的“齐州前”应作“齐洲前”。康熙《程乡县志》一书又记载,今金山街道富乐花园后的百岁山,又名百花嶂或百花寨,在“县治东十里,与百花洲相照,故名”。康熙《程乡县志》中的一幅山川图显示,梅城江南的半岛地区,曾经是一个水中的“南厢”孤岛的形态存在,正是所谓的“洲”。探究这幅木刻地图,可能是在明代嘉靖年间首修《程乡县志》时期保留下来的。此前明正德年间程乡知县张戬为分流梅江水流,曾经凿通新溪,著名思想家、增城大儒湛若水曾经为此撰写《新溪记》一文记录这事。
按照叶承立修撰的乾隆《嘉应州志》和温仲和总纂的光绪《嘉应州志》,张戬开凿的新溪,基本上是梅江的故道。叶承立修撰的乾隆《嘉应州志》,梅江古代流经梅城的主道是在梅县区程江乖子渡对岸(江南丽都西路一带),向南经寮背岭(梅州市委党校所在山坡)山麓,经泗溪角,穿过中心坝、大坜口,再向南流,在江南加油站至马鞍山一带,汇入程江,而今嘉应大桥至秀兰大桥一段的河道,则是梅江支流与程江共用的河道。中间的这个岛,就是宋代的百花洲。古代志书云:“百花洲,城南六十步,平夷如掌,周回四百步,介梅溪程江二水之间。洲东,相传有五色水,绚烂如锦,谓之锦江。”也就是说,梅城江南新中路以北的这块区域,历史上曾是“平夷如掌”的沙洲,就是宋代文献所说的百花洲,洲东相传有五色水的地方(今溪宫坝一带)就是洲尾,恰好与齐洲寺(亮胜客家艺术中心现址)遥遥相望。
发展历史
梅江河上百舟轻泛百花洲尾人才辈出
从空中俯瞰,蜿蜒如玉带的程江与河面宽阔的梅江之间,夹着一块三角洲地带,这便是百花洲。两江环绕,绿荫点缀。数百年前百舟停放,茶楼酒肆笙歌的繁华似乎跃现眼前。 “轻舟来往淡烟中,两岸垂柳系短蓬。好是日斜风扬处,桃花乱落一江红。”清代文人梁国璋曾放舟其间,作《春泛花洲》一诗。从诗中亦可看出一百多年前百花洲花木繁茂,景色宜人。相传此地种植有花百种,故而得名为“百花洲”。现此地仍有一棵百年芒果树,历尽风霜依旧枝繁叶茂。
旧时的百花洲好比是南京的秦淮河,迁客骚人多汇于此。据记载,当时潮汕一带人士上北京或到中原地区须经梅城向江西进发,百花洲是游客歇脚休息之处,往来热闹,百花洲尾画舫茶楼酒肆笙歌盛极一时。梅县邑贤
梁伯聪先生在《
梅县风土二百咏》中有诗云:“舶未通行海阻程,江西大道达燕京。百花洲尾花船集,风送笙歌十里声。”可见此地旧时之繁荣。也有记载,乾隆年间,停泊在百花洲一带的船户,家家户户都在弹唱
汉剧和
潮剧的乐章。史料显示,早在清朝初年,百花洲一带江面上花船如鲫。故当时亦有人将此地称为“百花舟”,意为入夜之时,此地“花”舟云集。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
杨沅在其珍藏的《程乡胜迹图》画面题词:“嘉道时代,吾梅州科甲鼎盛,民亦殷富,梅江画舫,笙歌达旦,俨小秦淮。咸丰初年,尚犹未艾。今观斯图,城内旌丛及‘花舟’之舶于两岸及百花洲者,舳舻相接,洵为盛事。”当时百花洲之繁盛可见一斑。因处于北上必经之路,除了带动商贸繁华之外,各地风俗、趣闻等文化内容也在此地碰撞、衍生,因而成为书香氤氲之地。
攀桂坊紧邻百花洲尾齐洲前,历史悠久,是梅城最负盛名的人文秀区之一。方圆几平方公里,孕育了百多位名人,如
李仲昭、
李黼平、
李载熙3名翰林;
李汝谦、李载熙、李象斌3名解元;
侯安国、侯世华、萧系尹、杨为舜等17名进士及黄遵宪等92名举人。翰林、进士或解元、举人的数量约占全梅县(含梅江区)的六分之一。而望杏坊是和攀桂坊并立的“双子星”。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当时的程乡知县王仕云,在今梅江区西郊的大觉寺前立起一座壮观的坊表,题名“望杏坊”,寓意育位极人臣的读书人之意。这一片区虽未能产出状元,却同样是人文鼎盛之地。清嘉庆年间官至内阁中书、礼部郎中的梁慎桢及其考中举人的儿子梁心镜、孙子梁国瑞就是其中代表。
