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汉杰(1896年10月29日—1976年1月16日),名其迭,字汉杰,广东
大埔人,
国民革命军陆军
中将,抗日名将。战后获授首批
抗战胜利勋章和美国
总统自由勋章等奖章。范汉杰先后毕业于
黄埔军校第一期、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德国陆军大学。
人物简介
范汉杰,1896年10月29日出生,广东大埔县
三河镇梓里村人,其父乃乡间文人,任小学校长多年。幼年就读于其父创办的梓里公学,后考进广州理工学堂、广东测绘学校。毕业后,在粤军第一军
邓仲元部任参谋和连、营、团长等职。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是第一期毕业生。后担任
国民革命军第一师营长、团长等职,参加过第一、二次讨伐
陈炯明的东征。 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二十九团团长、十师师长。北伐期间,参加过打败军阀
吴佩孚的
汀泗桥战役和讨伐
孙传芳的江西德安
马回岭战役。北伐后出国留学,曾到日本、德国考察,研究欧美和日本的政治、军事。回国后,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谋。
“
九一八事变”后,任十九路军参谋长、第三路军总部军长兼副总指挥。1933年,
李济深与十九路军军长
蔡廷锴在福建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他任参谋长,随后,担任国民党中央军校教育处长,后转任国民党军委会中将高级参谋。
抗日战争时期,任二十七军军长,率部在山西太行抗击
日军达4年之久。1941年冬调升为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后调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国防部参谋次长、国防部陆军副司令兼郑州指挥部主任、第一兵团司令、冀热察边区总司令兼热河省主席、国民党军装甲兵团司令、东北“剿总”副司令等职。1948年10月在
辽沈战役中,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于锦州。1960年获特赦,后任全国政协文史馆专员。1964年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1976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0岁。
人物履历
1896年10月29日,出生于广东省
梅州市大埔县。幼年在梓里公学就读,广州理工学堂格致班肄业。
1911年夏,考入广东陆军测量学院第五期三角科天文测量班。
1913年,毕业后任职于
广东陆军测量局科员,曾在东江、潮汕一带从事测量工作。
1920年,调任两广
盐运使署缉私总稽九江缉私船
管带,后又升任江平舰舰长。
1915年,入
陈炯明粤军任排长、连长、少校参谋,援闽粤军第二支队营长等。
1918年,毕业于
广东陆军测量学校第一期,后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军事委员,兵站所长。
1920年,任桂军第三路支队长、司令。
粤军第二军第六团副团长,第一师代理团长,粤军第六路少将司令兼三水县长。
1923年,转任桂军
刘震寰部参谋、科长、支队长、粤军第六路少将司令等职,官阶为少将。
1924年春,由
邹鲁、刘震寰保荐报考
黄埔军校,同年5月入黄埔学校第一期第四队,是第一期唯一获得将军衔的学员。
1925年,任粤军第一师一旅中校参谋、营长。
1926年,任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二十九团上校团长。
1927年,任浙江省浙东警备师师长,是黄埔同期最早升任师长的人。同年秋
蒋介石下野,旋辞军职赴日本留学,后转赴德国学习和考察军事。
1931年夏,回国。
1936年1月,授
陆军少将;同年9月,由时任
