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逸凡(1912.6.14—2004.9.3),原名邓福坤,又名邓国雄。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国中将,广东省
兴宁县水口镇峭峰堡村(今小丰村)人。在军旅生涯中,历任红军师政治部秘书、宣传科干事、参谋处文书,军团政治部组织部调查统计科、组织科科长,八路军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教导大队教育处处长,旅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教导营政治委员、政治部副主任,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华中总指挥部后方政治部主任,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纵队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华东军政大学第三总队政治委员等职。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
长征、
直罗镇战役、
东征、
西征、
山城堡战役、
平型关战斗,率部参加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2年(民国元年)6月14日,邓逸凡生于广东省兴宁县
水口镇峭峰堡村(今小丰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入私塾读书,11岁起先后入兴宁新圩正立、松树圩崇德、尚友小学和水口区立高小读书。
1927年(民国十六年)秋,邓逸凡考入兴宁县兴民中学读书。
土地革命时期
1927年(民国十六年),邓逸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8年(民国十七年),邓逸凡被反动县政府通缉,辗转到汕头、潮州等地的铁匠铺、刻印铺当学徒。后为生活所迫,到
国民革命军第5军独立团学兵队、第8路军总指挥部警卫队当兵。
1930年(民国十九年),邓逸凡在粤赣边界中站地区布防时脱离国民党军,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同年4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4军第10师政治部秘书、宣传科干事,红1军团第2师参谋处文书。参加
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到达陕北后,参加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5月后,邓逸凡任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部调查统计科、组织科科长。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邓逸凡任
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兼巡视团主任。邓逸凡参加平型关战斗后,任第115师教导大队教育处处长,第344旅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教导营政治委员、旅政治部副主任。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8月,邓逸凡任八路军第5纵队政治部副主任,随部东渡运河开辟淮海地区抗日根据地。
“
皖南事变”后,邓逸凡任华中总指挥部后方政治部主任,
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邓逸凡任
山东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政治部主任,
第三野战军第21军政治部主任,
华东军政大学第三总队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
建国之后
1950年7月起,邓逸凡任中国驻
越南军事顾问团政治部主任兼政治顾问组组长、第二副团长。参与组织领导越南北部边界、红河中游、东北、宁平、和平、西北、上寮、奠边府等战役中的政治工作。
1955年回国后,邓逸凡任
政治学院副教育长兼学术研究部部长、教育长、副院长。参与领导政治学院的创建和教学工作。
1969年后,邓逸凡任
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军区副政治委员、顾问。
1977年-1984年,邓逸凡任
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
2004年9月3日,邓逸凡在广州病逝,终年93岁。(图册参考资料)
主要成就
淮北打蒋
1946年7月27日至29日,邓逸凡参加组织指挥了
朝阳集战役,在安徽省灵璧县
朝阳集地区全歼国民党军第69师第92旅和第57师第60旅一部,生俘第92旅少将副旅长沈盛楷及以下国民党军5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朝阳集战役的胜利是山东野战军自改编以来在
淮北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增强了苏皖解放区指战员打败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信心。
援越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逸凡帮助越南人民进行抗法战争,参加指挥了边界、中游、东北、宁平、和平、奠边府等重大战役战斗。
1950年9月16日至11月4日,邓逸凡参加组织指挥协助越军进行
边界战役,歼灭法军八个整营,毙俘法军8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收复了5个市、13个县镇。边界战役打通了中越边境700多公里的交通线,打破了越南解放区被包围的态势,扭转了战局,为军队建设和进一步夺取战争主功权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1950年12月至1953年12月,邓逸凡一直深入在越南前指,协助越军组织指挥了西北战役、红河中游等战役,歼灭法军20000余人,伪军40000余人,解放了莱州南部、山萝、义路、安沛等地,巩固了越北根据地。
