铙钹花是流传于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的一种民间佛事舞蹈。源于佛教传入
梅州以后的“香花”派,是“香花佛事”项目之一,是梅州市区(含
梅江区、
梅县区)及周边地区客家人特有的一种民间传统宗教信仰舞蹈,是客家民众在进行传统人生礼仪 “香花佛事”时僧(尼)穿插进行的一种相似杂技的技艺表演,也是梅州民间办丧事时必须的传统表演项目之一。富于技巧性和观赏性,在民间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铙钹花》是最受民众喜爱的项目之一,表演有一定难度,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历史渊源
“铙钹花”是梅州市梅州城区及周边地区客家人特有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是梅州城区民众进行传统人生礼仪“香花佛事”时,僧人在佛场间用于调节气氛的一种技艺表演。源于一千多年前(公元522年)佛教传入梅州与当地文化生态相结合后伴生出的“香花”佛教,“铙钹花”是“香花佛事”中的主要项目。
“铙钹花”是作为客家梅州流传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技艺表演,其流传可考历史已有400多年。长期以来,“铙钹花”作为梅州城区客家民众在佛场中进行的特色技艺表演,那铜钹的快速旋转、上下翻飞扣人心弦,惊心动魄,那乌鸦卸翼、猴子挑水、画眉跳架更是诙谐趣味,让演的人和看的人同呼吸同进退,那感受是“香花佛事”其他项目没有的。“铙钹花”涵盖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极其符合梅州传统人文思想,又有调节民众悲伤情感、热闹场面与和睦邻里关系兼驱邪赶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梅州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得到重视,“铙钹花”作为梅州客家地区一种传统独特的民间舞蹈表演方式,具有鲜明的客家梅州人文特色,近年来颇受国内外研究客家民系文化的专家学者关注。
文化特征
铙钹花是一种融合了武术、杂技等高难度的动作技巧的舞蹈技艺表演。表演场地在家门外或场院均可。主要的表演道具是铜制大钹,重约1公斤,直径有40厘米。通常由一僧(尼)持钹单独表演,中间可以换人。由三、四个僧(尼)在旁以客家大锣鼓伴奏。整套表演完成大约需要1个小时。
表演时,以铜制大配合大锣鼓节奏表演。表演者自由地运用高超技巧进行舞蹈,利用手中的铜钹左右开弓,随鼓点上下翻飞,快速旋转、以钹生“花”。有“洗钹”、“猛虎跳墙”,“粪箕拉脐”、“太子披袈裟”、“乌鸦展翅”、“赶鸡人窝”、“尚大人”、“猴子挑水”、“关公脱靴”等二十多个动作套路,有单转、双转、高空飞钹、黄龙缠身、秕谷逗鸡、罗汉翻身等数十种花样套式。其中最惊险的是高空飞钹,舞者将铜钹抛高一、二十米之后用手或小竹竿接住快速旋转,技巧难度极大,且富有观赏性。
“铙钹花”的原生形态是由梅州“香花”佛教僧人创造,在民间也由“香花”佛教僧人表演传播,源于民间,兴于民间。表演者以一副重约1.5公斤、直径约40厘米的铜制大钹作为主要表演道具,以丰富的肢体语言、多变的表演技巧和惊险有趣的表演风格流传至今。“铙钹花”表演时,通常由一个僧人持钹上场表演,四、五个僧人边上鼓乐伴奏,舞蹈动作有108个,主要有:单转钹、双转钹、高空抛钹、黄龙缠身、猛虎跳墙、秕谷逗鸡、乌鸦卸翼、罗汉翻身、独脚莲花、枫树脱叶等数十种高难度技巧动作。最惊险的是‘高空飞钹’,将铜钹抛高二、三十米之后直接用手或小长竹竿接住快速旋转,一气呵成,功夫过硬,惊心动魄之余又极其舒展;最有趣的是‘秕谷逗鸡’,抛出去的铜钹像听话的小鸡、招手即回;最有意境的是‘枫树脱叶’,抛高的铜钹像风吹落的枫树叶翻滚飘洒而下。整套舞蹈富有技巧性、观赏性和趣味性。表演时间约需40分钟。
表现形式
铙钹花是“香花佛事”中的主要项目,由梅州“香花”僧人编演,经长期以来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形成独具一格的表演风格。它的道具是铜制大钹,重约1公斤,直径约有40厘米。表演时,通常由一个僧人持钹上场表演,四五个僧人在旁边鼓乐伴奏。表演者利用手中的铜钹左右开弓、上下翻飞,达到动与静的完美结合,变幻多端的表演技艺既奇异又惊险,同时也不乏令人发笑的诙谐风趣之举。鼓乐手根据表演者的动作敲打锣鼓,鼓点时而激昂如暴风骤雨般热烈,时而平缓如风平浪静的湖面。
舞蹈动作共有108个,主要有单转钹、双转钹、高空抛钹、黄龙缠身、猛虎跳墙、秕谷逗鸡、乌鸦卸翼、鹤立鸡群、赖地割草、枫树脱叶等数十种高难度技巧动作。表演时间共约40分钟。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铙钹花”作为梅州客家地区一种独特的舞蹈表现方式,具有鲜明的梅州客家传统人文特色,对研究客家民系,及佛教在客家地区的流变有重要意义。
传承现状
由于从事此项舞蹈活动的以僧(尼)为主,多为师徒传承,范围局限,且舞蹈技艺难度较大,学习时间长,一般的年轻人多不愿学,面临断层情况,有自然消亡的危险。
保护措施
2009年03月12日,铙钹花(申报单位:梅江区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梅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10月16日,铙钹花(申报地区:梅州市梅江区)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根据项目特色,扬长避短,另辟蹊径地把省级非保名录——传统舞蹈《铙钹花》的绝色技艺融进客家代表性民间民俗活动“舂糍粑”中,并邀请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释常宽参与表演,让其在舞蹈中展示“铙钹花”的绝色技艺,从而形成了暨保留传统舞蹈原汁原味的技艺特色,又具有现代舞台舞蹈艺术美感且风格亮丽的客家民俗特色舞蹈《舂糍粑》。通过反复提炼,已使之成为新的文化艺术资源服务梅州城乡群众。尤其是充分利用大学院校文艺舞台演出机会,把非遗重点保护项目“铙钹花”等作为保护实例进行宣传,让大学院校师生们身临其境,耳濡目染感受客家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风采。
2022年12月7日,铙钹花(申报地区:梅州市兴宁市)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梅州市第十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3年6月,兴宁市文化馆被确定为第十批梅州市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铙钹花保护单位。
传承人物
释常宽,男,1975年生。自幼喜看喜习香花技艺,1992年正式拜梅江区东郊碧峰寺主持释宝华为师,系统学习香花佛事,重点学习禅器技艺。其表演舞步以蹲、跨、跃、翻快速交替为主,共有108个舞蹈动作,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使舞蹈同时具备技巧性、观赏性、趣味性。2008年作为客家民间文化交流使者,随其师傅释宝华应邀到美国斯坦福大学,为各国研究客家文化的专家学者专场展示“铙钹花”技艺表演,把客家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铙钹花”的精湛技艺宣传展示至海外,形成巨大的影响力,为“铙钹花”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