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包括:
农田水利建设,
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商品粮棉生产基地、
用材林生产基础和
防护林建设,
农业教育、科研、
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等。
词目释义
道路,水利,农机服务机构,农资
销售网点,
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农业示范区建设,农田
林网建设等农业方面的设施建设统称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影响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所谓“
乘数效应”,即能带来几倍于
投资额的
社会总需求和
国民收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其经济是否可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了应对空前的经济
大萧条,美国总统
罗斯福推行了著名的“
罗斯福新政”,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政策就是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这些
基建项目,不仅提高了就业,增加了民众收入,还为后期
美国经济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为了应对由于全球性
金融危机及国内诸多因素造成的
经济下滑的巨大风险,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的
经济刺激计划,“四万亿”
经济刺激预计每年拉动经济增长约1个
百分点,其中近一半资金投向
交通基础设施和城乡电网建设,这不仅可以使中国加快摆脱
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作用,还可以
扩大内需,刺激
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的增长。配合
中央政府的计划,全国各省市政府纷纷以基础
建设项目为重点,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2008年全社会
总投资将超过16万亿元。
建设重点
加大投入力度
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改善农村民生的迫切需要,也会催生更大的投资和
消费需求。2010年国家
财政支出、
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出让收入都要优先投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央财政将安排“
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安排1150亿元资金,按期完成规划内624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推进大
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以及农村电网改造。
农业基础设施及农村
民生工程建设资金将达到2536.3亿元。
增强综合能力
全面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
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尽快形成生产能力。继续增加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
农业综合开发、农村
土地整治投入,安排中长期
政策性贷款,有计划分片推进
中低产田改造,加快把全国800个产粮大县的基本农田建成
高标准农田。大规模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大规模开展园艺产品生产和畜牧
水产养殖标准化创建。大力创建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基础设施建设
旱涝灾害重,一直是中国农业的心腹大患,必须下决心大规模开展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按期完成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快末级渠系建设,解决“
最后一公里”问题。2010年将安排862亿元资金,推进小型
农田水利建设,新增一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特别是要搞好山丘区塘堰、水窖等建设改造。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管理等措施,发展节水
灌溉农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扩大
测土配方施肥、
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模和范围,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
旱作农业示范工程,改善和提高
耕地质量。
科技创新和推广
加强
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
能力建设。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明确
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加大资金投入,整合科研力量,力争在关键领域和
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一是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中国是世界上用种量最大的国家,但种业发展潜藏着极大隐患,对中国
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要加快实施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加快国内种业
企业并购和
产业整合,引导
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着力培育大型种子企业,提高中国种业核心竞争力。二是要健全乡镇或区域性
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扩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范围,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启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特设岗位计划,鼓励引导各类农业
技术人才到基层服务。三是提高
农业机械化水平。2010年
农机具购置补贴达到145亿元。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着力在深松整地、
秸秆还田、水稻育插秧等环节加快机械化步伐。推进农机
农艺措施结合。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和
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
农业现状
缺乏资产
经营管理、保障能力不足、布局不合理、农业技术不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
经济发展水平等。
建设意见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加强
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长效机制,形成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时代要求,遵循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加强“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略部署。坚持把解决好“
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
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坚持多予少取
放活,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改善民生,不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迫切的实际问题。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出难得的好局面。粮食连续4年增产,
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改善,
社会事业发展和扶贫开发迈出重大步伐。农村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农村党群
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农业和农村形势好,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作出了重大贡献。
实践证明,中央关于“
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农业资源环境和
市场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
