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又称汉水、汉江河,为
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现代水文认为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均在
秦岭南麓陕西
宁强县境内,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
安康至
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襄河。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在历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
干流概况
河道走向
汉江,全长1577千米,其中陕西境内干流长657千米,湖北境内长920千米,总落差1964米。在源地名漾水,流经沔县(今
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汉江是长江的支流,在历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
河源段
汉江干流发源于陕西省境
秦岭南麓,有北、中、南三源:漾水为中源、沮水为北源、玉带河为南源。
漾水,源出陕西省
宁强县北嶓冢山,亦曰东汉水。东经勉县为沔水,经褒城纳褒水始为汉水。陕西省志以此源为正源。
沮水,发源于陕西省
勉县、
留坝县、
凤县交汇处的紫柏山南麓黄花坪,西南流入勉县张家河、纳入庙河和冷峪河后入略阳县两河口,继续南流至黑河坝流入留白河。白河汇入后转东南复入勉县境,至沮水新铺坝始称汉水。沮水全长130千米,沮水流域面积1747平方千米,年径流量5.37亿立方米。沮水在漾水北,历史上称其汉水古北源。湖北省志以此源最长为正源。
玉带河,发源于宁强县阳平关镇曹家坝村,于勉县铜钱坝江入汉江,河流流径宁强县城。远眺河流玉绕如带,故名玉带河。解放前和解放后一度把县城所在地曾称玉带镇。玉带河处在
大巴山腹地,干流长101.1千米,流域面积831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8亿立方米,河道平均比降为8.17‰。
干流走向
汉江是长江支流。源于秦岭南麓
陕西省西南部
汉中市
宁强县大安镇的嶓冢山,干流流经陕西、
湖北两省,在武汉汇入长江。干流全长1577千米。
在陕西省境内,基本上自西向东流,汉江干流发源于陕西
宁强县的嶓冢山,自西而东流经
勉县、
汉中市、
城固县、
洋县、
石泉县、
汉阴县、
紫阳县、
岚皋县、安康市汉滨区、
旬阳县,于
白河县进入湖北省。
在湖北省境内,汉江干流经白河县后,自
郧西县进入湖北。丹江口以下,干流折向东南,沿途经
襄阳市、
宜城市、
钟祥市、
天门市、
潜江市、
仙桃市、
汉川市等县市,最后由
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
干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河谷狭窄,长约925千米;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河谷较宽,沙滩多,长约270千米;钟祥至汉口为下游,长约382千米,流经江汉平原,两岸筑有堤防,河道蜿蜒曲折逐步缩小,泄洪能力愈下愈小。
河道特征
通常以
丹江口以上江段为上游,丹江口至钟祥碾盘山之间江段为中游,碾盘山以下为下游。
上游江段
汉江上游全长956千米,集水面积95220平方千米,干流呈东西走向,穿行于秦岭、大巴山之间,沿途峡谷盆地交替,河床多为卵石、砾石与基岩组成,河道比降大。干流自郧西进入湖北省后,北为秦岭余脉,南为武当山脉,河段弯曲系数1.78,平均比降为0.6‰,属山地蜿蜒性河道,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其蕴藏量约占干流水能理论筑藏量的6800,而且建坝条件好,是开发汉江水力资源的重要河段。
按照河道形态特征,可将干流分为6个河段:
河源-武侯镇段:河谷狭窄,北岸谷坡陡,南岸缓和。从烈金坝到魏家坝,沿江形成—个小盆地—大安盆地,盆地宽约2~3千米,现代河槽宽约1千米,河槽由沙卵石组成,冲淤变化显著。
武侯镇-龙亭铺段:河流进入河中盆地,河面与滩面宽阔,比降小,水流缓,河槽左右摆动不定,冲淤变化显著。河床为沙卵石组成,河道淤浅,多沙洲叉流,汉中西南的中村滩就建在河心沙洲上。盆地东西长约100千米,南北宽5~10千米。褒河口以西,低水时河面宽仅30余米,洪水时宽达400~700米。褒河口以东,低水时河面宽300米,洪水时河宽1~2千米。盆地中有四段阶地,地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水利条件优越,农业发达,有小江南之称。