1954年3月13日至5月7日,邓逸凡参加指挥了
奠边府战役,歼灭法军3个主力兵团、7个伞兵营、3个炮兵营,连同工兵、装甲、运输部队和少量正规部队,共16200人,其中俘敌10903名,包括少将1名、上校3名、中校10名、少校27名、尉官和军士1749名。击落击毁各种飞机62架,击毁坦克4辆,缴获重炮30门、坦克6辆、降落伞3万多具和大量物资弹药。奠边府战役给法军以毁灭性的打击,有力地配合了日内瓦会议上的外交斗争。
人物轶事
投奔红军
邓逸凡,1912年6月14日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县水口镇峭峰堡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夏季,邓逸凡高小毕业,考入兴宁县兴民中学。10月,邓逸凡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公开称青年改造社)。邓逸凡在村里,帮助农民赤卫军送信、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和画报,号召农民组织农民协会,宣传实行不交租、不纳税、不还债、打倒土豪劣绅等口号。1928年初,中共兴宁县委转移至水口镇峭峰堡村,并出版县委机关报——《红旗报》及其他宣传品,邓逸凡及其堂兄邓东浩等帮助印刷,分发至县属各地。
1928年1月,邓逸凡和父亲以及堂兄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国民党县政府通缉。面对靖卫团的日夜搜捕,他的父亲和堂兄先后逃离家乡。不久,国民党军警到峭峰堡围堵邓逸凡。邓逸凡因事先得到情报,连夜转移到别处,使国民党军警扑空。
为避开靖卫团的搜捕,不满16岁的邓逸凡拜别祖父,带着大姐给他的20个小毫洋,披着蒙蒙夜色,离开家乡,开始了流亡生涯。他先到汕头市一家籐箱手艺工厂当学徒,后去澄海熬麦芽糖卖。每天赚三四毛钱,仅够维持伙食。秋天到了,天气逐渐转凉,邓逸凡和堂兄赶往潮州,想找一份好一点的工作,以度过寒冷的冬天。
在潮州城,邓逸凡改名邓惠民,到一家刻印铺里当学徒。老板相当苛刻,邓逸凡受尽虐待。后来听工人都说老板剥削太厉害,邓逸凡便鼓动大家要老板加工钱,老板认为邓逸凡煽动工人,便把他开除了。
不久,邓逸凡参加潮安靖卫团,给一个连长当勤务兵。但不到两个星期,邓逸凡不愿伺候这个镇压农民运动的长官,托故请假退出了靖卫团,到国民党第五军(徐景堂部)独立团学兵连报名。由于他个头小被拒之门外,该连连长邱少郊,广东梅县人,听到邓逸凡也讲客家话,便把这个小老乡收留下来,并安排在他手下当二等兵。
1930年春,邓逸凡到国民党第八路军总指挥部警卫队当上中士班长。同年3月,邓逸凡被任命为代理排长,开拔临近江西的南雄、大庾一带布防,防止红军入粤。邓逸凡对红军早已向往,一到粤赣边界的中站街,他就带领全排20多人投奔红军。
艰苦岁月
1937年8月,邓逸凡任第一一五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兼巡视团团长,随部队开赴抗日前线。9月25日,参加平型关战役,经整日激战,第一一五师击毙日军精锐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1000多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取得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
1938年5月,邓逸凡调师教导大队任教育处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邓逸凡常常一个人在窑洞里读书、看报、抄笔记、写日记,有时还撰写理论文章,思想理论水平迅速提高。
1939年2月,邓逸凡调任第三四四旅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他协助黄克诚组织召开了全旅宣教工作会议,利用各种机会对部队进行教育。在邓逸凡的组织下,全旅的宣传教育工作有声有色,生动活泼。
后来,邓逸凡派人把村头的一座大庙打扫得干干净净,隔成卧室、会客厅、餐厅、浴室等,还在墙上挂上世界地图和欢迎盟军战友的标语。美军飞行员搬来以后,感到非常满意。后来这5名美国飞行员都被安全地送回了大后方。营救5名美国飞行员的事迹,扩大了新四军在国际上的影响。
征战南北
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军部奉命北移山东,并于1946年1月与山东军区合并组成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和山东野战军的指挥机构。同月,邓逸凡调任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集中正规军58个旅约46万多人,分三路向华东解放区进犯。战争初期,邓逸凡协助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韦国清指挥了朝阳集战役、宿北战役等重要战役。
1949年2月,第二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邓逸凡任军政治部主任。改编后,邓逸凡随部队南下,于3月17日进至皖中罗昌河地区,以一个多月时间进行渡江作战准备工作。4月20日晚,在总前委的一声号令下,第七兵团所属部队首先实施渡江作战,担任兵团第一梯队的第二十一军、第二十四军突击部队飞速登船起渡,在炮火的掩护下,向对岸突击。各先头部队渡江后,勇猛穿插,实行包围迂回,分割歼敌,至22日12时,胜利突破长江防线。国民党军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被突破后,邓逸凡协同军其他首长指挥全军不顾疲劳,轻装疾进,乘胜追击,5月3日解放杭州,接着又解放了浙东、浙南等地区。9月,邓逸凡调往南京任华东军政大学第三总队政治委员。此时,新的任务又向邓逸凡召唤了。
援越抗法
1950年4月初,中共中央决定组成军事顾问团,协助越南人民军进行军队建设和抗法作战指挥,顾问团团长由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政治委员韦国清担任。华东军政大学第三总队干部组成顾问团团部,总队长梅嘉生担任韦国清的主要助手。6月27日上午,刘少奇单独接见了韦国清和梅嘉生。刘少奇问起在干部方面是否还有困难时,韦国清认为,去了越南,他和梅嘉生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军事上,觉得还少一名政治工作方面主要负责的领导。梅嘉生推荐了邓逸凡,刘少奇与邓逸凡一块工作过,对邓逸凡十分了解,当即拍板同意。
