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是利用
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
水獭、
鹌鹑等
野生动物的生理
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
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
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
生产部门。区别于自给自足
家畜饲养,畜牧业的主要特点是集中化、规模化、并以营利为生产目的。
基本介绍
畜牧业是指用放牧、圈养或者二者结合的方式,饲养畜禽以取得
动物产品或
役畜的
生产部门。它包括
牲畜饲牧、
家禽饲养、经济
兽类驯养等。畜牧业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
②为工业提供羊毛、
山羊绒、皮、鬃、兽骨、肠衣等原料。
③通过畜产品出口取得外汇。
④促进畜牧业
投入品工业和畜产品
加工业的发展,增加
劳动就业机会。
战略规划发展
畜牧业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常常表现为农作物生产的副业,即所谓“后院畜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的在某些部门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例如:
蛋鸡业、肉鸡业、奶牛业、肉牛业、
养猪业等。中国的畜牧业在经历了40年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199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按
当年价格计算已达到26.6%。随着相对独立的畜牧业产业的出现,又开始分化出一个强大的
工业部门,这就是为畜牧业及生产服务的各种畜牧业投入工业,包括:机器、设备、兽药、
配合饲料等的生产,以及各种畜牧业产品的加工业,如肉类加工业、奶品加工业等。因此,广义的畜牧业还常常包括为其服务的
农工联合企业,如各种种畜禽公司、牧工商
联合公司、配合饲料公司等。世界上许多
发达国家,无论国土面积大小和
人口密度如何,畜牧业都很发达,除日本外,畜牧业产值均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如美国为60%,英国70%,
北欧一些国家80%-90%。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畜牧生产
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畜牧业的人均产量或产值,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发展畜牧业的主要途径包括:因地制宜地调整畜牧业结构,开辟饲料来源,改良畜种,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疾病,提高单位家畜的生产力;同时增殖家畜数量。
主要特点
畜牧业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
(1)它的
扩大再生产同各类畜禽内部的
公畜、母畜、仔畜、幼畜的比例有十分密切关系。因此,保持合理的
畜群结构,对加快畜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2)饲料是畜牧业的基础,只有不断解决好饲料问题,才能加快畜牧业发展。
(3)畜牧业的商品性很高,而产品又不便于运输而且易于腐坏。因此,要求收购、加工、贮藏、运输等方面密切配合。
(4)畜牧业对于
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有较大的适应性,即可以放牧,又可以舍饲。
由于存在这些特点和要求,因此,发展畜牧业必须根据各地的
自然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畜牧业主要包括牛、马、驴、骡、骆驼、猪、羊、鸡、鸭、鹅、兔、蜂等家畜家禽饲养业和鹿、貂、
水獭、麝等野生
经济动物驯养业。它不但为纺织、油脂、食品、制药等工业提供原料,也为人民生活提供肉、乳、蛋、禽等丰富食品,为农业提供役畜和粪肥。故搞好畜牧业生产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出口物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畜牧业的条件是:自然条件适宜,即光、热、水、土适合各类
牧草和牲畜的
生长发育,
草场面积较大,质量较好,类型较多;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生产潜力很大,能做到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广大农民具有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经验和技能等。畜牧业的类型很多,其中按饲料种类、畜种构成、
经营方式,可分为牧区畜牧业、
农区畜牧业和
城郊畜牧业。
类型
大牧场放牧业
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
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
澳大利亚、
新西兰、
阿根廷、
南非等
国家和地区。这些地区有大面积的干旱、