龙亭铺-渭门段:长53千米,为前寒武系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辉长岩及角闪岩所构成的汉江上游峡谷段,其中以小峡及黄金峡最著名。小峡从小峡口至环珠庙,长23千米;黄金峡也称大峡,从环珠庙至渭门,长30千米。峡谷两岸山地高出河床300~400米,谷坡坡度5070度,河面宽—般不及200米,最窄处仅30米,河中基岩外露,滩险很多,以鳖滩、笼滩及金榴子等处最险。
渭门-石泉段:本段长51千米,河道弯曲,左岸陡,右岸缓,河面宽多在200米左右,河谷宽达500米以上。三花石至茶镇间的七里坝—带,河谷比较开敞,谷宽350~500米。茶镇以下又进入上元古界西乡群及寒武奥陶系洞河群所构成的峡谷区,水急滩多,但险峻程度次于黄金峡,河谷宽约200米,河面宽100余米,滩险11处。
石泉-安康段:本段为峡谷、盆地交错段,两岸山峰高出河面300米,谷宽200~500米,河面宽200~300米。月河安康盆地,河谷宽敞,成为农业发达区。河床为沙卵石组成,滩险31处。
安康-白河段:本段为下古生界变质岩及石灰岩峡谷,其中以旬阳白河峡谷较狭窄。山峰高出河面200米,谷宽200~500米,河面宽约250~350米,河床为卵石组成,滩险24处。
中游江段
汉江自丹江口至碾盘山江段,全长223千米,区间集水面积45120平方千米,河道流经丘陵及开阔的河谷盆地,平均比降0.19‰,河床宽浅,水流散乱,有大小江心洲20余个,属游荡型河道。汉江接纳南河和唐白河后,水量、沙量大增,河床时冲时淤,并受两岸山势节点控制,宽窄不一,低水河槽宽约300-400米,洪水期达2-3千米,最宽可达5-6千米。
本段共有大小沙洲143处,沙滩38处,平均每1.7千米即有沙洲或沙滩一处,这些沙洲与沙滩经常在变化,例如三官殿附近饶家营以上至王家垸一带,1944年有沙洲6处,至1953年已冲走2处,但在该地又有新沙洲出现。本段襄阳以上河床质为大石、粗、细砂组成,襄阳以下为沙质河床。河谷沿河两岸除局部地点(如襄阳老龙堤)之外,几乎全部无堤,因此,常受洪水灾害,沿河自然堤逐渐加高,而平原部分离河愈远则地势愈低,至岗边为最低,造成河谷地貌的倒置,当地居民亦都了解此点,有“高莫高于河沿,低莫低于山边”之谚。
下游江段
碾盘山以下,汉江进入下游冲积平原,河段全长398千米,区间集水面积18660平方千米,河段平均比降约0.09‰,水流变缓,弯曲系数1.81,属平原蜿蜒性河道。河床多为沙质,两岸筑有堤防紧束。在潜江泽口龙头拐,有汉江分流-东荆河,汛期可分泄汉江部分洪水,最大过水能力为5600立方米/秒,干流自新城以下,河曲发育,素有“曲莫如汉”的说法,而且两岸堤距和河床断面,呈现上宽下窄的特点,所以河床安全泄量,愈近河口愈小,如遇洪水,宜泄不畅,极易溃口成灾。据统计:汉江下游干支堤,1822-1967年的146年中共有73年发生溃口,其中1931-1955的25年中,有15年溃口,溃口机遇,已达5年3遇。
本段沿江两岸海拔35米以下为广大平原与众多湖泊,平原成带状,与河道平行。35~50米为河阶地、岗地与丘陵。汉江、东荆河、长江等大河沿岸的地势一般比较高,各河之间往往形成洼地,为积水所汇聚的洼地湖泊带。例如汉江左岸,干流与北方岗地之间为天门河刁汊湖洼地带,汉江右岸与东荆河之间为通顺河排湖洼地带,东荆河与长江之间则为内荆河(中襄河)洪湖洼地带,这些洼地带大致均为东偏南方向。在平原与阶地毗连的地方地势亦很低,常有湖泊散布期间,成为岗地边洼地湖泊带,如钟祥笪家湖,天门白湖,孝感童家湖、野猪湖等。
水文特征
陕西省段
1、陕西境内汉江流域面积只占全省的26.7%,而多年平均径流量却有247亿立方米,占全省多年平均径流量(437亿立方米)的56.6%,是陕西径流量最丰富的河流。径流量的地区分布不均匀,从径流深来看,总的趋势是南岸多于北岸,即大巴山多,秦岭少。汉江南岸的径流模数为14~36公升/秒·平方千米,而北岸只有9~16公升/秒·平方千米。这与降水的分布是一致的。流域的最大降水中心在喜神坎河、冷水河上游,多年平均降水量可达1400毫米,因而形成径流高区,径流深大于1000毫米,喜神坝达1124毫米。此外,由于地形的影响,山地径流高于河谷盆地,如汉中、安康盆地,多年平均径流深低于400毫米,而两侧山地的径流,随海拔增加而增加,但径流随海拔增加的梯度是不同的。秦岭南坡增加的梯度小,大巴山北坡增加的梯度较大,特别是冷水河、喜神坝河的梯度最大。
2、径流变化汉江流域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及径流年际与年内变化明显。
年径流的变差系数,反映径流的多年变化特点,汉江北岸支流径流的变差系数较大,为0.38~0.46;南岸支流较小,为0.25~0.34,即秦岭南坡径流的变化大于大巴山北坡,这种变化与降水的变化相适应。通常在降水量多而地面径流丰富的地区,径流的年际变化相对较小。大巴山北坡的降水量及径流量大于秦岭南坡,所以径流的多年变化小于秦岭南坡。喜神坝河、冷水河是流域降水最多、地表径流最丰富的地区,年径流的变差系数小于0.30,径流的年际变化也最小。