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的
胡宗南保荐,任第一军副军长。
1937年夏,任中央军校教育处长兼高等教育班主任。
1938年4月,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一厅厅长,9月任第二十七军军长兼郑州警备司令。
1942年1月,任
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6月任
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当选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
1944年,任第一战区中将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
1945年1月,陆大将官班毕业,3月授
陆军中将。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国防部参谋次长,徐州“剿总”副总司令。
1948年,任陆军副总司令,山东第一兵团司令官,热河省政府主席。
1948年10月14日,在
辽沈战役锦州攻坚战中被人民解放军所俘。
1960年11月,被
最高人民法院特赦获释,获释后在北京郊区红星人民公社园艺队劳动。
1962年,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撰写了《锦州战役回忆》等文章。
1964年,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人物生平
陆军大学将官习甲级第一期、德国陆军大学毕业。任
广东陆军测量局科员,漳州工务局测量员。广东盐务缉私江防兵舰长。
1924年5月,
黄埔军校创办。时范汉杰已从军多年,年龄也快30岁,对是否报考有过犹豫。当时正值
第一次国共合作,范汉杰出于对革命的憧憬,还是去报考并轻松地被录取。黄埔一期生象范汉杰这般年龄的还有若干位,但带着少将军衔上学的仅他一人而已。
黄埔军校毕业后,范汉杰像其他毕业生一样,从头做起,在军中担任排、连、营职务,参加了讨伐
陈炯明、
邓本殷的一、二次东征。1926年夏,
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因范实战经验丰富,遂被提拔担任第10师第29团团长,为黄埔一期生中最早升任团长的三人之一。范率部参加著名的
汀泗桥战役和德安马回岭战役。同年10月升任第10师副师长。
1927年11月,
宁汉分裂。汉方第十一军军长
陈铭枢、第10师师长
蒋光鼐投奔蒋介石,范汉杰也随之离开武汉转赴南京,深受蒋介石器重,被派往浙江担任警备师师长,成为黄埔一期生中最早任师长者。是年8月,蒋介石下野,浙江警备师被改编,范汉杰被调任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部高级参谋。不久,蒋介石重新上台,即派范汉杰去日本考察政治,军事,接着又转赴德国,在德国多所军事学校见习,直到1931年
“九·一八”后才回国。
本来,蒋下野使范汉杰改任虚职,并被视为蒋系人马而前途受挫,谁知,蒋下台时间短暂,当要送范汉杰到国外学习,范还有些介意,怕妨碍晋升速度。但事实倒丰富了范的从军资历,使他好长一段时间被视为国民党军内为数不多的军事教育家之一,多次被委以军事培训重任,与不少当过学员的军官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关系,为自己的升迁奠定了基础。1945年3月,他被正式授予陆军中将衔,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督委员会委员,成为
蒋介石嫡系中的心腹爱将。
因广东籍的因素和北伐时的渊源,1932年初,范汉杰被调任19路军参谋处长,参加
一·二八淞沪抗战,后19路军又转驻福建,范担任国民政府驻闽靖公署参谋处处长。翌年,
陈铭枢、
蒋光鼐、
蔡廷锴率19路军发动反蒋抗日的“
福建事变”,成立革命人民政府,将19路军扩编为人民革命军第一
方面军,以
蔡廷锴为总司令,粤军元老之一