供求平衡难度加大,要求加速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和适时适度调控进口难度加大,要求加快提升农业竞争力。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要求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村
生产要素外流加剧,缩小
城乡差距难度加大,要求加大
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农村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兼顾各方利益和搞好
社会管理难度加大,要求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全党必须深刻认识“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把握新机遇新挑战,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解决好“
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
200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形成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
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
民生问题,扎实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
在经济
社会发展新阶段,农业的多种功能日益凸现,农业的基础作用日益彰显。必须更加自觉地加强
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大强农
惠农政策力度。
按照
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强化农业基础,必须引导要素
资源合理配置,推动
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
三农”倾斜,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要坚持并落实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
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做到县级以上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
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2008年,
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
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重点加强农田水利、
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城市维护建设税政策,各地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确定部分资金用于
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从2008年起,国家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生态建设等公益性强的
基本建设项目,根据不同情况,逐步减少或取消县及县以下配套。加强农业投入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快农业投入立法;
巩固、完善、强化强农
惠农政策。按照适合国情、着眼长远、逐步增加、健全机制的原则,坚持和完善
农业补贴制度,不断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继续加大对农民的
直接补贴力度,增加
粮食直补、
良种补贴、
农机具购置补贴和
农资综合直补。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将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认真总结各地开展
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经验和做法,稳步扩大试点范围,科学确定补贴品种。全面落实对粮食、油料、生猪和奶牛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逐步形成稳定规范的制度。根据保障
农产品供给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需要,统筹研究重要农产品的补贴政策。强农
惠农政策要向重点产区倾斜,向提高生产能力倾斜。继续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要通过结构优化增收,继续搞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和建设,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
特色农业发展,推进
农产品精深加工。要通过
降低成本增收,大力发展
节约型农业,促进秸秆等副产品和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要通过非农就业增收,提高乡镇企业、
家庭工业和
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和返乡
创业环境。要通过政策支持增收,加大惠农力度,防止
农民负担反弹,合理调控重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进一步明确农民家庭财产的
法律地位,保障农民对
集体财产的
收益权,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获得
财产性收入;
探索建立促进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着眼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
产业布局、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
劳动就业和
社会管理一体化新
格局。健全城乡统一的
生产要素市场,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
共建共享、
产业发展互动互促。切实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完善各级
行政管理机构和职能设置,逐步实现城乡
社会统筹管理和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必须立足发展国内生产,深入推进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保障农产品供求
总量平衡、
结构平衡和
质量安全。
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切实稳定粮食
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积极发展
稻谷生产,扩大专用小麦播种面积,合理引导玉米消费。继续实施粮食生产各项工程。根据粮食产销格局的变化,进一步完善
粮食风险基金政策,加大对
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完善
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实施粮食战略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产区;在保护生态前提下,着手开发一批资源有优势、增产有潜力的粮食后备产区。扩大西部退耕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要稳定粮食自给水平。支持发展主要
粮食作物的
政策性保险。大力发展油料生产,鼓励优势
区域发展棉花、糖料生产,着力提高品质和单产。积极应对
全球气候变化,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支持
农垦企业建设大型粮食和
农产品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其在
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继续强化
“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发展。积极推动蔬菜等园艺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加快转变畜禽
养殖方式,对规模养殖实行“
以奖代补”,落实规模养殖用地政策,继续实行对畜禽养殖业的各项补贴政策。完善原料奶
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执行
液态奶标识制度。推行水产
健康养殖,强化水生
生物资源养护,落实禁渔休渔制度,加强
渔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发展
远洋渔业。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发展
设施农业和精细农业。建立健全生猪、奶牛等
政策性保险制度;
加强
农业标准化和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加快农业
标准修订制定工作。继续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扶持优质企业、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
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
