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立斋,梅县南口镇寺前村(今南口镇侨乡村)人。年13岁,其父亲去世,乃辍学奔丧,家居二年,复在舅父家继续学业。喜书法,尤善刻印。19岁时,家境艰难,再度辍学。赴琼州(今海南)、广州和梧州等地为书庸或刻印勉以糊口。两年后,他归家征得母亲同意并得舅父之资助,毅然乘木船南渡荷属爪哇吧城(今雅加达)。初受聘为人店佣。不久他辞去店职,独自经营小商店。期间,他认识了同乡箫郁斋。两人合资开设“增兴公司”,后分设支号于吧城大港唇。同时,又与其堂侄潘祥初在香港合资开办一间兼营出口、汇兑和旅店的商号“万通安记”。后在吧城合组“纶昌号”。数年间,在吧城、孟加锡、三吧冷、日本神户、澳门等地开设数十间商号,他被公选为吧城中华总商会会长。
1901年,潘立斋与中华会馆同人捐资开设了中华学堂,并由他出任学堂董事。这间学校的成立,改变了华人社会文化落后面貌是印尼华人教育史之开端。1907年,他还领衔率领中华学堂部分毕业生归国,让他们肄业于南京暨南学堂,开创华侨子弟回国就学的先河。
潘立斋生于清
咸丰四年(1854),父国文公,母邓太夫人。兄弟四人,先生居其次。幼年以家贫寄读于舅父家,舅父为当时地方上颇有名气的塾师。年十三因严父国文公弃养,辍学奔丧,家居二年,复往舅父家继续学业。喜《左传》,工书法,善刻印,常制百印图悬挂于家中。年十九以家境日非,为谋求升斗计,不得不再度辍学,橐笔于琼州,羊城和梧州等地,为书佣或刻印以自给。
随着业务日有进展,不久,又设增兴分号于泗水并组织纶昌号于吧城。此后,逐步扩大其投资范围。如吧城的兴隆、阜通、远通;孟加锡的兴昌;三吧冷的汇群;日本的广兴昌;澳门的同昌等,莫不有其资本的参加。商业网扩大了,先生的声望也跟着日益显著。由是而被公选为中华总商会会长。卒于民国15年(1926),享年73岁,吧城的总商会还为他下半旗致哀。
潘立斋对于印尼华侨子弟的关心,还不止于办学校,而且还有一个创举,至今犹为人们所乐道者。即他于1907年率领部分的暨南大学的头一批学生回南京就读的事情。这件事情,说明先生不仅是中华会馆和中华学堂的始创人之一,而且是在侨领中开华侨子弟回国就学先河的第一人。事情是这样的:1907年端方在南京设立了一间专门培养侨生的暨南学堂(即今暨南大学的前身)。向印尼招生,共得31人,这31人是暨南大学第一批学生。南洋华侨子弟的回国就学、接受祖国的文化教育,是从这31人开始的。31人招就后,分两批回国。第一批由
清政府派往
南洋的视学员——知府
钱恂和举人董鸿纬率领回国。第二批10人是由先生领衔偕同松口人梁映堂率领回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