邓世增任参谋长,范汉杰任副参谋长兼参谋处长(当时高级干部中的粤东籍有两位,一是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丰顺人
徐名鸿,二是第六军军长、惠来人
翁照垣)。当时闽方的兵力为:将原19路军5个师扩编为5个军共10个师,由
沈光汉、
毛维寿、
区寿年、
张炎、
谭启秀分任军长,另将闽南的大田、
永泰、
永春、泉州地区的民军改编为第六军,此外,还有两个航空大队,号称近10万兵力,实则仅有兵员6万多名。
本来蒋介石对非嫡系的19路军就心存芥蒂。“
闽变”爆发,蒋更为忌恨和震怒。蒋就敢于与原来的上司
汪精卫以及众多国民党前辈
分庭抗礼,时至今日羽翼渐丰的蒋介石岂容第二个“政府”出现。他决心不惜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加以消灭。他仍采用其惯用的两手策略。一方面,自任“讨逆军总司令”,集结15万之众分兵三路,由军中高级将领
蒋鼎文、
张治中、
卫立煌分任司令大举进攻;另一方面,派出在南京任职的原与19路军将领有故交的官员和以
戴笠为首的特务,用高官厚禄、恩威并重的手段策反19路军人员,其中,被他赏识、提携过的范汉杰就是他拉拢的主要目标。
1933年12月中旬,蒋军大兵压境,闽方急商对策。开始,19路军将领多有分歧,有的主张御敌于闽北,将蒋军堵在福建外围;有的提出撤守闽南,以求背部广东老家和江西红军;有的强调应将兵力收缩,死守福州,以固元气。最后虽统一于第三种方案。但由于意见不完全统一,兵力转移迟滞,贻误战机,为兵败埋下种子。
起初,蒋军对闽方声称有6个军近10万兵力还有所顾忌,且战且察,步步为营,不敢长驱直入,但由于范汉杰掌握了军中的电报密码,范将这些密码密告蒋介石当局,被蒋军及时得悉闽方的军事部署和兵力实际情况。蒋军将计就计,采取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术,不到一个月,闽方全线崩溃。使曾在
“一·二八”抗战中威震中外的19路军就这样被蒋介石彻底消灭。
范汉杰又一次受到蒋介石的嘉许,事变平定后,范汉杰被委为
南昌行营中将高参,由于南昌是蒋围剿江西红军的大本营,蒋介石常驻于此,从而使范汉杰首次进入蒋的军事中枢。
“闽变”已成为历史,其功过以及其中内幕情节,史家评说纷纭,对范汉杰作为
陈铭枢、
蒋光鼐旧部,且为19路军福州军事会议的决策人之一, 公开没有对“事变”持反对态度,暗中却叛弃19路军,在道义上无疑是应当受到遣责的,但19路军发动“事变”,未能对军内高级将领进行广泛征询、甄别,而是将各级军官均一概归入革命队伍,这就为日后军队分裂埋下伏笔。第二军军长
毛维寿投蒋,第一军军长
沈光汉、第四军军长
张炎动摇,作为同是蒋介石旧部的范汉杰暗中向蒋输诚就不足为怪了。在范汉杰被特赦之前,
周恩来曾找来已担任国际委员会副主席的
蔡廷锴做工作,周恩来说,当年19路军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全部责怪范汉杰。蔡廷锴表示同意周恩来的意见。随后,周恩来将中央统战部写的把范汉杰在“闽变”中的行为列为罪恶的材料撤掉,使范汉杰顺利得到特赦。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经过两年多的鏖战,蒋军日见被动。1948年初,东北战局如箭上弦。在这紧要关头,范汉杰成为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先锋。7月,他奉蒋命将驻锦州、山海关的国民党部队重新整编成新8军和新5军;9月被蒋任命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上任之际,正是驻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已被我军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和锦州三个互不联系的孤立据点之时。当时蒋军的分布是:东北国民党军主帅
卫立煌率30万兵守东北中枢沈阳及周边
卫星城市,副总司令
郑洞国带10万军守长春,范汉杰领导1个兵团、4个军、14个师约15万人防守锦州,并维持着锦州通往关内的铁路交通。三个据点的蒋军虽被困,但他们在城内修筑工事、储备物资,还颇具一定的实力,而范汉杰节制锦州,担负着保护东北国民党军咽喉的重任。