此时,邓逸凡正在北京,总政治部罗荣桓主任告诉他,已决定调他到总政治部工作,并要他先回南京搬家,到京后再分配具体工作。正当邓逸凡准备回南京搬家时,被刘少奇派来的同志接到中南海颐年堂。韦国清、梅嘉生、邓逸凡当即商定,韦国清抓全面工作,司令部工作由梅嘉生主持,政治工作归邓逸凡负责。
当时法军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占据了平原的大中城市,越南人民军以游击战为主。邓逸凡和顾问团的同志不得不和人民军总部一起连续转移,穿越密林中崎岖的山路,涉过滔滔的河流,有的地方甚至是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这里人迹罕至却遍地蚂蟥、毒虫横飞。到了目的地安营扎寨,邓逸凡和同志们一起动手砍竹子、树木,再弄些茅草搭起一个小茅棚,用竹子编成了床、桌子和凳子,建成临时的办公室和寝室,里面挂着地图,摆着打字机,架着无线电收发报机,人们在临时建起的森林村庄里紧张地工作。
为了打开中越边界交通运输线,取得中国的直接援助, 9月16日,越南人民军组织发起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运动战——边界战役。邓逸凡率政治顾问组同志与越南人民军总政治局主任阮志清及有关领导共同研究了战役政治工作的部署,帮助总政治局起草了战役政治动员令,阐明边界战役的目的和重大意义,号召全体指战员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不怕疲劳,不怕牺牲,夺取全胜。经过近一个月的激战,边界战役胜利空前,一举歼灭法军8个整营,毙俘8000多人,解放了长达750公里的边界地区,打通了中越边境交通线,越南战局从此发生了转折,越南人民军由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由游击战转入运动攻坚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新阶段,开始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1951年12月,越南人民军举行和平战役。当时,韦国清、梅嘉生已回中国治病,邓逸凡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建议越方组织中、小规模的运动战,大力开展游击战,以粉碎法军的进攻。越南劳动党中央和人民军总部采纳了邓逸凡的意见。至1952年2月,和平战役结束,人民军取得了重大胜利,共歼灭法军2.2万多人,恢复和发展了敌后游击根据地,增强了部队和人民群众长期抗战的信心。
1953年9月2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和越南劳动党中央在顾问团驻地举行授勋大会,胡志明主席亲自授予邓逸凡二级军功勋章。
至1954年3月,越南人民军包围奠边府法军已近3个月。为配合由苏、美、英、法、中五国及有关国家代表参加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周恩来向军事顾问团提出,在越南组织打几个漂亮仗,以争取外交上的主动。为配合战役的开展,邓逸凡主持政治顾问组及时提出《在奠边府战役中政治工作方面的一些问题的建议》,分析了冬春作战以后的胜利形势,指出部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邓逸凡还向越南人民军总政治局主任阮志清建议应设立军事法庭,对违犯纪律,贪生怕死,贻误战机,造成严重后果者,给予审判法办。越南人民军总司令武元甲在战役胜利后对邓逸凡表示,这一建议对保证战役全胜起了重要作用。5月7日,越南人民军全歼奠边府守军1.62万人。5月8日,即奠边府战役胜利结束的次日,正是日内瓦会议讨论印度支那问题的开始。奠边府战役的胜利,为日内瓦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铺平了道路。
1955年9月中旬,邓逸凡完成在越南工作任务后,率军事顾问团部分人员离开河内回国。阮志清在邓逸凡回国前夕,与他两次诚挚交谈,表达了真诚的感激之情和难分难舍的战友情谊,并亲自送行到睦南关(今友谊关)。
和平时期的贡献
1955年9月27日,邓逸凡被授予中将军衔,同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5年12月,邓逸凡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副教育长兼学术研究部部长。政治学院开办了越南班,培训越南团职干部。越南班共有学员20名,配有两名翻译。邓逸凡对越南班的建设非常关心,经常到学员中了解情况,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1958年胡志明主席到中国访问时,在邓逸凡陪同下,专门到政治学院看望越南班的学员。
到广州军区后,邓逸凡被降职任命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接到命令,邓逸凡立即乘船前往海口,到生产建设兵团上任。
1979年二三月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后,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保留输送大批战斗骨干的要求,邓逸凡走遍全区部队深入调查研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在全面考察了解的基础上,建议对团以上领导班子作适当调整,充实优秀中青年干部,使大批德才兼备、年轻有为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邓逸凡反对铺张浪费,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下部队检查工作,他要求各单位接待从简。1981年,邓逸凡带领工作组到湖南某军分区考察工作,军分区领导拿出当地出产的名酒招待,他勉强吃完这顿饭后,亲自看着秘书付了酒钱才算罢休。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邓逸凡平易近人,关心体贴下属。他和妻子用业余时间养些鸡鸭,在院子里种些青菜。秘书余淼文的妻子身体不好,经常有病,邓逸凡常常送去自家舍不得吃的鸡蛋。每年春天,玉兰花开时,他和妻子与公务员一起在房前屋后摘采玉兰花,然后卖到收购站,卖的钱给公务员买些日常用品或学习书籍。
