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包括
洪水灾害和
雨涝灾害两类。其中,由于
强降雨、冰雪融化、
冰凌、堤坝溃决、
风暴潮等原因引起江河湖泊及沿海水量增加、水位上涨而泛滥以及山洪暴发所造成的灾害称为洪水灾害;因
大雨、暴雨或长期降雨量过于集中而产生大量的积水和径流,排水不及时,致使土地、房屋等渍水、受淹而造成的灾害称为雨涝灾害。由于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往往同时或连续发生在同一地区,有时难以准确界定,往往统称为洪涝灾害。其中,洪水灾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
暴雨洪水、
融雪洪水、
冰凌洪水、风暴潮洪水等。根据雨涝发生季节和危害特点,可以将雨涝灾害分为春涝、夏涝、夏秋涝和秋涝等。
灾害类型
史上水灾
解放前
我国是洪水灾害频繁的国家。据史书记载,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155年间,大水灾就发生了1029次,几乎每两年就有一次。
相传在四五千年前的
原始社会末期,中国
中原大地上发生过一次特别大的洪水。
洪水淹没了土地,冲毁了庄稼,房屋倒塌,人死牲亡,到处是白茫茫的水波,活着的人纷纷跑到丘陵或山上去避难。这时有位治水的英雄叫大
禹,传说他
三过家门而不入。他象征了中国人民战胜水害的顽强斗争精神。
作为
中华民族母亲河的
黄河,比之长江,在水害的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它在历史上曾决口泛滥1500多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每3年有一次决口,每100年有一次大改道。公元1117年(
宋徽宗政和七年),黄河决口,淹死100多万人。公元1642年(明崇祯15年),黄河泛滥,
开封城内37万人,被淹死34万人。1933年黄河决口62处。1938年,蒋介石在河南
花园口扒开
黄河大堤,使1250万人受害。
在洪灾的侵吞中,大城市不能免。据考证,历史上洪水曾五进
北京城,
天津市曾8次被淹。
本世纪最大洪水有三次。一次是建国前,两次为建国后。1931年,中国发生特大水灾,有16个省受灾,其中最严重的是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湖南五省,山东、河北和浙江次之。8省受灾面积达14170万亩,占8省
耕地面积的1B4强。据统计,半数房屋被冲,近半数的人流离失所,不少人举家逃难。这次大水灾祸不单行,还伴有其他自然灾害,加上社会动荡,受灾人口达1亿人,死亡370万人,令人触目惊心。
解放后
解放后全国性的大水灾主要有两次,1954年大水灾和1998年大水灾。1954年那次全国受灾面积达2.4亿亩,成灾面积1.7亿亩。长江洪水淹没耕地4700余万亩,死亡3.3万人。国家对自然灾害的
救济费为3.2亿元。
其他重大水灾有:1958年黄河
郑州花园口出现
特大洪水,郑州
黄河铁桥被冲毁。
海河流域1963年遭历史上罕见的洪水,受灾面积达6145万亩,减产粮食60多亿斤。长江最长的支流
汉江1982年遭特大洪水,安康老城被淹,损失惨重。
1998年,一场世纪末的大洪灾几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长江,嫩江,松花江等大江大河洪波汹涌,水位陡涨。800万军民与洪水进行着殊死搏斗,
京广铁路行车受阻100天。据统计,全国共有29个省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66亿元。
成灾6000万亩,因灾害造成粮食减产上百亿公斤。
2021年
2021年7月28日,国新办就防汛救灾工作情况举行发布会,2021年以来,洪涝灾害受灾3481万人次、146人死亡失踪,7.2万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1230亿元。
应急管理部发布,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共发生39次
强降雨过程,全国
面降水量58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4%。洪涝灾害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极端强降雨过程多、致灾性强;二是大江大河总体平稳,中小河流洪水频发。全国主要江河发生10次编号洪水,大江大河洪水量级不大,总体态势平稳。中小河流超警数量多,海河流域及
长江上游区域部分中小河流重复超警,多地水库堤防发生险情;三是秋汛形势严峻。
2021年11月8日,国新办举行
