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Guangzhou University),简称广大(GU),位于
广东省广州市,是
广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是国家“
111计划”建设高校、广东省和广州市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历史沿革
广大初期
1927年3月3日,广东台山籍爱国教育家、经济学家
陈炳权联合
金曾澄、王志远等人于广州市创办私立广州大学。定校训为“博学笃行”。私立广州大学成立初期,设文学院、法学院和预科,不设校长,采用委员制。1928年私立广州大学接收广州女子中学为附属中学。次年,校方斥资购买广州
东横街12号旧警署,作为大学本部法学院校舍,文学院和附属中学在
文德路19号万川楼。1930年8月校方购买东横街旧警署改建为法学院,并增设理学院。随后,大学部改设校长制,由
陈炳权任校长。1931年学校新建图书馆,设立理学院。1934年学校改建物理仪器室及实验室,扩建体育场,学生人数增至一千二百多人。
1938年
抗日战争开始,随着战火蔓延广州沦陷,私立广州大学校产在战火中损毁殆尽。学校七度迁徙,先后迁往
开平、
中山、
香港、
韶关、
罗定、
连平、
兴宁等地,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学生人数达五千多人。
1941年,师生捐献建国储金多达50余万元,教育部以广大捐献爱国储金成绩特优,列为全国大学之冠,4次电令嘉奖。1943年,全校师生为支援前线,踊跃捐款,购机一架,命名为“广州大学号”,由教育部呈奉国民政府,受到国民政府特别嘉奖;
蒋介石特为广大题词:“化溥岭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胜利结束。私立广州大学复员广州,在东横街原址复课。根据《广州大学校刊》有关统计资料记载,1949年上半年全校以大学部为主,设立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商学院、经济研究所及附设会计专修科和计政训练班,附属中学和小学。同年经国民政府批准,开始招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在香港,澳门、台山均设立“广大中学”。又推行生产教育,将沙河白云山麓六十多亩校地辟为农场。总计当时教职员工有八百多人,学生共有一万四千多人。
1951年初,私立广州大学与市内的
国民大学、文化大学、珠海大学、
岭南大学、广州法学院、南方商业专科学校合并改组为
华南联合大学,但一年后该校撤销。
广州大学是民国时期私立高校中的佼佼者,毕业生达1万余人,培养出黄振华、陈天枢、
方创杰、
陈残云、
麦英豪、
黄安仁、张慈昌等大批人才。
五院阶段
1953年9月,广州市教师业余进修学院成立。1958年更名为广州市教师进修学院。1968年“文革”浩劫中,更名为广州市人民教育学院,沦为培训班。1978年,恢复广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名称。1983年4月,定名为
广州教育学院,为师范性质的成人高校,承担在职中学教师及行政人员继续教育任务。2000年并入广州大学。
1958年8月,
广州师范学院成立,设立中国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5个本科专业。同年9月,《广州师院学报》创刊。1961年8月,该校并入
广东师范学院。1964年9月,广东师院停办。1978年12月,广州师范学院复办,设政治、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体育、教育、外语等师范本科专业。1983年,设立社会心理学硕士点,次年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5名。1990年代,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景中、
蒲富恪及
裴定一、
张人杰等一批人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速进展。2000年,并入广州大学。
1983年4月广州大学复办。初名广州职业大学。1984年4月13日恢复广州大学旧名,由时任广州市市长叶选平兼校长。1992年,香港裕达隆有限公司张松先生、黄彩霞女士向广大捐款3800万港元,建成裕达隆大厦,作为办公、教学综合楼。1993年1月,广州市教委发文,同意广大与原私立广州大学关系衔接。1996年11月2日,隆重举行“广州大学与原私立广州大学衔接大会”。2000年,与新广州大学合并。
1985年6月,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成立,与广州教育学院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培养与培训一体化办学。同年9月,广州市政府将龙洞宾馆移交学校使用。1994年开始招收中文、数学、英语等本科专业。2000年,并入广州大学。
1991年6月,
华南建设学院(西院)成立,隶属于广州市建设委员会。在广州市副市长兼院长戴治国和市建委的推介下,1994年,与澳门明航地产投资公司合作,利用外资,从美国进口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地震模拟振动台”(价值230万美元),建立了工程抗震研究中心,
周福霖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科研团队成果“中国汕头多层房屋隔震技术”,获得建设部1996年科技进步一等奖,被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评为“中华之最”(1949-1993)。2000年,学校并入广州大学。
合并发展
2000年4月24日,教育部同意
广州师范学院、广州大学、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广州教育学院、
华南建设学院(西院)等五所广州市属高校及教育资源,合并组建新的广州大学;7月11日,举行新广州大学组建成立大会;新广大取原广州大学和广州师范学院之校训,定新校训为“博学笃行、与时俱进”。
2004年9月,广州大学首批进驻大学城校区,次年整体搬迁大学城。学校将广园、起义路、麓湖、龙洞等4个校区归还市政府,保留桂花岗校区。
2005年,
广州艺术学校、
广州芭蕾舞团、
广州歌舞团成建制划归广州大学。
2006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广州大学被批准增列为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定校风为“生生日新、德业并举”,学风为“专通相融、崇实崇真”。
2017年,广州大学入选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次年,入选广东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2020年,广州大学成立黄埔研究院,打造“信息+智能”创新枢纽落户中新广州知识城科教创新园区,分两期建设;二期正式启用并正常运行后,广州大学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学习研究人员达到5000人;10月29日,成为
广东省高校港澳台侨学生管理研究联盟理事单位。