标准化生产。实施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依法开展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巩固农产品质量安全
专项整治成果。深入实施
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建立农产品质量
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农产品标志和可追溯制度。强化
农业投入品监管,启动实施“
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工程。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
有机食品,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支持
农业产业化发展。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优质企业,支持优质企业
跨区域经营,促进优势
产业集群发展。中央和
地方财政要增加农业产业化
专项资金,支持优质企业开展
技术研发、
节能减排和基地建设等。探索采取建立担保基金、
担保公司等方式,解决优质企业融资难问题。抓紧研究完善
农产品加工税收政策,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健康发展。允许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向社会发行
企业债券。优质企业要增强
社会责任,与农民结成更紧密的
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地分享
产业化经营成果。健全国家和省级重点优质企业动态管理机制。引导各类
市场主体参与
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
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优质企业。支持发展“
一村一品”;
加强和改善农产品市场调控。适应
生产方式、产销格局和
资源环境的变化,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国内农产品供给和生产发展。兼顾生产者和
消费者利益,运用
经济杠杆引导
农产品价格保持合理水平。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储备体系建设,完善吞吐
调节机制,引导企业建立商业性储备。抓紧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供求和
价格监测预警体系。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推进出口农产品
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支持发展农产品
出口信贷和
信用保险。完善
大宗农产品进口管理和
贸易救济预警制度。探索采取符合
国际惯例的有效手段,调节农产品进出口。驻外机构特别是驻农产品主要
贸易国使领馆要加强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和农业合作交流。
3、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以
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快改变
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
狠抓小型
农田水利建设。抓紧编制和完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级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将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和小型排涝设施建设纳入补助范围。以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兴建山区小型抗旱水源工程。采取奖励、补助等形式,调动农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非经营性农村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办法,明确建设主体和管护责任。支持农民用水合作
组织发展,提高
服务能力;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继续把大型
灌区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农业综合开发要增加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和大中型灌区田间节水改造资金投入。搞好节水灌溉示范,引导农民积极采用
节水设备和技术。扩大大型灌溉
排水泵站技术改造规模和范围,实施重点涝区治理。对农业灌排用电给予优惠;
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幅度增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投入,健全
责任制,加快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各地要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增加建设投入,中央对
中西部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引导地方搞好河道疏浚。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
库区移民政策。加快
西南地区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设。扩大实施
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加强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加强耕地保护和
土壤改良。严格执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全面落实
耕地保护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查处
协调机制,切实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林地。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投入,要重点支持基本农田整理、灾毁复垦和
耕地质量建设。继续增加投入,加大力度改造中低产田。加快
沃土工程实施步伐,扩大
测土配方施肥规模。支持农民
秸秆还田、种植
绿肥、增施有机肥。加快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建设一批旱作节水示范区;
加快推进
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机械化是转变
农业生产方式的迫切需要,也为振兴农机工业提供了重要机遇。加快推进
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
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加强先进适用、生产急需农业机械的研发,重点在粮食主产区、南方丘陵区和
血吸虫疫区加快推广应用。完善农业机械化税费优惠政策,对农机作业服务实行减免税,对从事田间作业的拖拉机免征养路费,继续落实农机
跨区作业免费通行政策。继续实施
保护性耕作项目。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
服务公司。加强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继续加强生态建设。深入实施
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立健全森林、草原和
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多渠道筹集补偿资金,增强
生态功能。继续推进山区综合开发,促进林业产业发展。落实草畜平衡制度,推进退牧还草,发展
牧区水利,兴建人工草场。加强
森林草原火灾监测预警体系和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搞好
长江、
黄河、
东北黑土区等重点流域、区域水土保持工作。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加大
坡改梯、
黄土高原淤地坝和南方崩岗治理工程建设力度,加强
湿地保护,促进生态自身修复。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工作,鼓励发展
循环农业,推进以非粮油作物为主要原料的
生物质能源研究和开发。加大农业
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抓紧制定规划,切实增加投入,落实治理责任,加快重点
区域治理步伐。
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必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农业社会化服务迈出新步伐,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实现新提高。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切实增加农业科研投入,重点支持公益性农业
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先进实用
技术集成配套。加强
