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向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
肖向荣(1910年9月6日—1976年3月23日),原名萧木元,广东梅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开国中将。1910年9月6日出生于广东省梅县石扇乡新田村。红军时期曾任总政治部秘书长兼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直属队总支书记,中革军委秘书长、中共中央秘书处处长,红军陕甘支队第3纵队政治部秘书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红一方面军长征。
人物简介
肖向荣(1910-1976)原名肖木元。广东省梅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梅州地委秘书,中共东江特委秘书长,闽粤赣省委秘书长,永定县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宣传干事、秘书长兼军委直属队总支书记,红一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统战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军委总政治部统战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宣传部部长兼《八路军军政杂志》主编,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十五兵团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政治部主任兼广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兵团政治委员,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国防部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防科委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人物生平
肖向荣,原名萧木元。1910年9月6日生于广东省梅县石扇新田村
7岁入本村新田小学,后就读于梅县东山中学
1925年在黄埔军校校军两次东征影响下,投身革命洪流,加入“新学生社”,参加爱国学生运动。
192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兴宁县特别支部书记,中共东江特委秘书长。
1930年进入闽西苏区,后任中共闽西特委秘书长、闽粤赣省委秘书长、永定县委书记兼县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长、福建省委秘书长。
1932年5月调入红军工作,任红1军团《战士报》编辑。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干事、秘书长,总政治部秘书长兼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直属队总支书记,中革军委秘书长、中共中央秘书处处长,红军陕甘支队第3纵队政治部秘书长。
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红一方面军长征
到达陕北后,任红1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统战部部长、宣传部部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统战部部长,参加了直罗镇战役东征战役西征战役等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参加平型关、广阳午城井沟等战斗。
1938年12月奉调回延安,任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八路军军政杂志》主编。
在此期间,他认真贯彻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等确定的办刊宗旨,紧密结合抗战实际编辑发表了许多指导部队建设和揭露声讨国民党顽固派罪行的重要文章,使该刊在国内外享有重大影响。
与此同时,他还潜心研究部队政治教育,主持编写了包括抗日战争中的统一战线和党的政策、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及抗日战争必须坚持持久战为主要内容的《战士读本》,受到毛泽东的赞誉:称“战士读本定得很好”。
1942年后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15兵团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广东战役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任第15兵团政治部主任兼广东军区政治部主任、第15兵团政治委员,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第一副主任。1952年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国防部办公厅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1975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严重迫害。
1976年3月23日在北京逝世。
著有《关于部队教育工作》、《平型关战场日记》等。
苦学少年
肖向荣1910年9月出生在广东梅县石扇镇一个贫困农家,原名肖木元。家里租种着地主家“三箩谷”田(旧制面积,约半亩)。五六岁时,就要跟父母下田劳动。七虚岁那年,木元看见同龄的孩子们都高高兴兴背着书包上学堂了,吵着要父母让他也上学堂读书,无奈家里穷,交不起学费。幸得学堂里的先生是母亲娘家的亲戚,这位先生钟爱聪明伶俐的小木元,由先生出面,与学堂的各位理事们商量,采取以工代费的方式,让木元入了学。入学后,木元每天要打扫学堂的卫生,中午还要蒸一餐午膳生的饭。虽然劳累,但只要能在学堂里读上书,木元觉得虽苦犹甜。在学堂里,先生是位新派教员,课读之余,结合六七年前的“辛亥革命”运动,常向他们讲述孙中山的救国主张,讲述古代民族英雄爱国爱乡的故事,如岳武穆“壮志饥餐胡虏肉”;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诸葛亮鞠躬尽瘁;乡人丘逢甲抗敌保台的故事。在木元的心灵中,从小就树立了抗敌救国的民族主义思想。三年后,肖木元以优秀的成绩从初级小学毕业。
