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商,即“客家商人”的简称,客商的说法源于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商帮中的“客家商帮”。客家商帮是明清时期广东四大商帮之一,客家商人来自
中原,深受儒家文化浸染,富于开创精神的同时也恪守诚信之道,以这个民系命名的商帮,背后是遍布全球的1亿多
客家人。
“客商”,是客家人中的
商人。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的民系之一。在商界,客家人有“
东方犹太人”之称。客商一词,首先出现于明清之际,是当时广东的四大商帮,以这个民系命名的商帮,以福建、广东、江西三地的商人为主,背后是遍布全球的1亿多客家人。这种突破地域界限的商帮,以文化为纽带,保留着中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守望互助,共同守护精神家园。客家商业势力的崛起则较晚,早期的客家人仍然保留中原的农耕传统,以耕种为主,但是由于山区的土地有限,再加上人口繁殖,部分客家人才“洗脚上田”做起商人。客商
儒家色彩最浓重,历史上曾与
徽商有着近似的“
红顶商人”文化。客商不重商轻文,更能看到中原遗风,更精于政商关系的互动。
近百年来,客家人从广东梅州等地远渡重洋外出谋生,遍布港台及东南亚,产生了一大批创富成功的客家商人。张裕集团的
张弼士,万金油大王
胡文虎,就是早期客商的代表人物;“化工大王”
田家炳,“领带大王”
曾宪梓,“东南亚钢铁大王”
何侨生,“毛衫大王”
吴惠权,“国货大王”
余国春等则是当代客商翘楚。这些客商,大都是“布腰带出去金腰带归来”,写下了一个个创富的传奇故事。多年的游子生活,也让客商对家乡、对祖国总有种特别的眷恋。
2009年10月13日,首届“
世界客商大会”在广东梅州举行。会上,海内外1000多名客商第一次团聚,正式向世人宣告,客家商人将以一个群体名词“客商” 打天下。
2010年11月4日,梅州首家村镇银行梅县
客家村镇银行在梅县区宪梓北路开业。梅州银行业和普惠金融从此增添了生力军。这也是广东省山区市成立的第一家村镇银行。
2011年12月5日,
第二届世界客商大会期间成立了
嘉应学院客商研究院的成立,旨在进一步加强对客商的学术研究和传承弘扬客商精神,培养更多的知名客商人才。
2012年8月31日,
广东省客家商会、
深圳潮汕商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在深圳大百汇中心举行,客商潮商两大商帮组织首次联手合作,共建经济发展联合体。标志着潮客两大商帮正式迈出了联手合作的第一步,通过整合双方资源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携手打造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经济发展联合体,使潮客商帮在华南地区、乃至在全国经济版图上发挥更大作用,共同为新时代“
幸福广东”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2015年10月12日举行的
第四届世界客商大会开幕式上,梅州市首批14个海外经贸文化联络处授牌。14个梅州海外经贸文化联络处分别设在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毛里求斯、南非、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等14个“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这是梅州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的创新举措,对梅州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有积极作用。此举不仅得到了省政府的赞许,也获得了兄弟地市的关注,纷纷派员前来学习梅州经验,
河源、
惠州还效仿梅州在海外设立了经贸文化联络处。
2016年6月,依托
俄罗斯中国中原商会,梅州市在莫斯科设立了梅州莫斯科经贸文化联络处。这是梅州在东欧地区设立的首个海外经贸文化联络处,为进一步深化梅州与欧洲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搭建起良好平台。
2016年12月23日,
梅州客家村镇银行股份公司(证券简称:客家银行)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以下简称新三板)挂牌,成为广东首家在
新三板挂牌的银行,并于2020年6月进入新三板创新层。
截止2017年5月,梅州已在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海外经贸文化联络处。这些海外经贸文化联络处的设立,有效加强了梅州与海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进一步推动了梅州外向型经济发展。此外,全球已有400多个客属商会与梅州外事侨务部门建立了紧密联系,为梅州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人脉支撑。
2017年6月28日,
