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1914年10月5日-2015年9月3日),男,原名张见生,别名张祖寿、张中天,生于
湖南省平江县长寿镇,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中央军委原副主席。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1914年10月5日,张震出生于
湖南省平江县长寿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张见生。张震出生时,父亲吴奇才已经去世,母亲余朵莲无力养活四个孩子,忍痛将张震送给张继伦、吴命媛夫妇收养。张震就读的第二高小,创办人叫
方维夏,是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时的老师,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方维夏的影响下,学校里的许多老师也加入了共产党,张震的班主任张若清就是共产党员。在老师的教育下,张震等青少年接触了《
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籍和刊物,为张震后来树立
马克思主义信仰打下了基础。
参加革命
1926年,张震在家乡参加
劳动童子团,任副团长,同时积极支援
北伐战争和农民运动。1927年夏,张震高小毕业后,到一家店铺当学徒。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湖南发生“
马日事变”,张震参加了纠察队,任平江县劳动童子团副团长,拿起梭标、鸟枪跟“清乡”军作战斗。1927年9月至1928年3月,中共平江县委多次组织农民暴动,两次攻打县城,张震多次参加暴动。在1928年的“三月扑城”中,张震担任长寿青年反帝大同盟宣传部长,写标语,画漫画,教群众唱《反帝拥苏歌》《暴动歌》。1930年5月,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二纵队直辖的特务大队当宣传员,经过攻打
平江、
大冶、
岳州等战斗的考验,1930年8月,张震参加了第二次攻打
长沙的战斗。1930年9月12日,
红军撤围长沙。1930年10月,张震随部参加了
江西临江镇战斗,三进三出临江镇,在战斗中奋勇争先,休整时严守纪律;同月,成为
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震任红五军第2纵队特务大队宣传员、第1师第1团宣传队队长,参加过第一、第二次攻打
长沙的战斗。1931年起,任红3军团第5军1师1团连政治委员,第4师10团通信主任、营长,参加了
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0月,参加
长征。1936年5月,任红一军团第4师第12团参谋长。同年11月,张震与团长
邓克明、政治委员
周赤萍率部参加
山城堡战役。任团参谋长期间,张震利用本团在环县一带担任警戒与东北军对峙的机会,积极向东北军官兵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组织开展以环县为中心的群众工作,参与创建新的苏区。1937年2月,张震进入
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接受比较系统的军事和政治理论教育。
全面抗战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震任
八路军总部参谋、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科长。1938年2月,调赴
河南确山竹沟,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参谋长,组织训练抗日武装。张震率一个班解除了豫鄂边土匪段可祥部七八百人的武装,并将其收编补充到
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同年9月,参加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任参谋长,随同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雪枫率部挺进豫皖苏边区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10月,竹沟游击支队、豫东人民抗日游击第3支队、萧望东先遣大队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
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张震任参谋长。10月下旬,支队行进到淮阳棠棣集以西窦楼一带,忽遇日寇进村,彭雪枫、张震立即指挥战斗,忽然一颗子弹飞来,穿过了张震的右腿,鲜血直流。卫生员包扎后,张震继续指挥1大队正面阻击敌人。所有战士英勇作战,击溃日军进攻。新四军游击支队建立1年的时间里,共消灭
日伪军6000余人,缴获枪支1700余支、子弹4万余发。1939年11月,任新四军第6支队参谋长兼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参与开辟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1940年7月任八路军第4纵队参谋长。
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4师参谋长兼淮北军区参谋长,协助
彭雪枫、
邓子恢等率部挫败日伪军。
1941年秋,张震兼任抗日军政大学第4分校副校长,负责编修教材,指导演习,努力加强第4师部队的教育训练。1942年冬季“扫荡”,巩固和扩大了淮北抗日根据地。1943年3月,张震与彭雪枫同志指挥第4师第9旅一举粉碎东路进犯山子头地区的
国民党顽固派
韩德勤部,生俘韩德勤及其部属千余人、击毙数百人,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东西合击新四军的图谋,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淮北抗日根据地。1944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张震与彭雪枫同志指挥部队进行西进战役。同年10月,在砀(山)南战役中,全歼顽军第30纵队700余人,成功打通了新四军同陇海路北八路军的联系。随后张震与
韦国清同志一起指挥了华中地区反顽作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永城北部保安山战役,歼顽军3600余人。同年12月,兼任新四军第4师第11旅旅长和淮北路西军分区司令员。1944年11月兼任第4师11旅旅长和淮北军区路西军分区司令员,率部参加华中抗日根据地1945年攻势作战。1945年5月至7月,张震率部发起以歼灭伪军第15师为目标的
宿南战役,歼灭伪军1900余人,解放20余万人民群众,使淮北路西根据地的8个县完全连成一片,受到新四军军部专电嘉奖。
解放战争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9日到13日,张震率11旅会同12旅,发动津浦路第一次破袭战,彻底破坏了
徐州至
宿县段铁路,攻克曹村等9个车站,歼灭伪军千余人。10月下旬,张震指挥11旅破击陇海路徐州至砀山段,攻克淮北路西日伪的最后一个据点萧县县城。1945年11月10日,张震任第9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率部参加朝阳集、泗县、两淮、宿北等战役。1947年1月,张震率第9纵队与第6、第7师和第2纵队一起,在沭阳地区阻击由
