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30年或更长)的
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
大气组成成分和
土地利用的改变。
简介
原因
尽管还存在一点不确定因素,但大多数科学家仍认为及时采取
预防措施是必需的。针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响应是随着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UNFCCC)的发展而逐渐成型的。1992年UNFCCC阐明了其行动框架,力求把
温室气体的大气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从而防止人类活动对
气候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全球问题
UNFCCC已经收到来自185个国家的批准、接受、支持或添改文件,并成功地举行了6次有各缔约国参加的
缔约方大会。尽管各缔约方还没有就气候变化问题综合治理所采取的措施达成共识,但全球气候变化会给人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气候变化会使人类付出巨额代价的观念已为世界所广泛接受,并成为广泛关注和研究的
全球性环境问题。
相关研究
据香港《文汇报》2012年10月15日报道,英国
气象局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过去15年来并没有暖化。
报告显示,1997年初和2012年8月相比,全球气温并无明显变化。有气候专家承认,科学界用来预测气候变化的计算机
程序有
严重缺陷。
新报告指,全球气温由1880年上升0.75
摄氏度,但根据全球3000个监察站的资料,全球气温在近15年来是零变化,一次气温上升周期要追溯到1980年至1996年。
美国乔治亚
理工大学教授柯里认为:“要改变1980年后气候暖化的指针,考虑自然内部变量作为基本要素。”自然变量是指不受
人为因素影响的条件,如
长期性海洋温度周期、太阳温度转变等。
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专家琼斯认为,如无大规模发生厄尔尼诺现象,
全球暖化将暂停一段时间。
变化趋势
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在当前人类习以为常的状态。地球的温度是由
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
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从长期来看,地球从
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
大气层向外散发的
辐射能相平衡。大气中的
水蒸气、
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
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
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
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为“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
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这就是“
温室效应”。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30种,其中二氧化碳起重要的作用,甲烷、氟利昂和
氧化亚氮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见表2)。从长期气候数据比较来看,在气温和二氧化碳之间存在显著的
相关关系(见图1)。
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表2 主要温室气体及其特征
引自
全球环境基金(GEF):Valuing the Global Environment,1998
本世纪以来所进行的一些科学观测表明,大气中各种温室气体的浓度都在增加。1750年之前,大气中
二氧化碳含量基本维持在280ppm。工业革命后,随着人类活动,特别是消耗的化石燃料(煤炭、石油等)的不断增长和森林植被的大量破坏,
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增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渐上升,每年大约上升1.8ppm(约0.4%),已上升到近360ppm。从
测量结果来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部分
约等于人为排放量的一半。按照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
IPCC)的评估,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3℃到0.6℃,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到25厘米。许多学者的预测表明,到下世纪中叶,世界能源消费的格局若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达到560ppm,地球平均温度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1996年发表了新的评估报告,再次肯定了温室气体增加将导致
全球气候的变化。依据各种计算机模型的预测,如果二氧化碳浓度从
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增加到560ppm,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到4℃。
全球平均气温破纪录
2020年1月,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比20世纪的1月平均气温(12摄氏度)高1.14摄氏度,超过2016年1月创下的纪录。连续第44个超过20世纪1月平均气温的1月份,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10个1月均出现在2002年以后。
北极海冰覆盖
面积比1981年到2010年的平均水平低5.3%,
南极海冰覆盖面积比1981年到2010年的平均水平低9.8%。
容易理解定义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全球
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平均值的升降,表明气候平均状态的变化;离差值增大,表明气候状态
不稳定性增加,
气候异常愈明显。
气候变化的影响据
世界气象组织宣布,刚刚过去的1998年至2007年是有记载以来最暖和的十年。没有人知道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多大程度上才能算是“安全”,但我们却清楚知道全球气候变化为人类及
生态系统带来的灾难:
极端天气、
冰川消融、永久冻土层融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旱涝灾害增加、致命热浪等等。不再是科学家在预言着这些改变,从
北极到赤道,人类已开始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挣扎着求生存。但这一切只不过是气候变化的影响之序幕,我们正在经历危险的气候变化,升温的车轮越转越快。要阻止这场灾难,我们必须马上行动。