产学研密切结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提升农业区域创新能力。启动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实施
种子工程和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继续安排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深入实施科技
入户工程,加大重大
技术推广支持力度,继续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切实加强公益性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对
国家政策规定必须确保的各项公益性服务,要抓紧健全相关机构和队伍,确保必要的经费。通过3到5年的建设,力争使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具备必要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和试验
示范基地。国家可采取委托、招标等形式,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形成多元化农技推广网络。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和作用;
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快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
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抓紧落实
官方兽医和
执业兽医制度,继续加大
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投入力度,扩大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范围。对
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免费强制免疫,完善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偿机制。加快研制高效安全农药、
兽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基础工作,健全村级
动物防疫员队伍,并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继续实施
植保工程,探索建立专业化防治队伍,推进重大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
大力培养
农村实用人才。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
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和
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创业富民、创新强农。继续加大外出务工农民
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快构建县域
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
中等职业教育。支持高等学校设置和强化农林水类专业。
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对在高等学校农林水类专业就读的学生给予倾斜,对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农林水专业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毕业生,实行
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政策,对农林水类
专业学生给予倾斜;
积极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全面贯彻落实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抓紧出台配套法规政策,尽快制定
税收优惠办法,清理取消不合理收费。各级财政要继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申请承担国家的有关
涉农项目。支持发展农业
生产经营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种、
用水管理和仓储运输等服务。鼓励发展农村
综合服务组织,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建立便民利民的农村
社区服务中心和
公益服务站;
加强
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
大市场、
大流通。继续实施“
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和“
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等工程,落实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按
工业用地对待的政策。加强粮食
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开展
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试点。
供销合作社要加快
组织创新和
经营创新,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通过实施财税、信贷、保险等政策,鼓励商贸、邮政、医药、文化等企业在农村发展现代
流通业。完善
农产品期货市场,积极稳妥发展
农产品期货品种。加快落实鲜活农产品
绿色通道省内外车辆无差别减免通行费政策;
积极推进
农村信息化。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
信息服务体系。推进“金农”、“
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
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和办法。在全国推广资费优惠的农业公益性服务电话。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提高
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对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
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
生活费补助标准,扩大
覆盖面,提高农村中小学
公用经费和校舍维修经费补助标准,加大农村
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加强农村
教育经费使用的规范管理。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实施中西部农村和边疆地区骨干教师远程
培训计划,选派和组织城市教师到农村交流任教,鼓励和组织
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
增强农村
基本医疗服务能力。2008年在全国普遍建立新型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
国家补助标准,适当增加农民个人缴费,规范基金管理,完善补偿机制,扩大农民受益面。完善
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药品监管,规范农村
医疗卫生服务。加大农村
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力度。优先在农村落实扩大免费
预防接种范围的政策;
稳定农村
低生育水平。推进新农村新
家庭计划,继续实施农村
计划生育家庭
奖励制度、少生快富工程和特别扶助制度。稳定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队伍,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繁荣农村
公共文化。加强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用
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农村社会风尚。深入实施
广播电视“
村村通”、农村
电影放映、
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民书屋工程,建设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大力创作和生产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
文化产品,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农村
群众文化活动,着力丰富偏远地区和
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
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农村体育健身活动。引导和鼓励
社会力量投入农村
文化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健全
政策法规和
运行机制基础上,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逐步增加
农村低保补助资金,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落实