2021年4月,“土木工程新型复合材料与复合结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成功入选“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8月18日,入选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校);9月,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单位名单。
2022年4月13日,
广州大学文学地理学研究院揭牌。
2023年2月,获批人工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111基地”;5月17日,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州大学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文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大湾区文艺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中国文艺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广州大学举行;10月13日,发起成立广东省乡村振兴智库联合会;10月23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州大学签约共建“广州大学海洋科学学院”;10月24日晚,广州大学发布消息,该校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签约,启动共建“广州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以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起步,加快培养一批海洋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10月28日,广州大学荔湾研究院(荔湾研究生院)成立仪式在广州文化公园举行;11月23日,2023年两院院士、两院外籍院士增选名单揭晓,广州大学
邢锋教授、
郝洪教授分别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专职院士数量增至6名。
2024年5月31日,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大学双方共建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联合研究基地”揭牌成立。同年,学校入选“
101计划”经济学工作组。12月,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与广州大学签约共建“东西部协作研究中心”。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7月,广州大学设有26个专业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十一大学科门类。2023年本科招生专业76个,其中理工类专业42个、人文社科类专业26个、艺术类专业8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重点建设智能制造工程、移动数据科学与工程、生命科学与健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工程、华南地理和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等5个理工科和岭南文化与艺术、现代金融与现代服务产业等2个人文社科学科平台(简称“5+2”学科平台)。
学校有14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4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已形成6个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18个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构成的重点建设学科体系。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数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地学、农业科学等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个学科上榜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其中土木工程和化学工程进入世界排名前百强;27个学科上榜软科2023“中国最好学科”,其中2个位列全国前12%、7个位列全国前20%。
2017年12月28日,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广州大学参评学科得分与排名位次如下: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在岗教职工332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650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094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中被聘为副高以上专业职务者1335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668人。现有全职两院院士6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117人、省部级人才项目入选者94人次、广州市高层次人才311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有2个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截至2024年7月,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共计52个,占2023年本科招生专业数近70%。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7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9门、省级系列精品课程73门,与世界高水平大学课程互联和学分互认课程200门。“减震防灾教师团队”和“数学教育教师团队”入围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40个国家级本科专业建设点、52个广东省本科专业建设点(含国家级),国家级、省级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覆盖率达100%。拥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现代化产业学院、1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
