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弼士故居旅游区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张弼士故居旅游区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西河镇车龙村,是集民俗与自然、观赏与游玩于一体的示范景区。以张弼士先生的故居光禄第为中心,形成一个集名人故居观光、葡萄酒文化体验、客家乡村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景区。
景区简介
张弼士故居旅游区以张裕酿酒公司创始人、清朝红顶商人张弼士故居——“光禄第”为中心展开,整合周边村庄、山坡、河流、农田,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以田园自然风光和张裕酒文化为附题,是融历史名人文化、客家古名居观赏、登山观景健体、生态果园体验、客家民俗体验、酒文化体验、客家乡村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景区。在这里,可以看到青绿连片的田野、静静流淌的小河、郁郁葱葱的森林、古朴厚重的客家民居群落。
张弼士故居旅游区升级改造工程,总投资1.5亿元,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5.76万平方米,以创建国家4A级景区为目标,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张弼士故居、张裕酒文化区、葡萄酒体验馆、美食街、文化街、葡萄种植园等旅游配套设施、果蔬采摘体验教育基地,将张弼士故居旅游区打造成为集文化展陈、农耕科普、旅游体验等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区。
张弼士故居修复首期工程于2006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二期工程计划将张搿士出生老屋和祖屋、张裕公司首任总经理张成卿故居、酿酒师张子章故居进行整合,与“光禄第”链接,扩大景区范围,是弘扬客家文化和张裕酒文化的一个亮点,与邻近的永定土楼群、湖寮泰安搂、西湖公园、三河中山纪念堂、中山公园等景区连线形成了两日游、多日游的旅游线路。
2017年12月7日,张弼士旅游区竹艺长廊正式建成开放,自2017年6月,张弼士旅游区开始实施扩容提质工程以来,至此已投入3000多万元新建竹艺长廊、休闲长廊、亲水观景台、花海等旅游设施。
张弼士旅游区与省扶贫单位合作打造莲子种植基地,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并建设活化美化黄堂小学,使之成为休闲客栈,发展特色住宿。水田里已经播下紫云英的种子以及各种时令节花,预计春节前后开花,后码头的休闲长廊还有半个月工期,灯笼长廊也已开工建设。
建筑群构成
为把张弼士故居打造成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大埔县近年来投入100多万元对景区进行全面保护开发。完善了游客接待室、停车场、卫生间、农家乐、购物中心等配套设施;对景区进行绿色、美化、亮化;聘请民间工匠对 “资政第”、“明经第”、“寿南公祠”、“大夫第”、 “奉政第”、“学龄筱筑”、“笃庆楼”、“德新楼”、“敦厚楼”等十数座客家民居古建筑进行修缮,使景区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主要景点
[光禄第]
张弼士故居——“光禄第”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整座建筑座东向西,土木结构,粗犷严谨,堂皇大观,建筑面积4180平方米,由三堂四横一围构成,是客家围龙屋的一种。屋内有18个厅、13个天井、99个房间、还有前后花园及书斋等。整座建筑工艺精致、绘雕并齐、中厅两旁斗拱有穿凿鎏金的麒麟凤凰及飞鸟走兽,大厅两旁斗拱有木凿鎏金通花金狮滚球,正门顶灰塑李鸿章手书的“光禄第”屋名。大宅是典型中国园林式豪宅,代表清代(十八及十九世纪)的中国富丽堂皇建筑。整栋建筑雕梁画栋,不论寝室、书房、正厅、厚重木门、庭院或花园,一概气派非凡。
在光禄第上、中、下堂布置展出了古代各类官用品实物、图片,详细展示清代的龙袍、凤袍、凤冠、官轿、兵器以及百年前贮藏在地窑的大酒桶、酒缸、酒坛、酒壶、酒杯等。设置了景区中英文介绍说明牌、指示牌、各种标志牌。展出客家民俗文化图片、客家民居图片、张裕酒文化图片及张裕系列酒实物等。张弼士故居是弘扬客家文化和张裕酒文化的一个亮点。
[张弼士博物馆]
张弼士博物馆位于张弼士故居旅游区内,规划用地面积4230.6平方米,建筑面积2647.1平方米。张弼士博物馆项目拟采用VR技术、智能AI交互技术等创新手段,给参观者营造沉浸式的体验氛围,让参观者更好地感受和体验张弼士先生艰苦创业的历程和张裕酒文化的传承发扬。此外,张弼士博物馆项目计划搭建自助式讲解系统,使参观者在观展时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同步获取展品信息介绍、聆听专业讲解。
张弼士博物馆共有5栋建筑,设有“少年张弼士”、“南洋兴业”、“家国天下”、“百年传奇”、“金奖可雅”、“品味中国”、“飘香世界”、“品鉴美酒”等展厅,全景式还原了张弼士先生的传奇一生和百年张裕的创业历程,并设置了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葡萄酒文化沉浸式体验环节。整个项目建设将抓住“文脉、商脉、绿脉”三条景区规划主脉进行,弘扬客家文化客商精神。
[张裕红酒文化小镇]
张裕红酒文化小镇总投资1亿元、占地面积22亩,于2021年5月在张弼士故居旅游区内举行了奠基仪式。该项目建成后,将与张弼士故居光禄第、张弼士博物馆三位一体,共同组成一个展示客商精神和中国葡萄酒文化的窗口,助推张弼士故居旅游区进一步升级。
[客家民俗文化暨张裕酒文化展览馆]
