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卓英
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抗日名将
罗卓英(1896年3月19日—1961年11月6日),字尤青,号慈威,广东大埔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抗日名将。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炮科。
早年生涯
罗卓英(1896年3月19日—1961年11月6日),原名东潘,谱名高哲,学名典荪,字尤青,别号慈威(又作慈卫)。
1896年3月19日生于广东省大埔县百侯乡渔洋坪村。 7岁入乡塾读书,1914年毕业于该县官学,次年入大埔中学。罗卓英从小喜欢读诗词和古文,在大埔中学读书时,与颇负声望的原韩山师范文史教员饶爱荃过从甚密。中学毕业后,曾短期任教。
1918年,北上投考保定军校,名落孙山。次年考上保定军校第八期炮科,在该校中与陈诚结成莫逆之交,因此后来成为陈诚派系的主要骨干和智囊人物。
1922年6月毕业回到家乡,先后在大埔中学任教务主任,在湖山官学任校长,并倡办湖山中学
1923年,罗卓英曾受邹鲁推荐,任潮梅军少校参谋,但旋即辞职。
东征北伐
1925年,东征军回师广州,进行大改编,罗卓英才正式参军,并参加了讨伐刘、杨之役。第二次东征时,任第一师炮兵连连长,在惠州攻城战中指挥炮兵准确地摧毁城楼,打开缺口,使持续两天、屡攻不下的惠州城得以迅速攻破,立了战功。随后率部队由河婆入揭阳、黄岗,升炮兵副营长,参加了1926年10月歼灭孙传芳周荫人部的战役。接着随军由闽、浙入苏。
1927年,陈诚升第二十一师师长,罗卓英即归其麾下,任师参谋处长、参谋长。
1928年春,陈诚任陆海空总司令部警卫司令,罗被委任浙江警备师上校团长,但不久即为何应钦裁撤。是年秋,蒋介石成立陆军第十一师,任命陈诚为副师长,罗随之任参谋长。
1929年春,陈诚升师长,罗卓英被任命为第三十三旅旅长,旋即升副师长。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后,第十一师经徐州、砀山、杞县进击,与冯玉祥部激战于归德。7月奉令与蔡廷锴部共解曲阜之围,大败阎锡山的军队,并乘胜追击,占领了济南、郑州。陈诚升第十八军军长兼第十四师师长,罗卓英也升任第十一师师长。罗卓英带兵很注重抓紧时间进行休整、训练,并对官兵灌输忠于蒋介石陈诚的思想。
围剿红军
1931年5月,第十一师与第十四师作为“围剿”红军的主力,从抚州、南城攻打中央苏区,企图找红军主力决战,却被红军声东击西的战术,弄得在黎川南丰广昌宁都一带疲于奔命,士气低落。在进攻中央苏区的同时,罗卓英秉承陈诚的意旨,乘机吞并杂牌军。
1932年7月1日,罗卓英因“整军经武,屡建殊勋”,提升为第十八军副军长。此后,陈诚升第三路总指挥兼十八军军长,罗卓英则代陈诚指挥该军。
1933年2月,蒋介石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罗卓英部作为第一纵队出宜黄,拟先攻乐安再犯广昌。由于第十八军下辖师太多,为指挥方便,陈诚请准蒋介石,临时决定成立第五军,升罗为军长,下辖第五十二、五十九师。2月28日至3月1日,第五十二师在行进中被红军围歼,师长李明受伤自杀。第五十九师企图增援,途中又被红军包围全歼,师长陈时骥
1935年,罗卓英晋衔陆军中将
1936年,第十八军驻粤汉铁路南段。8月4日,蒋介石颁布平定桂军战斗序列,罗卓英被任为前敌总指挥,率军南下,陈兵西江,迫桂军就范。8月11日,蒋介石到广州设行营,任命罗卓英为行营办公厅厅长兼代参谋长、粤汉铁路警备司令。次年,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特派员。