地球温度上升导致喜马拉雅等高山的冰川消融、对
淡水资源形成长期隐患; ·海平面上升,上海、广州等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区面临
咸潮破坏,甚至淹没之灾; ·冻土溶化,日益威胁当地居民生计和道路工程设施; ·热浪、干旱、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等越来越频繁,导致当地居民生命
财产损失加剧;·粮食减产,千百万人面临饥饿威胁; ·每年,全球因气候变化导致腹泻、疟疾、
营养不良多发而死亡的人数高达15万,主要发生在
非洲及其它发展中国家。2020年,这个数字预期会增加一倍; ·珊瑚礁、
红树林、极地、高山
生态系统、
热带雨林、草原、湿地等
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威胁,
生物多样性受损害。无论气候变化的影响规模大小,贫困人群将受害最深。贫穷国家因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海平面上升、疾病传播及农作物减产所带来的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
持续升温若不加以阻止,数千年后,格陵兰冰盖会全部消失,全球
海平面将随之上升7米。
危害
自然界本身排放着各种
温室气体,也在吸收或分解它们。在地球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变化是很缓慢的,处于一种循环过程。
碳循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化学元素的自然循环过程,大气和陆生植被,大气和海洋表层植物及
浮游生物每年都发生大量的碳交换。从天然
森林来看,
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基本是平衡的。
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
土地利用形态,特别是
工业革命后,大量森林植被迅速砍伐一空,
化石燃料使用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为的
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应不断增加。从全球来看,从1975年到1995年,
能源生产就增长了50%,二氧化碳
排放量相应有了巨大增长(见图2-2)。迄今为止,
发达国家消 耗了全世界所生产的大部分化石燃料,其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如到90年代初,美国累积排放量达到近1700亿吨,欧盟达到近1200亿吨,前
苏联达到近1100亿吨。发达国家仍然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美国是世界上头号排放大国,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
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总量也在迅速增长,前苏联解体后,中国的排放量位居
世界第二,成为发达国家关注的一个国家。但从人均排放量和累计排放量而言,发展中国家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见表3)。
图2 1950-1995年全世界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
碳排放量表3 15个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 序号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百万吨)人均排放量(吨)1美国488119.132中国26682.273
俄罗斯210314.114日本10938.795德国87810.966印度7690.887
乌克兰61111.728英国5669.789
加拿大41014.9910
意大利4087.0311法国3626.3412波兰3428.2113墨西哥3333.7714哈萨克斯坦29817.4815
南非2907.29
世界资源所有:世界资源(World Resources)1996-97
人为的
温室气体排放的未来趋势,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能效提高、节能、各种能源
相对价格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趋势。几个国际著名能源机构——国际能源局、
美国能源部和
世界能源理事会,根据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的不同情景,提出了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各种可能趋势。从这些情景和趋势来看,在经济增长平缓,对
化石燃料使用没有采取强有力的限制措施的情况下,到2010年化石燃料仍将占世界
商品能源的3/4左右,其
消费量可能超过35%,同能源使用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增长30-40%。发展中国家的
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相对较快,到2010年,可能要从90年代初的不足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增加到近1/2,其中中国和印度要占发展中国家排放量的一半左右。即便如此,发展中国家人均排放量和累积排放量仍低于发达国家。到下一世纪中叶,发达国家仍将是大气中累积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主要责任者。当然,如果世界各国采取更加适合环境要求的经济和
能源发展战略,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出现不同的前景(见表2-4)。
表4 世界能源理事会预计的能源消费和 二氧化碳排放情况(1990-2020) 高增长(1990-2020)修改的参考方案(1990-2020)参考方案(1990-2020)强化生态保护(1990-2020)经济年增长(%)
经合组织国家/前苏联和
中欧国家2.42.42.42.4发展中国家5.64.64.64.6世界能源需求的增加比例(%)98845430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超过1990年的比(%)9373425 世界资源所等:世界资源(World Resources)1996-97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危害(统称为:
厄尔尼诺现象)
世界各国出现了几百年来历史上最热的天气,
厄尔尼诺现象也频繁发生,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发展中国家抗灾能力弱,受害最为严重,发达国家也未能幸免于难,1995年
芝加哥的
热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80年代,
保险业同气候有关的索赔是140亿美元,1990到1995年间就几乎达500亿美元。这些情况显示出人类对气候变化,特别是
气候变暖所导致的
气象灾害的
适应能力是相当弱的,需要采取行动防范。按一些
发展趋势,科学家预测有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