至晚清,梅城更出现“上市梁,下市黄”的说法,证明这时的望杏坊与攀桂坊已旗鼓相当。在望杏坊旁边曾立有一牌坊曰“五马坊”,在这一带曾走出过十多名文武进士和几十名举人贡生,有
黄仲容、林丹云、张敦道“一里同科三进士”的佳话,也有颜鸣皋、
颜鸣汉兄弟为武进士,叶新鉴、叶新莲、叶新丰三兄弟接连考中举人的美誉。近代,望杏坊一带还出过一大批专家学者和教育家。如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梁伯强、林风眠老师
梁伯聪、民国著名女教育家
梁浣春等。300多年的变迁中,望杏坊依旧古韵遗存。连中举人的叶氏兄弟老屋联科第,中科院院士梁伯强的故居贻谷楼,清代著名私塾、著名教育家孙波庵的故居“活泉书室”,清朝年间的女校“嘉善女校”,太平天国康王指挥部旧址仁风楼等均成为梅州重要的历史遗迹。
受到攀桂坊、望杏坊的影响,百花洲也成为当时文人墨客聚集之地。文人常泛舟此地,一览秀美的景色,留下了诸多传世诗篇。
蜿蜒程江见证历史河边船厂早已迁移
程江发源于江西省
寻乌县天子嶂西的兰峰,一路向南流入广东省境内,经
平远县进入梅城,到百花洲处(即程江与梅江交汇处),河水一个左摆注入梅江。全长94公里,流域面积718平方公里,跨二省四县(区),在梅州市境内河长约80公里。此河流在公元479至502年南齐时期,为纪念本地乡贤
程旼而以其姓氏命名,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虽然河道现已改变,然而程江从岁月深处迤逦而来,流过田畴阡陌,见证了百花洲的历史变迁。
横跨程江而得名的程江桥,下临江口百花洲。清代至民国初年,此处是浮桥,洪水时可拆卸用来渡船。在程江奔入梅江的交汇处,上面横跨着一座“彩虹桥”,名叫德龙桥。夜幕降临,彩灯亮起,德龙桥就像一座彩虹连接着两岸。这座桥由美籍华人熊德龙先生捐建。百花洲的另一端,横跨梅江两岸的是剑英纪念大桥。该桥为纪念叶剑英元帅百岁诞辰而建造,石砌雕栏,造型典雅,为梅州最为雄伟壮观的大桥之一。
古时梅江和程江河上船只众多,因此而衍生出造船厂。随着市区范围的扩大,百花洲逐渐成为中心城区的范围。此外,梅县松口水上交通发达,从古至今商贸物流活跃。旧时每天经过松口的船只不计其数。造船厂也就搬离了此地,改到了梅县
松口镇。
江岸盛景已成历史商铺林立再现繁华
随着岁月的推移,自然的变迁,商贸及交通形式的改变,百花洲曾有一段时间成为荒芜的沙洲。如今,百花洲昔日的江岸盛景已慢慢被人遗忘,然而作为梅州城区中心辐射之地,这片三角洲上商铺及居民楼林立,彰显着另一种繁华。从梅江一路驱车穿过剑英纪念大桥,梅江河水静悄悄地从桥底向东北方向流动。桥边的梅江公园里,老人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孩童们穿行在花树之间,欢声笑语不绝于耳。驱车继续前进到南门商业广场,中间道路上的汽车川流不息,两旁的店铺里,服饰、电器、食品店琳琅满目。
诗句里描绘的闲人游艇、夜半笙歌早已不见踪影,只剩下南门广场一侧的百花路及隐藏在现代建筑中的
骑楼,证明它曾经被称为百花洲,曾作为北上必经之路而繁华。梅江二路一带如今之所以被称为百花洲,是因为
百花洲影剧院是在那里建成的。据介绍,百花洲影剧院于1980年10月动工,历经3年完成建设。在建成后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近20年里,百花洲影剧院承担着播放电影、表演文艺等众多重要功能,成为梅城的一座地标建筑,承载了众多80、90后童年的回忆。因而人们约定俗成地称此处为百花洲,而忘了原来的百花洲其实是在江的对岸。
数百年过去了,而今的老百花洲,面貌已全然改变,连名字也有了变化,现今人们多称其为南门商业广场,但它曾是梅州河道运输南北交通要塞,而它曾经笙歌繁华之事也已成为历史,留在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