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友芳(1855-1918),泰国侨领,祖籍梅江区湾下,著名“柚木大王”。自幼父母双亡家贫如洗,后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出洋到泰国谋生。因无意中收留泰国喃邦流浪太子,后在太子帮助下成为著名的“柚木大王”。
侯友芳(1840-1908),谱名友晃,讳有芳,号芷馨,清道光二十年(1840)生于广东
嘉应州水南堡待诏约湾下乡步云岗上侯屋,为梅州侯氏始祖安国公第二十世孙。他出生的老祖屋,据说原是侯氏十三世祖德成公与邓姓合建,故其祖堂原奉侯、邓二姓祖牌,后祖屋为侯氏购得,传至侯友芳已是第八代,生齿日繁,使得不少族人不得不外出谋生。其父侯立奎就是前往惠州谋生,在侯友芳14岁时客死异乡;其母熊氏则在他9岁时就已去世。
年少失去双亲的侯友芳,家境更加贫苦,无从上学读书,只好常年替人家放牛,湾下乡里风景秀丽的黄竹塘和长岗岃、步岗岃一带,留下了他年少时的许多足迹。艰苦的环境磨砺了他吃苦耐劳的坚毅品格,淳美的风土塑造了他忠厚善良的性情。侯友芳有三位胞兄:友嵩、友孚、友岩,因为排行第四,乡邻遂昵称他为“晃古四”,谐音一变就念成了“反古四”,成为他的绰号。
有一日,正在长岗岃放牛的侯友芳,忽然看见有人在草丛间争吵起来,遂上前查看。原来,一位多年未归的暹罗(今泰国)华侨回来扫墓祭祖,却因墓地附近杂草丛生而无法确定地界,因此与他人产生了纠纷。常年在此放牛的侯友芳根据所熟悉的情况,马上上前帮助这位华侨找到了被杂草掩盖的地界,消除了纠纷。“反古四”其实并不“反顶”(客家话,意为放荡不羁),华侨对他乐于助人、忠厚诚实的品格十分赞赏,于是征得他和家人的同意,让他跟随自己坐上“红头船”远渡重洋,前往暹罗谋生。
义救太子成巨富
跟随华侨来到暹罗后,侯友芳被介绍到一家屠宰商那里做工。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在家乡磨练出来的吃苦耐劳精神使他得以立足生存下来。由于他老实肯干,三年新唐(新到的唐山客)期满后,仍留在该店继续做工。后来,他得到一位常客老阿婆的帮助和鼓励,在山巴(指曼谷以外的外府,这里指喃邦府)小圩场开设小店,自行经营屠宰生意,后又在鹿坤地方开发树山。数年之后,一位陌生少年来到店中请求收留,侯友芳见他落魄可怜,于是好心地将他留在身边帮忙,并对他视如己子。两人相处融洽,少年感激侯友芳善待关照,就将他认为义父。
就在与少年结为父子之后。数年过后的一天,他在出城卖木材时,看到喃邦王室寻找太子的布告。原来几年前因王室内乱,太子避乱出逃不知下落,现在政局稳定,遂四处张榜寻找太子。他回到家中无意间和义子说起此事,没想到义子却叫他前去揭榜,他自然惊愕不敢,义子却催促他务必前往。待他揭下榜文,官府随他前来迎接少年,他才明白原来这位义子竟然正是那位避乱出逃的太子。
太子回宫后,感念侯友芳对自己的厚待,遂接见他问他想做什么官,笃诚的侯友芳自认没有为官之才,于是坚持推辞,太子便问他想要什么,盛情难却之下,侯友芳指向一片广阔的树山,太子就把这片树山赠予他经营。侯友芳由此发迹,成了家资百万的巨富,由于其经营的柚木在暹罗喃邦府等地交易特别旺盛,他也因而号称“柚木大王”。
衣锦还乡筑华第
发迹之后的侯友芳,娶了当地暹罗籍女子韩氏为妻,生下儿女,成家立业,并且在当地声名鹊起,成为著名侨领。但他名望日隆之时,仍深深思念着生养自己的桑梓故土。据其在乡后人介绍,光绪六年(1880),他首次回乡,《侯氏族谱》记载他“迭次回里,陆续置买产业,初在步云岗建屋乙所”,这就是他在出生地步岗岃上侯屋祖屋右侧建造的一座杠式楼房(此屋与祖屋在建设世界客都大道时被拆迁)。光绪十六年(1890),他“于长岗岃复筑屋乙座,阔两堂半四横一围龙及斗方,坐北向南”,这就是被批准为第五批市文保单位的资政第。