海平面上升
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的范围内,经济发达,城市密集。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
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区,特别是那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
河口和沿海低地。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人侵,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土地恶化,
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剧,港口受损,并影响沿海养殖业,破坏供
排水系统。
影响农业和生态
随着二氧化碳
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
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一些地区更加适合农业耕作。但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
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
农业灾害。
加剧其他灾害
气候变暖导致的
气候灾害增多可能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全球
平均气温略有上升,就可能带来频繁的气候灾害——过多的降雨、大范围的干旱和持续的高温,造成大规模的灾害损失。有的科学家根据气候变化的历史数据,推测气候变暖可能破坏
海洋环流,引发新的
冰河期,给
高纬度地区造成可怕的气候灾难。
影响人类健康
气候变暖有可能加大疾病危险和
死亡率,增加传染病。高温会给人类的
循环系统增加负担,热浪会引起死亡率的增加。由
昆虫传播的
疟疾及其他传染病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温度升高,可能使许多国家疟疾、
淋巴腺丝虫病、
血吸虫病、
黑热病、
登革热、
脑炎增加或再次发生。在高纬度地区,这些疾病传播的危险性可能会更大。
对我国的影响
从中外专家的一些研究结果来看,总体上我国的变暖趋势冬季将强于夏季;在北方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
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
长江、
黄河等流域的洪水爆发频率会更高;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也将更为频繁;春季和初夏许多地区干旱加剧,
干热风频繁,土壤
蒸发量上升。农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部门。温度升高将延长
生长期,减少霜冻,二氧化碳的“
肥料效应”会增强光合作用,对农业产生有利影响;但土壤蒸发量上升,
洪涝灾害增多和海水侵蚀等也将造成农业减产。对草原
畜牧业和渔业的影响总体上是不利的。海平面上升最严重的影响是增加了
风暴潮和台风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海水入侵和沿海侵蚀也将引起经济和社会的巨大损失。
其他影响
全球气候系统非常复杂,影响气候变化因素非常多,涉及
太阳辐射、大气构成、海洋、陆地和人类活动等诸多方面,对气候变化趋势,在
科学认识上还存在
不确定性,特别是对不同
区域气候的变化趋势及其具体影响和危害,还无法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但从
风险评价角度而言,大多数科学家断言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一种巨大
环境风险。
对策
框架公约
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危害,1992年
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到90年代末使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年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1997年,在
日本京都召开了缔约国第二次大会,通过了《
京都议定书》,规定了6种受控温室气体,明确了各发达国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比例,并且允许发达国家之间采取
联合履约的行动。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尚不受限制。
科学技术手段
从当前温室气体产生的原因和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看,控制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主要途径是制定适当的能源发展战略,逐步稳定和削减排放量,增加吸收量,并采取必要的
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主要是改变
能源结构,控制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加核能和可
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高发电和其他
能源转换部门的效率;提高工业
生产部门的能源使用效率,降低
单位产品能耗;提高建筑采暖等民用
能源效率;提高交通部门的能源效率;减少森林植被的破坏,控制水田和
垃圾填埋场排放
甲烷等,由此来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主要有植树造林和采用
固碳技术,其中固碳技术指把燃烧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然后深海弃置和地下弃置,或者通过化学、物理以及生物方法固定。固碳技术的技术原理是清楚的,但能否成为
实用技术还是未知数。
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主要是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
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
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政策手段
从各国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来看,一是实行
直接控制,包括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限制砍伐森林;二是应用
经济手段,包括征收污染税费,实施
排污权交易(包括各国之间的联合履约),提供补助资金和开发援助;三是鼓励
公众参与,包括向公众提供信息,致力于开发各种先进发电技术及其他面向21世纪的
远景能源技术。
当地时间2021年10月31日,据意大利
安莎社援引外交人士消息称,正在
罗马举行的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就致力于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达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