毛泽东以其高瞻远瞩、料事如神的战略眼光,果断地命令
东北野战军负责人
林彪、
罗荣桓、
刘亚楼,集中优势兵力,置长春、沈阳于不顾,急调精兵火速占据
锦州通往关内的屏障
塔山、
黑山一带,死阻来援之敌,先打锦州,关闭东北大门,切断东北蒋军与关内
傅作义兵团的联系,形成“关门打狗”的有利
战略格局。毛泽东的战略,使范汉杰成为
辽沈战役我军重点攻击的目标。
1948年9月,遵照毛泽东的指示,林罗刘调集东北野战军主力共11个纵队发起
锦州战役。范汉杰这位被国民党军界誉为文武全才、在抗日战争中还有多次胜仗记录的将军,在因倒行逆施而即将崩溃的
国民党反动派的时势中,显得无能为力,急电蒋介石、卫立煌派兵支援。蒋见局势严重,亲飞沈阳督战,专门派了一架直升飞机往
锦州空投一信给范汉杰,询问他是否能将军队撤至
锦西以利突围。此时的范汉杰坚持其顽固的反动主场,妄想负隅,他复电蒋介石表示坚守锦州,认为如能在锦州吸引住解放军主力,则可以从关内和沈阳抽调两个兵团分南北夹击解围,进而可以与解放军决一死战。
范汉杰的幻想被解放军重磅的炮弹击碎。10月初,解放军各路纵队将锦州城死死围住,并用大炮不分昼夜轮番轰炸。范汉杰见大势已去,乘着夜色,携其太太与兵团司令
卢浚泉、参谋长
李汝和往城外逃跑。翌日,在离
锦州城东南20多里的陈家屯一条小路上被解放军俘获。
在东北国民党军三巨头中,
卫立煌是国民党将领中为数不多的开明人士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与中共八路军多有默契,合作良好,他亲任东北主帅是因
陈诚败绩而被迫上架的,此行我党深知;副总司令
郑洞国在其60军军长
曾泽生起义后,主动命令部下官兵放下武器,使
长春和平解放;范汉杰执迷不悟追随蒋介石,落得个被俘成为战犯的下场。
轶事典故
范汉杰,
大埔县三河镇梓里村人。其父海门系清末
宿儒,知书识礼,乐于助人,任小学校长多年,律己严谨,温恭明达,望重乡里。范年少时就读于其父创办的梓里公学,常得老师和乡亲们夸赞。他的长兄其通,是
同盟会会员,早年随
孙中山到
檀香山等地筹款和宣传革命,积劳成疾,24岁病逝于
星洲;他的堂兄其务,也是同盟会会员,随
黄兴参加辛亥
武昌起义敢死队,曾任广东省和福建省财政厅长。范从小以仲淹公“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勉,以两位兄长为榜样,刻苦攻书,立志报效祖国。曾就读广东陆军测量学院,第一期黄埔军校毕业,曾赴德国留学。解放战争时在锦州战役被俘,特赦后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放弃司令一职报考黄埔
1924年6月,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当时正值
第一次国共合作,范汉杰虽从军多年,年龄近30岁,时任
桂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谋及
粤军第六路司令,但出于对孙中山的景仰和对革命的憧憬,遂放弃司令一职,毅然报考黄埔军校,成为黄埔一期年龄最大、任过上校职务的学生,隶属学生第四队。
在校学习期间,他虚心从头学起,认真参训。当时,黄埔军校开办之初财政困难,教官不足,缺少地形学教官,范因出身测量学校,精通数学,因此被学校选派兼任地形学教官。他这种由军官复做学员,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既做学生又做先生,热忱为国家民族作奉献的事迹,当年在军校传为美谈,并深得党代表
廖仲恺等军校领导人的赏识。时隔三十多年,周恩来在接见战犯特赦人员时,还能记起当年比他这个老师年纪大的高个子学生范汉杰,说多年不见,还能认出来。
黄埔一期生中最早任师长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范汉杰跟其他毕业生一样从头做起,在军中担任排、连、营等职务,参加了讨伐陈炯明、邓本殷的第一、二次东征。在随
李济深、陈铭枢旅部攻占东江
兴宁城时,范从陈炯明战将
林虎溃逃留下的文件中,发现林与广州的滇桂友军