梅州客商银行在广东省梅州市正式宣布对外营业,这是国家启动民营银行试点以来,首家在革命老区发起设立的民营银行,也是一家以“
民系”命名的民营银行。
截止2020年3月,梅州市共有梅州海外经贸文化联络处16个,分别设在
美国、
英国、
法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新加坡、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泰国、
毛里求斯、
南非、
俄罗斯、
德国、
中国香港地区、
中国澳门地区、中国
台湾地区等1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主要由
梅州市商务局、梅州市贸促支会进行业务对接。
中国大陆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四川、湖南、海南、浙江、陕西、安徽、贵州、云南等省区;海外客家人则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毛里求斯、南非、俄罗斯、德国、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等16个“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据统计,在海上丝绸之路所经过国家中,几乎都有客家人居住,国外客家总人数有1200多万,而港澳台客家人大约有600万。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有
华人2000多万,而
客家人有800多万。长期以来,印尼客家人为国家独立和经济建设及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谱写了融入主流社会的篇章。
客家人崇商重企在中国的商业文明史上也具有不可或缺、无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广东“四大商帮”之一的“客家商帮”在明清时期已经跨越省内各县、全国各地到世界许多国家去经商贸易,1840年以后,客商更是足迹遍布全球,四海为家,闻名遐迩。近代
粤商第一人
张弼士是客家人杰出的代表,他下南洋、办实业、搞航运、开铁路,创立了历经百年不衰的“
张裕葡萄酒”著名品牌,恣意驰骋、树立了客商商业的文化精神。在客商中,近现代还出现了很多富甲天下的杰出英才,从
罗芳伯、
叶亚来到
姚德胜;从
丘燮亭、
谢枢泗到
丘元荣;从
田家炳、
曾宪梓到今天活跃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客籍企业家,客商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客商商印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客商在形成的过程中遗存了众多的客商文物。其中最能代表客商文化精髓的即是客商用印,简称“商印”。客商“商印”流传有千年的历史,从明、清时期至近代达到了鼎盛阶段,它是研究客家近代城市史、商业史、印学史的重要文物。这些商印包括了店铺号印、商业广告印、商用告示印、商用装饰印、地名印、水客侨批印、商号名称印、模具印、人名印、外文文字印等;这些商印在商务活动中作为信用凭证,具体表达商铺类别、商业活动的特点,展示商业形象,强化商品标识,追求广告效果,作为体现这些功能的实物,它的历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明末清初中国出现了
资本主义萌芽,广东
沿海地区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商业开始崛起,鲜明反映了沿海地区演绎的海洋商业文明史。这以后,随着世界列强入侵、渗透,自然经济开始分化瓦解,商业在客籍的迅速发展,潮盐大量驳运到
兴宁,以兴城盐铺街为中转站,转销到
粤北各地和
赣南13个县,年销量已达250万吨;到清末民初客籍商业贸易集市日趋完善,据记载:民国初期
梅县有36个堡、30个圩镇和小市,
梅城有店铺1000多间,每逢圩日,市面繁荣,热闹非凡。
五华县有36个圩市,
水寨镇有店铺、商行1450间,主要经营服饰、布料、纺织品、日用百货、五金、文化用品、肉类、食品餐饮、钱庄、古玩、典当等,促进了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税务收入,现存的一些客商商印,不少就是那时遗留下来的实物。
如在研究
水客、侨批封时,信封正面都有“对角”印章,一般位置在侨批封正面的右上角或左下角,内容有:如意、吉祥、吉星、福星等,这就为民俗文化学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水客封、侨批封不仅仅是汇款凭证,它还渗透着海外侨胞对祖国、故里的一片深情,昭示着他们对亲属的关爱和负责任的态度。
雕刻者对商业用印创新的设计、巧妙的构思、刀法的细腻、线条的黑白互补,充分体现了审美情趣,使人产生美的愉悦。这些朴实无华的实物遗存是研究客商文化的珍贵文物。商业用印在商户的日常经营中使用频率高,易造成损坏,而且商户多选用木质、角质、石质等材质作为商印材料,而木易腐、角易蛀、石易碎,商印留存无疑将越来越少,从这点看,藏家应抢救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