英勇抗日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当国家民族处于此危难的时刻,罗卓英率领千万健儿与日寇血战沙场,谱写了人生最光荣的一页。8月11日,罗卓英率第18军的11、14、67、98四个师驰援上海的抗日部队。8月15日,罗部第98师赶到上海,其余各师亦陆续赶到。
淞沪会战中,罗卓英的十八军被编入左翼军序列,参加宝山罗店浏河一带的防守。8月23日凌晨,日军在小川沙、狮子林、炮台湾等地同时登陆,向宝山、罗店、浏河猛烈进犯,其中又以罗店、嘉定方向作为重点,企图切断京沪线,包围上海的国民党野战部队;8月25日,日军又从吴淞镇蕴藻浜、张华浜开始登陆,重点仍是指向罗店。
由于该地濒临长江口,离大场、闸北不远,日舰的炮火可以直接命中陆上的目标,又有制空权,便于海陆空协同作战。日军集中重兵,对这一带猛攻,其中罗店争夺战最为激烈。全部到达上海时,罗店已经失陷。罗卓英即令第十一师将其夺回,其后一个多月里,罗指挥部队与日军反复争夺罗店、浏河一带。白天,日军在飞机、坦克、大炮的配合下夺取阵地;夜晚,罗部将阵地夺回,战斗非常艰苦和激烈,官兵伤亡惨重。
在这次战役中,罗卓英先后升为第十六军团长、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不久改归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陈诚,由薛岳代),罗为副司令。9月6日,罗部奉命负责防守金家宅、罗店西南、南北的周宅、曹庄至朝王庙、双龙墩、沈家桥、浏河等地,与日军开展阵地战,大量歼灭日军,从而打破了敌人企图打通长江右岸,包围上海的计划。
11月5日,日军从设防空虚的曹泾镇、金丝娘桥一带登陆,攻陷松江,上海防线动摇,守军不得不全线撤退。13日,罗部向吴县、福山一线转移。15日,与日军激战于常熟、福山、兴隆桥,击沉日舰四艘。19日,向锡(无锡)、澄(江阴)线撤退。此时正值冬寒,阴雨连绵,道路泥泞,士气低落。第十九集团军退到江苏、浙江、安徽交界处,开始了游击战时期。
11月19日,罗卓英被任命为南京卫戍副司令长官,协助唐生智守卫南京。日军争夺中华门时,南京城防副司令长官罗卓英亲自指挥反击,将攻入城内的日军全部击毙,暂时稳住了局势。
但是南京是个易攻难守之地,守备部队多是从淞沪战场撤退下来的疲惫之师,零乱不堪。罗协同唐生智指挥各部奋力抗御,终难抵挡日本侵略军的疯狂攻势。
12月12日,日军对南京的攻击达到最高潮。中午前后中华门首先失守,南京城防全线动摇,城防司令唐生智意识到按原计划14日晚撤退已来不及,遂决定提前至当晚撤退。12月12日下午,唐生智召集师以上指挥官开会,宣布了蒋介石11日晚发来的择机撤退的电报,部署撤退计划。月底,南京即告失守,罗重回苏、皖、浙边区,接替薛岳为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归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指挥。
1938年6月至8月,罗部在彭湖战场上与日军激斗,于流澌桥一带歼灭了大批敌军,并多次挫败日军在湖口一带的登陆企图。9月12日,罗卓英代替陈诚,任武汉卫戍总司令之职。10月25日,武汉沦陷后,罗的第十九集团军归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薛岳代)指挥,参加南昌会战,罗卓英任战区前敌总司令,负责直接指挥。
游击战
1939年3月,日军冈村宁次率四个师团的兵力进攻南昌,3月24日陷吴城镇,并强渡修水,与罗部激战于万家埠、安义一带。27日,奉新、南昌相继沦陷。罗卓英下令各部避开敌锋,逐渐建立起修水以南,赣江以北的抗日根据地,与日军第一○一、一○六师团对峙。4月下旬,罗负责全面部署并指挥本集团、上官云相集团及高荫槐集团的一部,对南昌之日军反攻,试图夺回该市。21日晚,罗统率三军,以分兵合击之势对南昌进击,由于未能切断南浔铁路,使日军得以增援,加之在反攻南昌的关键时刻,遭日军反击的第七十九师师长段朗如违令畏缩,至误良机,使第一次反攻只得暂停。5月1日再次反攻时,日军借助其空炮火力支援,顽强扼守南昌外围阵地,并进行反击,罗军伤亡十分严重,无力攻坚。5月9日,全线停止反攻。反攻南昌城后,罗卓英集团放弃了对城市的争夺战,改为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游击战
