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化,男,原名李权福、李树华,广东
梅县程江镇大塘村人,李树化是我国第一代钢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中国新音乐的发端者,国立艺术院(今
中国美术学院)音乐系首任系主任、教授,是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和重要推动者,代表作品有《劳动舞曲》(1932年)、《钱塘江幻想曲》(1934年)、《湖上春梦》、《紧张之夜》等。
人物履历
1901年出生于泰国北柳,10岁时回到故乡梅县上小学,后在梅州中学读书。
1919年他与林风眠、林文铮等一起赴法国勤工俭学,改名李树化,就读于里昂音乐学院。
1926年应林风眠邀请回国,任(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教授,后又随林风眠到杭州出任国立艺术院教授兼音乐研究会主任。
1940年任福建音专教务主任。
1941年任上海艺专钢琴教授。
1945年任浙江大学校本部音乐及法文专任副教授。
1950年任浙江大学外国文学副教授。
1956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后离开中国到法国定居,1991年在法国逝世。
人物生平
1902年7月23日,李树化出生于泰国北柳,家名李权福,笔名素人、树人、树,梅县区程江镇大塘村人。10岁左右与兄长李金福作为侨生被送回老家读书,改名为李树华。1914年入读梅州中学,与林风眠同学。
1919年7月,同是梅州中学毕业的林文铮先到上海学习英文,从正在留法俭学会补习德语(准备留德)的同乡校友熊君锐那里获悉留法俭学的消息。林文铮立即函告林风眠来沪,以便同去法国勤工俭学。林风眠又邀请李树化同行。
1919年12月25日,李树化瞒着家人,与林风眠、林文铮以及徐特立、李立三、李富春、蔡和森、蔡畅、向警予等人一起从上海搭乘法国邮轮傲德雷纳蓬号赴法勤工俭学。
1921年9月,里昂中法大学成立时,李树化通过入学考试成为首批127位注册生之一,并进入到国立里昂大学音乐高等专门学校学习。
1924年,李树化与林风眠、林文铮、刘既飘等人共同组织发起成立霍普斯会。该组织先在巴黎主办中国古代和现代艺术展会,之后又参加了巴黎国际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博览会。
1926年1月,受林风眠之邀,李树化先是被聘为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驻欧通信员。毕业后,李树化在里昂拉比钢琴公司做调律师,并与法国女子珍妮·亚力山德林(后称珍妮)结婚。
当时旅居泰国的父亲写信叫其改学医学,只是父亲突然离世,本该寄出学医的学费中断,李树化因此放弃学医计划,并在1926年12月回国。
1927年,又担任北京国立艺专的音乐教授。
1927年9月聘为京师公立师范学校艺术教席,教授钢琴,学生有老志诚等。
1928年再随林风眠到杭州国立艺术院担任教授兼音乐研究会主任,并任秘书。
1936年,李树化在《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亦名《中国现代艺术史》)中撰写了音乐部分。该文对早期音乐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
1937年,杭州沦陷后,李树化带着妻女与林风眠带领杭州艺专的师生向内地迁移,此时发小林风眠毅然放弃大量的巨幅油画,选择把两架钢琴带到船上,待局势稳定后,才搬回陆地继续给学生上课。
1938年任学校专职教授、招生委员会委员、导师等职,同年6月携妻女与被逼辞职的林风眠一同返回上海。
1940年应蔡继琨之邀参与创建省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为首任教务主任。
1941年先后聘为上海震旦附中女生部音乐教员,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钢琴、作曲教授。
1945年聘任为浙江大学校本部音乐及法语专职副教授。
1947年先后任侨务委员会侨民教育函授学校特约教授、浙江大学外国文学副教授。
1956年4月,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离开中国后,李树化一家乘船到香港。
1956年6月18日,李树化之妻珍妮和女儿李丹妮搭乘由法国政府免费安排的轮船“越南号”回法国,而李树化因护照问题,转道泰国北柳见家人,六年后(即1962年)才从泰国前往法国定居,直至1991年6月16日逝世。
纵观李树化的一生,可分六个阶段:泰国阶段(1901-1911),梅州阶段(1911-1919年),法国阶段(1920-1926年),北京、杭州阶段(1927- 1937年),福建、上海、浙江阶段(1940-1956年),泰国、法国阶段(1956-1991年)。
个人作品
李树化一生著作丰富,目前至少发现其著作10本(包括部分手稿)、音乐理论66篇、歌曲27首、室内乐3首、钢琴作品17首。
主要钢琴音乐作品有:《如此温柔》(1930)、《劳动舞曲》(1932)、《钱塘江幻想曲》(1934)、《湖上春梦》、《紧张之夜》等。作品集有《李树化集》。
主要贡献
李树化是中国第一代钢琴家和作曲家,中国钢琴音乐的拓荒者,也是林风眠一生的好友。作为
