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源(1868-1948),字松圃,号沤舫,广东
嘉应州(今
梅州)人。是著名京剧大师
李世济的祖父。清末至民国年间长期在安徽为官,官至安徽省政府主席(省长),抗战时期获授中将,1948年逝世于
上海。
人物简介
李维源(1868~1948),又名李崧圃,号沤舫。字维源,别号味渊。梅县松口松郊村人。曾参加清朝科举考试获贡生生员。清末任安徽
泾县、
宿州、
合肥等县知县。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任
亳州知府。1912年起任
苏州、
常州、
金华道尹。1919年1月任安徽省
省长。1923年4月任厦门
海关监督。1932年任国民政府主计处秘书、主任秘书、顾问。1934年受聘任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1936年任国民政府文官处参议。1937年随国民政府入川,1942年应聘为军委会桂林办公厅中将顾问,后任广东省主席参议、顾问。1948年3月6日在上海逝世。著有《沤庐诗钞》。
人物生平
1884年,年仅16岁的李维源弃学纳粟, 援例捐县丞 ,得指派安徽试用,嗣后捐升知县。光绪十二年陈六舟任安徽巡抚, 陈原与其父交厚,知李维源是孝子又有才学,便携带在巡抚衙内任职。李维源曾提出过有关治邦安民之策,因此得陈六舟器重。初被委派为荻港大通华阳厘务,后委任泾县、来安、怀远 、合肥等知县,宿州、六安 、亳州等知府。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国建立 ,李仍任亳州知府,随后调金陵、淮泗等府道尹。1921年署理安徽省长。此后,还相继出任江苏省政务厅长、厦门海关监督,国民党中央主计处秘书长及任国府顾问等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李维源随国民党政府入川 ,在渝五载。1942年应聘为军委会桂林办公厅中将顾问, 及后任广东省主席参议、顾问。1947年在上海湖社举行花烛重逢典礼,蒋介石、于右任 、 陈果夫等亲书联屏相贺。1948年逝世,终年79岁。
工诗词,有《南归诗草》。(《梅州文史》十五辑)
在合肥城里寻找
辛亥革命的遗迹,长江中路221号是必去的地方之一。当年,庐州光复时就是在那里成立军政分府的。
合肥是在1911年11月9日起义的,主要是由本地和从外地赶回的合肥籍热血青年共同发动的。在此之前,庐州是满族人穆特恩任知府,而合肥知县是汉人李维源。知府和知县在地方上可以说是位高权重,但合肥这个地方特殊,因为是
李鸿章的家乡,知府和知县还要受地方官绅的制约,李鸿章的侄孙
李国松是四品京卿,在合肥有县自治会总办、商会会长等头衔。为防不测,李国松竟凭着李家的声望,找安徽巡抚朱家宝檄调江防营管带季光恩率部移驻合肥。
《百年前的“庐州光复”》里透露,当时起义的最大障碍是驻扎城内的清正规军季光恩营,其他兵力不过民团120人和知府卫队、知县马捕快班若干人而已。
季光恩是合肥本地人,后来升任广西绥靖主任公署少将参军。那时的季家在当地是名门望族,城里有季家祠堂,连逍遥津公园的西半部分当年都属于季家的花园。合肥革命党人那时手里没有多少武器,强攻肯定不行,只有争取季光恩投向革命。
首先是威胁李国松去上海暂避,而兼任庐州中学堂监督的李国松甫一逃走,中学生组成的敢死队便将柑橘包裹成炸弹状,到府、县衙署前要求和穆特恩、李维源对话;其次商请庐州总团练长袁斗枢出面,向知府穆特恩、知县李维源说:“闻革命党人已潜入城内,将以炸弹举义。职以保卫地方为己任,若加缉捕,又恐激起变乱,如何处置?”穆特恩是满人,在闻听安庆光复的当天便吓得逃跑了;知县李维源同情革命,赞成独立。
这时,关键要看手握兵权的季光恩了。李维源召见江防营管带季光恩劝告说:“我在合肥为官,当视衣食父母生命财产为重。君在本土本乡,更不可糜烂地方。现革命党响应武昌势不可挡,汝不必固执旧见,不如好自为之。”
季光恩看到清廷大势已去,经革命党人几度劝说之后,季光恩终于率领全营官兵归顺革命了。
合肥城兵不血刃地掌握到革命党人手里后,立即决议成立庐州军政分府,推举孙万乘为总司令。当天合肥城里就沸腾了,人们从四面八方齐聚大书院,欢庆庐州军政分府正式诞生。
我查找了《安徽清末大事记》,上面记载了合肥群众集会庆祝的景象:于是庐州四境数百里内,当国变之际,闾阎安堵,盗贼不兴,人民称颂不已,而秩序井然也。
轶事典故
2016年5月,著名京剧大师
李世济在北京逝世,其中她祖籍梅县的信息引起家乡文化界人士的关注。记者通过有关渠道获知,这位京剧大师的祖籍地为
梅县区松口镇,而且出身名门世家,从高祖父到父辈或为文化人士或为政坛高官。
据熟悉梅县人文掌故的广州大学教授李尚行介绍,李世济出身松口仕宦名门,是清末民国松口籍先贤李维源的孙女。李维源号菘圃,是松口镇郊人,清末民国年间长期在安徽为官,官至代理安徽省政府主席,抗战时期获授中将,上世纪40年代后期逝世于
上海。
记者查阅文献发现,李维源的祖父李海华是清朝道光年间
举人,父亲李筱峰则在江苏为官。据《梅水诗丛》记载,李筱峰名光熙,以军功保升
道员,为人孝顺,在扬州
司马任上接母亲前来赡养。1875年母亲病逝,他亲自送母亲灵柩从上海海路归籍,不幸在南澳海上遭遇飓风。同船者皆跳小艇逃生,李光熙因不愿抛下其母灵柩逃生,遂与母棺木同沉,其同行儿女亦不敢离开,号泣左右,一家八口并没于海。嘉应州西阳籍举人李纶光作诗挽曰:“逃生有路不肯行,古来孝子忠臣类如此。君不闻,崖山堂堂张陆大丈夫,拥护龙髯俱赴水。纯忠纯孝古来难,令我作歌泪盈纸”。
据了解,李维源幼年丧父后,得到过梅县隆文籍的扬州甘泉县知县
李修梅的关照(修梅号次生,是
叶帅老师、南社诗人
李煮梦的祖父)。据李尚行教授透露,李维源长期生活在外,客家话比较生疏。但李维源对家乡充满感情,晚年的他于抗战期间曾回
梅州探亲,参与维修始祖李珠墓地,还专程到隆文寻访李修梅故居,帮其后裔找工作。
由于辛亥革命广东北伐军北伐期间,李维源时任安徽宿州知府,暗通款曲支持
姚雨平的革命军讨伐
张勋清军,与粤军将领
李济深结下友谊。他的儿子
李乙尊(即李世济的父亲)后来得以担任成为民国要员李济深的秘书。新中国成立前夕,李济深等创建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李乙尊也加入
民革,其上海的住所
霞飞路(今淮海路)华盛顿公寓成为“民革”地下联络处,解放后任上海市
政府参事。由于李乙尊喜爱京剧,且与
京剧大师程砚秋私交甚密,受此影响,李世济不但拜
程砚秋为义父,更以
京剧艺术为自己毕生的事业追求。
亲属成员
祖父:李海华,清朝道光年间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