邓逸凡清正廉洁,从不利用自己的职权为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谋利。他对子女要求严格,子女们都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考上大学。小女儿大学毕业后,想分配到广州回父母身边,邓逸凡没有答应,最后小女儿被分配到福建。在部队当兵的侄儿转业时,想让邓逸凡出面找工作,邓逸凡始终没有答应。
1984年2月,72岁的邓逸凡离职休养。1988年,邓逸凡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9月3日,邓逸凡因病逝世,终年93岁。(原载《父辈的足迹》 广东省地方史志办编 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所获荣誉
1953年,邓逸凡获越南人民共和国二级军功勋章。
1955年,邓逸凡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
八一勋章、一级
独立自由勋章、一级
解放勋章。
亲属成员
祖父:邓仁古,中年曾开糟坊酒店和豆腐店,置田产若干,后破产。
父亲:邓官叔,不喜劳作而赞成革命。
母亲:曾氏,出身贫寒,性格温柔,早逝。
夫人:颜可彤
前妻:周志中
邓逸凡将军有兄弟四人,将军为长,育有二子三女。1950年夏,中央决定邓逸凡将军参加军事顾问团入越,协助越军抗法。将军回家后告诉前妻周志中。周闻之失声痛哭,曰:“好不容易盼来安定生活,又要分离。”1952 年7月,邓逸凡将军赴越后回国探亲。周志中提出:“你再去越南,我们就离婚。”将军思之再三,虽向上级提出自己的想法,但仍表示服从组织决定,由此被批为“享乐主义”。后,将军怀揣离婚协议书返回越南前线。
人物逝世
2004年9月3日,广州军区原副政治委员邓逸凡同志(正大军区职待遇),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邓逸凡同志逝世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
曾庆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
曹刚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
俞正声,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徐才厚,总政治部副主任
唐天标,广州军区司令员
刘镇武、政委
杨德清,全国政协副主席
刘延东,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
黄华华,全国人大副秘书长
王云龙、
乔晓阳;中央军委原副主席
刘华清、
张震、
张万年、
迟浩田,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彭冲,全国政协原副主席
洪学智、
叶选平,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
汪道涵,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武元甲大将等,分别给邓逸凡同志送了花圈,对其亲属表示慰问。2004年9月10日上午,广州军区在家的常委刘镇武、杨德清、张国初、马国文、周遇奇、唐新秋、吕丁文,广州军区老领导王猛、张仲先、李希林、徐芳春、刘存智、姜林东、单印章、宋维縂、吴纯仁、阳震、王申、高天正、龚谷成、宋文汉、王同琢、唐皎,广东省老领导梁灵光,广州市老领导欧初等,参加了邓逸凡同志遗体送别仪式。
人物贡献
邓逸凡是广东兴宁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文书、书记官、秘书、干事、政治指导员、科长和巡视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科长兼巡视团团长、处长、旅政治部副主任、华中总指挥部后方政治部主任、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等职,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晋东南、冀鲁豫地区多次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斗争,以及南下华中、东进苏北创建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纵队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总队政委等职,参加了峰县、朝阳集、人和圩、诸城、宿北、鲁南、南麻、临朐、益林、淮海、渡江以及解放杭州、金华、温州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驻越南军事顾问团政治顾问、政治顾问组组长、副团长、副总顾问,越南人民军总政治部顾问,帮助越南人民进行抗法战争。回国后,他历任解放军政治学院副教育长兼学术研究部部长、教育长、副院长,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了功勋。(新华网)
人物评价
新华网:邓逸凡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了功勋。
南方日报:邓逸凡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信念坚定,不怕牺牲,勇于探索,勤奋工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后世纪念
人物故居
邓逸凡故居位于兴宁市水口镇小丰村,坐北向南,依山而建,为二堂二横杠式结构,斗门门额墙体上以墨直书“缵承先绪”四字,然门廊墙体上、屋内外墙面脱落,裸露大片土砖,屋檐瓦面不齐整,瓦桷尽出。禾坪之上杂草丛生,全屋破败不堪,摇摇欲坠。2021年12月06日,邓逸凡故居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
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