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评
新加坡刘氏基金会主席
刘智评,男,新加坡刘氏基金会主席,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第44届会长,曾任新加坡丰永大公会会长、新加坡茶阳(大埔)会馆会长等职。
人物经历
1948年,刘智评出生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他刚刚满月,父亲就告别家乡南来新加坡谋生,在同乡开的当店做火头将军(厨师)。
1956年,刘智评跟随母亲来新加坡与父亲团聚,插班进入一间乡村学校——华厦小学读书。
1986年,刘智评独自出来创业,创办了顺发金庄,做金首饰生意。
1990年代,他和三位朋友一起投资咖啡店,获利颇丰。后来又自己单做,买卖产业,积累了财富。
2023年6月,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举行第44届董监事会领导机构换届选举,梅州籍侨领刘智评当选新一届会长。
2024年11月12日至14日,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会长刘智评、新加坡茶阳(大埔)会馆会长何祥兴、新加坡茶阳(大埔)会馆基金会主席何谦诚率200多名新加坡侨胞到梅州走访、寻根问祖。
主要贡献
1983年,在父亲的带动下,刘智评加入客属刘氏公会。自此,他开始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先后加入了茶阳(大埔)会馆(1986年)、刘氏总会(1995年)、南洋客属总会(1998年)、丰永大公会(1999年)、宗乡总会(2013年)等,并在这些宗乡社团服务,时间长达二三十年。在此期间,他担任多个公会的重要职位,将大量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这些社团。
服务社团三十多年,刘智评为这些社团的发展出钱出力,也带领着这些社团经历了因社会环境改变社团转型的过程。1998年,他加入南洋客属总会担任财政,当时客总的经济窘迫,他多次个人先垫付运作经费,帮忙客总度过难关。2007年,时任客总副会长的他积极捐款支持会长何侨生对客总会所大厦进行翻新,翻新后的会所租金收入大幅提升,改善了客总的财务状况,经济的稳定也促进了客总会务的发展。2004年,客属刘氏公会位于芽笼24巷的会所遭遇大火,身为会长的他带头捐款5万新币,筹款20多万重修了会所。
2008年,茶阳(大埔)会馆庆祝成立150周年,刘智评担任庆典筹委会主席,先后奔赴中国四省邀请客家表演团来新加坡参与庆典活动,先后举办了“客音客韵客家情”文娱之夜、爱心画展、爱心书法展、“客家美食香满城”美食节、“客家丰采” 照片展等一系列客家文化活动项目,联欢晚宴邀请李显龙总理担任主宾。还配合会庆出版三本新书——《大埔民居》、《永远说不完的课题——客家文化论集》和《小荷尖尖》。同年,丰永大公会(管理丰顺、永定和大埔三邑人的坟山祠堂的机构)计划发展三邑祠地段。此计划历时8年,于2015年建成。
社会公益
2015年,刘智评成立刘氏基金会(Lew Foundation),将自己的部分产业收益投入这个基金,专门用作慈善事业。截止2020年1月,他以刘氏基金会的名义先后捐给安德烈护理中心400万(2016年)、全国肾脏基金会(NKF)200万(2018年)、卫理福利服务(MWS)疗养院—油池200万(2018年)、同济医院50万(2019年)等多笔大额善款,捐给其他一些机构比如老人院、医院、社区等的善款更是不胜枚举,受益对象不分种族与宗教。此外,他还在祖籍地大埔县捐款300万人民币修路、修桥、建医院、幼儿园等。
2019年,大埔县教育发展基金会积极筹措资金,开展奖教奖学助学活动,刘智评先生捐款200万元。
2023年5月18日,爱心企业到县福利院开展慰问活动,嘉棣公益互助会刘智评先生向福利院捐赠了爱心资金、大米等共计20000元。
个人生活
刘智评,8岁跟随母亲从中国南来新加坡投奔父亲,13岁踏入社会历练,38岁开创自己的事业。作为家里的长子,刘智评很小就承担起照顾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的责任,洗衣、做饭、做家务。小学毕业后,他考入海星中学,但因家里负担重,只读了一年就辍学回家。当时,父亲已经开始和叔伯辈亲戚一起出来创业,盘下半间店做金饰生意。辍学后的他先是和母亲摆了两年地摊,1963年开始跟着父亲在金店做事。刘智评育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2 21:3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