杨希闵、刘震寰有勾结,遂及时上报情况,经陈铭枢向蒋条陈,迅速回师广州,平定了滇桂杨、刘之乱。
1926年夏,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因范汉杰实战经验丰富,遂被提拔担任第四军第10师第29团团长。范率部攻克平江中洞岭,参加了著名的
汀泗桥战役,血战竟日;夺取玛瑙岭,攻打贺胜桥,继而围攻武昌城,激战马回岭,屡建奇功。北伐战役让第四军名声大噪,被誉为“铁军”,范在其中立下汗马功劳,同年10月升任第10师副师长。1927年春宁汉分裂,汉方第一军军长陈铭枢、第10师师长蒋光鼐投奔南京,范也随之离开武汉转赴南京,被派往浙江担任警备师师长,成为黄埔一期生中最早任师长的人。
不遗余力培训抗日干将
1927年8月,范汉杰被调任国军
李济深部第八路军总指挥部任中将高参,得李济深鼎助,被派赴日本及东南亚各国考察政治和军事。1928年夏取得李资助转赴德国深造三年,在德国多所军事学校见习,先于德军下级军队实习,然后再回柏林各兵科专门学校步兵、工兵、炮兵、骑兵、辎重兵等五校见学,最后在军事高层学习欧洲战史及对战略、政略与军制的研究,并考察了欧洲各国军事、政治、经济和工业。1931年
“九一八”事变,范回国共赴国难,不久患吐血症,在休养治疗期间,翻译了《德国步兵小动作》等德军战斗教练小丛书与图解,后来这些书由国民政府训练总监部印发给全国各军队作为练兵资料。
1932年
“一·二八”事变,日本海军陆战队向驻扎闸北的第
十九路军发起进攻,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当时第十九路军各将领通电全国,号召全国爱国志士参加抗日战争。在全国群众同仇敌忾之下,范汉杰不顾自己有病在身,毅然前往,全心投入,面对日机狂炸,与驻军坚守废垣应战,激战一周,重创日军,战绩辉煌。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前,范汉杰任第一军副军长兼任
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主任,负责召训将校军官,先后培训五百多人。
“七七”事变全面抗日,黄埔军校等各校大批招生,范升为军校教育处长,综管全校教育重责,后又兼任第十四期学生总队长。培训期间,他把在德国所学的那套战斗教练方式、方法具体施诸黄埔学员并深受欢迎。在校两年,范注重洋为中用,把书本知识与实战经验相结合,尽心施教,不遗余力,造就军事干部数千名。经他培训的学生,不但增长了军事才能,而且个个精力旺盛,纪律严明。时值国难用人之际,那些受训人员直赴抗日正面战场,及时增添了抗日战争的新鲜血液,对国家抵御外敌作出了一大贡献。
获朱德“太行屏障”赞誉
1937年“八一三”事变,驻上海日军因不断发起挑衅,与中国军队在
八字桥一带发生枪战,日军由租界向
闸北进攻,淞沪战事爆发。国军组织会战,范汉杰急回第一军赶赴上海参加
淞沪战役,组织巷战,攻击虹口、杨树浦、浦东等处敌营,阻击后继敌军,战果丰硕,给入侵日军莫大打击。三个月后第一军撤回河南归德、开封、信阳等地继续抗战,最后移防西安。
1938年秋,范汉杰任27军军长。该军是国民党军精锐部队之一,下辖45师、46师和预8师三个师,其中46师是由军校教导总队改编的精锐部队。27军奉命守备陕西东部的黄河防线,后又北渡黄河,进驻山西晋南太行山区,一方面归第一战区
卫立煌指挥,同时也归18集团军(原八路军)
朱德总司令节制,配合
庞炳勋的40军、
孙殿英的新5军,在敌后作战,牵制日军,以阻敌南下。
1939—1940年,范率27军在敌占区屡次出击,大小战斗数以百计,歼敌甚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尤以
长治、
高平、
太行山、
陵川、
壶关之役,斩获特多,战果辉煌,日军为之胆寒。日军在黔驴技穷之际,竟以一个大佐的名字,伪说与范在东京相识,空投信件许以高官劝范投降,范见信后一笑置之,继续指挥部队连续出击,让日军屡屡败北。范所部27军一时威震太行,其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为众人所钦敬。此时,在太行山区联合作战的18集团军朱德总司令带领数人到27军军部慰问,与范共议抗日大计,并赠“太行屏障”锦旗一面,范引以为慰,将此事以号外印发全军,士气为之大振。