半干旱气候区。这些地区植被稀疏,不适宜经营种植业,草场广阔,适用于
放牧牲畜,因而形成了这种农业地域类型。
畜养类别:
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的大牧场上,养羊占重要地位。
代表国家
阿根廷
潘帕斯草原上的大牧场牧牛业,因其良好的
经济效益,成为世界大牧场经营的杰出代表。潘帕斯草原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地广人稀,而且
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距海港近的
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印第安人就在这里自由自在的放牧。欧洲人到来之后,潘帕斯草原逐渐被四周围有
铁丝网的大型
放牧场所分割,粗放的自给自足的放牧业被密集的商品畜牛业所取代。大牧场归牧场主所有,原先自由自在的牧牛人,被牧场主雇佣到牧场来放牧牛群。
阿根廷地广人稀,所产
牛肉主要供出口。铁路的贯通,便于把肉牛运到
港口城市屠宰加工后外运;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使
潘帕斯牛肉的市场扩展到欧洲。为了保证
潘帕斯牧牛业的发展,阿根廷人一方面采取围栏放牧、划区
轮牧,种植饲料,
打井机保证人畜饮水和
牧草生长用水等措施;另一方面饲养良种牛,加强对良种牛的培育,以及对牛群病害的研究。潘帕斯畜牧业商品化、专业化、地域化程度高,已成为牧场放牧业的典型。
特点介绍
大牧场放牧业具有生产规模大,
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
区位条件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地势平坦,距海港近,科技水平高等。
优势条件
地价低廉,地广人稀,草类繁多,生长茂盛,温和的
亚热带气候,距海港近,出口便利。
经营管理
商品率高,规模大,培育优良
种牛,先进
冷冻保鲜技术,改善
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发展措施
1.培育良种牛
潘帕斯最早的良种牛是欧洲人带来的。后来,阿根廷人加强了对良种牛的培育和牛群病害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修通了横穿潘帕斯草原的大铁路。这样,大牧场的肉牛可以很方便的运往首都
布宜诺斯艾利斯屠宰加工,再装船运往国外。
3.开辟水源
在草原上打了很多机井,以保证牧草的正常生长以及提供牛群和人们的饮用水。
4.种植饲料
种植一些
饲料作物或牧草,以补充放牧时天然牧草的不足。
乳畜业
乳畜业是随着
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
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
畜牧业地域类型,其主要生产对象是奶牛,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如奶粉、
黄油和
奶酪。乳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主要是北美洲
五大湖周围地区、
西欧、
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西欧和中欧一些地区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
多汁牧草的生长。奶牛除需要多汁牧草外,还需要含
蛋白质较高的
精饲料。西欧乳畜业地区既种植
优质牧草,也种植精饲料作物。在
区位选择上,西欧
城市化程度高,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因而生产牛奶为主的乳畜业位于大城市周边,而生产乳制品的乳畜业离城市比较远。西欧乳畜业
机械化程度较高,有专门的自动化
挤奶设备,缓解了
劳动力短缺问题。
牧业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畜牧业迅速发展,畜牧业产值不断提高,自1949年的33.7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209.3亿元;1990年,畜牧业产值进一步增加到1967亿元,是1949年的58倍多,1978年的9倍多;至2010年,畜牧业产值已经超过20000亿元,占全国
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为30.04%,可见随着中国畜牧业产值的不断增加,其在农业中的地位也有所提升,2010年畜牧业已经成为
中国农业及
农村经济的
支柱产业,其规模化生产、
产业化经营特色突出,区域化布局、市场化特征鲜明。到2015年全国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10-15个
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占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同时,还首次提出对畜牧业的金融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畜牧业贷款担保基金、担保公司,为养殖加工龙头企业融资提供服务。
金融政策的推出有望使
规模化养殖企业突破资金、规模瓶颈。畜牧业发展前景广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生产方式快速转变,畜牧业综合
生产能力和保障市场有效