截至2024年7月,广州大学获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广大“金课”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三创营”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学校入选为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国家创新创业竞赛成绩位居广东高校乃至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7月,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依托广州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
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国际影响力,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
“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拓展国际/港澳台交流与合作。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占留学生总数的92%,攻读硕博生学位留学生占在校留学生总数的57%。学校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举办的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获教育部批准设立,并于2022年9月正式开学。
截至2024年7月,全校在读港澳台生共493人,其中香港籍学生413人,澳门籍学生44人,台湾学生36人。1996年,学校与台湾屏东师范学院建立了两岸首个公立高校间的姐妹校关系。2000年,学校与“香港普通话天地”机构合作,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普通话学习推行计划;与
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
香港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澳门大学、
澳门理工大学等高校进行学术互访、参加学术会议及开展课题研究、教师培训等,每年约有300名来自香港的青年学生到广东大学开展交流活动。2015年始,与台湾相关高校轮流举行两岸农村治理研讨会。广州大学已与台湾云林科技大学、高雄师范大学、世新大学、义守大学、大叶大学等近20所台湾高校建立了姐妹校关系。
截至2024年7月,广州大学发起成立
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联盟成员大学23所,分布于全球18个国家的21个主要城市;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相继成立了中意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广州大学-
林雪平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广州大学-
基尔大学基因干扰与应用联合研究中心、中澳韧性材料与结构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平台16个;获批“土木工程新型复合材料与复合结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人工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个;土木工程、天文信息技术等2个专业分别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资助项目”。分别与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华盛顿大学、
海德堡大学、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昆士兰大学、
帕多瓦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合作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境外学习计划”和联合培养等项目80多个。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7月,学校重点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智慧运维创新枢纽”“网络空间信息+智能应用技术创新枢纽”等2个创新枢纽,新材料新装备新制造交叉创新等5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设立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荔湾研究院/研究生院。现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含培育基地)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83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5月,广州大学自2016年以来,共申请国际、国内专利6672项,授权专利3526项,连续荣获广州市专利大户荣誉称号。科研论文质量稳步提升,发表在《
Science》《
Nature》等期刊上的论文数不断增加。学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251项。获批广东省大学科技园,不断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内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双创”科技成果在大湾区转化。减振抗震、声像灯光、网络安全和水环境技术等一批创新成果在广州塔、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和冬奥会、亚运会等重大活动中得到充分应用。咨政建言作用日益凸显,一批研究报告得到采纳应用。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自2019年来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和社科奖励131余项。2021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分别位列全国高校30位和80位左右;连续获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与课题共48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7月,
广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338.4499万册,报刊2326种,网络数据库82个(以总库计算),其中中文数据库38个,外文数据库44个。