踏上革命路
1965年8月29日,中央代表团到达拉萨郊区机场,受到中共西藏工委领导的热烈欢迎。左起向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谢富治刘春张经武西南局书记处书记阎秀峰、四川省副省长天宝、公安部副部长凌云、左起向后:工委副书记王其梅帕巴拉·格列朗杰郭锡兰、肖向荣、工委副书记麻贵书。初小毕业后,入读高小就要到镇里另一间学堂,这意味着木元再也不能以工代费读书了。随着弟妹的出生,家里更加困苦。为了一家人不至饿死,肖木元的父亲肖兆松被迫象千万个客家男儿一样,远赴南洋的印度尼西亚做苦工赚钱。十岁的小木元到伯父家放牛割草,回到家里还要帮母亲料理农活,他那稚嫩的仔肩,担负着平常少年挑不起的重担。
读初小时,他特别崇拜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为了能拥有像诸葛亮那样渊博的知识,成为足智多谋的军师,他不敢荒疏学业,初小的课文翻读完了,他就到附近有书的人家里借书读。他的读书精神感动了村里的藏书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他读。木元和同族的祖叔们共同居住的“双桂第”有两条桂树,每到夜晚,肖木元田园放牧归来,在那桂树头下,总有一支小松明子照着夜读的小木元。有一次,他借到了乡人丘逢甲诗集的手抄本,读得忘了时间,夜深了,手抄本上的字变小了,为了看清这位爱国大诗人的诗句,他加了几块松明子到“照篓”(一种铁丝织成的,盛松明柴作照明用的篓型用具)里,火很快亮起来了,读着读着,他觉得除了松明子之外,好象还有什么东西在烧得“霹雳劈呖”响,抬头一看,原来是桂树枝在燃烧。第二天,当族人得知是木元读书烧着了桂树时,不但不怪怨他,反而把这事当作一件美谈而传扬。二年多来,他读了许多书,他的思想在读书和思考的过程中成熟起来了,他深深体会到农民的辛劳,懂得农民对于土地、对于收成的渴望。
1921年,肖木元十二岁的时候,父亲从南洋寄回十几元钱,木元得以考入“石扇高级小学”就读。这个学校的教员多为新学派,他们在学生中组织剧社,木元也是剧社的一员,那年剧社排演《少年漂泊者》,木元担任主角,演得十分认真,得到观众的热烈掌声。1925年,肖木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东山中学”。其时,木元在南洋的父亲因故无法接济家庭,眼看又将辍学。肖姓族中父老见木元是个可造之才,由族中伯叔们凑钱供他上学,木元带着族中长辈们的希望,含着眼泪挑着行李,步行二十多里来到梅州城的“东山中学”深造。
当年三月,东征军首次进驻梅州,当时担任东征军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亲自到东山中学作“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演讲,肖木元第一次受到革命观念的洗礼,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他把读书作为报恩长辈,自我受益的事来看,自从听了周恩来的一番革命道理后,他才知道读书人要以解救中国贫苦百姓、报效国家作为己任。从此,他积极参加各项学生运动,很快成为学生中的左派。“五卅惨案”爆发后,他和进步同学陈劲军等领导组织起“学生救国运动团”,到梅城、蕉岭、松口、及相邻的福建省永定县峰市等地演出,开展反帝宣传,并将募捐到的800元寄到“省港罢工委员会”作为支援上海工人斗争的经费。同年10月,东征军第二次来梅,在城北“洋门岌”痛歼陈炯明叛军,全校师生热烈庆祝东征军的胜利。肖木元在祝捷会上即席赋诗道:一枝梅蕊未曾开,两次东征带雨来;此日朝阳春信好,岭南花放满瑶台。
1925年冬,随着东征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党组织成立了“新学生社”,肖木元作为该组织的骨干人物积极参加活动。1926年6月,经梅州共青团组织领导人陈劲军(后为中国共产党梅州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肖壁如的介绍加入了共青团。当年暑假后,他被分配为共青团梅州地委秘书。此时的肖木元已改名为肖向荣,从此结束了学生时代生活,离开石扇老家,走向了漫长的职业革命家生涯。
1927年1月,肖向荣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4·12”反革命大屠杀政变后,他积极联络失散的同志,恢复党的地下组织,发动群众拿起刀枪打游击,用武装斗争反抗反革命的武装镇压。
毛主席题书名
1932年5月,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找到时任闽粤赣省永定县委书记的肖向荣谈话,告诉他:“根据聂荣臻同志的提议,苏区中央局决定调你到红一军团工作。”肖向荣接受党的安排,告别工作和生活了22年的广东,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荣一员。
参加红军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等要职,在反“围剿”的前线,在长征途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西安事变”前后,肖向荣任红一军团宣传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肖向荣任一一五师宣传部长。平型关首战告捷,他把八路军英勇杀敌的战斗经过写成《平型关战场日记》在国内外报纸上发表,戳穿了日本法西斯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抗战军民的精神。1938年冬,肖向荣被任命为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担当起全军宣传工作的重任。他负责创办的八路军《军政杂志》得到毛主席的特殊关心重视,毛主席亲自为它写了《发刊词》。1943年,肖向荣同志作的《关于部队教育工作》的报告送呈毛主席,毛主席亲笔批示:“向荣同志,这个教材写得很好。”并题写书名,印成单行本发到各个部队。抗战胜利后,肖向荣同志调任东北民主联军宣传部长,为加强东北各部队的政治思想建设,争取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解放战争期间,肖向荣同志任十五兵团政治部主任,作为南下大军领导人之一,挥戈广东,回到家乡。1949年10月参加解放广州,1950年3月参加解放海南。十五兵团进驻广州后,肖向荣同志兼任广东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华南分局宣传部长。后升任十五兵团政委。华南军区成立时,肖向荣同志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心念他人