农村五保供养政策,保障五保供养对象权益。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各地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继续坚持
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增加扶贫开发投入,逐步提高
扶贫标准,加大对农村
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继续做好
整村推进、培训转移和产业化
扶贫工作。加大移民扶贫力度。集中力量解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特殊类型地区
贫困问题。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事业;
大力发展农村
公共交通。加大中央和
地方财政性资金、
国债资金投入力度,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强化农村公路建设
质量监管,推进农村
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加快实施渡改桥及渡口渡船改造等工程。完善扶持农村公共交通发展的
政策措施,改善农村公共交通服务,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和线路公交化改造,推动城乡客运
协调发展;
继续改善农村
人居环境。增加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入,加快
实施进度,加强饮水
水源地保护,对
供水成本较高的可给予政策优惠或补助,让农民尽快喝上放心水。加强农村水能
资源规划和管理,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扩大
小水电代燃料
建设规模。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增加农村沼气投入,积极发展户用沼气,组织实施大中型
沼气工程,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
农牧区发展太阳能、风能。有序推进村庄治理,继续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开展创建“绿色家园”行动。完善
小城镇规划,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视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
安全问题。
6、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深化农村改革
以
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
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改革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深化农村改革是强化农业基础、促进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必须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亿万农民的创造活力,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宪法规定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各地要切实稳定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认真开展延包后续完善工作,确保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到户。加强
农村土地承包规范管理,加快建立
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严格执行土地承包期内不得调整、收回农户
承包地的法律规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门要加强
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完善土地流转合同、登记、备案等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培育发展多种形式
适度规模经营的
市场环境。坚决防止和纠正强迫农民流转、通过流转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等问题,依法制止乡、村组织通过“
反租倒包”等形式侵犯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行为。稳步推进草原
家庭承包经营,稳定渔民的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
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继续推进
征地制度改革试点,规范征地程序,提高补偿标准,健全对
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征地纠纷调处裁决机制。对未履行征地报批程序、
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补偿不及时足额到位、社会保障不落实的,坚决不予报批用地。对违法违规占地批地的,坚决依法查处。严格农村集体
建设用地管理,严禁通过“
以租代征”等方式提供
建设用地。
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购买
宅基地、农民住宅或“
小产权房”。开展
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
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试点,必须严格控制在国家批准的范围之内。依法规范农民宅基地整理工作;
积极推进乡镇机构和县乡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
乡镇机构改革,加强
基层政权建设。加快转变乡镇
政府职能,着力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从不同地区实际出发,明确乡镇
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严格控制对乡镇党政领导的“
一票否决”事项。完善县乡
财政体制,增强基层财政实力,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
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支持建立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试点。进一步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工作,推进减轻农民水费负担综合改革试点,继续开展重点领域农村乱收费专项治理工作;
全面推进集体
林权制度改革。在坚持集体
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
林地使用权和
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户。在不改变林地用途前提下,承包人有权依法处置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可依法
自主经营商品林。积极推进林木采伐管理、
公益林补偿、
林权抵押、政策性
森林保险等配套改革。切实加强对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
组织领导,加大
财政支持力度,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进行。稳步推进
国有林场和
重点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
加快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快推进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
政策试点工作。加大
农业发展银行支持“三农”的力度。推进
农业银行改革。继续深化
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大支持力度,完善
治理结构,维护和保持县级联社的独立法人地位。
邮政储蓄银行要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扩大涉农
业务范围。积极培育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发展信用贷款和
联保贷款。通过批发或转贷等方式,解决部分农村
信用社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加快落实县域内
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一定比例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政策。推进农村
担保方式创新,扩大有效
抵押品范围,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和银行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制定符合农村
信贷业务特点的监管制度。加强财税、
货币政策的协调和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开展业务。完善
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
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形成农业