SCI、
EI、
PQDT、
Elsevier、
Springer、
Wiley、
EBSCO、
SAGE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及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等知名中外文综合类数据库均已收录。
截至2023年底,档案馆馆藏档案12.84万卷,共5个全宗,分为党群、教学、科研、产品、基建、设备、外事、出版、财会、声像、人物、校史以及实物等共15个门类,主要为1953年后形成的各类档案。此外,还保存有在校学生档案3.3万余卷,有343件私立广州大学时期的实物资料。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广州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2002年,国际刊号为ISSN 1671-394X,国内刊号为CN 44-1545/C。期刊先后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教育部名栏建设期,被评为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第六届“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第四届“全国地方高校名刊”、第五届广东省优秀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广州市教育局主管、广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由原4所地方高校学报整合而成,于2001年获得新刊号, 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主要刊登生物信息技术处理、程序分析、网络空间安全、图论与系统优化、神经网络、硬件自动化、新型计算机、量子通讯与量子计算、光计算等专业学术论文,少量刊登其他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高新技术方面的学术论文。期刊被以下国际权威检索文献数据库收录:MR、CA、CSA、AJ、ZBI、UIPD及ZR。于2004年被教育部科技司授予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2008年被教育部科技司授予第二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2009年荣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2015年荣获第五届广东省特色科技期刊荣誉称号,2017年荣获第六届广东省特色科技期刊荣誉称号;2021年荣获广东省科技期刊优秀编校质量奖。
《电镀与涂饰》
《
电镀与涂饰》期刊创办于1982年,由广州大学主办,是中国表面工程领域知名的技术期刊之一。该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权威学术期刊、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收录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精品期刊,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超星图书馆、CA、CSA、Pж、METADEX、SFA、INSPEC、EBSCO等国内外各大数据库收录,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奖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规范优秀奖。 期刊主要报道金属与非金属覆盖层、表界面相关技术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电沉积、电镀、化学镀、塑料电镀、电子电镀、真空镀、离子镀、热喷涂、磁控溅射、现代涂装、磷化、电泳、氧化着色、转化膜、介质膜、腐蚀防护、环保、三废治理、清洁生产等各细分领域。
《文化研究》
《
文化研究》是国内文化研究领域唯一的专门刊物,文化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刊物发表国内外各种文化研究门类的高水平理论文章与研究案例,介绍海内外有关文化研究的新理论、新经验,促进学术交流。连续入选南京大学中文社科文献索引CSSCI来源集刊,并于2014、2015和2016年连续三次获得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学术集刊奖(优秀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刊物每辑分别设置三到四组不等的研究专题,并常设“其他专题”发表相关研究成果。
《乐府学》
《
乐府学》创刊于2006年,是国家一级学会乐府学学会会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由广州大学人文学学院主办,吴相洲教授主编。《乐府学》是乐府学研究的专门性期刊,设有“礼乐考察”“文献考辨”“音乐研究”“文学研究”“名篇探讨”“域外乐府”等栏目,是乐府学重要学术阵地,在海内外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
《中国不动产法研究》
《
中国不动产法研究》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7-2018来源集刊,主要针对不动产法律理论和实务等所涉各项领域进行专题研究,由法律出版社印刷出版,每年两卷。期刊为中国房地产法律实务研究论坛纸质版定期刊物,每卷设有论坛聚焦、理论探索、实务聚焦、域外采风等栏目。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学校校徽包括徽志、徽章。学校徽志是由“GU”与“羊”字以及英文Guangzhou University组合而成的图案。“GU”为Guangzhou University的缩写;“羊”代表广州。“GU”与“羊”字组合,构成火炬与红棉花开的形状。校徽的设计像一把火炬,象征着广大师生的激情和活力。
精神文化
博学笃行,与时俱进。
2000年7月新广州大学组建成立后,校党委经过充分征求意见,决定分别吸取原广州大学和广州师范学院的校训表述精华,将校训定为“博学笃行、与时俱进”。
“博学笃行”一语源自合并组建前的原广州大学校训,原广大校训又继承自民国时期创办的私立广州大学校训,私立广州大学的校训是从原国立广东大学(后更名为中山大学)校训演变而来。“博学笃行”原文出自儒家经典《中庸》,原文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人要按照自然界“诚”的本性,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修养过程,将自己变成君子,做事不偏不倚、恰当适中。
“与时俱进”,出自知名教育家、原广州师范学院院长