盐城、
涟水北进的国民党军,有力保障了
鲁南战役的胜利。同年2月任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副司令员,先后参与指挥了莱芜、孟良崮、南(麻)临(朐)、胶东等战役。在
孟良崮战役中,张震和韦国清同志指挥第2纵队与兄弟部队一起顽强抵抗向孟良崮增援的国民党军第7军、整编第83师等部,有力保证了华东野战军主攻部队在孟良崮歼灭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74师。
1948年3月起,任
华东野战军第1兵团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同年6月,协助
粟裕同志指挥
豫东战役并取得重大胜利,歼灭国民党军9万余人,改变了中原和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为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1948年8月至9月,张震协助粟裕同志指挥济南战役,歼灭国民党守军10万余人,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国民党军重兵坚固设防的大城市的先例。同年11月,
淮海战役发起后,张震与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联名提出将南线国民党军主力抑留于徐州及其周围逐步歼灭的重要建议,为中央军委采纳,对扩大淮海战役规模,发展成为南线的战略决战起到了积极作用。1949年2月9日,华东野战军整编为第三野战军,张震任参谋长。3月23日,张震协助
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
邓小平起草《
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渡江战役中,粟裕、张震指挥东、中两集团作战,4月20日至5月3日,三野共计歼敌13.9万人。5月12日至27日,粟裕、张震等指挥第三野战军攻克
上海,歼敌15.3万余人。
建国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震参与筹划解放
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军事斗争。1952年3月10日,张震担任总参作战部部长。1953年4月,张震入朝担任志愿军第24军代军长,5月参与夏季反击作战,24军共参加大小战斗40余次,歼敌1.3万余人。同年12月,张震提出先攻占
大陈岛再攻
金门的建议,受到毛主席的重视和肯定,为浙东沿海岛屿的全部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4年12月,张震进入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1957年9月,任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副院长,1962年9月,张震担任军事学院院长。张震注重毛泽东军事理论教学,学院组建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教学组。亲上讲台,以自身的战争实践经验为广大学员讲授学习毛主席《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
论持久战》的课程,深受学员的好评。在政委
王平、院长张震等领导下,学院抓好教材编写、教员培养和教学改革三方面的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
文革时期
“
文化大革命”中,张震遭受迫害,被下放到
武汉钢铁公司机械总厂劳动。张震虽然身处逆境,但始终坚持原则,与
林彪、
江青集团进行坚决斗争。1970年12月,张震复出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兼任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指挥部政治委员,负责工程的筹建工作。1972年1月,负责
武汉军区的军事训练工作。张震从抓教导队入手,把搞好干部在职训练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术训练,加强军事演习,努力恢复部队军事训练水平。
担任要职
1975年8月,张震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1977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在
张宗逊部长生病期间,由张震主持总后的工作。1978年2月,担任总后勤部部长。“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和林彪反革命集团在总后炮制许多冤假错案。张震和政委王平一道,为总后系统2754名同志和113个假集团案平反。张震主持制定了《1978年至1985年全军后勤战备建设规划纲要》。1978年6月,总后党委决定抽调102名机关干部,组成6个工作组,深入全军部队调查研究。张震主动带队前往
青海、
西藏,了解边防后勤建设情况。在青海,张震发现
沱沱河兵站的井水含镁,五道梁兵站水源中有
红虫,饮用后胀肚子、脱头发、掉牙齿,当即告诉青藏线工程运输指挥部,派出水罐车给这两个兵站送饮用水。8月28日,张震带领的工作组与
西藏军区交换意见,形成了《关于西藏军区后勤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解决纪要》。张震在总后期间,大力推动后勤技术装备野战化、轻型化、机械化建设,以适应未来战争的新特点和新要求。
1980年1月,张震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分管作战训练等方面工作。张震参与筹办全军高级干部战略问题研究班,组织华北军事大演习,筹划召开全军参谋长会议。张震提出要适应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战争的特点,全面推进军事训练内容、方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军队院校改革,努力开创军事工作的新局面;同年,担任《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编箓编审委员会副主任。1985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由张震牵头负责筹建国防大学;同年11月,张震担任国防大学校长。1986年,担任《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届编委会副主任。1990年4月,兼任
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张震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确立办校方针和教学指导思想,加强教学改革,重视教研队伍建设,积极推行开放式办学,努力为全军培养高级领导干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92年10月,张震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93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在
