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花舞”属道教法事舞蹈,源于道教法事“奉朝”,由七个程式中的“诸神拜朝、发兵、招兵”展示中的“锣花”演变而成,传入五华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主要流传于梅州市
五华县境内。当地人们在盖好新房人住、安神、起灶时,习惯要请道士做法事,以此拜请神灵驱除邪魔,祈求平安。道士在做法事过程中,就要表演“锣花舞”。通常在晚上表演,地点一般在祠堂、宫庙或民宅的庭院等处。拜祭时,台后置神桌,挂神牌,摆设供品,点燃香烛,台前置一盆米,谓“支粮”和“火米”,向神灵供奉粮食之意。法师围绕米盆进行表演,周围站满观众,场面十分热闹。
历史渊源
“锣花舞”源于民间道教法事中的“奉朝”。奉朝有七个程式:一、请神拜朝,二、发兵,三、安灶,四、奏表,五、招兵差将,六、更朝,七、送神。“锣花舞”就是从请神拜朝、发兵、招兵这三项程式展示中最为集中的体现。“锣花舞”在展示时一般由二到三人组成,亦称“禅公”“禅婆”和执鼓者。他们手拿高边锣、神扇,旁边放牛角号、法鼓等法事用具,锣花以招、提、转、绕、唱、念、舞、打、吹的表达形式,一边念、一边唱、一边舞,形成了“锣花舞”独特的表现形式。
“锣花舞”传入五华县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民间安神、安龙、转火、庙会、祠堂拜祭都会请来“锣花舞”艺人来做“奉朝”法事,以祈求平安、财丁兴旺、农业丰收、六畜兴旺、消灾除难。“锣花舞”在清代时期活动较为盛行,当时的代表性人物余三法师锣花舞技艺非常高超,后授徒古兆侍郎(法号),古兆侍郎后授徒古左侍郎(法号)(1904年—1992年),古左侍郎授徒邹杏香(男,五华县华阳镇人,1925年—2010年),邹杏香授徒黄永红(男,1960年出生,第八代传承人),“锣花舞”的传承方式以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方式传承。解放后,五华“锣花舞”活动逐步减少,改革开放以来,五华“锣花舞”颇受民间百姓的喜爱,但因“锣花舞”民间艺人年岁较高,展示队伍人员缺乏。“锣花舞”程序复杂、难于掌握,现已面临传承断层的局面,现只有“锣花舞”第八代传承人黄永红有少量的活动。
“锣花舞”长期以来一直得到民间百姓的喜爱,表现出民间百姓一种独特的祈求方式。“锣花舞”以其神奇的服装、道具,特别是其高难度的招、提、转、绕、唱、念、舞、打、吹的锣花展示,让民间百姓看到了一种高超的技艺,“锣花舞”的成功展示,象征着民间百姓的祈祷、心愿一定能实现。“锣花舞”的展示也为民间百姓增进友情、团结邻里、行善助人、构建和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基本特征
锣花舞有诸神拜朝、发兵、安灶、奏表、招兵差将、更朝(支粮)、送神七个主要程式。展示时一般由二到三人组成,亦称“禅公”“禅婆”和执鼓者。他们身穿画有八卦的道士服装,头带道士帽,手拿高边锣、神扇,旁边放牛角号、法鼓等法事用具,执锣、握槌,舞动锣、槌,通过招、提、转、绕、唱、念、舞、打、吹,构成“锣花”,一边念、一边唱、一边舞。锣花舞的基本动作“朝拜”、“双侧锣”、“八字锣”、“端腿锣”、“转体锣”等,可根据歌词内容灵活变换,随意组合动作。演唱歌词时不舞,每一小节的首拍敲一次锣,唱完一段词后便选做一至两个舞蹈动作,然后接唱下一段歌词,这样唱、舞交错进行,直至把“支粮”、“招兵”歌词唱完为止。
锣花舞唱腔为以
客家方言清唱,没有器乐伴奏,但其曲调让人感觉到一种神秘且严肃的境界,当你在现场听到其歌声,必然不会随便高声喧哗,会被其歌声和表演所吸引。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历史悠久的“锣花舞”,一直得到民间百姓的喜爱,是民间百姓祈求风调雨顺、阖家平安的一种独特方式,也是我省道教舞蹈的“活化石”,对研究道教舞蹈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现状
解放后初期,“奉朝”“锣花”的表演一度逐渐减少活动, 并且其传承要求比较严格,主要是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的方式,其表演技巧难于掌握,李阿四虽然技艺超群,但最终未有接班人,在20世纪八十年代辞世。幸有邹杏香传人 并授徒黄永红(现代传承人),得到其口传身教并全面掌握了“奉朝”“锣花”的绝技。
随着多元化文化艺术的冲击,近年来“锣花舞”的表演活动已逐步减少,年青一代都不太愿意学习,而传统艺人皆年岁已高,现仅存一位传承人,表演人员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的局面,需要加大力度扶持保护。
传承人物
黄永红,男,1971年生。1992年正式拜师学艺,师从第七代“锣花舞”传承人邹杏香。从艺二十余年来,坚持勤练,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全面掌握了锣花舞的招、提、绕、舞、打、吹、念、唱的表演技艺秘诀和锣花舞的精、气、型的精髓。同时注重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师傅邹杏香去世以后,全面担当各种角色,把锣花舞中的一招一式发挥得传神到位、淋漓尽致。他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演出及各乡镇举办的巡回演出。平时辅导县代表队排练锣花舞,并曾带领五华县代表队参加2010年梅州市民俗风情展演荣获一等奖,参加2011年第五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大赛荣获银奖,参加2014年梅州大舞台锣花舞原生态展演大获好评。同时参加当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讲座,讲述锣花舞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传承和发展现状,为锣花舞的传承与保护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保护措施
为抢救这一流传民间的宝贵文化遗产,
五华县人民政府已将“锣花舞”于2010年10月批准列入五华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4月,
梅州市人民政府已被批准列入梅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进一步保护和抢救濒临失传的“锣花舞”,五华县制定了“锣花舞”的五年保护计划,同时争取上级的支持,为确保五华“锣花舞”得到保护和传承而努力。2012年成功申报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