此后罗指挥第十九集团军参加了1939年9月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扫荡战、1940年夏季配合第五战区的扫荡战,歼灭了大批敌军有生力量。
1940年2月,罗升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仍兼十九集团军总司令。汪精卫投敌叛国后,他与薛岳王陵基杨森等联名通电讨汪。
日军进攻长沙受挫之后,深感必须首先消灭或赶走赣江抚河流域一带的国民党野战军,扫清障碍,才能直捣长沙右侧,打通粤汉铁路,便于1941年3月发动了鄱阳湖扫荡战。由日寇三十三、三十四师团、池田混成旅团,及远藤少将指挥的第三飞行团组成的扫荡部队,共出动了四万余人,飞机百余架,坦克四十余辆,分三路合击第十九集团军的指挥中心上高。
罗卓英指挥刘多荃的第四十九军、李觉的第七十九军、王耀武的第七十四军和赶来增援的七十二军李良基师,共六万余人,采取两翼牵制敌军,使其不能形成合围之势,并大胆集中重兵,转移外线,诱敌从中路深入,在上高一带歼灭敌人的战略。
是役,敌三十四师团几乎被全歼,该师团步兵指挥官宕永少将因重伤至毙。据当时战报说,日军被毙伤24000余人,被俘72人。罗卓英因此役而获青天白日勋章
12月中旬,罗卓英将该集团军司令部由上高迁到浏阳,指挥萧之楚第二十六军、夏楚中第七十九军及郭礼伯第一九四师,参加第三次长沙会战。罗将此两军一师布置于浏阳醴陵株洲一带,与王陵基集团相配合,对长沙近郊成百里侧击之势。
1942年1月1日,来势汹汹的日军渡过浏阳河,罗、王部静伏不动,待敌进入长沙近郊,即全线出击。罗令二十六军出永安市,杨枫坝向槊梨市,七十九军及一九四师出马经营黄花市亦攻槊梨市,急速进军,与杨森王陵基集团密切配合,形成对敌包围圈。经过四天血战,挫败日军的攻势。随后,罗卓英任南方追击军总司令,率三军穷追猛赶,追至桃林忠场一带,与日军对峙。与此同时,赣北之敌亦全线出动,进犯高安、修水地区,配合长沙作战,罗卓英在浏阳遥控指挥,粉碎了敌军的牵制计划。
远征印缅
1942年4月2日,国民党最高军事委员会任罗卓英为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归史迪威和英军太平洋战区司令指挥。4月5日,罗与蒋介石乘飞机到达腊戌史迪威部署平满纳会战,打算将日军引到该线的有利地带歼灭。计划定下后,正准备施行,但英军决定撤往印度,已全部集中西线,原有防地均放弃。罗部接替防务,进行了皮尤河前哨战、同古战斗和斯瓦逐次抵抗战斗,掩护了英军的撤退。4月18日,因东西两路告急,棠吉、瓦城动摇,史、罗只得放弃平满纳会战,退守瓦城,重新计划瓦城会战,准备在瓦城附近与日军一决雌雄。但他们未重视把守通往腊戌的要道东枝等地,而是以守株待兔的方式等待日军来攻瓦城。
然而,日军却不采取正面强攻的战略,而是迂回出击,派一部佯攻瓦城,一部袭击东枝。占领东枝后,得悉罗部集兵瓦城,便以机械化部队急攻腊戌。当史、罗获悉腊戌危急时,已赴援不及。28日,腊戌失陷。瓦城处于被包围之中,史、罗这才如梦方醒。30日,急令各部向伊洛瓦底江后撤,急援八莫密支那,试图先固后方,再图进取。可是一切已为时太晚,日军占腊戌后,继续沿东线急进,5月3日,占领中缅边境重镇畹町,飞兵莫八,全速抢占密支那。5月8日,密支那失守。9日,腾冲亦沦敌手。
至此,十万入缅军的归路被切断。5月1日,史、罗下令放弃瓦城,开始了悲惨的大撤退。全军被迫丢掉车辆辎重,突破日军封锁线,进入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穿越原始森林,一部分于8月初回到滇西。罗卓英的长官司令部及新三十八师则经巴曼克、曼坎、荷马林、泰南进入印度。入缅军十万人损失五万余,其中三分之二死于撤退途中。第二○○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因重伤得不到治疗,而壮烈牺牲。