江泽民主席领导下,参加主持中央军事委员会日常工作。1998年3月,退出领导岗位。
人物逝世
2015年9月3日17时,张震因病于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2015年9月9日,张震遗体在
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习近平、
李克强、
张德江、
刘云山、
王岐山、
张高丽、
江泽民、
胡锦涛等前往八宝山送别。党、国家、军队有关领导同志,前往送别或以各种方式表示哀悼。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张震生前友好和家乡代表也前往送别。
个人生活
名字由来
1914年10月5日,张震出生于湖南平江长寿镇,原名张见生,6岁入高级小学上学后父亲根据家谱为其起名张祖寿,7岁时阅读《
说岳全传》对岳飞产生崇敬之情,因
岳飞之子名字均为雨字头单字(云、雷、霆、霖),故自己改名为“震”,并以张震为名。
家庭背景
张震出生时,父亲吴奇才已经去世,母亲余朵莲无力养活四个孩子,将张震送给张继伦、吴命媛夫妇收养。
感情生活
1938年,张震与
马龄松初识,对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因战事匆忙,加上马龄松年纪尚小,双方也就根本没有想到将来要结成伉俪之事。直至近两年后,有了根据地,部队也就有了家,又有了仿照“二八、五、团”的结婚标准。一天,张震突然想起与马龄松的初次见面,那情景仍使其怦然心动。1940年3月31日,张震和马龄松经组织批准结为伉俪。1941年10月24日,张震夫妇有了第一个孩子。原本有一个女儿,尚未满月,在一次夜间行军转移时夭折。
张震夫人马龄松,生于1922年,
河南洛阳人,于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游击支队竹沟教导队学员、新四军第四师司令部直属队指导员、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部直属队指导员、华东军区司令部直属队指导员、华东军区司令部直属队协理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省轻工业厅计划财务处处长、第四机械工业部计划财务处处长等职。
家族关系
张震与马龄松育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除夭折女儿),除三子
张海阳为上将之外,张震的其他几个儿子均为解放军少将。长子
张小阳少将,1941年10月生,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院长,其岳父是开国中将
吴克华。次子
张连阳少将,1944年11月生,曾任总参军代局局长。张震三子
张海阳,1995年晋升少将军衔,2003年晋升中将军衔,2009年晋升上将军衔。而张震将军于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四子
张宁阳少将,1950年10月出生,1968年入伍,曾任总后勤部军事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总装备部综合计划部部长,2005年晋升少将军衔。2015年7月3日,张宁阳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5岁。女儿
张燕阳,1952年8月25日生。女婿
寿晓松少将,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部长。
人物轶事
张震跟家人定下三条家规: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打自己的牌子,不许透露与自己的关系,更不许利用自己的影响享受“特殊照顾”;不许接受任何单位和个人所送礼物及特殊照顾;不许乘坐公家配给自己的车辆,不许变相赌博。
张震拒绝了老家
湖南省平江县乡政府为自己修缮父母坟墓的提议,亲笔写信“不许占乡亲们一分地,不另立墓碑”。
主要事迹
张震将军16岁参加
红军,历任红军营长、团参谋长,八路军纵队参谋长,新四军师参谋长、旅长,华中野战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参谋长,总参作战部部长,志愿军代军长兼代政委,军事学院院长,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总后勤部部长,副总参谋长,
国防大学校长兼政委,军委副主席等职。张震经历了
土地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抗美援朝。1985年受命创办国防大学,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直到1998年3月才退出领导岗位,83岁脱下戎装,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精力全部奉献给了党和人民。
主要成就
张震具有非凡的革命胆略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先后经历过40多个工作岗位,曾在革命战争年代担任过战略区的参谋长,协助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粟裕等指挥过许多关系中国革命进程的重大战役行动。特殊的实践经历和长期的军旅生涯。张震有胆有识,勇于创新,临大敌而愈勇,履危难而弥坚,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善于独立开创新的工作局面。张震军政兼优,文武双全,深思熟虑,多谋善断,善于组织实施大兵团作战,在军队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后勤工作等方面均有独到见地和重要建树。
张震积极致力于军队教育事业,对院校建设发展倾注大量心血,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军事人才,不愧为军事教育家。抗战初期,张震与彭雪枫根据上级指示,创办八路军学兵大队,组织学习抗日游击战术。1941年秋,张震兼任抗大第4分校副校长,编写教材,亲自任教,指导演习。任军事学院领导期间,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大力加强教员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结合自身战争实践经验讲授课程。担任副总参谋长期间,积极推进军队院校改革,努力开创院校建设新局面。在国防大学工作期间,张震贯彻军委意图,确立办校方针和教学指导思想,加强教学改革,推行开放式办学,为全军培养高级领导干部。任军委副主席期间,张震重视院校教育,主张院校教学必须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
人物思想
