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昌文(1913—1996),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湖维村大水坝人,印尼华侨商人,侨居印尼望加锡,曾被选为印尼望加锡华人社团公益福利部长。1996年6月回国观光旅游时在北京病逝。
人物经历
黄昌文的父亲黄开辉有四子一女(二儿子幼殇),黄昌文排行第四,大家称他为“昌文四”。他20岁时到印尼望加锡谋生,初到时,与三兄星文(笔者的父亲)一同在长兄允文开的杂货店帮工。由于天资聪明,诚恳稳重,黄昌文帮工几年后即另立门户,开了一间商店经营医疗器械。
黄昌文24岁时与桃尧镇人张群秀结婚,婚后妻子留在家乡松源与三嫂一同侍奉老父母,1939年大儿子黄干群出生。因为印尼的生意繁忙, 加上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黄昌文与家乡亲人无法联系,所以他在印尼当地娶了第二个妻子叫汤玉娘,汤玉娘为他生了6个女儿,1948年得“天花”病故。
1948年8月,他回松源建了一栋两层楼的房子,此后较常回家乡。1951年他和妻子张群秀在家乡又生了个儿子。1952年他把妻子和两个儿子带出印尼望加锡共同生活。此后在印尼,张群秀又生了两个男孩,这样他的家庭共有十个子女,热闹非凡。
由于黄昌文先生重交情、守信用,又有文化,且较常回家乡,因此他会为侨居地的华侨带一些钱财、物资等交给他们家乡的亲人,他返回侨居地时又把家乡的物品带给华侨。华侨及其亲人有需求,信赖他,而他也乐此不疲,成为“兼职水客”。
黄昌文在印尼的生意经营得好,赚到一些钱。由于家乡住房缺,那时他父亲住在杂屋,为改变这一状况,1948年他回家乡建了一栋两层楼房。此前,他妻子张群秀收养了一个女孩;此女孩是桃尧镇桃源村人,当时是帮助带儿子黄干群。为此,在土地改革评定家庭成分时被错评为“华侨地主”(后改为“华侨工商业”)。那时土改干部说,养女就是“婢女”。为此他被划为地主,他的妻子是地主家属,群众监督改造,养女被退回原籍。
但黄昌文先生始终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他抛弃个人恩怨。1953年把带出印尼的长子黄干群送回祖国,在福建厦门集美中学读书,高中毕业考进山东济南医学院,毕业后留在济南医学院做医生,尽心尽责地为群众服务,被当地人称为好医生。
黄昌文每次回乡都会到县侨务部门和松源镇政府及侨联会交谈有关事宜,尽力帮助侨务部门解决一些活动经费。
黄昌文的妻儿到印尼后,家乡只有三嫂及其子女在家,他的侄儿黄集群1959年在广州的一间大学读书,毕业后被国家安排到连南县大山沟里的国防兵工厂当技术员。20世纪80年代中期工厂迁至佛山市南海区,黄集群的专业技术好,为工厂培养了较多优秀技术人员,后来升为该厂的总工程师,曾任佛山市人大代表。
1978年他把经营的店铺交给儿孙们经营,夫妻由一个女儿陪侍,三人隔年或连年都回祖国旅游观光。他回到祖国看到城乡发生巨大变化,心情十分舒畅,表示尽自己所能,支持家乡建设。
1993年中秋节,他特意回乡参加松源镇为其捐巨资建造的宝坑中学“开辉教学楼”落成而举办的剪彩活动。
1996年6月,他回国观光旅游时,不幸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
社会公益
为了家乡学子能就近读中学,他与村中乡贤黄公牧牵头,联系在外的黄恩新等华侨,倡办“宝坑中学”。从学校的筹办到选址及学校建设等各项事务,他都亲力亲为。宝坑中学开办时,他带头认捐一间课室,每次回乡都要亲身察看,还捐资给学校添置桌凳、教学用具,同时对宝坑小学、宝坑补习学校同样极力资助。
1992年他在侨居地做八十大寿时,把亲朋好友庆贺寿诞的礼金15万元人民币捐给宝坑中学建一栋三层高教学楼,为纪念其父亲黄开辉,取名为“ 开辉教学楼”。他还购买了大量各种书籍送给学校,学校为了褒扬其功德,特腾出三间教室做学生阅读室,命名为“昌文图书馆”。
1984年他为家乡的“红宝桥”建设捐了42000元,1988年松源圩建“兴源桥” 他捐了10500元。家乡的四条村道修建他都捐钱,还捐钱修祠堂、祖墓,购置公用的桌凳、碗筷、天井板等。
他对家乡亲朋的疾苦也十分关心,出钱资助。20世纪60年代我国经济困难时期,他寄钱和食品等给家乡的亲人。他对岳母(张群秀母亲)也很好,常寄钱和物品给她,还曾寄钱给妻子的妹妹(七妺)医治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