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
妥善处置乡村债务。各地要抓紧清理乡村债务,在锁定旧债、制止新债前提下,分类进行处置。对公益性债务的化解,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要予以支持;对生产经营性债务,应按照市场原则协商解决。当前,要重点推进
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化解试点工作,有条件的要以省为单位试点,暂不具备条件的也要进行局部试点。主要通过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化解农村义务教育的历史债务;
全面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建立统一规范的
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
平等就业的制度。加快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在城镇有稳定职业和固定居所的农民登记为
城市居民的办法。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和服务。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制定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与现行制度相衔接的
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扩大工伤、
医疗保险覆盖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提供符合农民工特点的低租金房屋,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农民工输入地要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
农民工子女就学,收费与当地学生平等对待。农民工输出地要为
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寄宿和监护条件。深入开展“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
流动儿童行动。
7、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组织是落实农村政策、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组织基础。必须以改革
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带领群众发展生产、
共建和谐的能力。
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坚持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经验和做法,深入推进农村党的建设“
三级联创”活动,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加强和改进对
流动党员的服务和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党内选举“
两推一选”的办法,选好配齐配强村党组织
领导班子。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建立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广泛开展农村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等活动,健全农村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
完善
村民自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民主选举,依法保障农民群众的推选权、直接
提名权、
投票权、
罢免权。完善村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村级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有条件的地方村党支部书记和
村委会主任可交叉任职。坚决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家族势力干预基层经济社会
事务管理的行为。坚持和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切实推行
村务公开,建立答疑纠错的
监督制度。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的
法制观念;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办事公道、作风正派、能带领群众致富的要求,注重从农村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农村致富带头人中培养选拔村级组织骨干力量。制定鼓励政策,引导高等学校毕业生和选派县乡年轻干部到乡村任职。继续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
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的工作力度。推广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普遍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稳定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并落实村干部报酬待遇和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探索乡村有效治理机制。引导共青团、
妇联等
人民团体更好地发挥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党组织领导下,培育和发展服务“三农”的
社会组织,发挥在扩大
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
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良性互动。鼓励有条件的村建立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益
服务员制度。支持和帮助乡镇企业建立工会基层组织。发挥民兵组织在
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创新农村
社区管理和
服务模式,优先在
城市郊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加强农村警务和消防工作,搞好农村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把农村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
社会生活共同体。
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是党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牢牢把握“三农”工作主动权。
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政治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
自觉性和
主动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农产品供给、稳定市场物价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在工作安排、财力分配、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
领导机构的
协调作用,加强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
调查研究,努力把握“三农”工作规律,不断提高领导“三农”工作的水平;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各地和有关部门要站在改革发展新的历史起点,研究谋划关系全局的重大
战略问题。2008年和今后一段时间,要利用财政增收形势较好的有利时机,针对农业发展的
薄弱环节,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力争在
农田水利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安全饮水、动物疫病防控、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要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工作目标,确定时间步骤,建立保障机制,确保如期完成;
努力营造全
社会参与支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氛围。巩固农业基础、加快农村发展是全社会的
共同责任。各行各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采取政策支持、
舆论宣传、
荣誉激励等形式,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对农业和农村进行
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营造强农惠农的浓厚社会氛围。
加强农业基础,做好“三农”工作,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自身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扎实工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新的贡献。
