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寨古村位于世界长寿乡广东
梅州蕉岭县南磜镇,距县城34公里,山脉属武夷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地形呈河谷盆地,曾先后获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最美古村落(最具田园风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地理信息
石寨村依山傍水,人文荟萃,是自然与人文环境保存良好的客家农耕文化的典型,具有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由郭氏郭仲一(田佑)公,于明朝正统年(1449 年)闽杭竹山南迁到石寨开基。村中,祖堂、树德楼、方楼、崇德楼、田子屋、华祝堂、儒林第等建筑完好,其中石寨土楼(含方楼、树德楼、郭氏宗祠)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外,马山巍然屹立,石寨河像一条护城河,曲折蜿蜒自北朝南环抱古村,滋润和浇灌着这片沃土。村寨有千年古榕和古塔,有马山祖祠和祖屋碑志。两座明清时期纪年的客家方楼,历史悠久、建筑古朴,是闽西客家方土楼分布至南边的下限,粤东梅州客家围龙屋的分界线。其中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的方土楼又是闽粤地区现存有明确纪年最早的方土楼。另一座“ 树德楼”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均保存完好,对于研究闽粤赣客家人迁徙历史、文化交汇以及明清时期客家方楼的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据载,一九二九年十月十七日,朱德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四军六千余人,从福建到广东大埔,于第二天傍晚经过石寨村圣王山。为了不打扰当地群众,部队露宿于圣王山上一条三公里长的石砌古道上。石寨村群众用客家人的纯朴热情待客。拿出在圣王山上采摘的红菇,宰杀家鸡,献新米熬成了一锅锅红色的粥,让朱德和战士们充饥。从此,石寨的红菇粥被亲切地称为红军粥。这条三公里长曾经坐满红军的古石砌路,也被亲切地称为红军路。
主要景点
作为客家地区围屋建筑中留存最完整、规模较集中、最富有特色的古村落之一,村中随处可见杠式楼、走马楼、方形土楼、堂字屋等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客家古建筑错落其间。像方楼、树德楼这样的古建筑,在石寨村还有很多,如崇德楼、燕诏楼、振德楼等。这些楼见证着客家人历史的变迁,凝聚着客家人的智慧和汗水,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
树德楼
树德楼是由该村郭姓十世祖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内有6厅58房,建筑面积2388平方米,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建筑材料为就地取材的山石、黄土、杉木、灰、沙、青瓦等。土楼承重墙厚度达一米,构架桁木长达七米,檐瓦每块达一尺宽,整体布局独特,造型别致,结构坚固。
方楼
方楼由该村郭姓五世祖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有3厅75房,建筑面积3060平方米,距今已有460多年的历史。方楼一层为厨房,二、三层为住房及仓库,置有通廊,视野开阔,光线充足。楼上长方形窗眼为枪眼,当时的客家先民由此射击御敌,也可以瞭望观察。
尤为奇特的是,方楼的大门门顶有4个从二楼斜挖出来并嵌以竹筒的孔,称为“护门孔”。相传以前有土匪进村的时候,村民就会在二楼架起大锅,边煮开水边从竹筒倒出,土匪便无法近前攻门。这些土楼形同城堡,厚实坚固,防盗、防兽、防火、防水等功能完备,历经数百年风吹雨蚀,依然固若金汤。防御之外,土楼房间分布等距紧凑,这一构造使得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更加团结。
青云塔
青云塔坐落于石寨村的圣王山上,建于清朝嘉庆年间,高约30米,共八层,74级木梯,呈平面八角形,八层仿楼阁砖式塔。顶层有四扇窗,八个面体,意为“四面威风,八面玲珑”。
青云塔建筑别具一格,整个塔无屋檐,外观塔身不见分层痕迹,峭壁削立,青云直上,气冲九霄,故称青云塔,是客家地区少见的密檐塔。1985年2月,青云塔被列为蕉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路
1929年10月,朱德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红四军6000余人,从福建到广东大埔,经过蕉岭石寨村圣王山。为了不打扰当地群众,不对在圣王山上的一条3公里长的石砌古道上休整一晚。
当时,石寨村的村民得知红军战士露宿于圣王山上后,拿出从山上采摘的红菇熬成一锅锅的粥,端上山让朱德和战士们充饥。从此,石寨的红菇粥被亲切地称为“红军粥”,这条3公里长曾经坐满红军的古石砌路,也被亲切地称为“红军路”。
保护措施
为更好地保护石寨古村,蕉岭县实施了石寨古村保护开发项目,完善旅游公厕、停车场、游客中心等基础设施,整修了朱德夜校、红军路,对村庄环境进行了整治。
蕉岭县南礤镇石寨古村落保护利用建设项目,总投资3亿元,对石寨古村落保护利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