供应能力不断加强。2010年中国肉类、禽蛋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奶类产量居世界第三位。随着产量的增长,中国人均畜产品占有量也持续上升,1978年,全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别只有9.1公斤、2.4公斤和1.0公斤,到2010年,人均占有量已分别达到45.8公斤、20.7公斤和26.7公斤,分别是1978年的5.0倍、8.6倍和26.7倍。
2010年,我国
城市居民仍处在稳步增加动物性
食品消费的“上升”阶段,特别是
牛羊肉、禽肉、
液态奶和乳制品、水产品,还将出现迅速增加的态势。而随着广大农村
居民收入增加,肉类和蛋类消费将会出现一个迅速增长的阶段。农村奶类消费
现实需求的出现可能会晚一些年,但其潜力会更大。总体而言,未来15-20年内,中国居民的畜产品消费将进入稳定增长时期。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仍具有较大的
发展潜力。
“十二五”期间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将显著增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预计到2015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500万吨、2900万吨和5000万吨,羊毛产量达到43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畜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将继续带动兽药行业稳步向前发展。
类型划分
依据
畜牧业区划的分区原则与指标,在充分考虑
饲料资源、
自然环境、饲养技术和
社会需要与生产特点等的地区差异的基础上,中国畜牧业划分为七个
畜牧业地域类型区,即黄淮海区,东海区,
青藏高原区,蒙新高原区,
黄土高原区,西南山地区,
东北区;并分区概述
畜牧业资源、畜牧业发展条件和主要问题,提出各区畜牧业发展方向及其主要措施。
农区
农区以
舍饲为主的畜牧业称
农区畜牧业。农区畜牧业的特点是:
①以耗粮型副产品畜牧业为主。
家畜种类主要是消耗粮食较多的猪、
家禽、
役畜 和
山羊等,饲料来源是棉子饼、
豆粕、
谷壳、
麦麸、
山芋等农业副产品、饲料陈年粮、秸秆和野草、
野菜等,并利用山坡和零星草地放牧。
②兼用型畜牧业比较发达,如乳役兼用或肉役兼用的养牛业、养马业和养驴业等。
③以舍饲为主。除了在农作物收获后进行短期茬地放牧外,其余时间均在
畜舍内进行人工饲养。
④饲料费用占的比重比较高,一般占畜牧费的65%以上。能充分实现农牧结合,
经营管理较为细致,生产水平较高。
经营方式主要是农家副业,还有
国营牧场和畜牧
专业户。农区畜牧业仍是中国畜牧业的主要部分。
牧区
在草原和荒漠地区,以放牧为主的畜牧业称牧区畜牧业。家畜主要是草食动物。经营管理粗放,农牧结合不密切,饲草供应
季节性波动大,易受
灾害性天气的威胁,
家畜生产力低而不均衡。中国的牧区位于北部和西部边疆,包括内蒙古、新疆、
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黑龙江、
吉林、
辽宁、河北、山西等省、自治区,共有266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50%以上,牧畜头数占全国牲畜总头数的22%。发展的
基本原则是: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的天然草场;重点进行
草原建设和其他建设,如开发水源,贮草备料,改善牧业
生产条件;调整
畜群结构,发展
季节性生产,如羔羊当年屠宰,肉牛早期育肥屠宰,扬夏饱秋肥之长,避冬瘦
春乏之短;农林牧结合发展;以及采取
适用技术,加速技术改造等。
草地
利用草地直接
放牧牲畜,或将草地作为饲草刈割地以饲养牲畜的畜牧业即 草地畜牧业。中国草地从
植物群落着生的性质,可以分为
天然草地、
人工草地、半人工草地三类;从草地的分布情况,可以分为北方草场和南方草山草坡两类。中国草地畜牧业存在的问题是:
草地资源退化,畜牧业生产力水平低。除经营方式不够先进外,也与这些地区
自然条件较差有关。发展草地畜牧业的主要途径是:
②有条件的地方扩大人工种草。
③建设牲畜棚圈。
④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⑤改革不合理的流通体制。
半农
沿
长城南北呈狭长的带状分布,是农区役畜和肉食牲畜主要
供应基地之一。本区历史上曾是农牧业交替发展变化较大的地区,以具有汉族经营纯农业与
蒙古族经营纯牧业的生产方式为特色。区内
旱作农业与放牧畜牧业交错分布,畜牧业兼有纯牧区放牧与农区舍饲的特点。区内科尔沁草原和
坝上高原等天然草场以放牧牛、马、羊为主,是肉、乳、细毛的重要生产基地。此外,
宁夏的
盐池、山东汇农牧业、同心及
内蒙古毗邻地区,历来以发展
滩羊为主,所产
二毛裘皮尤负盛名。
城郊
主要分布于城市和大型
工矿区周围,以饲养猪、鸡、奶牛等畜禽为主,为城市、工矿区直接提供肉、蛋、乳等畜产品。除郊区农村集体与个人舍养畜禽外,还有奶牛
饲养场、大型机械化养猪、
养鸡场,形成技术水平和
商品率均较高的城市、工矿区副食品基地。
人才资源
在中国,高等畜牧业人才,主要由
中国农业大学和分布于各省(市、自治区)的农(牧)业高等院校来培养;中等畜牧业人才,主要由各畜牧业(农业)中等职业学校来培养,如
吉林省畜牧业学校等。
污染表现
畜禽污染
畜禽
排泄物中的主要成分是
含氮化合物、钙、磷、可溶无氮物、
粗纤维、其他
微量元素、某些药物,各种成分的含量随畜禽品种、饲料、饲养方式等不同而不同,随粪便排出后将对空气、水源、土壤等产生污染。废弃物包括
蛋壳、内脏、毛发、血液和下脚料,这些废弃物及时回收加工后可成为有用物质,如不及时处理,与粪便一同丢弃,那么也会与排泄物一同成为污染物。
