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鹗荐
清朝进士
陈鹗荐,字飞仲,广东程乡(今梅县)程江镇人。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科广东乡试第一名(解元)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庚辰科中进士。官翰林院检讨,授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浙江上虞县知县。主要著作《一经堂文稿》。
人物生平
陈鹗荐,字飞仲,程江镇人。生平真实无妄,恬澹寡言,而温柔敦厚,恭俭庄敬,孝顺父母,笃爱兄弟。自书对联曰:“孝友为家政,诗礼属世传。”陈鹗荐青少年时代,勤学苦读,博览群书,过目成诵,尤其更悉心于研读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等人著作,屡次考试名列前茅。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中解元。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任上虞县知县。其所作文章,脍炙人口,别具一格,宗伯韩慕庐对其文章学问特别赏识。在陈鹗荐所著的《一经堂文稿》中题赠:“文冠南天看聚壁,笔簪东阁待调羹。”之句。鹗荐因母年老,辞归乡里侍奉老母,课育儿孙。居乡30年间,本州及邻郡官仰慕其人其文,均前来拜访,而陈鹗荐却不以私情请诸官,其高尚之品德为人所钦敬。他在乡里乐以为人办事,遇村中或邻近乡邻因事争执而投诉于他时,他必出面调解,辨明事非曲直,化干戈为玉帛;他还热心村中公益,曾倡建渡船于渡江津,方便两岸村民往来,其仁心义举为乡民所称道。陈鹗荐年72岁时,病逝在乡。
轶事典故
陈鹗荐的《一经堂文稿》被人评价甚高;诗词联语,也有相当功力。
陈鹗荐于康熙癸酉年(1693)乡试中考取第一名解元,那年他来灵光寺游玩,顺手题写一匾,文曰:“顶外无山”。这匾,从文字表面看,虽是附歌颂阴那山五指峰的高峻,也是他高傲自大情绪的自然流露。庚辰年陈鹗荐又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他在京城看到天下人才济济,文彩风流辈中,自己不过是沧海一滴。就算山峰吧,则九州之内,东南西北,都有名山大岳,区区阴那山,又算老几呢?于是,他在对人接物,处事为文中,倒注意谦虚谨慎了。
与此同时,他为灵光寺留下那块题匾而常常忐忑不安。大约隔了十二三年后,陈鹗荐重游灵光寺。当他看到他写的那块“顶外无山”的匾,仍然高悬寺中时,不觉脸上热辣,想请僧家把它取下,另写一块。寺里住持哪里肯听他的话呢?“祖师殿里的神匾,熏染了香烟痕迹,听惯了钟鸣鼓响,早已有八分仙气了,谁敢动它?阿弥陀佛!”善男信女中有人劝道:“还是再写一块挂上吧!”
晚间,陈鹗荐宿于寺中,晚钟悠扬,夜凉如水,却思潮如涌,难于入睡。半夜时分,他突然想到潘了拳和尚一生事佛,圆寂之时,犹号“惭愧”,对于自己,能不有所警悟?这时,他,忽又记起了拳祖师坐化时的著名的偶语:四十九年,无系无牵。而今撒手归空去,万里云开月在天!
他起身开窗,果见一轮明月,高挂香炉峰顶。“有了!”陈鹗荐提笔拨灯。在纸上写下另外四个大字:“空中有月”。这四个字同十多年前的题匾,恰好一副对仗工整、音韵铿锵的对联;而且意境深远,天衣无缝,浑圆一体,堪称佳制。
过了几天,这一块新匾同旧匾挂在一起时,陈鹊荐写匾佳话使同时传开了,一直到了今天,人们还在传扬。
陈鹗荐还给灵光寺留下另一副对联,大约是在他晚年撰写的,那盛年时期的骄傲矜持之气概,竞一丝不见,倒使人觉得他有心平气和的长者风度。吟诵再三,耐人寻味也。联云:
道当有得时,心若自居道外,惭愧一言,儒家如是,释家亦如是;人所罕来处,神能轧到人间,灵光二字,御史日然,柱史皆曰然。
亲属成员
儿子:陈喆,曾任安徽天长县知县。
孙子:陈宗功,曾任浙江上虞县知县。
女儿:陈氏,李端之妻
后人描述陈鹗荐的女儿陈氏(李端之妻):“翰林儿媳翰林女,翰林妻子翰林母”。她是翰林进士陈鹗荐的女儿,她的公公李象元是进士翰林,她的老公也是进士翰林,她的儿子李逢亨也是进士翰林。
参考资料
陈鹗荐.梅县区人民政府.
陈鹗荐.梅州市政协.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0 11:0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