陈一百先生。1983年,陈先生为广州师院1983届毕业生题词:“创新局,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勤厥职,以身作则,教书育人;永不渝,许身孺子,赤胆丹心。”“与时俱进”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汉代史学家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称赞道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与时俱进”概念蕴含了事物随时代变化而相应进步的深刻哲理;1998年广州师范学院成立40周年校庆时,将“与时俱进”正式列为校训词。
生生日新、德业并举
专通相融、崇实崇真
学校校旗为中间印有“广州大学”字样、左上方印有学校徽志、比例为 192:128 的白色长方形旗帜。
社团文化
截至2021年6月,广州大学有97个学生社团,由广州大学团委学生社团管理中心统管。在社管的组织引导下,全校各学生社团不断发展,各项学生社团活动顺利开展,社管每学年举办学生社团统一招新(百团大战)、学生社团文化月、星级学生社团评选等集中展示各学生社团风貌的品牌活动。
广州大学学生艺术团,是隶属校团委的校级学生组织,主要负责广州大学校级晚会及重大活动的表演和现场执行,是广州大学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品质的重要载体。广州大学学生艺术团由行政部门与表演团队两大块组成。行政部门分为:办公室、节目部、舞美部、宣传部、公关部;表演团队分为:管弦乐团、合唱团、舞蹈团、话剧团、啦啦队、龙狮队、语言艺术队、民族室内乐团。
校区情况
广州大学有大学城、桂花岗、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一校三园”。
大学城校区
大学城校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分为生活区与教学区。生活区划分为四个宿舍区域,分别是“梅苑”“兰苑”“竹苑”“菊苑”,总共有20多栋七层宿舍楼,有梅、兰、竹、菊四大食堂。
桂花岗校区
桂花岗校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桂花岗东1号。截至2024年1月,总用地面积10191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1805平方米。校区分南区、东区(即后山)及北区三个部分。校区建有功能齐全的教学楼、实验楼、学术交流中心、图书馆、学生公寓和各种运动场地。有经济与统计学院、法学院(律师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黄埔校区(研究生院)
黄埔校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科教创新区知明路72号。2020年4月9日,广州大学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正式成立。研究院是广州大学和广州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实施校—区合作共建融合共享机制,以“网络空间信息+智能应用技术”创新枢纽为核心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
建设规划
2024年10月,《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BB0101规划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经第四届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地区规划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其中透露,为支撑广州大学建成高水平大学,将新建学生宿舍、体育综合楼、幼儿园(幼儿师范教育实训基地)、体育馆改建等工程,项目实施后新增加校舍面积14.71万平方米。其中,新建学生宿舍10栋,新增床位9088个。
本次规划调整了广州大学公益性用地使用强度,新增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新建学生宿舍、体育综合楼、幼儿园(幼儿师范教育实训基地)、体育馆改建等5项,总计容建筑面积增加147158平方米。
本次规划提出,新建10栋学生宿舍,高度在24米到48米之间,总建筑面积127264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109943平方米,新增床位9088个。考虑校园环境的整体性,规划提出,沿南沙港快速布局学生宿舍。现状已建宿舍目前受到南沙港快速路噪音影响,通过新建临南沙港快速一排宿舍形成屏障作用,降低南沙港快速对已建宿舍及活动场地的噪音影响。同时,新建宿舍通过规划设计与建筑技术手段降低噪声,使室内声环境满足规范要求。将利用在建筑立面增加绿化、植被,从物理和心理两方面建设阻隔噪声屏障;建筑布局通过走廊交流空间与卫生间实墙的多层降噪,将室内空间噪音有效控制,确保居住的舒适性。
规划提出,新建一栋体育综合楼工程,与东侧新建宿舍一体化设计,地面三层建筑,计容建筑面积3.16万平方米。将不同功能在垂直方向上叠加层为游泳池、篮球场、健身房等;二层为社团;三层为羽毛球场、排球场、乒乓球等;屋顶为足球场400米跑道。同时对现状校区体育馆的室内运动场及配套功能、外立面以及钢结构屋面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建筑面积9206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432平方米。
幼儿园(幼儿师范教育实训基地)工程,总建筑面积5508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5208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1栋幼儿园(幼儿师范教育实训基地)、配套附属用房和设施等。为学前教育专业提供专业实习场所和满足在校教职工子女学前教育的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交流体验空间改建工程,改建面积5507平方米,其中新增连廊建筑面积1123平方米(不计容)。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广州大学图书馆作为广州大学城五大标志性建筑之一,截至2017年它是全国最大的校园单体图书馆,其与广州大学校训塔、中心湖交相辉映,风景怡人。同学们给这道风景起名为“一塔湖图”,因为这风景真是美得“一塌糊涂”:图书馆、校训塔倒映于碧波荡漾的湖面,湖畔摇曳着金柳,博雅桥和德馨亭中的朗朗书声,书香湖影,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学校排名
广州大学在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主榜第98位,自2020年以来一直稳居国内百强;在2023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世界大学第463位、中国内地高校第78位;在US.News2023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世界大学第551位;在2024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世界大学第801-1000位。
学院荣誉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