传播共患病
据统计,由动物传给人的
人畜共患传染病有90余种,这些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载体是粪便及排泄物。在猪方面,最典型的就是传给人的
寄生虫病。2005年6月在
四川省发生了猪的
链球菌病传给人致数十人死亡的病例。在禽方面,最为严重的就是
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病例,如1997年香港
禽流感致2人死亡案例和2004年在广西叮当镇发生的禽流感案例。在牛方面有
口蹄疫病,2001年3月份,英国大量偶蹄兽发生口蹄疫,在处理病畜中发生2例工作人员感染,还有
炭疽病、布鲁氏病、
结核病感染也为常见。在人畜共患传染病中,烈性疾病给人类造成很大威胁。
家畜粪尿及畜产品加工场污水随意排放极易造成水体的
富营养化。这些污物不经处理直接排入自然水体,如水库、湖泊、稻田等水域。水中的
水生生物,如
藻类,获得氮、磷、钾等丰富的营养后立即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在池塘威胁鱼类生存,甚至死亡。在媒体上常见的是工业污水引起鱼类死亡,在实际中的畜禽场旁的鱼塘鱼类死亡常有发生;在稻田使
禾苗徒长、倒伏、
稻谷晚熟或不熟,使水稻绝收。由于水生生物大量繁殖,水中的
有机物在水底层
厌氧分解,产生
硫醇等
恶臭物质,使水体变黑变臭, “富营养化”的水体很难再净化和恢复生机,这也是
畜牧业生产污染的一个主要对象。
由于规模化、
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大量使用抗生素和
磺胺类药物已成为畜禽疾病防治的主要手段,由于经济
利益驱动和人们
科学知识的不足,滥用药物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畜禽产品(包括
肉蛋奶)药物残留。这些产品通过人们的摄食转移到人体内,影响身体健康。如
氯霉素,它主要损害人的
造血系统,引起
障碍性贫血甚至
白血病的发生;
有机氯药物中的
DDT毒性强且稳定,通过生物可使含微量的DDT富集到严重的致癌危害程度。
重金属公害大的有汞、铅、砷、镉等,重金属不能被降解为无害物,它们进入水体和土壤后,部分被动植物所吸收,并有逐级富集作用,可致使人畜中毒、死亡或患
癌症。
由于人类片面追求
经济效益,不顾添加剂和促生长剂形成的公害时有发生。如1999年6月发生在
比利时的肉、蛋、奶污染二恶英事件,给比利时及欧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985年英国发现首例
疯牛病,1996年以来法国、
丹麦、德国等欧盟各国相继发生疯牛病,给欧洲的肉牛业造成严重的打击,造成的主要原因是动物骨血粉用于饲料添加剂。促生长剂如常见的“
瘦肉精”(化学名为
盐酸克伦特罗),在饲料中添加可使猪
生产速率、
胴体瘦肉率提高10%,虽然能提高经济效益,但其残留给食用的人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污染对策
根据我国畜牧业的具体发展情况和水平,找出一套可行的畜牧
环境质量标准和畜禽排泄物及废弃物
排放标准,为现有规模化畜禽场及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场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理论和法律依据,将畜禽场环境治理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建立健全专业的畜牧业环境
质量监督机构,对畜禽场的各方面引起的污染作出相应的规定,摸清畜禽场及对周边空气、土质、水体、河流、
湖泊等污染的程度以及造成的危害,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便治理,达到对畜牧业环境治理的目的。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畜牧业污染的治理力度
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倾斜,调动畜牧业对环境污染治理的积极性,鼓励畜牧企业在经营中不断得到经济效益的同时,合理安排对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入,以及对安全畜产品生产的投入,以达到畜牧业
持续发展的效果。
生物饲料
提高畜禽的饲料
利用率,尤其是提高饲料中氮的利用率,降低
畜禽粪便中氮的污染,是消除畜牧生产污染的“治本”之举,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了采用培育优良品种、科学饲养、科学配料、应用对人体安全又能促进畜禽生长的添加剂等手段外,还应用生态营养原理来开发环保饲料。
生态工程技术
通过畜牧业
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
生态畜牧业,进行无废物、无污染的畜牧业生产。生态工程是利用现代
生态学、生态
经济学原理和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来指导畜牧业生产,并将通过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来实现畜牧业的优质、高效和持续发展。
兽医防疫体系
畜禽疫病是严重危害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据
