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泥塑
梅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泥塑,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梅县区客家泥塑据文献记载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客家泥塑的创作一般要经过五个步骤:构思画图稿、选料练泥、塑形、着色以及烧制和修整。其中,构思是最难的部分。
据《乾隆嘉应州志》记载:“嘉应州(今梅州市梅县区),古程乡,北宋开宝四年改称梅州,清雍正十一年嘉应始为州,统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亦含程乡本身,直隶广东。”“《宋史》:绍兴县十六年(公元1146年)梅州孔子庙生芝。”“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知州刘焕增修学宫新十哲像,编续从祀诸贤,加建齐舍职事位。”在梅州市梅县区城乡中的各式客家传统民居、宗祠、私塾、家庙、寺院等建筑中,保存着大量的灰塑彩绘、彩塑书卷、木雕屏风、槛墙壁画等室内装饰,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客家民间匠人留下的作品,不但彰显着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更是千百年来客家民间艺术中的瑰宝。
梅州市非遗项目“客家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刘沅声赣州市崇义县政府之邀,携带“刘沅声客家泥塑”系列作品共计45组件赴上堡梯田景区举办个展。这次展出的客家泥塑作品,与展地的地域特色十分应景,无论是讲述客家历史渊源的《客家大迁徙》,还是表现乡土农耕生活和传统风情的《客家大喜》等作品,以及表现崇文重教传统的《客家家教》系列作品,都体现了两地客家文化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展览让观众近距离认识客家泥塑,领略泥塑文化的神奇奥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8 16:39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