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规划
梅州市政府文件
《梅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规划》是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于2021年12月1日颁发的文件。
印发信息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梅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和中央、省属驻梅各单位:
《梅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交通运输局反映。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1日
全文
梅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规划(2021年12月)
目 录
  前 言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二)主要问题
  二、发展形势
  (一)支撑双循环新发展,要求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二)响应交通强国战略,要求梅州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三)区域发展新态势,要求梅州打造衔接更高效的综合运输通道
  (四)“区港”新平台“老区”新发展,要求梅州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五)新基建引领发展新趋势,要求推动行业创新发展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规划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总体规划布局
  (一)轨道交通网络布局
  (二)市域公路网布局
  五、主要任务
  (一)建设出省出市、融湾融区、通江达海大通道
  (二)构建外联内畅大交通网络
  (三)打造山区特色交通网络
  (四)加强综合枢纽建设
  (五)建设高效物流货运体系
  (六)建设优质客运出行体系
  (七)构建可持续发展交通支撑体系
  (八)构建现代行业治理体系
  六、重大工程
  (一)投资匡算
  (二)用地情况
  七、保障措施
  (一)完善协调机制
  (二)强化资金保障
  (三)强化用地保障
  (四)重视与“三区三线”协调
  附图1 梅州市综合交通规划布局图.pdf
  附图2 梅州市“十四五”铁路规划布局图.pdf
  附图3 梅州市“十四五”高速公路规划布局图.pdf
  附图4 梅州市“1122”交通圈规划示意图.pdf
  附图5 梅州市域公路网规划布局图.pdf
  附图6 梅州市国道现状图.pdf
  附图7 梅州市“十四五”国道规划图.pdf
  附图8 梅州市省道现状图.pdf
  附图9 梅州市“十四五”省道规划图.pdf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重要开局期;也是梅州市奋力开创苏区振兴发展新局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起步期。同时,“十四五”时期是国家推进交通强国建设、我省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梅州市构建融湾出省出海大交通格局的黄金时期。交通运输是梅州市夯实粤闽赣地区交通门户枢纽、建设生态发展区先行示范市的重要基础、先导和支撑。
根据梅州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梅州市交通运输局负责编制《梅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规划》,规划涵盖梅州市域公水铁空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规划期为2021至2025年。规划是《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 《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在梅州市综合交通运输领域的细化和落实。规划立足于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广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规划》等上位规划,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梅州市构建综合运输通道和立体交通网络、提高货运物流和客运出行服务水平、提升行业可持续发展和治理能力方面的主要任务,是今后五年安排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指导交通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在梅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交通运输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市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以改善区位、服务民生、促进发展为落脚点,全力推进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能力,较好地完成“十三五”时期的各项目标,初步形成了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航道为干线,农村公路为补充,机场、铁路站场为枢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较快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和保障。
  “十三五”时期完成交通投资661亿元,较“十二五”时期的317亿元翻了一番多,创历史新高。2020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0766公里,全省排名第二,较“十二五”增长3061公里,公路密度130.9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19.4%;全市铁路通车总里程约318公里,较“十二五”增长约72公里。实现建制村通客车比例100%。“十三五”完成情况见专栏1。
图1 广东省各市公路里程和密度概况
  1.迈入高铁时代,现代化综合交通初步成型。
  高铁建设实现“零”突破。“十三五”时期,全市铁路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完成铁路投资99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大幅增长。至2020年底,全市铁路通车总里程318公里,其中高速铁路71.8公里。梅汕高铁建成通车,标志着梅州迈入高铁时代,梅州可通过梅汕高铁便捷前往广州、深圳等大湾区核心城市。梅州至龙川高铁开工建设,将进一步拉近梅州与广州、深圳的时空距离。瑞金至梅州铁路、梅州至龙岩高铁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大埔至潮州港疏港铁路、蕉岭货运铁路专用线项目已列入省级规划。
  高速公路外畅内联网络日益成型。“十三五”时期高速公路完成投资约240亿元,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26公里,至2020年底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712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全省排名第五,粤北地区与河源市基本持平排名第三。建成兴(宁)汕(尾)高速公路兴宁至五华段(含畲江支线)、梅州至平远高速公路、梅州东环高速公路、兴(宁)汕(尾)高速公路五华至陆河段、大埔至潮州港高速公路(含大埔至漳州支线),高速公路出市出省出海大通道进一步畅通。长深高速葵岗互通正式通车,实现了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的快速衔接。动工建设大丰华高速丰顺至五华段,成功谋划将大丰华高速大埔至丰顺段、梅州至潮州、平远至武平、平蕉大高速、梅县到永定高速公路纳入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
图2 广东省各市高速公路里程和密度概况
  普通国省道网络结构不断优化。“十三五”时期,全市累计投入约123亿元,完成普通国省道新改建和路面改造里程约1000公里,完成国、省道规划调整,全市国省道总里程由1591公里增加至3084公里。全市普通国道二级以上公路的比重达到88.6%,普通省道二级以上公路的比重达到49.9%,干线公路服务能力较大提升。完善国省干线服务功能,先后建设国省干线服务设施39个,促进地方旅游和社会经济发展。顺利通过“十三五”迎国评验收。梅州市公路网密度在粤北地区排名第一,国省道二级以上比重处于中上水平,省道三级以上公路占比83.25%排名第二,具体指标详见表2。
  “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时期,顺应涉农资金改革,转变传统管理模式,共争取部、省补助约40亿元用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累计完成通自然村道路硬底化2416公里、通乡镇和建制村“畅返不畅”路段整治1996公里、窄路基路面加宽改造900公里,通旅游景区、产业园区公路118公里,生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9241公里,危桥改造86座。100人以上自然村基本实现通硬化路。实现砂土路清零目标,路面铺装率达85%以上。全市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梅县区、兴宁市、蕉岭县、五华县、梅江区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是全省示范县最多的地市。
  机场建设取得新进展。梅州梅县机场迁建工程选址报告进行了评审。五华通用机场项目已开展军民航报批工作,其中场址审核取得批复。
  2.优化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客货运输平稳发展,有力保障“十三五”时间各年春运、重大节假日,以及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的运输任务。2020年梅州市公路水路客运量863.3万人、旅客周转量121742.9万人公里,其中公路客运量及旅客周转量分别为861万人、121730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及货运周转量分别为9304万吨、891850万吨公里。民航运输快速发展,梅州梅县机场航线网络布局不断优化,服务品质不断提高,2019年梅州梅县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创历史新高达到67.3万人次,2016年到2019年旅客吞吐量年均实现30%以上的增长,2020年受疫情影响,旅客吞吐量有所下滑,为42.47万人次。2020年梅州梅县机场开通运营航线12条,通达全国18个热点城市和地区。根据2019年全国民航机场吞吐量统计情况,梅州梅县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名第125位,货邮吞吐量排名第135位。