破敌阵被称“大胆将军”
1941年春,疯狂的日军抽调
关东军入关,加入晋南大扫荡,企图消灭
中条山抗日力量,清除后顾之忧。中条山位于晋南豫北交界处,是华北战略要地。早在1938年春,日军占领晋南长治,国军建立中条山游击根据地,日军多次围攻中条山,终未成功,日军称中条山、太行山为“盲肠”,深为畏惧。日军为摆脱兵力被长期牵制,决定重兵出击。
大敌当前,国民政府军委会作出反击计划,但因思想不统一,指挥系统繁杂未及实施,给日军以集中围攻的机会。5月7日,日军10万兵力强攻中条山,但经多次围攻均未成功。面对日军的进攻,国军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决定避免与敌正面决战,将晋南守军南撤,令27军向长治方向急进,袭击日军侧背,掩护主力行动,以致27军陷入日军重围。在危急关头,范汉杰独持坚守,集结全军兵力及所有地方团队,主动在晋东南分头出击长治及高平日军,拼死血战,给日军以重创,终因寡不敌众,损失惨重。但27军将士宁死不降,血战到底,气壮山河。这时,军部已被冲散,范率少数部队杀出重围,随即在黄河南岸收容突围脱险部队,重率各部回驻中条山,使第一战区大军得以安然南渡黄河,退守洛阳,牵制日军无法大举南犯。范在敌众我寡之际临危不惧,指挥若定,挽狂澜于既倒的大无畏精神,受到最高当局特电嘉奖;其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操一直为国人所钦敬。范在此役中的过人胆识,连凶恶的敌人也深为惧怕,被日本报道称为“大胆将军”。
不久,范汉杰调升第一战区政治部主任。年底,调充第34集团军副总司令。次年,升为第38集团军总司令,指挥第3军、42军和57军三个军,守备
陕甘宁边区,继续在太行山区抗击日军。1945年春,范升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司令
胡宗南),晋升陆军中将。
当时,日军在
太平洋战争中节节败退,拟在中国战区打开通道,以利远洋及华南之日军撤回日本本土,集中力量作殊死之战。日军第12军向豫西进犯,对我第一战区展开猛烈攻势,范翊赞胡宗南,以陆空军密切配合,抗拒顽敌于豫西一带,在内乡、淅川、西峡口、重阳店、豆腐店、灵宝、卢氏关诸役,屡挫敌锋,歼敌逾万,粉碎敌军夺取西安、威胁重庆之企图。是年8月,日本投降,范随即和胡宗南到郑州接受日军驻河南司令官的投降。10月,范被国民政府授予胜利勋章。这是范继北伐之后军旅生涯中最光荣的时期,也是他人生历程中最辉煌的一页。
人物纪念
范汉杰故居位于广东省大埔县
三河镇梓里村祠堂下,坐北向南,进深31米,面宽11.9米,共二层,高11.8米,建筑面积368平方米。土木结构,建于1943年。该屋设计巧妙,按照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火船形状建筑而成,故又名“
火船屋”。屋外形酷似船头,正面用钢筋混凝土装饰为牌坊式门楼,分别用四根水泥柱支撑,两根水泥柱作拱梁形成井字形结构,分上下两层,中间各开一个弧形大门,两侧一小门。水泥柱顶端用沙灰塑成葫芦状,非常典雅秀丽,颇有
西方建筑的风格。该建筑像一条在波涛汹涌大海中行驶的火船,抒发了
客家人走出围龙屋,走向世界的博大胸怀。
2005年,范汉杰故居
杰庐被大埔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3月13日,范汉杰故居杰庐被
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
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出版著作
著有《抗战回忆记》、《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序幕》、《锦州战役经过》、《胡宗南部在川北阻截红军经过》,他懂日语、德语,曾译著《德国步兵动作》等。
艺术形象
1991年电影《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阎雨生饰演范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