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睿
明代廉吏
廖睿(1370~1427),字文聪,号江东,明朝广东潮州府程乡县莆心堡(现属梅州市梅江区三角镇大坜村)人,明代廉吏,明永乐年间曾任北京监察御史,后升任四川巡抚等职。其执法威严,为官清正,刚正不阿,被明成祖朱棣封为 “骢马御史”。500年前,他用朝廷给他养老的俸禄,发动乡里建筑灌溉用蓄水湖,解放后改建为剑英公园。现该园已建成为梅州革命传统教育、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和市民休闲旅游景区。《广东通志》、 《嘉应州志》、 《程乡县志》有传。
人物生平
廖睿,明永乐年间乡贡进士,钦擢监察御史,为官清正,刚正不阿,为朝野推崇,被明成祖朱棣封为“骢马御史”。更因长得魁梧高大,有严如狮威之誉,故常伴皇帝出巡各地,留下许多故事。1417年,廖睿升任四川巡抚,在任时常关心民间疾苦,巡检四乡水旱灾患,曾多次到都江堰视察,盛赞都江堰工程之伟大,并多次尽职之责令属下官员组织民众检查维修,加固堤围、涵闸,使都江堰工程牢固完好,发挥更大效益,造福人民。五年后(1422)廖睿怀德告老归乡,安居梅城大坜“聪马”。第二年适梅州大旱,莆心堡情况更甚。于是廖睿毅然倡导,学习都江堰的做法,慷慨解囊,并主持择地、组织当地乡亲历三年时间,修筑塘堤,作陂疏圳,分灌莆心、杨古状、白土、三乡田35顷另25亩。该塘深7尺,其周围长1150丈。据史志载,时程乡知县高彦登闻讯,亦高度重视支持,亲自“勘立石界,以杜私垦”,同时竖立碑记,以纪念和表彰廖睿创筑新庵塘之功德。
轶事典故
廖睿,广东程乡县万安都二图水南坝莆心(今梅州市梅江区三角镇大坜村)人,明朝永乐元年(1403)岁进士(贡生),于永乐十九年参加朝廷选考,成绩优异,得以进入中央政府任职,在北京担任监察御史,后任四川巡抚。他身材魁梧,颀黑而威,履职以刚正严明著称,有“骢马御史”美誉。晚年因直谏忤怒皇帝,遂致仕回到家乡,出资率民兴修莆心新庵塘大型水利工程,惠及水南、白土一带的广大民众。
在粤东北的山城梅州,位于梅城江南的剑英公园,有个梅州城区最大且风景美丽的人工湖,是五百多年前先人留下的明代水利灌溉工程遗址。这一杰作的肇造者是梅州先贤、明成祖时期的监察御史廖睿。一处农耕社会的古老水利工程,不但见证了梅州沧海桑田变迁,而且也是对这位致仕回到家乡、关怀民瘼的退休官员,发挥自身影响力带领乡民建设家乡事迹的最好追述。
作为明代梅州第一位高级监察官员,廖睿除了尽责尽职履行职位使命外,能在晚年因耿直抗疏而仕途遭到一定挫折的情况下,心志不灰,热切关心民瘼,修建水利,泽及百姓后世,无疑是值得后世官员学习和缅怀的。
笃志好学,任官京城
廖睿,这位明朝初年的监察官员,他的家乡正好位于今剑英公园旁的梅州市梅江区三角镇大坜村,当年名为莆心。
地方志书记载,他出生于明洪武三年(1370),那时明朝刚刚推翻元朝而成立三年。廖睿出生的年代是个百废待兴的时期,经过多年的战乱,当时的程乡县(包括今梅江区、梅县区、平远、蕉岭等地),居民户口才一千六百户左右,仅仅是宋朝元丰年间该地户口的八分之一,民生之凋敝可想而知。廖睿又是幸运的,明朝的创立者——明太祖朱元璋恢复正常的科举取士制度,使他拥有了通过读书实现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