新闻发布会,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副部长周学文介绍了2021年洪涝灾害及有关救助情况,2021年1-10月,洪涝灾害共造成5890万人次受灾,590人死亡失踪,351.5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20.3万间房屋倒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2406亿元。
2023年
2023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2.9毫米,较常年偏少3.9%,出现区域暴雨过程35次。5月底至6月初,河南出现大范围持续阴雨天气,与小麦成熟收获期叠加重合,造成较大范围农作物受灾。“七下八上”期间,受“杜苏芮”台风残留云系影响,华北、东北相继出现极端暴雨天气,海河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造成京津冀等地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松花江流域发生严重汛情灾情,造成黑龙江、吉林等地受灾严重。西南、西北等局地山洪地质灾害多点散发,四川、重庆、陕西等地人员伤亡较大。全年洪涝灾害共造成5278.9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309人,倒塌房屋1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445.7亿元。此外,全国共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3666起,灾害级别以小型为主,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南等地区。
2024年
截至2024年7月,全国因洪涝灾害受灾人口是2076万人,死亡失踪86人。和近五年同期均值相比,分别下降32%和30%,“下降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
经济损失
2017年,武汉受中游型
大洪水和
汉江发生罕见
秋汛的影响,
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造成
直接经济损失达到939亿元,但因为
防洪调度科学有效、
抢险救灾工作得力,避免了更大的洪涝灾害和经济损失,且死亡和失踪人口为2000年以来最少。
初步统计显示,2017年的洪涝灾害造成长江流域直接经济损失达939亿元,在2000年以来历年
洪灾损失数据系列中排第三位,灾情总体较重。
2024年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因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51亿元。
灾害成因
坡水、洪水成涝
梧桐河中下流域地处
小兴安岭东缘,松花江、梧桐河下游。西北部
低山丘陵区
水文气象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位于
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受
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漫长干燥、严寒少降水;夏季常受
太平洋北上
暖湿气流影响,炎热多降水;春季多风干燥;秋季降温快,温差大。多年平均
降水量为580毫米左右,降水
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不均,年内降水多集中在7~9月。
年降水量虽然不多,但时空分配变差大,7、8、9三个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此期间常有短历时高强度暴雨或受北上台风影响而形成的长历时连续降水过程,造成洪涝灾害。由于秋冬季气温低,
蒸发量小,秋季滞流耕地中的雨水及受冻结
温度梯度作用上升到地表的地下水冻结成为固态,与冬季降雪一起,春暖融化滞存于耕地表层形成春涝。故当地有“一年秋雨,两年成灾”之说;
土壤与地质
流域中
低平原地表为厚1.5米左右的
亚粘土沉积层,该土层质地粘重,通透性差,垂直下渗弱,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含蓄水量多,易造成
涝渍灾害。向下为深厚的
砂砾石沉积层,
地下水位距地表仅1.5米左右,补充地表土层水量并阻滞
地表水下渗。雨季江河水位上涨高于地面,在下层砂砾石
连通管作用下,使耕地地下水层上升至地表,
低洼地的地下水甚至出逸形成地表水;