城乡客运发展成绩突出。大力实施公交惠民政策,出台特定群体免费乘坐公交政策。加大公交投入力度,全市公交车数量达到2038辆,其中梅州城区公交车数量达到1406辆,万人公交车拥有量达到20标台,粤东西北地区排名前列。优化公交网络,梅州城区调整优化了7条公交线路,运营线路里程达3100多公里,覆盖梅江区、梅县区全域,服务人群超过90万,两区可通车的村镇实现100%公交一体化。公交出行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25.6%,居粤东西北地市第二名;公交出行满意度达到7.31,居粤东西北地市第一名。各县市区均建立了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全市2044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硬化路及通客运班车的目标。开通高铁接驳公交及西站至各县接驳班车,基本实现无缝衔接。
货运物流加快升级。制定并印发《梅州市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严厉打击货运车辆超限超载、货运源头企业放行超限超载车辆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并联合潮州开展了跨区域、联合市交警开展了跨部门等联合整治行动,加强了高速公路非现场执法精准打击行动,有效推进整治了违法超限超载车辆。推进县镇村三级物流节点体系建设,与当地商务、邮政、农业农村等部门沟通协调,制订交通共享共用邮政网点、物流园区、电商平台等节点的工作实施方案。到2020年底各县(市、区)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建设基本建成,实现各地县、镇物流节点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村级物流网点覆盖率达到80%。
邮政行业服务能力逐步提升。至“十三五”期末,全市从事邮政服务和快递服务企业和分支机构共85个,涵盖18个品牌,其中依法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共45个,依法设立并领取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31个。全市建成3个日处理能力达10万件、4个日处理能力达5万件的快件处理中心,共有备案快递末端网点928个,104个乡镇快递末端网点覆盖率达100%。2020年全市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分别累计完成15.24亿元和12.27亿元;包裹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分别累计完成4479.90万件和6.46亿元。“十三五”时期,邮政业业务总量、业务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1%和14%;快递业务量、业务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5%和22%,支撑网络零售额超过75亿元,有力带动梅州农特产品走出“山门”。
3.推进行业改革,治理体系日益完善。
注重规划引领作用。编制完成《梅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长期规划(2016—2030年)》《梅州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2012—2030年)》等,印发实施《梅州市推进交通设施五年大改善工作方案》,在全省率先出台《梅州乡村振兴农村公路发展规划(2018—2022年)》《梅州市美丽公路建设设计指引》。积极做好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完成《梅州市普通国道国土空间控制规划》以及梅潮高速、平武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的国土空间控制规划的编制。交通公路的行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步骤更加明确、更加具体,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更加有力。
行业体制机制改革。制定了《梅州市普通公路“路长制”工作方案》,至2020年底市、县行政体制改革全面完成,交通公路管理体制逐步健全完善。出台实施《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实施方案》《网约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和《关于引导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为全市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和规范网约车、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等新业态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信息手段支撑。实现道路运输经营许可事项“全程网办”。大力推广应用公交IC卡设施、GPS系统建设及升级,城区公交全部装配全国一卡通刷卡终端,全部安装车载实时视频,梅江区各路公交车融入全省“一卡通”范围。成功开发应用“易公交”“车来了”手机APP,可供群众查询公交线路到站信息,及评价司机服务。建设了本市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平台,全市一类、二类维修企业100%安装终端,并实现省市平台联通。“两客一危”车辆视频监控安装完成100%,数据接入完成进度居全省前列。
注重绿色交通发展。全市已基本实现公交纯电动化,纯电动公交车占比达到99.3%,其中城区已实现公交100%纯电动化。“十三五”时期建成约860个充电桩,其中梅州城区拥有集停车、充电、光伏发电于一体的现代化公交站场七座。
提升安全发展水平。抓好道路运输行业、公路养护、在建桥梁、水上运输等领域安全生产保障。有序推进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清理挂靠经营工作。配合省交通运输厅推进省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指导各县(市、区)推广使用危运电子运单,落实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电子运单信息管理工作。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完成辖区普速铁路安全隐患综合治理。有力应对灾后复产和重建,保障疫情期间客货运输有序,有力推动复工复产。
(二)主要问题。
1.粤闽赣交通枢纽地位需进一步强化。
融湾出省的高铁大通道未真正打通。梅汕高铁虽然已通车,但到达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需要绕行潮汕地区,未能融入粤港澳大湾区2小时经济圈。梅州至龙川段已开工建设,计划要到2024年左右才能建成通车,梅州至龙岩高铁建设时间尚未明确,发挥对外交通主通道作用尚需时日。 机场供给效能有待提高。现有梅州梅县机场为4C级民用航空支线机场,而且处于市区内,净空安全要求与城市规划矛盾日益突出,机场本身受场地条件限制,已无发展空间,难以适应粤闽赣边地区民航出行需求,亟待加快迁建。
2.综合交通网络不完善,路网结构仍需优化。
高速公路网局部不完善,部分路段拥堵现象严重。市域内部县区之间未完全实现高速直连直达,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及丰顺县之间未实现高速公路直接连通,高速公路呈射线分布多,成环成网布局尚未形成,整体路网效应发挥不够充分。路网覆盖整体依然不足,丰顺县南部、梅县区和兴宁市北部仍是高速覆盖盲区,高速公路路网密度为4.4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在全省21个地市中排位第十五,在粤北片区5个地市中排位第三,仅比周边赣州的3.8公里/每百平方公里、龙岩的3.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稍微领先。随着梅州与汕潮揭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汕梅高速交通量增长迅速目前已接近40000pcu/d,是粤东地区较繁忙的高速公路之一,由于汕梅高速早期建设,线型较差,加上五六类大货车占比大,经常发生路段拥堵,交通事故多发易发,同时也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公路网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普通国省干线总体等级偏低路况较差,新调整的省道有一半以上是原县乡公路,调整后的省道三四级公路比重高达50.1%,从全省排名来看排在第六位。同时由于路网规模总量大,相比其他地市,梅州市每减少1%低等级路都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农村公路受山区地形制约,改造提升条件差、造价高,镇至建制村通双车道任务推进困难。
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不够顺畅,中心城区进出城耗时较长,快进快出的环、射路网和高速出入口需加快建设和改造。连接枢纽站场、高速公路出入口、产业基地和旅游景点的公路等级还不高,瓶颈路、拥堵路段和国省干线穿城路段多,与相邻省、市之间的标准和差别大。路域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景观路、示范路、精品路数量少。
图3 各地市普通省道二级以下公路占比概况
轨道、水路交通发展滞后,也是梅州综合交通的短板。轻轨、有轨电车、磁悬浮等轨道交通制式尚处于研究阶段,辖区内广梅汕铁路、梅坎铁路建成时间早、运行速度低,无法适应快速出行的交通需求。全市水泥、煤炭、能源等大宗货物运输需求大,但梅州内河航道等级低,还没有三级以上高等级航道,航道电站多且船闸少、水深不够、桥梁净空(宽)限制多、运输时间长,造成水运发展活力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内河运量大、价格低的优势,运输结构不合理。
3.货运物流基础薄弱,配套设施和体系建设相对落后。
目前梅州货运物流基础仍较为薄弱,物流枢纽站场、物流园区、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低,导致物流成本重、效率低。货运物流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大多数物流企业业务局限于运输环节,对仓储、加工等其他物流环节专业化程度较低,大部分企业以“小、散、弱”存在。在邮政方面,县、乡镇物流节点的处理场地和处理能力有限,场地设备有待进一步优化,处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运输装备标准化、组织化和专业化总体不高。运输方式调整缓慢,物流网络不够完善,货运铁路专用线少,公铁联运、公水联运、铁水联运、空陆联运等多式联运方式和机制发展滞后。