中国美术学院史上著名的梅州“三剑客”,林风眠、林文铮、李金发为中国艺术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一个拓荒者,从1927年至1937年的“黄金十年”里,李树化曾经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音乐理论方面。1936年版的《近代艺术中国发展史》,李树化撰写了其中的《音乐》篇,该篇分绪论、关于固有音乐的构成要素、一向留存着的音乐、固有的乐器和音乐技巧、现代中国音乐的倾向和发端、新音乐事业的进展过程、中国现代音乐作者及作品、作歌及译歌、演奏会教育机关乐器店共九章进行介绍,并附录了《中国现代音乐著作物一览》。而1927年李树化为纪念父亲而写的《钢琴基本演奏法》,1933年自印,1941年再版。“再版序”写道:近十年来,学钢琴的人确实多起来了,但比较专业比较系统的关于钢琴弹奏法一类的中文读物却绝少……这本书是我自法国留学时写的,于1933年印出作国立艺专音乐系学生的参考书……
除此之外,李树化的音乐理论还有《怎样研究音乐》《音乐实用说》《世界音乐院的调查》《法兰西新音乐的领导-霍列》《文艺复兴时代的音乐》《意大利现代音乐》等多篇文章或译文。
音乐创作方面,杭州国立艺术院第一首校歌由林文铮作词,作曲者就是李树化。亦有不少艺术歌曲、钢琴曲,如艺术歌曲有《催眠歌》(1929)、《悲秋》(1931)等。钢琴曲有《海夜》(1927)、《艺术运动》(1929)、《胜利进行曲》(1929)、《如此温柔》(1930)、《柳枝与竹枝(唐贺知章·顾况)》(1935)、《西湖荡漾(船歌)》(口琴1940)、《金陵怀古》(1947)等等。
音乐教育方面,李树化先后在南北两艺专从事音乐教育,培养了一批学生。如在京师公立师范学校任艺术教师教授钢琴时,老志诚就是他当年的学生。国立艺术院的学生则有张权、洪士銈、费曼尔等一批学生,而且学校的“音乐研究会”,导师就是李树化,专门吸收除音乐专业外的各系学生参加。李树化常常把所教的学生召集在一起,举办小型钢琴演奏会,相互切磋技艺,待学生演奏完之后,他会做一番点评,指出优缺点,使学生们受到启发而进步。
亲属成员
兄长:李金福
妻子:珍妮·亚力山德林(后称珍妮)
孙媳妇:欧阳鹭英
侄子:李石粦
李树化,早年留学法国里昂,并邂逅了一位美丽的法国姑娘。李尘生是他们唯一的孩子。林风眠、李树化分别娶了法国的妻子,而李树化的女儿李尘生(李丹妮)更是成了林风眠的义女。
人物纪念
2018年9月12日,“一段鲜活的杭州音乐历史--李树化钢琴作品讲学音乐会”在
浙江音乐学院举行。音乐会上,艺术家现场演奏了我国第一代钢琴家和作曲家李树化创作于1928-1937年间的10余首钢琴作品。
2018年11月15日,李树化钢琴作品讲学音乐会在厦门大学举行,这是李树化的音乐作品在厦门的首演。音乐会共演绎了李树化的17首曲目,都写于1928年至1937年之间。其中16首钢琴曲,1首协奏曲。而包括《钱塘江幻想曲》《紧张之夜》《劳动舞曲》在内的12首钢琴曲的曲谱是2017年才从法国远渡重洋回国,此前仅在天津和杭州公开演奏过。
2020年3月,梅州地方文化爱好者林勇军撰写的《隐身在“梅州三剑客”背后的李树化》,讲述李树化的生平考略,探究其对中国新音乐的贡献,展现李树化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
2020年11月20日至21日,“感悟客都·人文之旅”——纪念梅州籍音乐家李树化学术研讨会系列活动举行。活动包括李树化钢琴声乐作品音乐会、纪念李树化学术研讨会和学术论坛、“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李树化”主题讲座等。活动期间,主办方还组织与会人员参观了梅州籍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先驱“二林三李”(
林风眠、
林文铮、
李金发、
李超士、李树化)图片展和李树化故居。
人物评价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史学家
梁茂春说:李树化是我国第一代钢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是中国新音乐的发端者、现代艺术运动的倡导者和重要推动者,也是我国高等学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先驱。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梁茂春评价李树化:“李树化是中国钢琴曲创作的耕耘者、早期中国钢琴教育的播种者、中国钢琴声乐的拓展者,如果说1915年赵元任创作的中国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是钢琴音乐史的‘婴儿期’,1934年贺绿汀《牧童短笛》的诞生则是进入‘成熟期’的标志。而李树化的巅峰便是在承前启后的历史阶段,对中国音乐的推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静蔚认为:李树化一心一意地为中国新音乐的成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林风眠给李树化全家画过速写,在给李树化的画像题词中写道:“李树化沉默寡言,对学生和蔼可亲,对花草不感兴趣,也不喜欢旅游,非常喜欢肖邦的作品,作曲时喜欢强拍子开头,十年来为音乐教学,为音乐欣赏服务贡献极大。”
青年演奏家陈哲汇评价李树化:“(李树化创作的歌曲)钢琴织体的特征、音乐结构、和声进行和复调技法,基本都源于法国音乐的风格。时而出现的五声音音阶旋律,以及对自然界音响的模仿,表现出了中国音乐的特点。”
中国《晨报》刊登的《音乐家李树化留欧专攻音乐八年》一文中提到:“有树化者,粤人,富于音乐天才”。足以说明李树化在当时的地位。
人物故居
李树化故居位于梅县区
程江镇大塘村,名为棣萼楼,属于客家传统民居。这是一座合杠楼,因楼层走廊可巡回相通,所以又称为走马楼。棣萼楼坐南朝北、纵向对称,既有徽派建筑形制的风格,又继承了中原式建筑固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