水利工程不达标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1976年以后修建了一部分防洪除涝工程,但由于防洪及
排水标准低,工程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河水泛滥,
内水受河水顶托,不能及时排除内水,致使农作物经常遭受洪涝灾害,造成大面积减产。流域内堤防工程标准偏低,不足十年一遇,堤高1.0~3.0米,
顶宽仅1.0~3.0米,边坡1:2~1:2.5,堤身瘦小,断面不能满足防洪要求,且堤顶堤身受风雨侵蚀,损坏较严重,很多堤段前后存在坑塘等
险工,甚至个别堤防堤段不封闭,河水倒灌形成洪涝灾害。沟道设计标准低,不足三年一遇,断面小,排水不畅,沟道局部段有冲刷或淤积;工程不配套,建筑物超期使用,工程管理维修不善,破损严重,数量不足,现有的建筑物防洪及过流能力不足,致使排水不畅。另外水利工程基础薄弱,待建工程较多,特别是
田间工程,受到经济条件和投资力度限制,很多项目还没建,不能充分发挥骨干工程应有的作用;
灾后处理
饮用水卫生管理
1、水源的选择与保护
应在洪水上游或内涝地区污染较少的水域选择饮用水水源取水点,并划出一定范围,严禁在此区域内排放粪便、污水与垃圾。有条件的地区宜在取水点设码头,以便离岸边一定距离处取水。
2、退水后水源的选择
无自来水的地区,尽可能利用井水为饮用水水源。水井应有
井台、
井栏、井盖,井的周围30m内禁止设有厕所猪圈以及其他可能污染地下水的设施。取水应有专用的取水桶。有条件的地区可延伸现有的自来水供水管线。3、对饮用水进行净化消毒;煮沸是十分有效的灭菌方法。在有条件时可采用过滤方法。但在洪涝灾害期间,最主要的饮用水消毒方法是采用消毒剂消毒。 4、加强供水设施消毒; 被洪水淹没过的水源或供水设施重新启用前必须清理消毒,检查
细菌学指标合格后方能启用。经水淹的井必须进行清淤、冲洗与消毒。先将水井掏干,清除淤泥,用清水冲洗
井壁、井底,再掏尽污水,待水井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投加
漂白粉浸泡12~24h后,抽出井水,待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按正常消毒方法(一吨水加漂白粉4克,如污染较重加漂白粉8克/吨)消毒,即可投入正常使用。
食品卫生管理
(1)
霉变粮食引起的
霉菌毒素食物中毒:常由食用了霉变的大米引起。
(2)
细菌性食物中毒:常由
动物性食品、已死亡的
畜禽肉和没有很好冷藏(如肉、蛋类食品)和存放时间长的熟食(如米饭、蔬菜)引起。
(3)
化学性食物中毒:一般由误食有毒
物质引起。由于灾区环境的变化和临时居住地的条件所限,农药、
亚硝酸盐及其他工业用化学物质易被误食。
(4)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误食猪甲状腺、
肾上腺和含毒的
鱼类会引起有毒动物性食物中毒;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
豆浆、
扁豆或发芽土豆、毒磨菇会引起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
2、发生食物中毒的现场处理
(1)病人的救治与报告:病人的急救治疗主要包括催吐、洗胃、
灌肠以及
对症治疗和特殊解毒药物治疗:食物中毒报告的内容包括发生地点、时间、人数、典型症状和体征、治疗情况、中毒食物和采取的措施。同时应注意采集病人标本以备送检。
(2)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封存现场的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待调查确认不是中毒食物以后才能食用;通知追回或停止食用其他场所的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3)食物及环境的消毒处理工作:对中毒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并对中毒场所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对细菌性食物中毒,固体食品可用
煮沸消毒15~30min处理;液体食品可用
漂白粉消毒。对病人的
排泄物、呕吐物可用20%
石灰乳或漂白粉消毒(1份排泄物加2份
消毒液混合放置2h),
周围环境可采用
过氧乙酸进行喷洒消毒。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
应将引起中毒的有毒物进行深埋处理。
特别是水淹过的食品
生产经营单位应应做好食品设备、容器、环境的清洁消毒,经当地
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开业,并加强对其食品和原料的监督,防止食品污染和使用发霉变质原料。4、开展对