罗卓英进入印度后,于6月11日率参谋长杨业孔及官兵四十余人到新德里,14日参加联合国庆祝大会,23日返重庆述职。10月,与史迪威和韦维尔等会谈,决定将中国入印的第二十二、新三十八师在加尔各答西北设训练基地,取消中国远征军第一路长官司令部,成立中国驻印度总指挥部,由史迪威和罗卓英分任正、副指挥。为了保持中国军队的独立性,另设副总指挥部,由罗节制。由于史迪威要求营以上的军官由美国人担任,因而与罗产生了矛盾。蒋介石不同意史迪威的要求,为了解决纠纷,便以撤销副总指挥部,调回罗卓英为条件与史迪威妥协。是年冬,罗卓英离印返渝。
1943年5月,罗出任军令部次长,不久即调军事委员会桂林干训团教育长,“与驻华美军合作,首用轮带式教育法,训练反攻部队”。
主政广东
1945年5月,罗卓英被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大会代表;8月底被任命为广东省政府主席。罗卓英任广东省政府主席之初,曾鼓吹为乡梓建设尽力,提出建设广东的五大方针。
1946年他晋升为陆军上将
1947年初又提出广东建设的五年计划。
解放战争
1947年8月底,陈诚接替熊式辉为东北行辕主任。陈妄想创造奇迹,以挽救国民党在东北的败局,因而把罗卓英请到沈阳,任行辕副主任之职。罗卓英到东北后,协助陈诚整顿军队,裁并机关,控制金融等。
1948年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2月,陈诚在一片责骂声中离职,罗也随之南下,任东南军政长官公署
人物离世
1961年11月6日,罗卓英因糖尿病在台北去世,蒋介石授予他忠贞为国,殊堪旌扬的旌忠状。
主要事迹
土木系灵魂
罗卓英既是陈诚的得力干将,也是土木系
陈诚与罗卓英为保定军官学校第八期炮科同班同桌同学,之后义结金兰,终身追随。陈诚人称“袖珍总裁”,而罗卓英则被称为“袖珍智囊”,关系非他人可比。蒋介石以黄埔军校起家,尤以陈诚、罗卓英所部为班底,视为第一亲信嫡系部队,藉以扩充实力。
1925至1937年十二年间,东征北伐、中原大战蒋桂战争、以至“围剿”红军,皆以陈、罗为主力。而陈、罗二将亦忠贞不贰,矢志追随。其间陈诚所部十一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陈诚任军长,罗卓英继任师长。十一为土,十八为木,故该军师别称“土木系”。后罗卓英以“整军经武,屡建殊勋”而升任第十八军副军长,代行军长职责。
后陈诚转参蒋介石高级枢密,土木系一应军务,悉委罗卓英代领。故罗于抗战期间,实为土木系之具体操盘手。且蒋陈重大军事决策,亦须交由心腹亲信施行,始可确保无虞,而其人则非罗氏莫属。罗亦不负所望,先后以军长、集团军总司令、战区正副司令长官以及大型会战正副总指挥等身份,亲率中央军主力部队,勇往直前。凡遇硬仗,总是冲在最前面,与悍敌周旋鏖战于华东、华中、中南以及滇缅各大战场,在国民党军内素有“救火队”之誉。
第十八军先后产生五名一级上将、四名参谋总长、两任海军总司令、一名空军总司令、一名勤联总司令、二十多名军长,为各军出产人才第一。此虽由陈诚提携所致,而罗卓英维持培育之功亦不可没。
罗店争夺战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罗店为双方必争之地。罗卓英军长亲率中央军主力第18军,开拨淞沪会战前线,把守最紧要阵地,抵死抗争,有进无退。罗店争夺战自8月23日清晨起,至9月18日止,历时27日。战至酣时,每小时伤亡上千人。日冦为之胆寒,称之为“血肉磨坊”,“一寸山河一寸血”之说即由此得来。
据其部下王楚英少将回忆,总指挥罗卓英不避矢石,亲临督战,几为日寇机枪击中,幸被部属及时按倒,始免于难。其时有人进言:“敌人火力旺盛,不如退守昆山,以避其锋。”罗卓英愤然答曰:“罗店者,乃我家之店也。此正吾人摧敌破阵之地,何惧焉!”