乐善好施著功勋
已成为富甲一方的名人的侯友芳,并不满足于自己享受荣华富贵,而是投入到造福乡里的善行之中。
他在晚年撰写的《赠尝原委》中说,“窃惟今日之世界,商战之世界也。五大洲通商互市,轮船麕集,铁路交驰,优胜劣败,天演公理”。他自谦“侨寓暹国,驰骋于商战场中,历有年矣,虽非优胜,幸不致为天演所淘汰”,在“为子孙久远计”的同时,他说,“古人不朽之业有三:大上立德,其次立功,予虽不敢希古人之万一,而吾心所欲为力所能及者,亦当勉成一二善举,尽人生应尽之义务,以劝后来”。这番充满拳拳赤子之心的话并非虚言,除了致力于家族事务之外,他大力支持慈善事业,他自述说,“施造大乍渡船,并捐三千元为永远施渡之费;倡建暹国吕仙殿宇,捐资天华医院,舍药施医;或遇歉岁,凑股由暹运米回州平粜,及造桥梁、修道路诸善举,亦惟尽乎吾心所欲为,力所能及而已”。
侯友芳的诸多善举,得到了朝廷的高度肯定,他被奖二品官衔,诰授资政大夫,赏换花翎,并予建坊,他所建造的人们俗称“反古四”的大宅也因此得名“资政第”。据侯氏族谱记载,嘉应州知州关广槐以“义重邻封”的匾额赠予侯友芳以示旌表,之后的知州邹增祜又赠一副楹联:“闿泽遍梅州,驷马定高于氏第;荣褒传梓里,双鸾遥指郑公乡。”
崇祖保族寄深情
功成名就的侯友芳,既深念祖宗庇佑的恩泽,也深感家族延续兴旺的迫切。早在兴建资政第的同时,他就在左侧建造了书房一座,因宅第面朝历来有“小西湖”之称的黄竹塘,遂取名“西湖书室”。这座私塾依山面水,庭院内有圆形花池、长方形鱼池,环境优雅,这里寄寓了他要儿孙读书进取的殷切期望。
侯友芳同样对祖宗恩泽念念不忘。光绪二十七年(1901),侯氏族人合议在省城置买位于广州府署右边西公廨左边(在今惠福西路一带)尝馆,创办“南波书院”,他从暹罗赠一千元鼎力襄助。南波书院是纪念梅州侯氏中兴六世祖南波公的,堂曰“仰贤堂”。据说,当时前往省城应试的生员和求学的子弟,只要来到书院能报出姓名,背出“安国迁居始粤东,德昇遗下世华荣。居仁直学传惟吉,六世南波(名珪)万古隆”的溯源诗,就可以免费暂住,为侯氏子弟们读书进取提供了极为优越的便利。次年,他又从暹罗函寄四千元,托族弟、举人侯家骥与族人商议,以其中三千元赠入六世祖南波公尝,另一千元则置买上市红杏坊(今梅城十甲尾)屋宇一所,“将厅堂交出合族为祠,安放上代祖宗牌炉,其余房屋则统归予子孙住管”,门额题“安国侯公祠”,以表对始祖、梅州文教先驱乡贤安国公的纪念。
对于为家族做的种种付出,侯友芳也十分虔诚地表达了“光前裕后”的期望,年已六十三岁的他立下碑据,将它镶嵌在资政第上堂宝壁背墙壁上。他在文中历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和建树,深恐“源远流长,贤愚不等”,为防不肖子孙将产业私行背卖,恳请众叔侄凭此予以严格监督,自己则感恩不尽。
身后荣华任凭吊
光绪三十四年(1908)孟春,风烛残年中的侯友芳在写完《赠尝原委》后,于三月初一日在暹罗旅次逝世,享年六十九寿,谥曰“端惠毅创”。后来,他被安葬于白土堡黄竹坑侧跳子尾丁山蛇形,而且在长岗岃六世祖南波公坟左肩设立灵墓,以便后人祀扫。
侯友芳一生有三位妻子,育有七个儿子,其中在暹罗所娶妻子韩氏所生部分儿孙并未回籍,后来中断联系,情况不明,在乡儿孙至今则发展到二十多户。其长子侯道坤(讳祖光)是光绪丁亥岁例贡生;第四子侯道吉(名祖荫,字吉堂),诰授奉政大夫,翰林院待诏衔;其孙侯兰祥(名仲熙,号兰汀,侯友芳次子侯道麟之子),是光绪辛丑岁例贡生,晋捐同知,赏戴蓝翎,至今侯祖光、侯仲熙所立的两副楣杆夹石仍完好地竖立在资政第禾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