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教育;主要宣传不能食用的食品,包括:被水浸泡过的食物;已死亡的畜禽、水产品;被水淹过的已腐烂的蔬菜、水果;来源不明的、非专用食品容器包装的和无明确食品标志的食品;严重发霉(发霉率在30%以上)的大米、小麦、玉米、花生等;其他已腐败变质的食物和不能辨认是否有毒的蘑菇等。
环境卫生管理
1、对灾民住所的卫生要求
首先要选择安全和地势较高的地点,搭建帐篷、窝棚、简易住房等临时住所,做到先安置、后完善。其次注意居住环境卫生,不随地大小便和乱倒垃圾污水,不要在棚子内饲养畜禽。
(1)在灾民聚集点选择合适地点、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搭建应急临时厕所,要求做到粪池 不渗漏(或用
陶缸、
塑料桶等作为粪池)。(2)尽量利用现有的储粪设施储存粪便,如无储粪设施,可将粪便与泥土混合
泥封堆存,或用塑料膜覆盖,四周挖排水沟以防雨水浸泡、冲刷。在应急情况下,于适宜的稍高地点挖一圆形
土坑,用防水塑料膜作为土地的衬里,把薄膜向坑沿延伸20cm,用土压住,粪便倒入池内储存,加盖密封,发酵处理。也可采用较大容量的塑料桶、木桶等容器收集粪便,装满后加盖,送至指定地点暂存,待水灾过后运出处理。有条件时用机动
粪车及时运走。 (3)集中治疗的传染病病人粪便必须用专用容器收集,然后消毒处理。散居病人的粪便处理:粪便与漂白粉的比为5:1,充分搅合后,集中掩埋;粪便内加入等量的
石灰粉,搅拌后再集中掩埋。禁止将病人粪便倒入溪水中,以防止疾病传播。
(1)根据灾民聚集点的实际情况,合理布设
垃圾收集站点,可用砖砌垃圾池、金属垃圾桶(箱)或塑料
垃圾袋收集
生活垃圾,有专人负责清扫、运输,做到日产日清。(2)及时将垃圾运出,选地势较高的地方进行堆肥处理,用
塑料薄膜覆盖。四周挖排水沟,同时用药物消毒杀虫,控制苍蝇滋生。(3)对一些传染性垃圾可采用
焚烧法处理。
4、人畜尸体的处理
对正常死亡者尸体应尽
快运出进行火化处理。对
甲乙类传染病死亡者,应做好卫生消毒,以最快速度运出火化。对环境清理中清出的家畜家禽和其他动物尸体应用漂白粉或
生石灰处理后进行深埋。
5、洪水退后的环境清理工作
水退过后,开展群众性的
爱国卫生运动,在广泛进行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水淹地区的村庄和住户必须进行彻底的室内
外环境清理,做到洪水退到哪里,环境清理就搞到哪里,消、杀、灭工作就跟到哪里。(1)组织清理室外环境:整修道路,排除积水,填平坑洼,清除垃圾杂物,铲除杂草,蔬通沟渠,掏除水井内污泥,修复厕所和其他卫生基础设施,掩埋禽畜尸体,进行环境消毒,消除疫病发生的
危险因素,使灾区的环境卫生面貌在短期内恢复到灾前水平。(2)凡是水淹地区的住户,水退后首先由专人对原住房的质量进行安全性检查,确认其
牢固性,然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清洗家具清理室内物品,整修家庭厕所,修缮禽畜棚圈,全面清扫室内和院落清除垃圾污物。必要时将房间地墙壁和地面进行消毒。对室内和临时居住点带回的日常生活用品可进行煮沸消毒或在日光下曝晒。待室内通风干燥、空气清新后方可搬入居住。
6、消毒
由于洪水导致多种微生物
混合污染,其中又以肠道
致病微生物为主,因此要特别重视食物、饮用水、
居住环境的消毒。在消毒方法和消毒剂的选择方面,要求简便易行,价格便宜,供应充足。首先应有专人负责保护水源和饮用水消毒;同时要搞好环境卫生消毒。对受淹的房屋公共场所要分类作好卫生消毒工作。要有专人负责,做好消毒剂的集中供应、配制和公发工作,做好消毒常识宣传,
组织群众实施消毒措施并具体指导其正确使用。
传染病控制
1、强化灾区预防性的
干预措施;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清除垃圾、污物,掩埋动物尸体,进行粪便和
家畜管理,改善居住环境。积极保护水源,开展打井或饮用水消毒,使灾民清洁饮用水。2、
控制传染源,阻断
传播途径;在某些传染病
疫区应有重点地控制传染源,开展
自然疫源地的灭鼠活动,在灾民密集的居住地清除
蚊蝇滋生地,有效地控制和消灭病媒
害虫。强化
食品卫生管理,防止“病从口入”,控制
食源性疾病的发生。3、加强
疫情监测,建立
疫情报告网络; 在洪涝灾害这一非常时期,要特别重视疫情报告及疫情监测,保持疫情
监测系统的
敏感性,这是做好救灾防病工作的前提。发生传染病疫情,要按“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积极处理疫情。在重点灾区或传染病多发地区设立疫情
监测点、严密监视疫情动态。灾区一旦发生
重大传染病疫情或不明原因疾病暴发,要按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规与规章的要求,及时