4.项目建设受环境及资金等刚性约束增多。
土地、资金等是梅州交通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项目建设成本上涨,传统建设领域投资收益下行,对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金吸引力不强,银行贷款筹融资面临较大困难。地方配套资金缺乏,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压力较大。涉及生态敏感区、保护区等的建设项目推进困难,调规、报批等前期工作耗时长;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项目报批困难,土地指标、耕地水田指标问题难以解决。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承担着持续加大事关民生福祉补短板力度的重任。“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仍在加速演进,经济发展也逐渐转向更多依靠国内市场,梅州位于粤闽赣三省边界,是广东省及大湾区对内拓展的重要支点城市,担当了畅通循环国内市场的重要功能。同时梅州市正处于原中央苏区加快振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在新形势、新格局下,对梅州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支撑双循环新发展,要求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央充分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发展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交通运输作为重要基础领域和先行领域,要继续保持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适度超前配置,为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的保障。梅州市应保持交通基础设施较快甚至适度超前的发展速度,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对拉动国内需求,稳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拓展交通运输网络的覆盖深度和广度,建设现代物流体系,提高运输保障能力,强化梅州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通道支撑。
(二)响应交通强国战略,要求梅州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建设交通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先行领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综合立体交通是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载体,根据《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到2035年将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交通网,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
综合立体交通网是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最高层次的空间网络,包括各种运输方式的主要通道和节点,是布局完善、规模合理、结构优化、资源集约、衔接高效、互联互通的海陆空骨架网络。梅州市要把握国家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的契机,谋划一批重大战略性项目,进一步完善公路、水路、铁路和民航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支撑梅州市“十四五”时期及以后的交通运输发展。
(三)区域发展新态势,要求梅州打造衔接更高效的综合运输通道。
梅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海西区、长三角三大经济区的重要连接点上,也是汕潮揭平原与赣南闽西内陆腹地的重要联接桥梁纽带,是“通两湾、邻三省、接三区、联陆海[ 通粤港澳、杭州湾两大湾区,邻粤闽赣三省,接珠三角、海西、长三角三个经济区,联闽西赣南内陆腹地与汕潮揭近海平原]”的重要节点。梅州要主动服务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从“区域间”和“市域内”两方面来谋划梅州内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融入周边重要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积极对接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梅州应继续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官”作用,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重点打通出省出市、融湾融区、通江达海的大通道、快通道,推动形成与周边地区更紧密的经济联系,逐步把梅州建成珠三角、汕潮揭东进北拓内陆腹地的桥头堡,粤闽赣交通枢纽。
(四)“区港”新平台“老区”新发展,要求梅州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梅州综合保税区是梅州首个国家级发展平台,为广东省设立的第七个综合保税区,也是粤北生态发展区首个综合保税区,改变了粤东北地区没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格局。梅州综合保税区的设立,将增强梅州与周边区域的经济合作,成为梅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节点。梅州国际无水港毗邻梅州综合保税区,将充分发挥铁路运输优势,通过公铁、铁水联运,实现“门到门”的运输,打造成为梅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沟通闽赣江浙以及与世界桥接的重要交通枢纽。梅州市是全国重点革命老区,也是广东省唯一全域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肩负着振兴发展的时代使命,因此,加快构建梅州市高质量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强化强梅州综合保税区与国际无水港的“区港”联动效应,提高循环效率,为梅州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五)新基建引领发展新趋势,要求推动行业创新发展。
当前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为交通行业供、需两侧提供了发展新动能。需求方面,高端化、个性化、体验性出行服务需求,及高准时性、低货损、小批量等新兴物流服务需求高速增长。供给方面,无人驾驶、智慧物流等新技术、“一站式”客运出行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将在“十四五”时期落地应用。对此,国家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立体交通网络规划、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意见、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及国土空间规划等顶层规划已刻画了未来交通系统智能化、绿色化、无人化、共享化发展趋势。梅州市交通运输行业应加强交通科技创新,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与交通运输行业深度融合,打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交通网络,满足出行即服务的需求。要利用新科技提升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水平,强化系统性风险防控,健全完善安全应急保障体系。要利用新技术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提供绿色化综合运输服务。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交通强省建设的决策部署,抢抓国家和省支持革命老区和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有利机遇,围绕加快建设粤闽赣区域性交通枢纽,打造成为对内联通拓展的桥头堡的发展定位,坚持精准谋划、重点推动、示范带动,以“两高一场一航道”“四好农村路”、美丽旅游公路、智慧交通等建设为重点,着力优化交通路网结构,调整交通运输方式,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加快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全力建设交通强市,进一步凸显梅州作为省际边界市在支撑拓展国内经济纵深上的优势,进一步促进粤闽赣边界交通互联互通,为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发展共同富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服务支撑。
(二)规划原则。
1.强化服务支撑。围绕国家和省的重大决策,落实梅州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战略,适度超前规划建设,服务“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落地实施,建设人民满意交通,更好发挥交通运输的先行引领和支撑保障作用,服务梅州高质量发展。
2.突出融合发展。强化各种运输方式间、城市间及城乡间交通运输综合化、一体化发展。推进交通运输与空间布局、文化旅游、商贸流通、国防军事等融合发展。坚持开放发展,推进与周边城市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体化发展。
3.注重提质增效。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提高综合交通网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注重做优增量、挖潜存量,推动交通运输发展实现从高投入、高速度向高质量、高效益转变。
4.坚持安全绿色。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保障能力。深入贯彻生态文明理念,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建设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促进交通运输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