农业部1993年的畜禽死亡调查估测,猪约为12%,家禽为20%,牛5%,以此推算,一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300亿元左右,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目。所以,只有建立健全全国自上而下的兽医防疫体系,达到全国性的防治面,减少畜禽
死亡率,保证畜禽健康生长,从而保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安全保障体系
利用畜禽疫病诊断监测手段,以及强化畜禽产地、屠宰、运输、市场等环节的检疫监控并逐步加强对饲料和添加剂、兽药和生物制品、动物健康状况、有害物残留、畜禽场环境状况、畜产品加工及
销售过程等的
安全监控,尤其要加强畜产品销售过程中的监督和执法力度,杜绝不法商贩用不合检疫
卫生标准的肉食品来扰乱市场,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用靠绿色
环境生产绿色畜产品,以达到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促进和保证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存在问题
1 标准化程度不高,整体生产水平较低
在所调查的70个规模
养殖场中,基本达到“六化”标准(
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的只有2个,比例极低,标准化程度与欧盟、美国等相比差距非常大。
2 饲料兽药企业整体实力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调查的86家饲料生产企业,80%以上年生产规模不足50000t;26个兽药生产企业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仅占23%,与兄弟省区同类企业相比差距较大。调查的26家兽药生产企业中,18家都是将买来的原料进行简单混合或灭菌分装,产品
技术含量低;15家饲料生产企业中12家为
引进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在产品研发方面,26个企业中只有5个设立了专门的研发部,仅占19.2%。
30个畜牧
技术推广机构中,73%的单位
工作条件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村级防疫员工资待遇差、学历低、年龄大。74.4%的防疫员年工资待遇不足1200元;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7.2%;40岁以下的仅占23.4%。70个
县站人员编制平均为18.5人,73%的单位反映由于编制太少不能满工作需要,59%的单位近五年没有招录本专业
大中专毕业生。56%的县区和40%的乡镇本专业技术人员在70%以下,17%的县区和50%的乡镇46岁以上职工的比例超过50%。在100个
调查对象中,69%的县站和60%的乡镇工作经费紧张,难以保障工作正常开展。畜牧兽医工作人员
劳动保护缺失。全省只有
安塞和
吴起等个别县为防疫员办理了
医疗保险和
意外伤害保险等商业险种。
在农村缺乏青壮年、有文化的劳动力现象突出。100个调查村中,劳动力年龄在45~60岁的占65%以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不足18%,直接影响畜牧
先进技术和
管理模式的推广;规模场缺乏既懂专业又懂经营的场长、经理型人才。在调查的70个规模养殖场中,48.5%是外行老板;技术推广缺乏现代畜牧业发展
服务型人才。30个畜牧技术推广机构,熟悉圈舍设计及设备配置的技术人员不足8%,会解读DHI报告的仅8人,掌握
TMR技术的仅4人;
技术支撑缺乏
实验室检测、检验人才。20个县级动物疫控中心,能够满足兽医实验室正常工作开展需要的只有11个县,现有人才资源与高速发展的畜牧业不协调。
5 制约因素多,政策支持乏力
投资大、风险大、污染大,贷款难、用地难、保险难,“三大三难”问题成为当前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户均
自有资金5~8万元,但1个年出栏200头的养猪农户需要投资18万元左右;建设1个“石羊模式”(石羊
肉鸡模式就是以石羊集团为龙头,采取“公司+农户”的订单模式,由集团与养殖户签订长期饲养合同,指导建设标准化肉鸡饲养圈舍,统一供雏、供料、供药、防疫、回收肉鸡)、存栏5000只肉鸡的圈舍需要投资15万元左右,超出了普通农户的
投资能力;68%的调查对象反映疫病风险大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51%的调查对象反映
市场风险大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
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等,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畜牧业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因素。63份
调查问卷反映贷款难是制约畜牧业扩大生产的最大障碍,70个规模场仅12家取得银行信贷。58份调查问卷反映用地难制约着畜牧业规模化的
快速扩张。对
高风险的养殖业缺乏完善的保险体系,例如
母猪1000元保险政策与每头母猪3000元以上的
成本价悬殊较大,不能
有效保护农民的利益,畜牧业保险体系不健全。
管理意见
2008年3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2020年9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