反馈信息,及时通报和报警。发生疾病特别是不明原因疾病暴发,责任报告人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疫情(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以便采取预防决策。同时,加强对
流动人口的疫情监测工作,防止疫情的交叉传播。4、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发挥
计划免疫效力; 水灾打乱了正常的工作程序,灾民移动分散,人群免疫水平难以控制。有必要对某些疾病进行疫苗的
应急接种和服药预防,有针对性地开展
强化免疫和预防服药等,以控制灾区的传染病
暴发流行。5、加强特殊人群的健康保护,维护灾民身体健康;儿童、老、弱、病、残及孕妇等特殊人群的身体
抵抗力差,由于灾害期间过度疲劳和紧张,环境恶劣、
营养不良、生活不安定、日晒雨淋和虫咬,日夜不能安息,处于机体内外病因交加之中极易患病。因此对这类特殊人群应采取加强预防
性保健,控制疾病的流行。6、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临时住地的卫生条件,是减少疾病发生的重要环节。同样还要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养成灾民良好卫生习惯,提倡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
媒介生物控制
1、防蚊的主要措施
(1)环境治理;(2)防蚊驱蚊:有条件的灾区,在住处装上
纱门、纱窗,或使用经药物浸泡过的蚊帐;睡觉前点燃蚊香(或电热蚊香);亦可用市售驱蚊剂涂在身体暴露部位。(3)室内(帐篷内)、外药物喷洒:如
敌敌畏、奋斗钠、
三氯杀虫酯等。
2、防蝇措施
(1)清理环境,减少滋生场所。(2)室内(帐篷内)、外药物喷洒,也可使用
粘蝇纸、诱蝇笼或
苍蝇拍人工捕蝇。
洪水期间的临时聚居地属于
特殊环境,开展灭鼠时应注意:(1)多用
器械灭鼠,如
鼠笼鼠夹等,但不能使用
电子猫,更不能拉电网捕鼠。此时鼠洞较浅,取水方便,还可用水或泥浆灌洞。(2)慎用
毒饵:当
鼠密度很高,或人群受到鼠源疾病严重威胁时,则应在严密组织、充分宣传的基础上,开展毒饵灭鼠。(3)确保人畜安全:不能用熟食配制毒饵,毒饵必须有
警告色。投饵工作由受过培训的灭鼠员承担,投饵点应有醒目标记,投饵后及时搜寻死鼠,管好禽畜,保藏好食品,照看好小孩。投饵结束应收集剩饵,焚烧或在适当地点深埋。卫生部门要做好中毒急救的准备。为避免鼠死后,离开鼠体的虫类叮咬,最好在灭鼠同时,在居住区喷洒杀虫剂。
健康教育
洪水灾区健康教育是促进救灾防病措施落实的重要保证。健康教育必须与受灾这种非常时期、非常环境和非常对象相适应。教育的内容不仅要和教育对象的心理、文化、素质等相适应,而且应根据灾情、气象、疾病、
卫生服务等因素的变化和灾民对健康教育需求层次的变化进行精心组织。
治理措施
水利工程措施
水利
工程措施是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的根本措施。对于丘陵漫岗区要通过大量的修建水库、
谷坊、塘坝、
截流沟等水利工程,并结合田间工程措施、生物措施、
技术措施,拦蓄
地表径流,达到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防止坡地洪水爆发,在保护了坡耕地的同时也保护了下游的农田,同时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
生态环境,变水害为水利。将来将要建设的关门咀子水库就是一座以发电、防洪为主,兼顾除涝、灌溉、水产的大型水库,它的建成将使下游的梧桐河堤防标准提高到20~50年一遇,再通过扩建加固
鹤立河、石头河堤防,将使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得到有效的控制。田间工程措施主要在
坡耕地里兴修
水平梯田、
坡式梯田、
地埂等,以及调整垄向,等高作业,从而减缓坡度,截断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
桐河流域中下游
平原区的防洪治涝骨干工程布局基本定型,以防洪及排除地表水为主。
堤防工程、
排水工程及
道路系统大格局已经形成,布局合理,沟道、道路线路顺畅。按设计标准完善加固梧桐河、鹤立河、石头河沿河两岸堤防及穿堤建筑物,防御
河流洪水,实施后堤防将达到150多公里。涝区
工程建设以工程续建配套为主,按设计标准扩建新建涝区内的
排水沟道系统,修复和
新建桥、涵、闸、站等建筑物,完善田间
配套工程,及时排除
内涝,同时整治容泄条件,保证涝区内外排水顺畅。
水土保持措施
种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当地