《梅江区、梅县廖氏源流》记载,廖睿的梅州始祖为廖仲远,乃福建永定人,生于宋淳祐间,“早年岁举进士入贡”,官至“御、台、殿三院尉,曾随文天祥转战梅州”,宋亡隐居不仕。廖仲远的儿子廖得贵曾任兵部典牧所提领,承梅州东厢图官民米四百余石,在元代是一位在地方有一定财力和影响的士绅。廖得贵之子廖均正,即廖睿的祖父,号彦城,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岁进士,官至水军卫知事(清康熙《程乡县志·科目表》则记载名为“廖文”,应是同一人)。可见廖睿的先祖是具有一定名望或功名的名流。但到了其父亲廖宗源这一代,并没有取得功名,只是“才高八斗,邑称义方先生”,算是家境宽裕的平民。虽然缺乏直接的文献资料,但可以推测,廖睿在家境较好的情况下,没有流落为纨绔子弟,而是走上读书入仕的道路,经过一番苦读,将圣贤的理想付诸自己的人生实践。
明永乐元年(1403), 廖睿考中乡进士。乡进士是贡生或举人的别称。他能以乡进士的功名跻身中央政府任职,最终成为监察御史,与明朝初年的社会状况有关。由于元代不重视施行儒家的文治,明朝初年各级政府人才奇缺,据《明史》记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洪武年间“时以天下初定,令各行省连试(乡试)三年,且以官多缺员,举人俱免会试,赴京听选”。因此,差不多同时代的廖睿以相当于半个举人的身份,得到进京城做官的机会。
敬业勤谨,任职御史
廖睿到京城任职的时间和最初职务不详,他出仕的时候已经三十五岁左右,据其五十七岁去世为限,为宦的岁月不超过二十年。他在永乐十九年(1421)“选考称旨,特擢北都内巡,恩赐御扇,以示优异”。北都,即明王朝的北方都城——北京(与南京有别,南京为南都)。其时廖睿已经五十二岁。
廖睿任监察御史起初负责北都内巡,职责包括“京城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监察御史在明代为正七品官,品秩不高而权限广,内外官吏均受其监察,具有很高的威望。廖睿在北京城任职,骑着一匹青白色的骏马巡视各处,衬托着他高大的身材和黝黑坚毅的脸庞,“骢马御史”的美名由此而来。他后来又升任四川巡按,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分量不小。“出巡四川,岳岳有丰裁,吏民畏威怀德”,也就是说,廖睿在出巡四川期间,严格纠察所在地官员的得失,惩治腐败,令官员感受到法律之威严,让得到保护、申诉得直的广大百姓沾染朝廷爱护的恩德。所以在老梅城的南门口,地方政府曾竖有石牌坊“燕蜀巡方坊”,就是为了纪念廖睿的上述宦绩。
后来廖睿因“抗疏,不合”,惹怒了当朝的皇帝,被罢官回到家乡。这位皇帝是明成祖朱棣,还是其后继位而在位不到一年的明仁宗朱高炽,已经无考。廖氏家族流传着一个“吼狮回首”的故事,称廖睿在御史任上,办完公务回到京城,路遇出外冶游的储君(即太子),曾批评斥责其行为之不妥。后人见廖睿回乡为始祖廖仲远修墓的墓华表上的石狮子回头开口英姿,故命名“吼狮回首”来形容他担任御史尽职尽责的耿介。以此推测,廖睿因此开罪的皇帝可能是朱高炽,被罢官回乡的时间是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或者洪熙元年(1425),但触怒的也有可能是此前晚年的永乐皇帝朱棣。
致仕回乡,兴利惠民
才五十多岁就被迫退休,一般官宦恐怕会心灰意冷,超然世外寄情享乐。然而廖睿回到程乡县,看到家乡莆心、杨古状、白土一带经常受到干旱水灾的轮番折腾,决定兴修水利,造福百姓。于是他组织人力,经过勘测,选址在庵子岃后创筑塘堤,作陂疏圳,形成今天北起剑英公园,经市水产研究所,南至美景花园的宽阔湖面,面积五六百亩。康熙《程乡县志》介绍:“其塘周围一千一百五十丈。知县高彦登勘立碑界,以杜私垦。”当时灌溉水田三十五顷二十五亩,实际后来的灌溉辐射区域达一千四百多亩,即分布于莆心、杨古状、白土的田亩。