5.注重实施可行。充分考虑梅州经济社会发展及综合交通体系现状,充分考虑环境、土地、资金等影响因素,注重项目建设在规划期内的可行性。充分考虑梅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及综合交通体系现状,考虑环境、土地以及资金等限制因素,提出立足于梅州市实际发展需要且操作性强的规划方案,合理安排项目实施进度,以便顺利推进各工程项目的实施。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至2025年,梅州市以构建通往“粤港澳大湾区汕潮揭都市圈海西经济区赣南地区”四大综合运输通道为主旨,进一步提升粤闽赣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实现“1122”交通时空圈,与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水平迈上新台阶,“高速融湾、快速出省、便捷通海”呈现新格局,美丽公路先行示范市展现新气象,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塑造梅州新名片,为梅州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汕潮揭平原向内陆临省联通拓展的桥头堡,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保障。 
“1122”交通圈是指,梅州市域1小时交通圈;梅州市与汕潮揭城市群1小时交通圈;梅州市2小时通达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2小时通达海西经济区主要城市。
图4 梅州市1122交通圈示意图
2.具体目标。
铁路和轨道,至2025年,全市铁路里程达464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达141公里。
公路,到2025年,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1500公里左右,其中高速公路里程力争突破826公里,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比重提高到95%以上,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比重提高到90%以上,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比例达到100%,衔接高速公路的农村公路路段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及以上,衔接普通国道和省道的农村公路四级及以上双车道占比分别达到55%和45%,公路主要指标保持在粤北地区前列。
民航运输,到2025年,力争梅州梅县机场实现通航城市达18个,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加快推进梅州梅县机场迁建前期工作,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
公共交通,到2025年,梅州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城市公交车拥有率达到22标台/万人,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30%以上。
城乡物流服务:到2025年,快递进村(行政村)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实现村村通快递。
  “十四五”时期梅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各规划指标详见表4。
  四、总体规划布局
(一)轨道交通网络布局。
规划形成“米”字形的轨道交通网络布局,实现“五龙入梅江、县县通高铁(动车)”。
高速铁路:梅州至汕头高铁(已建);梅州至龙川高铁(在建);梅州至龙岩高铁(新建);梅州至汕尾铁路(规划);梅州经漳州至厦门高铁(规划)。
普通铁路:广梅汕铁路(已建);梅坎铁路(已建);瑞梅铁路(新建);蕉岭货运铁路专线(规划);大埔至潮州疏港铁路(规划)。
轨道交通:梅州旅游轨道交通(规划)。
(二)市域公路网布局。
  规划形成“六环二十二射”的市域公路网总体布局。
  五、主要任务
(一)建设出省出市、融湾融区、通江达海大通道。
1.加快融湾出省高快速铁路建设。
落实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六轴七廊八通道”及广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三横六纵”通道总体布局,加快推进梅州至粤港澳大湾区、梅州至长三角高快速通道建设,强化梅州与周边省区的交通联动,充分发挥梅州对内拓展“桥头堡”的功能,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图5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轴布局示意图
加快实现“五龙入梅江、县县通动车”的发展格局。全力构建梅州—广州、梅州—深圳的“2小时交通圈”,确保在“十四五”期间建成梅州至龙川高铁,以时间换发展空间,进一步缩短梅州市与大湾区核心城市广州、深圳之间的时空距离。
加强与海西地区、长三角地区等内陆地区的快速联通,力争梅州至龙岩高铁“十四五”中期动工,积极争取梅州经漳州至厦门铁路项目,促进梅州地区快速融入厦漳泉都市圈。
加快培育梅州北上拓展通道,全力建设瑞金至梅州铁路,通过瑞梅铁路、赣龙铁路等构建广东北上新通道,通过在赣州、鹰潭等进行中欧班列集运,实现与欧亚大陆国家的互联互通,打通粤东地区的国际铁路货运通道,提高畅通国际国内循环的支撑能力。
谋划新的高铁项目,研究梅州至汕尾铁路,密切关注河源至揭阳高铁、杭州至广州(深圳)超高速轨道交通等项目动态,争取路线途经梅州或规划高铁之间联络线经梅州。
2.打造梅州内陆通江达海新通道。
以振兴“黄金水道”为目标。加快航道设施扩能升级,推进韩江三河坝至潮州港航道1000吨级扩能升级工程建设,提升韩江主航道技术等级,推动通江达海大通道高质量发展,促进梅州、闽西和潮汕地区的经济交流,打造对内拓展、联通海港的“黄金水道”。
以推进大宗货物“公转铁”为核心,以多式联运为重点,大力推进货运铁路建设,建设便捷高效的铁路货运通道,争取动工蕉岭货运铁路专线、大埔至潮州疏港铁路等项目,实现铁路干线运输与潮州港、大型企业、工业园区、物流园等的高效联通和无缝衔接。
  
3.建设高品质省际廊道。
  立足梅州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的特殊区位,以“安全、美丽、便捷、绿色”推进省际国省道公路建设,提升梅州市与江西省、福建省相邻省份的公路品质,争创建设美丽省际廊道的新名片,争取国省道的出省通道全部达二级及以上。
  打造具有梅州山区特色的出省高速通道,提升与邻省的通达及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平远至武平高速、梅县至永定高速公路建设,在规划设计阶段融入旅游功能,包括策划沿线景观、具有梅州客家特色的高速服务区、配套设施等,打造“一路皆景”的省际旅游廊道。
  (二)构建外联内畅大交通网络。
1.建设高效互联高速公路网。
  推动“两环十二射”的高速公路网络布局加速成型。
  加快建设市域高速环线和加密线,加强市县高速互联互通,确保大丰华高速大埔至丰顺段建成通车,争取平蕉大高速早日动工,推进汕昆高速北延线高速前期研究。
  完善对外射线通道,加快推动汕梅高速程江至丰顺段改扩建工程,争取早日动工建设梅州至潮州高速,进一步强化与汕潮揭地区的联动发展;加强市市高速衔接通道建设,联合周边地市策划梅(州)河(源)惠(州)、梅(州)河(源)韶(关)高速、五华至紫金高速、丰顺至揭西高速等项目纳入省级规划。
  完善高速互通及连接线,科学合理增加高速公路出入口,串联高速公路沿线乡镇及产业园区,发挥高速公路对沿线经济的带动作用,推动大潮高速大埔至高陂连接线、丰华高速联岭互通平南圩镇连接线、郭田互通圩镇连接线改扩建工程、梅汕畲江北出口跨江大桥连接线新建工程早日建成,力争完成蕉岭文福塔牌互通建设,开展济广高速平远县城出入口迁改研究,争取梅县水车互通、梅县白渡互通、大埔银江互通等项目纳入省建设计划。
  至“十四五”规划期末,力争建成大丰华高速公路全线,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826公里,密度达5.47公里/百平方公里;力争通过高速公路与地方公路的衔接,实现95%的镇(街)30分钟左右上高速公路。
2.建设衔接顺畅普通干线网络。
  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围绕普通国省道难点、堵点、瓶颈路段、低等级路段等薄弱环节,稳步推进国省干线提质改造,打造覆盖广泛、衔接顺畅、行驶安全、服务优质的普通国省干线网络,增强国省干线运输保障功能。
  积极推进普通国省道低等级路升级改造,重点对现状尚未达到二级公路标准的路段实施提级改造,全面提高国省干线通行水平。
  实施穿城过境路段、拥堵瓶颈路段改造工程;实施重要节点联通改造工程,加强对连接高铁枢纽、高速公路出入口、县城、重点旅游景区、重要产业园区等重要节点的国省干线路段进行改造,重点推进高铁站场之间快速通道、广梅产业园区、综合保税区连接通道建设,增强重要节点对外联系便捷性,提高区域辐射带动水平。
  实施畅通区域连接项目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出省通道建设和县际、市际通道建设,畅通区域连接,促进相邻省份、市县间的经济社会往来,提高区域间合作水平。“十四五”时期计划实施国省道升级改造约1400公里;实现市区、县城30分钟到高铁站,县到镇1小时到达;基本建成全面覆盖、布局合理、干支协调、安全畅通的普通公路网络。
3.建设便捷畅通城区骨架网。
  加强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从“骨架完善”“高快衔接”“内外转换”角度,统筹城市骨架快速路、主干路与高速公路、干线公路规划建设,打通城市道路微循环,优化快速路、主次干路、支路级配,解决瓶颈路段和交通拥堵点,提高城市道路网络系统运行效率和可达性。
  提高城区重点区域公路通行能力,完善中心城区快进快出网络,分批次对环线和进出城道路进行快速化提升和改造,形成“三环七射”快速进出城道路体系。重点实施G205线、G206线梅州城区改线段、梅县宪梓中学至梅畲快线段等项目建设,提升道路运行效率和群众出行体验。
4.建设高效完善的综保区衔接网络。
  以打通外部大循环、拓展内部腹地的全局性定位,构建层次清晰、立体综合、高效便捷、衔接顺畅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系统提升梅州综合保税区和周边地区的通畅便捷水平,实现“人优其行、货畅其流”的美好愿景。
  加强综保区主卡口与园区道路、国际无水港的衔接。加快综保北路建设,实现与国道G206、中心大道和畲江至国道G355连接线的快速衔接。完善梅州综保区内部与铁路卡口的道路网络,优化交通运输组织,实现与国际无水港的无缝衔接。
  加强综保区与周边区县、交通枢纽、产业园区的衔接。构建“三纵四横五联络”干线公路网络与周边高速互通、畲江高铁站及兴宁南站进行快速衔接。通过加快建设畲江北互通至国道G355连接线等项目,提升中心大道和国道G206等综保区周边路网的通行效率,实现10分钟通达畲江高铁站,15分钟通达周边高速互通。