农业生产。
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减少或防止空气或
水质污染,美化、保护和改善流域的
生态环境,从而改变农业生产的
基本条件,保证和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据有关资料,林带可削减地表径流80%,减少冲刷量90%,增加
土壤含水量18%,提高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营造和更新
农田防护林,结合沟、路、渠布置新林带,同时对残破林带更新改造,使农田防护林林网化。
例如在梁顶、梁坡、梯田埂、沟头、沟坡、沟底、滩边、沟道两侧、环库四周、道路两侧以及有必要进行防风固沙的地方等等,根据不同的地形部位、侵蚀情况、防护目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正确选择水土保持林
林种,并与经济林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径流冲刷和
土壤侵蚀,防止洪涝、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促进农业高产稳产。种植水土保持草是一项见效迅速、成效显著的
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的同时还有一定的
经济价值,可以提供饲料、肥料、燃料,综合利用。比较适合的
草种有苜蓿、
草木犀、
毛叶苕子、
野豌豆等,这些植物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
抗逆性强等特性,比较适合
北方地区种植,并且可以与
大田作物进行轮作。按规定坡度在25度以上(含25度)的耕地必须退耕还林还草,个别地区甚至要
封禁治理。
水利工程管理
在
水利工程管理上无论是
垦区还是
鹤岗均已成体系,初步改变了重建轻管现象。但在
管理体制、资金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管理设施不配套。
二是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均未按
规范要求进行配备,多数由地方或农场
水务局的工作人员兼管,并且人员偏少,难以保证管理质量,应根据规范要求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相关人员及设施重新进行配备,完善涝区工程管理。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专业管理与
群众管理相结合,实行工程管理委员会、管理总站、
管理站三级管理。因本流域由农垦和地方两部门管理,为协调好工程管理事宜,应成立工程管理委员会。工程管理委员会由管理站和各受益单位的有关领导组成,对管理站起领导和监督作用,可定期开会检查工作。工程管理总站、管理站为专职管理机构,在管理委员会和上级管理机构的领导下,具体完成各项工程管理任务。工程管理段为亦工亦农的
管理组织,分管具体的
工程项目。同时配齐各管理单位必须的管理站房及办公、交通、通讯等设施,保证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科技应用
精准预报
2017年防汛期间,
长江水利委员会密切关注水
雨情变化,加密预报频次,精准预报长江1号洪水和汉江秋汛的发生时间、洪水量级和各
控制站最高水位,提前调度长江上中游30多座
水库群腾空
防洪库容530亿立方米迎汛。
面对复杂
洪涝灾情,长江防总和流域内相关省市严密防守、科学应对、统筹兼顾、充分发挥水库群防洪
减灾效益。
长江防总通过联合调度长江上中游28座水库群,合计拦洪144亿立方米,限制减轻了
洞庭湖区及长江干流莲花塘站水位不超
分洪水位,避免了
城陵矶地区分洪。
汉江秋汛期间,兼顾防洪与调水之需,成功应对
丹江口水库8次涨水过程和汉江中下游超警洪水,避免起用汉江中下游分洪民院垸和杜家台
蓄滞洪区,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卫星遥感监测
气象灾害是中国重要
自然灾害之一,暴雨洪涝灾害又是气象灾害中重大的、多发灾害,因此,对于暴雨洪涝灾害灾情空间分布信息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洪涝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和范围大的特点,用卫星
遥感监测大面积的洪水,视野宽广,洪水边界清晰,因此遥感
信息产品的引入将使洪涝灾害
灾情监测更及时、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