坚持以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为指导,牢牢把握中国军事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张震将军认为,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所具有的科学性和对军事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给中国军事科学赋予了鲜明的政治和时代特征”。长期潜心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撰写和发表了多篇专题理论文章。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比敌人先进的军事思想即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仅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基本规律,而且揭示了现代条件下军事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极为杰出的贡献,为研究解决一切重大军事问题,提供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立军之本、制胜之本。在新时期的军事实践中,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为指导,才能从根本上保持中国军事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为指导,关键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人民战争思想,坚持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新时期军队与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的实际问题。坚持把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就能真正繁荣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科学。
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不断推进军事科学研究的创新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一场以军事技术革命为先导的新军事革命已经来临,导致战争形态、作战方式、军队结构和军事理论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登上历史舞台,对中国的军队与国防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国家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也对军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些新的情况和新的要求,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的军事科学,探寻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军事理论的创新牵引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军情,适应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要求,并充分反映时代特征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军事科学研究工作所必须遵循的思想路线。军事科学研究工作是探索未知的事业,只有大胆解放思想,打破旧观念、旧框框的束缚,打破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左”的思想的禁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发扬学术民主,加强协作攻关,以高质量的军事科研成果为军队建设和作战服务。张震将军历来主张在学术研究上不能设“禁区”,军事科研工作要想出成果、出人才,就必须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术研究环境。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和研究问题,营造研究军事学术的浓厚风气,努力把科学研究的民主与坚持真理的集中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并注意保护教研人员大胆思考和探索学术问题的积极性,提倡勇于探索、善于创新、严谨治学、精益求精。要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争鸣,集思广益,辨明真理,逐步统一思想认识。
主要作品
出版图书
撰写文章
张震将军就先后撰写了《刘楼战斗经验教训》《马头寺战斗检讨》《对敌人战术的研究》《三个月来反顽斗争在军事上的初步总结与今后任务》《再论对顽战术研究》《论宿东游击战争经验》《夜间战斗》《改进我们的战术与指挥商榷》《关于突击动作的研究》《攻坚战术技术研究》等系列文章,适时总结军事经验教训,深入研究对手的作战特点,不断探寻破敌之策。
所获荣誉
后世纪念
2024年11月2日,《张震将军诞辰110周年》纪念邮简首发式在北京市长安街民族文化宫举行。
盛圩烈士陵园位于宿州市埇桥区芦岭镇丁桥村,主要依托盛圩战斗烈士墓、胜利纪念碑、纪念馆等扩建而成。该陵园兴建于1985年4月,占地面积14700平方米。陵园内建有纪念馆,面积850多平方米,建有张震将军雕像,大量的图片和史料关于张震将军带领同志们浴血奋战的盛圩狙击战。该陵园已成为宿州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震将军陵园坐落于
平江县长寿镇昭公山,陵园的平台上矗立着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的张震将军雕像。张震将军毕生奔走在中华民族独立自强的一线,从1930年参加
红军离开家乡,至2018年魂归故里,整整88年,这位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毕生奋斗的共产主义战士,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土。
2024年8月,为传承红色文化,缅怀革命先烈,纪念新四军四师原参谋长张震将军诞辰110周年及
彭雪枫将军殉国80周年,
江苏省淮北中学在长寿镇将军希望学校举行第十八届铁流千里考察队的捐赠活动。
人物评价
张震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战斗的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孜孜以求、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重大损失。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所建立的卓著功绩将永载史册!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新华社 评)
张震同志作为一名叱咤风云的开国将领,在波澜壮阔的百年人生中,既创造出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更留下来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立起一座不朽丰碑。(人民网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