客家民俗文化暨张裕酒文化展览馆设在“光禄第”左侧第一排横屋内,一楼下堂房间、中厅为客家民俗文化展厅,展出客家民俗文化相关图片,特别突出表现大埔各种类型的客家民居及民俗活动的风采;
一楼上堂房间为张裕酒文化展厅,展出了张裕酿酒公司的一百多年历史酿酒产品实物。
二楼房间摆设客家民俗实物,展出客家古代生活用具、家具等实物。
[光禄第中堂与上堂]
中堂是接待客人和家族聚合、议事的场所。也是整个大屋讲究的建筑空间。您看,那穿凿鎏金的麒麟凤凰及飞鸟走兽形态逼真,两旁的厢房中堂的屏风都雕刻精细,金碧辉煌,这些都无不体现一代商界大亨的豪华气派。上堂是置放张弼士牌位和祭祀的地方,上堂左侧第一间房为张弼士起居室,两旁厢房则是内有鸦片床的接待室。规划光禄第的中堂布置张弼士的生平事迹及相关资料图文展览,以及仿制摆放原有各种牌匾、灯笼等装饰物。
[竹艺长廊]
张弼士旅游区的码头的河滩上新建起一座66米长、6.8米宽的竹艺长廊,内设产品展销区和休闲茶座、厨房等,一条条石子路将上、中、下码头连接起来,新植的绿草皮、花树生机盎然,靠河而建的露台、观景台和休闲长廊已基本成型。竹艺长廊引进了西岩山茶、大埔陶瓷、张裕葡萄酒以及西河香米、沙田柚、客家娘酒、富硒玉米等西河特产,厨房下周将推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餐饮,让游客在游览之余尽情购物,品尝美食、茗茶、名酒。
[无逸亭]
无逸亭在“光禄第”右侧原上花园,亭内布置了石磨、砻等客家先人生产工具。原亭内有联,曰:“无事还当师远甓,逸情岂必羡流觞”;“无事消闲观稼圃,逸才修禊会兰亭”;“无处不栽花记频年纵览迨编名园矧当秋水临门两三人野航恰受;逸亭常饮酒得意日倾谈应多雅韵且待春风满座六一老乡杖还来。”计划近期恢复亭内对联题字。
[百果园]
百果园设在“光禄第”右侧原上花园和后围,种植了南国佳果荔枝、芒果、木瓜、桃、李、枇杷、黄皮果等名优水果近百种。近十棵荔枝已有百年树龄,据说是“光禄第”建好后张弼士亲手种植的呢。如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福后人。
景点特色
张弼士是张裕酿酒公司的创始人,清光绪年间曾任驻槟榔屿领事、驻新加坡总领事、考察外埠商务大臣,被授太仆寺卿,获赏一品顶戴。张弼士故居现设“张弼士馆”、“酒文化馆”和“官文化馆”等展馆,并以“光禄第”为中心,整合周边山坡、河流、农田,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以田园自然风光和张裕酒文化为附题,构成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浓郁客家风情的旅游景区。据了解,张弼士故居的进一步旅游开发,已被大埔县列入“一城一镇一区一居一寺”发展战略,“一区”即指张弼士故居旅游风景区。
张弼士故居原名“光禄第”,始建于1905年,历时7年建成,建筑面积4180平方米,结构为“三堂、四横、一围”的客家围龙屋,内有18个大厅、13个天井、99个房间,屋后配有花园和私家码头。民国时期岭南史学家陈梅湖曾在《清太仆寺卿张弼士传》描述:“……人处其中,恍在阆苑,殆可见其襟抱矣。”
穿行于厅堂横屋之间,看那天井花木、屋角绿树、木门镂花、古墙蔓藤、箕箩挂壁、红花出墙,无不极具中国古典审美情趣。
在光禄第上、中、下堂布置展出了古代各类官用品实物、图片,详细展示清代的龙袍、凤袍、凤冠、官轿、兵器以及百年前贮藏在地窑的大酒桶、酒缸、酒坛、酒壶、酒杯等。
设置了景区中英文介绍说明牌、指示牌、各种标志牌。展出客家民俗文化图片、客家民居图片、张裕酒文化图片及张裕系列酒实物等。
所获荣誉
张弼士故居光禄第先后入选“大埔县学生德育基地”、“梅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嘉应学院实习基地”。
2002年07月17日,张弼士故居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序号93)。
2013年,经广东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大埔县西河镇张弼士故居旅游景区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2019年10月7日,张弼士故居大埔光禄第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古建筑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5月27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公告,张弼士故居旅游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人物档案
张弼士(1841—1916年),大埔县西河镇车龙坪村人。
他16岁到南洋谋生。涉足了酿酒、种植、采矿、船运等行业;生意遍布新加坡、马来亚、泰国等国家,成为当时华侨首富。
他享“红顶商人”誉称,先后担任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商部考察外埠商务大臣等职,钦命头品顶戴、光禄大夫。
民国初年,任总统府及工商部高等顾问、全国商会联合会会长等职。他致力于“实业救国”,在国内兴办了大批现代工业企业。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上,他兴办的山东烟台张裕酿酒公司生产的“白兰地”葡萄酒荣获金奖,这是国产商品首次在国际上获得殊荣。
免费政策
2020年2月,为表达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敬意,景区将在疫情结束并恢复经营后向医务人员免费或优惠开放。(具体优惠细则以各景区公告为准)。
地理位置
参考资料
张弼士故居旅游区(AAA).大埔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09 15:52
目录
概述
景区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