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树南( 1874 — 1925 年),梅州市
梅江区三角镇上坪村人,实业家、银行家。幼时家境清贫,早年便离乡到印度尼西亚谋生,当过炊事员、工人和店员。经过 10 余年的勤奋努力,在朋友的支持和合作下自立门户,创办“志成公司”,任经理。由于经营得法,业务有所发展,在印尼侨界中享有一定声誉 。邓树南两次“破家”支持辛亥革命,曾为革命慷慨捐银20余万元,加入南社结交天下文士,回乡创办梅县首家银庄。
清末,孙中山在南洋各地宣传革命,邓树南深受影响,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带头剪辫子,捐款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1912年民国建立后,应临时政府特邀,邓树南结束志成公司业务,携眷离印尼回国。民国政府为表彰他支持革命的功绩,派黄兴等人到上海黄浦江口岸举行欢迎仪式,孙中山也在南京接见他,并合影留念。当时民国政府还邀请他参政,但他无意于仕途,表示愿在国内经商,发展经济。是年,举家回到梅城定居,集资约5万银元,在梅城中山路盐仓巷创办梅城第一家钱庄——大生银庄,自任总经理,还在汕头、兴宁及香港、印尼等地设立分支机构,发行5元和10元面额钞票,在汕头、梅县一带流通。大生银庄的创办,对沟通侨汇和国内外汇兑起了一定作用。1924年秋,大生银庄突遭军阀林虎部制造的假银币冲击,引起存户挤兑存款风潮,一度造成信用危机,经邓树南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始稳住银庄局面。1925年春,大生银庄又发生香港、汕头负责人携款潜逃事件,再次出现信用危机,使邓树南在精神上受到极大创伤。是年5月19日在梅城逝世,终年52岁。
邓树南,光绪元年(1875年)出生在今梅江区三角镇,他出身家境清贫,少年时代远渡重洋,往荷属东印度(今印尼)的泗水一带谋生。通过勤奋和节俭,用积蓄的资金和友人一起创办 “志成”公司,经营商业,取得成功,在当地商界享有较高的声望。
有了钱,按出洋人的传统习惯,首先应该回家买地建大房子,所谓“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然而邓树南却选择支持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在黄花岗起义前夕,邓树南还经营一家“德彰”公司,股东有陈、巫、廖等同乡。由朱浩怀所著,经姚雨平审定的《姚雨平先生革命史》专门提及邓树南为黄花岗起义的举事捐出一大笔钱,接受款项的经手人王锡民正是姚雨平派往南洋募款的代表。
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却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继之而起的武昌起义成功,广东等南方各省宣告和平光复。远在南洋的姚雨平紧急返回广州,与军政府都督胡汉民商议时局,姚雨平以太平天国的教训为例,主张立即组织军队北伐,支援长江一带遭清军攻击的革命军。广东方面在1911年冬组成一支8000多人的北伐军,任命年方三十的姚雨平为总司令,发表誓师文,分三批借道海路,抵达上海,转往南京。邓树南为此又捐赠了一笔为数不菲的经费,给予老友姚雨平有力的支持。
1912年初,邓树南启程回国,前往南京见证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的诞生,好友黄兴特地派出一个营的官兵到上海的黄浦江口岸迎接和护送邓树南。如此隆重的仪式,可见邓树南在革命党人心中的分量,源自他多年为革命慷慨提供经费的君子之风。然而过去一段时期,梅州有关辛亥革命的文献,甚至邓树南目前唯一健在的儿子邓景扬老人,对邓树南捐资支持革命的数额到底大到何种程度,也不清楚。记者对这个谜团的解开,是从研究邓树南加入南社这一不为人知的史实实现的。
1912年4月初在上海,邓树南见到了指挥广东北伐军凯旋的好友姚雨平。此时卸下军装的上将姚雨平加入了南社,正与一批南社人士柳亚子、苏曼殊、叶楚伧等一起创办《太平洋报》,并自任社长;邓树南获邀请与南社元老、同盟会员陈陶遗一起任报社顾问,参与办报的梅州籍人士还有林百举、王锡民、梁龙。4月13日,姚雨平在上海愚园的楠木厅设宴,与44位南社、同盟会人士一起欢迎邓树南。宴会上,姚雨平介绍了邓树南“破家”为国的历史,略谓:“先生醉心革命事业,曾两次破家,捐助经费共银二十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