罗卓英指挥坚守东战场长达83天,几与会战全程相始终。直至淞沪会战结束,日军始终未能跨越浏河、嘉定之线一步。痛歼倭奴,威震敌国,乃至“扶桑童稚知名姓”。
武汉会战
1938年,首都南京已失陷,武汉为临时首都,故日本大本营认为,攻占武汉即可迫使中国屈服。为求速战速决,结束对华作战,本次大会战,日方先后投入兵力多达40余万人,超过在华总兵力三分之一。
纵观整个武汉会战,罗卓英每每临危受命,知难而进,力挽狂澜,独支残局。始则马当失守,奉命抵死反攻;继而信阳陷敌,领衔北上阻敌;终则武汉撤退,请缨掩护转移。自始至终,参与其役。其所跨越战区,先由第3战区到第9战区,后到武汉卫戍区,再到第5战区作战;地域则由长江沿岸、大别山麓至鄂湘边界,军职则由第19集团军总司令、武汉卫戍总司令到第5兵团总司令。可谓马不停蹄,人不下鞍,军内“救火队”之誉由此得来。而最后放弃武汉,也全仗罗率部死守半月,始得从容不迫,全身而退,不至重蹈南京覆辙。
上高大捷
何应钦誉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的上高战役,总指挥即是罗卓英。上高战役,是台儿庄战役之后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二次伟大的胜利,以伤亡两万余人的代价,消灭了日军1.5万余人,在整个抗战史上也是非常少见的。“此役俘虏之多,为八一三以来所未有”。从而更“树立了中国成为亚洲反侵略势力中的地位”。战后,参谋总长何应钦给罗卓英发贺电:“捷音远播,举国腾欢,收赣北空前未有之战果,作战国最后胜利之先声。”蒋介石也高兴地称赞此战“空前胜利”,“胜利之年开胜利之先河”。
胜利之得来,实与总指挥罗卓英及主要将领参谋之果敢决策密不可分。会战至第三天,实为危急关头,其时是守是撤,争议激烈。副参谋长黄华国力主“撤离上高,不予决战”,附和者过半。罗卓英力排众议,坚持决战,曰:“上高以西,无阵地可守!”时某军参谋长来电反对固守上高,罗即予大声呵斥,而战局亦为之扭转。
出国远征
在抗战史上,中国远征军的意义非常重要,为了配合美英的太平洋作战,蒋介石派出几十万军队,远征印度缅甸,打出了国威。而远征军的总指挥,就是罗卓英。在罗卓英的帐下,有杜聿明孙立人戴安澜郑洞国廖耀湘宋希濂等名将。
1942年4月19日,罗卓英上将命令孙立人师长驰援仁安羌被困英军,以一千兵士,救出七倍于己之盟军,轰动国际。时罗将军赋诗一首,以婉谢国际记者宣传其事:“救人从井吾何惜,急难鸰原正此时。四海一家须共喻,乾坤大道不为私。”此诗经记者传播,远扬国际,深入人心。
抗战诗作
罗卓英身经百战,马上英姿早已载入史册。少为人知的,是他文采风流,精擅律绝。戎马倥偬之际,几乎无役不诗。抗战胜利后,他出版有《呼江吸海楼诗集》,收入183题共593首诗,皆创作于1937年7月至1946年11月,涵盖整个抗战时期,时罗卓英在四十二至五十一岁之间。其中多数篇章,如《芦沟曲》、《罗店》、《吊宝山殉城姚营官兵》、《上高会战奏捷四首》、《远征军贺捷诗三首》等,经战地记者转载传播,一时脍炙人口,乃至蜚声国际。
热心教育
罗卓英热心教育,曾先后在家乡与乡人倡办虎山中学,在江西赣州创办卓英学校、宜山小学。
个人著作
罗卓英是颇有文学修养的儒将。无论是从军期间,还是在炮火弭漫,战况紧张之际,也从不辍笔,曾著有《呼江吸海楼诗集》二册、《正气歌注》一册及《从政言论集》、《抗战言论集》、《赣行吟草》等。
人物故居
罗卓英故居位于广东省大埔湖寮镇岭下村的村东头,有一座典型的客家民居围龙屋-“江东小筑”。“江东小筑”是外门楼的屋名,进入外大门有一个外天井,外大门坐北向南。主体建筑名为“晓亭公祠”,座东向西,背山面水,直面是风景秀丽的梅潭河
该建筑属砖木结构,规模雄伟,气势宏大;布局合理,左右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为上、下二堂,中间有一大天井,两边各有一排横屋,横屋亦有内外天井。屋内梁架拱斗雕有龙狮花鸟等图案,工艺精美,屋脊中间和两端用灰沙塑有鲤鱼含草,颇为美观。大门两侧壁画彩绘甚多,古朴典雅。整个建筑进深34.2米,面宽41米,占地面积1402.2平方米,建筑面积1091平方米。
2005年,罗卓英故居江东小筑被大埔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3月13日,罗卓英故居江东小筑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纪念
南威岛是中国南沙群岛岛礁之一。“南威”一词系纪念1946年国民政府接收南沙群岛主权时的广东省主席罗卓英(号慈威),兼有威镇南疆之意,是南沙群岛西南部最重要的岛屿。
艺术形象
2009年电视剧《解放》,王朴饰演罗卓英。
2009年电视剧《叶挺将军》,张杰饰演罗卓英。
2011年电视剧《中国远征军》,刘伯英饰演罗卓英。
2014年电视剧《长沙保卫战》,曹克难饰演罗卓英。
2016年电影《我的上高》,易勇铭饰演罗卓英。
2016年电视剧《东方战场》,杨猛饰演罗卓英。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30 16:52
目录
概述
早年生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