肖向荣将军虽然一生戎马倥偬,驰骋疆场,但他仍然念念不忘父老乡亲,1951年他到兴梅地区视察工作时回到母校梅州“东山中学”看望师生,也回石扇老家住过一晚。回到北京后,他念念不忘广东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一首诗里写道:珠江眼底接韩江,千里遥闻春麦香。望断梅州思何所,白云天外有家乡。
1958年冬,肖向荣中将作为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到福建视察,途经汕头时顺道回乡探亲。母校“梅北中学”(原石扇高级小学)全体师生集中在大礼堂热烈欢迎大将军回乡。肖向荣即席勉励师生们要发扬母校的革命传统和优良学风,勤奋努力,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晚上,肖向荣在“双桂第”与全村老少欢聚一堂。身为大将军的肖向荣来到早年他读书被烧过的桂花树下时,动情地说:当年我在桂花树下读书时就暗暗发过誓,长大后无论做什么,走到多远的地方,都不要忘记农民,更不要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乡亲们向他介绍家乡的变迁,提到熟悉的人时,肖向荣总会询问近况,关心他们的生活。听说离村十多华里的“古梅陂”正在修水库,他马上说:“我是乡亲叔伯们出钱‘缴’(供)出身的人,几十年出门在外,没有为家乡做什么事,明天我要到修水库的工地上,和乡亲们共同为家乡的建设出一把力。”
当时正是“公社化”初期,农村大办食堂。他到食堂查看伙食和物资,发现食堂物资匮乏,群众生活非常困苦。从食堂出来,他吩咐警卫人员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钱到食堂,改善群众的伙食。他听说有线广播已经拉到了村里,就拿出50元钱交给当地干部,要求每个居民点都安上一个广播喇叭,让乡亲们每天都能听到广播,了解党的政策。第二天,肖向荣同志在公社负责人的陪同下,步行十多里,早早来到“古梅陂”水库工地上劳动,一个女社员看他挑土挑得满头大汗,送上毛巾对他说:“木元叔,你是当大官的人,来看我们也算有心了,那能叫你真真来‘做细’(干活)。”说完想接过将军的泥担。肖向荣同志爽朗地大笑说:“(我)也系农民,做细出身的,莫看每日在北京,?时常也在心里念等(着)大家人啊!”一席话,说得大家心里热呼呼的,干劲更足了,工地上掀起了你追我赶的竞赛热潮。工休的时候,肖向荣同志视察了整个工程,他对陪同的县社领导说:我们石扇良田多,但历来水利条件不好,要多建水库,保证农田有充足的水源,农业才能大丰收。中午的时候,肖向荣同志亲自检查食堂送来的菜饭,嘱咐县社干部不要饿着“做细”的人。
肖向荣同志回到北京后还经常关心家乡的农田水利建设,当他听到石扇公社连续几年兴建了“径尾坪”水库、“巴庄”水库、“园欣亭”水库时,非常高兴,连连说,好啊,家乡人有好日子过了。
1959年的夏天,广东东部遭受了特大洪灾,从6月11日起,东江流域连降暴雨,几天时间,降雨量达800毫米。《人民日报》6月16日头版消息《广东、福建暴雨成灾,人民奋起防洪保收》载:粤东的“河源、博罗、增城三个县城被洪水侵入,惠阳县城仍在洪水包围中。全省被淹耕地350万亩……”。6月19日,《人民日报》又在头版发表了《广东军民全力抗洪救灾》的报道。农家出身的肖将军怎能不关心同自己死生与共,生活和战斗了二十多年的广东人民呢?这几天,他一到办公室,总是马上拿起当天的《人民日报》查看广东水灾的消息,当得知家乡军民终于战胜了大洪水时,激动得写下《寄广东同洪水战斗的人们》:天公无眼泪偏多,涕泪纵横作浪波;掀起恶涛三百丈,狼嗥虎啸舞群魔。……云天南望路漫漫,日日新闻细细看;一见洪峰归大海,心旌自定觉怀宽。捷讯频传到耳边,军民群力胜苍天;举眉南望四千里,遥寄俚诗赋我悬。
家庭成员
夫人:余慎,山东人,第四野战军子弟学校第三任校长
女儿:肖苏娅、肖迎宪
人物评价
1978年12月19日,中国共产党总参委员会作出了《关于为肖向荣同志平反昭雪的决定》。1980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张爱萍等六位同志署名的文章《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肖向荣》,文章真实而生动地追述了肖向荣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奋斗了整整半个世纪的光辉事迹。文章指出:肖向荣少年就矢志革命,暮年忠于初衷,革命到底。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他对党忠贞不渝,坚持正确的立场、艰苦奋斗、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以及光明磊落、不畏权势、至死不屈的高尚情操,铸成了一个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的光辉形象。
人物故居
肖向荣故居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为三堂四横一围屋。2016年至2018年,石扇镇先后投入145万元对肖向荣故居及一些纪念设施进行修缮、建设。为更好地研究肖向荣生平事迹和传承红色基因,石扇镇党委政府在梅北中学设立了肖向荣生平事迹展室,展室展出了肖向荣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笔记、书籍等。2015年03年26日,肖向荣故居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6 11:54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