  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等周边区域的快速连通。以高速公路、铁路为抓手,加快构建西联粤港澳大湾区、东接海峡西岸、北拓赣闽地区、南融汕潮揭都市圈的综合立体交通大通道。加快梅州至龙川、梅州至龙岩高速铁路建设,实现综保区与大湾区、海西区快速衔接;加快汕梅高速改扩建,畅通梅州与汕潮揭都市圈的联动发展。
  加强与国内、国际节点的衔接。充分发挥梅州国际无水港的功能优势,加强铁水联运,加快推进广梅汕铁路梅坎铁路扩能升级改造工程,实现与深圳盐田港、广州黄埔港、汕头广澳港、厦门海沧港等重要沿海港口的直接联系。加快瑞梅铁路建设,构建粤东北上出省运输大通道,对接赣州国际港站,实现与欧亚大陆国家的互联互通,打通国际货运通道。
5.建设新型快捷轨道交通网。
谋划布局城市轨道交通,积极探索适合梅州市情的市域(郊)铁路、旅游轨道交通等制式,推动交通出行多样化发展。启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前期工作,研究在兴宁市五华县、梅州主城区三个百万人口的城市组团之间谋划建设轨道交通系统,促进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
  (三)打造山区特色交通网络。
  1.创建国家“四好农村路”示范市。
  强化“四好农村路”示范引领作用,平远县、大埔县、丰顺县创建省级示范县,省级示范县比例达到100%。梅县区、蕉岭县争创国家示范县,梅州市积极争创国家“四好农村路”示范市。
  提升农村公路品质,大力实施联结工程。着力改造县道、优化乡道、提升村道、建设品质路,形成“等级更适当、标准更合理、结构更优化、干支更匹配”的农村公路网络,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实施普通国省道联结工程,充分发挥国省道的干线功能,提高衔接路段的等级水平,实现衔接普通国道和省道的农村公路双车道四级及以上占比分别达到50%和35%。实施县道网升级联结工程,结合县道网调整方案和规模,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大力推进新升县道改造,实现县城与所辖镇之间、重点镇之间、重要经济节点与干线公路之间的畅通衔接,计划实施新升县道改造1800公里,进一步提升县道三级公路比例,三级以上公路“镇镇通”。实施景区产业联结工程,进一步提高景区、产业园区的公路衔接水平,实现3A以上景区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实施对接邻省联结工程,加强与福建省、江西省两个相邻省农村公路的衔接,实现与相邻省同标准对接。
  实施乡镇通建制村公路提档改造工程。对符合改造条件、人口较多、交通量大的建制村,优先开展四级双车道或三级路改造,改善建制村出行条件,提高农村公路四级公路双车道比重。全市具备条件建制村通四级双车道以上公路比重达到100%,实现双车道公路“村村通”。
  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工程,通过改造现有危桥(重点整治的三类桥及四、五类桥),实现危桥改造率100%,确保农村公路危桥总数和比例逐年下降,消除安全隐患。
  2.打造美丽公路梅州样板。
  实施美丽农村公路建设工程。把美丽公路建设作为“两美行动”的主要内容,与美丽农村、乡村振兴一体推进。按照“融山谐水、遮丑亮美”的原则,以“洁、齐、平、绿”为目标,树立十条标杆路、打造百条示范路、提升千条农村路,提升改造美丽公路800公里,实现每个镇至少有一条“美丽农村路”,探索实施“四好农村路+产业”“四好农村公路+文化”等融合发展模式,营造农村公路与环境、生态、自然景观相统一发展格局,以一条条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将农村和湾区大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让美丽公路成为提升梅州城市品位的“金名片”,为全省推动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打造梅州样板。
  推进“一环四线”旅游公路规划。围绕打造文化旅游黄金廊道的思路建设旅游公路,推进“一环四线”旅游公路规划项目,增设中部环线,强化相邻县(市、区)、主要景区之间的互联互通。推动传统公路旅游优化升级,优选梅江、韩江、阴那山等具有IP特征的地理景观打造梅州旅游公路特色品牌。注重跨区域衔接与沟通,主动对接省南岭生态旅游公路规划,加快构建成环成网的旅游大通道。
  规划文旅专题公路。充分挖掘梅州市旅游地域特色,加强“文化+旅游+公路”融合发展,结合梅州人文、客家文化等资源分布特点,借鉴各地发展特色旅游公路经验,探索建设以梅州人文、客家迁徙等为主题的旅游公路,形成“客家之路、红色之路、文化(大师)之路”等文旅公路,加快推进大埔县汀江——韩江红色生态旅游公路建设,争创打造为省内文旅生态旅游公路样板。
  完善公路旅游配套设施。加快旅游公路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自驾车房车营地、充电桩、自行车道、绿道、停车区、服务区、公路驿站、观光平台等旅游公路沿线配套服务设施。打造舒适、便捷、特色的慢游公路网络。
  优化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积极推动高速服务区向交通、生态、旅游、消费等复合功能型服务区转型升级,探索“服务区+地方特色”“服务区+旅游”等经营模式,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服务区。结合梅州文化特色,以商旅综合体为理念谋划打造国道与高速公路共用的双开放式服务区,提高服务区服务能力、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3.打造山区特色航道。
  强化“旅游+水路”有机结合,结合地方碧道建设、文旅项目、生态休闲、红色旅游等建设布局规划,重点推进梅江西阳、丙村、松口古镇旅游特色航道,汀江茶阳至青溪旅游特色航道建设。完善水上旅游配套交通设施,规划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能力充分,并能兼顾观光、出行于一体的综合性客运码头。
(四)加强综合枢纽建设。
  1.加强铁路综合枢纽建设。
  夯实梅州市作为粤闽赣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加快完善梅州铁路枢纽规划,构建“两主九辅”[ “两主”为梅州西站梅州站,“九辅”包括兴宁南站五华站蕉岭站雁洋西站、大埔北站、平远站畲江北站建桥站丰顺东站。]铁路枢纽体系。重点推进梅州站升级改造、梅州西综合客运枢纽的建设,以高标准加快推进兴宁南站、五华站、雁洋西站等新建高铁站的建设。推进铁路枢纽联通发展,适时开展将梅州西高铁动车组引入梅州站,梅州站的普通铁路引入梅州西站,实现高铁、普铁的互联互通、融合发展。
提升铁路客运枢纽功能。推广枢纽立体综合开发理念,充分发挥高铁车站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枢纽为平台汇聚人流、物流,打造站城一体融合的临站经济。做好枢纽发展空间预留、用地功能管控及开发时序。枢纽充分预留自行车停车场、公交站场、出租车、共享汽车停靠站等交通接驳设施,推动连接公路、公交系统等与枢纽紧密衔接,实现综合客运枢纽的“零距离换乘”。优化进出站客流组织,减少重复安检,实现一体服务。规划在各枢纽高铁站建立旅游集散中心,提高枢纽旅游交通中转能力。
建设铁路综合货运枢纽。打造以铁路物流基地为中心的综合货运枢纽,按照“无缝化”衔接要求,优化调整铁路技术作业,完善集疏运体系、多式联运、高效换装转运等一站式设施功能,提升铁路货运场站设施现代物流服务功能。加快广梅汕铁路松棚铁路站的升级改造,推进梅州国际无水港的建设,优化无水港与梅州综合保税区卡口通关流程,实现无水港与综保区的快速、高效联动。
  2.推动公路枢纽转型升级。
  优化公路客运枢纽布局。围绕梅州市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的地位,顺应公路客运发展趋势,结合当前高铁发展、公路客运形势和群众出行习惯变化,优化整合公路客运站场,研究搬迁、停运腾退或降级个别城区内现有客运站场,实现公路客运集约化发展。完善县级站场布局,对仍有较大公路客运需求的县、区,结合地区城市及用地发展,推进公路客运站的迁建升级改造,加快五华县汽车客运站、兴宁市新城客运站、大埔县汽车客运站等县级站场的迁建进程。对确有需要建设的镇级客运站,增设简易站场,或采用定制班线满足群众出行需求。
  推动公路枢纽综合开发。转变传统开发建设模式,探索推进“站运分离”,形成“站场+综合车场+商业综合体”的场站综合开发模式,延伸客运服务产业链。支持公路客运站场转型发展,加设快递服务、社会停车、旅游扩展等增值功能。
  推进公路货运枢纽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公路物流园区建设,强化运输仓储、中转联运、区域分拨、城市配送、冷链物流、货运代理等基本物流功能。实施既有货运物流站场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功能改造提升工程,提升一体化作业能力。
3.推动机场建设取得突破。
推动梅州机场迁建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推进机场迁建,深化梅州机场迁建场址研究,争取完成机场迁建选址报批前期工作。
积极拓展航线网络。与国内外大型航空公司开展合作,拓展航空市场,重点加密国内航线航班。加强与揭阳潮汕国际机场的分工协作,努力构建梅州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国内主要城市之间便捷的空中通道,争取到2025年实现通航城市达到18个,旅客吞吐量达100万人次。拓展航空旅游合作,创新航线运营模式,推动航空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开辟精品客家侨胞航线,发展国内精品快线和旅游热线。
完善通用航空布局。把握国家、省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政策的历史契机,全力推进五华通用机场建设,力争“十四五”时期满足建设条件。配套建设固定基地运营商、飞行服务站和航油供应等设施。扩大通用航空运输服务范围,发展工业巡线、低空旅游、应急救援、短途运输等运输服务。适时开展梅县区、大埔县、平远县通用机场的前期研究工作。
4.加强内河港口枢纽建设。
进一步提升梅州水运功能和航道货物集散中转能力。加强港口工程建设,提升港区对外通航能力。激活梅州港内河港口功能,加快老旧码头清理整顿,推动港口实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加大水运港口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提高港口货运码头的靠泊能力和接卸效率,根据水运物流企业的需要,大力发展高效专业化的集装箱码头、专业散货码头。支持沿江物流产业发展,谋划建设沿江港口物流园区。
(五)建设高效物流货运体系。
1.完善物流基础布局。
加强规划引领,统筹谋划全市物流发展。开展梅州市货运物流枢纽规划,重点支持具备多式联运、干支衔接等功能的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强化重要枢纽节点与干线铁路、高等级公路和城市主干道等间的连接。鼓励依托公路货运站场拓展现代物流服务功能,推动公路货运枢纽与物流园区的融合发展,支持公路货运站场新建和改建甩挂运输、城市配送功能区。大力引导支持公路货运站场向综合型货运物流枢纽转型升级。