廖睿倡建的这一水利工程,取名为新庵塘,又叫新塘,它与上游的官塘(位于寮背岭)、梅塘(位于飞机场侧)两大水利设施相连。据家在梅江区长沙镇小密的叶榕基先生介绍,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这三大蓄水工程是通过水圳般的小运河相连,相互之间可乘小木船通行,对梅城江南的上千亩农田的排涝和灌溉起到重要作用。后来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广阔的水域渐渐缩小,只有新塘基本保持原貌,成为剑英公园的主体水域,成为广大市民的休闲好场所,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以今天众多的人力和机械化手段,挖筑一个几百亩面积的湖泊,显然并不是困难的事,但在近六百年前的明代初期,建筑这样的大型水利工程实属不易。当时的程乡县生产力低下,全县户籍也就区区万余丁口,劳动力稀少,再加上资财不足,难度可想而知。新塘的建成面积和灌溉面积,即使到了清初,仍是程乡县境内最大的,建筑的年代也是有记录中较早的一座,以此眼光和决心而论,廖睿不愧是梅州水利建设的先驱。而且,他在推动基层建设上,提供了调动民力、发挥民智的一个范本。民间曾流传这样一首山歌:“明朝御史廖公睿,清正美名满海内。志士荣归福三乡,蹑手蹑脚筑新塘。日夜辛苦凡六载,先贤功德不可忘。吾侪立志保新塘,有新塘,子孙昌。无新塘,移四方。生死与共新庵塘。”反映的是民间对他此举的评价。
廖睿对他的心血之作非常珍视,积劳成疾的他于明宣德二年(1427)去世,临终前遗命身后就葬在新塘湖畔,要永久看护这项水利工程。
人物纪念
经过岁月沧桑,他的墓址不复存在,后人在庵子岃上为他建了座纪念碑,并把廖睿本人当年为始祖廖仲远所立的石柱华表移立在两旁,上刻有廖睿等明清两朝廖氏获得功名的人物名字。但因城市建设,该纪念碑也被移除,华表寄存在梅城江北水巷口附近的廖家祠内。在古代的程乡县城内,明代正德十一年(1516)的程乡知县张戬曾经在县治东南为廖睿竖立绣衣坊,以示纪念,该坊后改为“燕蜀巡方坊”,在清朝顺治八年(1651)倒塌,其时正是明清交替的战火纷飞年代。此后这座石牌坊再未得到修复。
此后,廖睿便成为梅州乃至广东一名人,其任御史之职及退休后仍为乡梓兴办水利事业的事迹,一直为后人所传颂。除《广东通志》、《嘉应州志》、《程乡县志》立有其传外,当地民间更流传有歌云:“明朝御史廖睿公,清政美名冠粤东;志士荣归仍福志,摄手摄脚筑新塘。有新塘,子孙昌;无新塘,移四方。吾侪立志护新塘。”
新中国成立后,市县两级人民政府都把新塘作为古代传留下的较大型的水利工程和历史遗迹,不但认真加以保护,而且多次投资维修。新塘的主要工程排灌设施,至今保存完好,塘区水面面积仍保持在400亩以上;并得与上游的小密水库连成一系,扩大水源,不断发挥其蓄水、灌溉和放养塘鱼的效益。改革开放至今,新塘更配套建设成“剑英公园”,成为梅州市一个真正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旅游场区。
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试图寻找当年知县为廖睿竖立的纪念碑,为此,专程环行“剑英公园”内外园区一周,却未能找见。后来,在园区外东侧属新塘头的一座不高的矮山坡庵子岌廖屋背,我们看到了一座新的“廖睿纪念碑”。此纪念碑高约5米,据廖屋主人说,这是1988年冬,廖睿的裔孙、台湾台胞廖润德回乡探亲,在环视新塘后找不到原纪念石碑后特捐款修建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8 13:5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