加强方式
第一,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对“
三农”的投入支持力度。农村的道路虽然已有改善,但还有一些道路只有泥土这一点必须要改善。
第二,以主产区为重点,加强粮食和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第四,以育种培育为重点。
建设的意义
——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会降低包括
生产成本、
运输成本、储藏成本、
销售成本、
风险成本和
决策成本在内的总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农村经济活动的
经济效率。如现代化的仓储设施会减少农产品的产后储藏损失,起到保值、增值、保温和保鲜的作用。发达的
农产品市场流通和销售设施还会降低销售成本和
流通费用,并能加速农产品的
资金周转,提高
资金使用效率。
——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会降低农民面临的
自然风险和
经济风险。如发达的
水利设施可以提高农业抗
自然灾害的能力,发达的
病虫害防治和预测、预报系统可以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发达的
农产品市场体系可以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
——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如建设
乡村道路、
信息通讯、供排水及市场
硬件设施,将会促进农村产业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一体化发展,有利于
产业规模的积聚和结构的优化,促进
经济总量在空间上的积聚,加快城镇化步伐,实现农村的现代化。
——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对配置(农业)劳动力,增加
社会就业还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功能。实行“
以工代赈”,既可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也可以提高农业富裕劳动力的使用效率,从而为转移农业富裕劳动力拓宽了就业领域。
——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可以改变
投资环境,增强农业部门和农村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将社会其他部门的资源动员和转移到农业和农村中去,促进
外向型农业和创汇型农业的发展。
加强
农田水利建设,既可提高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又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在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首先应予重视的就是农田水利建设。在
集体经济时期,依靠大规模的劳动动员和积累,中国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为改革初期农业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基础,注:中国农村改革以前,通过
政治动员和大规模协作,农田整治和灌溉设施方面取得了足值称道的成就。
加强农村
公共设施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
消费环境和启动
内需投资兴建农村公共设施,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是启动
农村市场、解决
内需不足的客观要求。近年来,面对严重的内需不足和
通货紧缩,政府采取了积极的
财政政策,但不能不说,此项政策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中央财政投入并没有形成显著的
乘数效应。这与财政投向偏离农村需求有密切关系。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农民增收面临着空前的困难,不仅有来自市场制约的影响,而且也与国家的
宏观政策密切相关。
地方情况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河北是粮食生产大省。河北省委、
省政府多渠道筹集资金,全方位加强对全省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从2003年以来,河北省各级财政对“三农”累计投入1242.5亿元,其中仅2008年就投入366.08亿元,比2007年增长11%。2009年省
本级预算安排的
农业支出增长幅度高于省级
经常性收入增幅3.87个百分点。
在燕山深处的三道营村采访时,村民崔士敏指着村口的公路说,“这个村过去一直藏在大山后面,交通不便,这公路一通就把村子带火了,当前村里几乎家家都盖了大棚种精细菜,每亩少说也能挣上一两万元,农民生活一下子就富了。”
为了加强
公路建设,河北省各级政府在5年中共投入
农村公路建设资金228.7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共计7.2万公里,新改造桥梁35785延米、553座。全省农村公路
通车里程达到12.85万公里,实现了95%以上的
建制村通油路,直接受益群众超过3000万人。
在
藁城市系井村,村党支部书记郑根顺告诉记者,“省里进行的粮食核心区建设为粮食增产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配套,这里都成了稳产高产田,亩产能够达到900多斤。”
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是一项稳定
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河北省政府决定在全省选择80个粮食生产大县,建设4000万亩“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井渠管道连成网、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政府在过去5年中
直接投资14.7亿元,用于改善核心区农业基础条件,提高抗灾减灾和物质装备能力。除了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外,省政府还专门拿出4600万元用于核心区良种、农机和测土配方施肥等补贴,良种使用、机械耕作、科学施肥等科学
种植技术在核心区中得到了全面普及。
“种了那么多年麦子,当前的生产最省劲,产量最高,河北省
赵县韩村农民周振江家播种的节水小麦“
石麦15号”每亩产量达到566.3公斤。他说,以前种小麦,春天就得浇3至4次水,追1至2次肥,亩产量也就500公斤左右;从种到收,仅春天浇一次水,种时施一次肥,亩产量还比以前高50公斤左右。
面对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局面,河北省委、省政府把发展
节水农业作为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十五”以来,全省共投入农业节水资金20多亿元。相继实施了
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更新改造、节水农业
综合技术示范等一批农业节水项目,因地制宜推行了管灌、
微滴灌、
渠道防渗和喷灌等节水措施。截至当前,全省节灌面积发展到3800多万亩,占
有效灌溉面积的57%,节水
灌溉工程规模位居全国前列。通过大力推广和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工程,虽然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由5400多万亩增加到6700万亩,高耗水的蔬菜
种植面积由320万亩增加到1600多万亩,但
农业用水总量由1980年初的186亿立方米下降为142亿立方米,亩均
灌溉用水量由1980年初的382立方米下降到212立方米,每年可节约农业用水26亿立方米,节电2.5亿千瓦时,增加粮食产量20多亿公斤。
为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河北省借鉴
城市建设管理的经验,打破了以村庄为单元独立供水的模式,大力发展联村
集中供水工程,实行“一站供水、多村受益、
专业管理、优质服务”的工程建设模式和运行
管理机制。他们在
馆陶、
南宫、
容城、
青县、
阜城、
栾城、
固安和
玉田等8个县开展整县推进试点工作,发展规模化联村集中供水,实现农村饮水自来水化,用2至3年时间建立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2005年到2008年,河北省共完成投资20.92亿元,解决了523万
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
河北省发改委负责人还告诉记者,2008年底,省政府通过了《关于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全省社会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决定重点围绕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主要农产品(13.19,-0.30,-2.22%)
有效供给、保障
农产品质量安全、改善农村民生、
生态环境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等6方面,抓紧组织建设一批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到2010年力争完成投资489.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