推动物流园区建设,发挥“区港”引导作用。稳步推动物流枢纽建设,构建梅州枢纽性物流园区、区域性物流园区和普遍功能性物流园三个层次物流园区,多式联运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体系,形成覆盖全市、规模齐全、能力充分的物流园区体系。以打造闽粤赣省际交界地区经济合作区为契机,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的物流合作。加快梅州国际无水港梅州综合保税区的“区港”联动、协同发展,充分发挥梅州综合保税区的口岸作业、保税物流功能。
2.降本增效加快运输结构调整。
强化运输结构调整的基础条件建设。加快推进铁路货运枢纽站场、铁路专线等项目建设,重点推进蕉岭货运铁路专线、大埔至潮州疏港铁路等项目,实现铁路干线运输与潮州港、大型企业、工业园区、物流园等的高效联通和无缝衔接,为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水陆运输转移提供基础条件。
建设铁路物流枢纽,实现集聚规模效应。推动梅州市域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积极探索物流配送、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紧密衔接的发展模式,提升集疏运能力和运行效率。重点依托梅州国际无水港,建设地区性铁路物流枢纽,构建“一枢纽七中心多节点”的三级货运枢纽体系,发挥集聚规模效应,降低物流成本。
提升多式联运能力,降低过程成本。通过对口帮扶地市协助建设梅州多式联运体系,将国家和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经验引入,探索粤北山区多式联运模式,有序建设多式联运枢纽和站场设施体系,争取将梅州市建设成为汕潮揭都市圈联动区多式联运中心。引进顺丰、京东等无人机物流领域领先企业,促进多式联运专用载运设备、快速转运设备应用,加快数字化终端设备的普及应用,实现物流运输信息采集标准化、处理电子化、交互自动化,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全程运输服务。
3.完善城乡物流配送。
构建高效邮政快递网,将梅州打造为地区性邮政快递枢纽,发挥省内枢纽的集散功能。打造连通国际国内、区域城际一体、普惠城镇乡村、衔接高效的邮政快递网络,初步建成覆盖粤闽赣、联通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国际寄递网络。建设枢纽型的快递物流园区和农产品冷链快递物流集散中心。推动建成1个运营规范并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快递物流园区,促成主要品牌快递企业进驻。建成2至3个农产品快递物流仓储中转中心。鼓励交邮合作,充分利用高铁、普铁的空余能力载运邮件。积极争取国家邮政局、海关总署、中国邮政集团等部门支持,推动建成梅州国际邮件交换站。推动在每个县(市、区)建设1个县级邮件快件集散中心,全市共建成8个县级邮件快件集散中心。
完善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全力推动和完善县、镇、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打通农村网络购销运输配送渠道,实现农村物流各类物资“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的有序集散和高效配送。加强农村邮政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与共享,支持邮政、快递、物流、商贸等企业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和配送渠道。积极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推动实现全市建制村快递服务全覆盖。探索“农村客运+快递”的模式,支持邮政、快递企业依托农村客运站、货运站等交通基础设施建立仓储分拨中心,畅通农产品流通关键环节。探索发展山区乡村的无人机货运。
实现城市货运绿色配送。统筹优化城市末端共同配送网络节点建设,探索建设“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的城市货运配送服务体系。鼓励邮政快递企业、城市配送企业开展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夜间配送等集约化运输组织模式。改进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理工作,放宽标准化轻微型配送车辆通行限制,对新能源城市配送车辆给予更多通行便利。
(六)建设优质客运出行体系。
深化客运结构调整。应对高铁开通及互联网新业态的影响,调查分析群众出行习惯变化,加快传统道路客运转型升级,推动中长途线路向中短途客运调整,积极发展接驳客运、定制客运。鼓励企业加快互联网+交通等新业态应用,发展联程联运和“一票制”,提供一站式“门到门”客运服务。鼓励发展高铁站与未通高铁的县城之间,梅州市区及各县城区至梅县机场、潮汕机场之间的定制化、高端化的商务通勤快速客运。
  完善公共交通服务。加强中心城区公交线路与工业园区、重点景区的衔接,增设市区到城市外围组团、重要乡镇的公交线路,推动城乡公交线路接入城市公交枢纽。优化高铁西站公交和城区公交运营组织,缩短班次时间间隔,增加发车频次,提高运输效率。推进梅州市区公交综合站场及公交站场建设,鼓励发展微循环公交、定制化公交等服务模式,实现公交运营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加强对网约车、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等新业态的监督管理,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系统。到2025年,梅州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城市公交车拥有率达到22标台/万人,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30%以上。
  提升城乡客运服务。农村客运在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客车”的基础上,根据路况条件和运输需求,争取逐步扩大到较大自然村。对城市近郊区以及县级市(区)市区所在区域,提高农村客运通建制村标准(距离村委会2公里),有条件的地区鼓励缩短至1公里以内或500米以内。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农村客运线路进行公交化改造和开行城乡直通车,推动定制客运、网约车、共享出行等服务模式向农村覆盖,实现更多的群众出行不用换乘直接进城下乡。推动所有县、市的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评定达到AAAA及以上。
  强化交通融合发展。用好梅州生态发展区资源,做好“生态+交通”“文化+交通”“旅游+交通”和“体育+交通”等文章,加强高品质“交通+”供给。鼓励汽车客运站与旅游集散中心合作,在汽车客运站设置景区专用候车室,实现运游一票到底,开展旅游客运专线、旅游直通车、旅游公交、景区小交通等运游结合特色业务。结合特色航道建设,探索水上旅游开发模式,试点水上客运航线。深化铁路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发展高铁+共享汽车等服务。
(七)构建可持续发展交通支撑体系。
  1.智慧交通建设。
  加强智慧交通顶层设计,开展梅州市智慧交通建设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梅州市智慧交通建设方案,研究构建交通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平台。
  探索建设“智慧”城市交通大脑工程,推进梅州市综合交通指挥中心建设,整合共享数据资源,接入公路交通、水路交通、道路运输、铁路运输、民用航空、城市交通、邮政信息、综合管理和其他行业管理等政府信息资源,推动交通运输管理一体化、便捷化、智能化、移动化,实现交通规划、公共交通管理、行业监管、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等方面信息数据的实时更新与应用,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治理能力与服务水平。
  优化完善非现场执法监控系统,积极探索“大数据+综合执法”,合理布局、规范建设治理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监测点,运用治超非现场执法监测大数据高效打击非法营运等行为。建设货运源头治超信息监管系统,将相关称重数据联网至省货运源头治超监管信息系统,对重点货运源头单位实施24小时监管,严把货运装载源头出场(厂)关,防止车辆超标准装载。规划建设治理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监测点33个,其中,规划建设重点货运通道28个,重大桥梁管控1个,省界管控点2个,跨县咽喉要道2个。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化,推广各类智能终端在公路、铁路、航道、港口、城市公交线网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应用,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感知水平。推动梅州市境内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主要高速公路路段、高铁站、机场实现5G网络全覆盖。
  完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整合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推动公路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覆盖全市范围的标准统一、内容完备、数据准确、上下衔接的农村公路基础数据库和公路实景图,整合全市公路管理数据资源,引入公路感知和信息监测、重点工程项目BIM模型等,基于“人、车、路、场、站一体化协同”管理思路,建设适用于“市—县”两级部门公路业务协同办理、“建管运养一体化”公路交通综合信息平台。
  建设航标遥测遥控、水位遥测遥报系统、桥梁净高显示项目,完善桥梁防撞设施和电子航道图。
  推进公众出行服务智慧化。进行完善出行服务平台,并根据市场需求自主提供其他途中增值服务,延伸公共交通服务链条,同步实现品质提升和服务增值。积极探索城乡公交智慧站点建设,优化群众出行候车体验。
  应用先进适用的智慧交通技术。适时将车联网、卫星通信信息网络、车路协同、港口自动化作业等在交通运输行业应用。
  2.绿色交通建设。
  持续开展交通运输结构优化。坚持公交引导发展,有效提升城市公交机动化出行比例,持续推动发展旅客联程联运和货物运输结构调整,促进集约高效低碳客货运输方式发展。
  加强新能源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汽车充电桩的布局和建设,鼓励商超、景点、社会停车场建设快充装置,充电设施覆盖具备条件的公交站场、三级以上客运站等,并推动纯电动化车辆延伸到出租汽车、城市配送、城乡物流、营运货车等。探索分布式储能等多元化的运营模式,提高充电桩企业的运营效益。
  推进资源集约使用和循环利用。新规划高速公路、铁路和轨道项目进行生态选线选址,强化生态环保设计和生态防护技术应用,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植被与表土资源保护和利用,推广取弃土与改地、造地、复垦等综合措施,做好临时用地的生态恢复。
  建设绿色示范工程。争取新建高速公路、航道及枢纽场站纳入国家或省新一轮绿色示范工程,探索梅州山区特色的绿色施工模式。严格施工环境保护,严控施工污染,优先采用低碳、环保、节能的新材料、新技术。
  3.平安交通建设。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持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投入,持续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化建设,坚持建养并重,强化预防性养护工作,特别是加强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养护力度,提高耐久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县乡道安全隐患治理率基本达到100%。
  推进“平安交通”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各领域的“平安交通”创建活动,及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回头看”活动。强化危化品车辆、农村客运动态监管和安全防控,实现GPS和监控探头全覆盖。督促汽车客运站落实实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要求。
  完善交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继续对规模企业安全生产诚信等级进行达标考核,确保到2025年市内主要客货经营企业安全生产诚信等级评定率达到80%以上。建立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信息库及相关管理制度,形成部门间违法违规行为相互通报机制。
  完善安全预控体系。推进铁路、公路、水路各方式,以及安监、公安各部门间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信息共享。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提升动态监测预警、舆情监测、安全风险分析研判水平。建立健全跨方式、跨部门的综合交通预警、应急信息沟通机制。
  打造新型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模式。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推进先进技术加持应急抢险,打造了无人机空中、陆上巡查的立体巡航模式。加强应急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
(八)构建现代行业治理体系。
 推进公路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行“路长制”,健全“总路长+分级路长”路长体系,压实各级政府责任,加快推进公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构建以辖区政府主导,交通公路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公路“脏、乱、差、堵”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创建“畅、安、舒、美”的公路环境。
  强化普通国省道管理保障能力建设,聚焦路况优化、安全保障、服务提质等方面,推动普通国省干线发展转型升级,由建设为主向建设、管理、养护、服务并重转变,增强普通国省道的服务属性,推动普通国省道发展再上新台阶。强化普通国省道养护管理,科学安排预防养护、修复养护、专项养护等养护工程,着力提升路况水平。加强安全及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继续实施安防、危桥隧改造等专项工程,优化干线公路的路网运行监测和应急能力建设,筑牢干线公路防控体系。开展美丽国省道创建示范工程,推动全市美丽经济走廊工程建设。
  深化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健全“县镇为主、行业指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农村公路养护工作机制,建立事权与责任相适应的农村公路养护体制,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保障机制。落实小修保养常态化、中修大修专业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化,实现农村公路养护全覆盖。鼓励各县(市、区)采取出让公路冠名权、广告权、相关资源开发权等方式筹集养护资金。探索水毁、地质等灾害保险模式,减少政府灾毁经费支出。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支持采用政府采购等方式开展农村公路养护,实行管养分离。推行养护市场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路养护,支持养护企业跨区域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农村公路养护机械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加快建立专业的农村公路养护队伍。
  健全铁路管理制度。理顺铁路管理运营关系,明晰权责,逐步健全地方铁路管理、运营、安全等各项规章制度,推动地方铁路管理运营走上正轨。
  改革船闸管理体制。规范枢纽船闸运行管理,缩短船舶运输周期。研究由航道部门统一管理各枢纽船闸,实现船闸管理“四统一”:统一全线水位调节、统一集中调度船舶、统一规范日常维护、统一全线船闸修理。不断优化梅江、汀江梯级联调航运方案,对韩江的梯级实施同步联调,统一调度放水发电,保证船闸放行船舶时的航运基流。从根本上解决船闸运行管理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尽可能减少船舶候闸时间,提高水运运能。
  促进营商环境优化。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完善运输价格形成机制,防止市场垄断,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交通市场体系。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公路路政、水路执法、路域环境专项整治、水路交通专项执法等行动的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运输行业信用体系,依托已有行业考核制度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社会征信体系和市场主体分类分级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具有监督、申诉和复核机制的综合信用考核评价体系。
  六、重大工程
  (一)投资匡算。
  “十四五”期间梅州市综合交通项目估算完成总投资约960亿元,主要包括铁路、高速公路、航道、国省干线公路、县乡公路、重要经济公路、机场、公交工程、公路客货运枢纽及物流园工程等项目,具体详见下表。
  
  (二)用地情况。
  根据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情况,“十四五”期间交通公路项目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约2.9万亩,其中高速公路项目约占2000亩,国道项目约占3492亩,省道项目约占8501亩,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和新改建项目约占15000亩。
  七、保障措施
  (一)完善协调机制。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配合,建立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协调会商制度,及时研究协调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中涉及土地、选址、环保、资金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按年度分解明确各有关部门的目标任务,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有序推进。要紧密结合发展实际,细化落实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统筹协调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将交通重大项目推进的相关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范畴,形成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二)强化资金保障。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稳定持续的交通基础设施公共财政保障制度。用足用好国家投资补助政策。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保障机制,切实加强短板投入,落实交通扶贫、港口公共设施建设、航道养护、公路客货站场、农村客运站亭的资金保障。
  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发展“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规范高效”的投融资管理体制。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规范推进“PPP”项目,建立“PPP”项目实施评价监督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支持对高速公路沿线土地进行综合开发,构建高速公路多元化盈利渠道,以辅助解决建设和营运资金缺口。推广规范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港口、内河航运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强化用地保障。
  将交通运输建设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考虑。建立土地总量控制的交通用地管理机制,编制交通用地三年滚动计划,建立土地用地计划预报制度。结合土地管理政策,合理安排交通建设项目,优先考虑土地利用效率高、单位土地交通承载量大的高速公路、航道等交通项目,鼓励通过既有资源改造提升交通供给能力,鼓励新建项目并线规划、综合开发、立体开发。
  (四)重视与“三区三线”协调。
  在进行交通规划过程中,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做好战略性空间通道预留。根据本规划交通网络格局、枢纽体系与“三区”的协调问题,厘清综合交通网络格局与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的相互影响,促进和支撑梅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及“多规合一”实施。
内容解读
政策解读
《梅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规划》解读
 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梅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为方便社会公众全面了解《规划》,现将其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交通强国、交通强省的战略部署,打好交通强市建设首个“五年”战役,再掀大抓交通、抓大交通的新热潮,根据《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梅州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市交通运输局牵头编制《梅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规划》。该《规划》是梅州市“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十四五”期间梅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重要指导文件。
  二、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围绕“加快建设粤闽赣区域性交通枢纽,打造成为对内联通拓展的桥头堡”的发展定位,谋划实施八大类287项交通建设项目,力争完成投资960亿元,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实现“1122”交通时空圈:即市区至各县1小时,梅州市至汕潮揭城市群1小时,梅州市2小时通达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2小时通达海西经济区主要城市(厦漳泉)。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出省出市、融湾融区、通江达海大通道。加快推进梅州至粤港澳大湾区、至长三角高快速通道建设,重点推进梅州至龙川、梅州至龙岩高铁、瑞金至梅州、大埔至潮州港铁路建设,积极开展梅州至厦门、梅州至汕尾等铁路项目规划研究,加快构建“米”字形铁路网络,实现“五龙入梅江、县县通高铁(动车)”。推进韩江三河坝至潮州港航道千吨级扩能升级建设,打造梅州内陆通江达海新通道。
  (二)构建外联内畅大交通网络。以闭合市域环线和加密对外射线为重点,加快推进大(埔)丰(顺)(五)华、汕梅高速改扩建、平远至武平、平(远)蕉(岭)大(埔)等高速公路建设,积极开展梅县至永定、梅(州)河(源)韶(关)等高速公路项目规划研究,优化高速公路互通出入口,加速建成“两环十二射”高速公路网。积极推进普通国省道低等级路升级改造、穿城过境路段改建、与经济节点联通衔接建设等,构建“六环二十二射”市域公路网总体布局。
  (三)打造山区特色交通网络。实施建制村公路“单改双”、县乡道提档升级改造、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危桥改造等农村公路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市、示范县,打造美丽公路梅州样板,基本实现“镇镇通三级路”“村村通双车道公路”。
  (四)加强综合枢纽建设。重点推进梅州站升级改造、梅州西综合客运枢纽、松棚铁路货运场站等建设,加快构建“两主九辅”铁路枢纽体系。推进公路客运站场迁建和升级改造,积极推动公路货运枢纽转型升级,提升梅州作为粤闽赣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加快推进梅州机场迁建和五华通用机场建设,拓展加密国内航线航班,构建与国内主要城市(城市群)和东南亚主要国家之间便捷空中通道。
  (五)建设高效物流货运体系。大力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推动公路货运枢纽与物流园区融合发展,推进“公转铁”“公转水”等运输结构调整,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发展城市货运绿色配送,推行“一单制”全程运输服务,打造以多式联运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体系,实现各类货物运输“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的有序集散和高效配送。
  (六)建设优质客运出行体系。大力发展联程联运、“一票制”“门到门”“定制公交”等一站式客运服务,规范发展共享单车、网约车、共享汽车、旅游直通车等“互联网+交通”“交通+”新业态新模式,巩固拓展“村村通客车”覆盖面,提升城乡客运服务质量。
  (七)构建可持续发展交通支撑体系。积极探索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规范建设治超非现场执法监测点、货运源头治超信息监管系统和“建管养运一体化”公路交通综合信息平台,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感知水平,推动交通运输管理一体化、便捷化、智能化、移动化。加快推进新能源运输装备和充电站、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推广使用低碳、环保、节通新材料新技术,大力发展绿色交通。
  (八)构建现代行业治理体系。深化行业“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公路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地方铁路管理制度,改革船闸管理体制,全面推行“路长制”,完善行业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推进“平安交通”建设,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协调机制,建立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协调会商制度,形成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稳定持续的交通基础设施公共财政保障制度。三是强化用地保障,做好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四是重视与“三区三线”协调,促进“多规合一”,保障有效实施。
媒体解读
梅州市印发《梅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提出力争完成总投资960亿元,加快建设粤闽赣区域性交通枢纽,打造成为对内联通拓展的桥头堡。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梅州市将围绕“加快建设粤闽赣区域性交通枢纽,打造成为对内联通拓展的桥头堡”的发展定位,力争完成总投资960亿元,谋划实施八大类287项交通建设项目。至2025年,梅州市构建通往“粤港澳大湾区汕潮揭都市圈海西经济区、赣南地区”四大综合运输通道,进一步提升粤闽赣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实现“1122”交通时空圈(即梅州市域1小时交通圈、梅州市与汕潮揭城市群1小时交通圈、梅州市2小时通达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梅州市2小时通达海西经济区主要城市厦漳泉),与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水平迈上新台阶,“高速融湾、快速出省、便捷通海”呈现新格局,美丽公路先行示范市展现新气象,“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塑造梅州新名片,为梅州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汕潮揭平原向内陆邻省联通拓展的桥头堡,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保障。
“十四五”时期梅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具体目标是:铁路方面,重点推进梅州至龙川、梅州至龙岩高铁和瑞金至梅州、大埔至潮州港铁路等项目建设,至2025年全市铁路里程达464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达141公里。公路方面,加快推进大埔至丰顺、汕梅高速改扩建、平远至武平、平(远)蕉(岭)大(埔)等高速公路建设,至2025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1500公里左右,其中高速公路里程力争突破826公里,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比重提高到95%以上,公路主要指标保持在粤北地区前列。民航运输方面,力争梅州机场实现通航城市达18个,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加快推进梅州机场迁建前期工作,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公共交通方面,梅州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城市公交车拥有率达到22标台/万人,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30%以上。城乡物流服务方面,快递进村(行政村)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实现村村通快递。
《规划》总结了“十三五”时期梅州市交通运输发展成就。“十三五”时期,梅州市完成交通投资661亿元,较“十二五”时期翻了一番,创历史新高;梅州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0766公里,广东省排名第二,较“十二五”增长3061公里,公路密度130.9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19.4%;全市铁路通车总里程约318公里,较“十二五”增长约72公里;实现建制村通客车比例100%。我市实现高铁建设“零”突破,高速公路外畅内联网络日益成型,普通国省道网络结构不断优化,“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显著,机场建设取得新进展,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初步形成了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航道为干线,农村公路为补充,机场、铁路站场为枢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梅州市经济社会较快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和保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6 09:04
目录
概述
印发信息
全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