汉江年径流的变差系数,还具有从上游向下游,随着集水面积的增加,水量增大而减小的规律,如干流武侯镇年径流的变差系数0.41,洋县为0.37,石泉为0.34,到白河减少到0.31。在支流上,其变差系数也有这种变化规律。
从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来看,汉江北岸支流的比值,一般在4倍以上,其中月河最大,可达6.8倍。南岸支流的比值均在4倍以下,其中岚河、漾家河低于3倍,这也说明秦岭南坡径流的年际变化大于大巴山北坡。
汉江径流的年内分配不均,夏季、秋季干流的径流相近,各占37%~40%,春季径流占16.6%~17.5%,冬季只占5%~6.7%。支流一般以秋季径流最高,通常占年径流的34%~40%,最高可达47%;夏季径流略低于秋季,春季径流占20%左右,冬季径流量最小,只占5%~7.7%,最大月径流一般出现在9月,月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20%,最高占26.4%,最小也有16.9%,即最大一个月的径流量,相当于春季三个月的径流总量。7月径流一般低于9月而大于8月,因此,汉江汛期径流具有双峰型的特点。最小月径流一般出现在2月,各河最小月径流量均低于年径流量的2%。
从汉江干支流的径流过程与黄河的径流过程相比较看,汉江流域春汛不明显,而干流除安康站6月径流略低于5月外,其余各站6月份均未发生低水。但各支流6月径流均较低,这与黄河夏季枯水相似。
3、洪水汉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暴雨洪水主要与季风活动有关。5~6月份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可以形成洪水;7月西南季风盛行,加上秦岭山地的作用,汉江上游往往形成较大暴雨洪水;8月东南季风活动最盛,控制了汉江上游地区,可形成大洪水;9月北方强大的冷空气南下,也可形成大洪水,如历史特大洪水,1967年9月16日、1832年9月12日的大洪水以及1974年9月14日实测大洪水等。
据历史文献记载和各方面调查,近600年来,安康古城数次被洪水淹没,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洪灾,是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洪灾,这次洪水冲毁老城,溺死5000余人,阖门全溺者、无考者未计算在内,是陕西历史上有记载的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洪灾,灾后被迫在城南赵台山下修建新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和四十五年(1706年),又迭遭洪水,被迫再次迁往新城,至嘉庆十三年(1808年)才迁回老城,重建城堤,防范洪水。民国10年(1921年)大水,“坐在城堤顶上可以洗脚”。1949年大水,西关民房内洪水达1米深。1965年和1974年老城东、西关均被水淹。
1981年8月,汉江、嘉陵江流域普降大雨,特别是8月中、下旬阴雨连绵,山洪暴发,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造成了人畜伤亡,房屋倒塌,交通中断,河堤、农田被毁等严重损失,是陕西解放后最大的一次洪灾,简称“81·8”暴雨洪水。
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从1981年8月8日至9月13日,汉中降水35天,留坝、宁强、勉县、南郑等地,降水量均在700毫米以上,汉中市为674毫米,比1957年全年621毫米降水量还要多。陕西省水文总站计算,暴雨中心区的一些雨量站,如阳平关、小五岭、长坪、庙坝、观音寺、茶店、庙台子、冷水河等的最大7日雨量的重现期,都达到或超过了1000年一遇,数十年、数百年一遇者比比皆是。“81·8”暴雨的特点是雨量多、强度大、时间长、范围广,因而形成“81·8”洪水的特点是洪峰次数多、峰量高、洪量大,是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
各流域“81·8”洪峰流量,一般仅次于历史最大洪峰流量。如汉中相当于50年一遇的洪水,洪峰流量仅次于1949年的12800立方米/秒;沮水茶店相当于83年一遇的洪水,洪峰流量3750立方米/秒,仅次于1852年历史最大洪峰流量4140立方米/秒;褒河马道相当于300年一遇的洪水,洪峰流量5810立方米/秒,远大于1867年历史最大洪峰流量4540立方米/秒。安康7月15日至9月8日,连续4次出现15000立方米/秒左右的洪峰,但最大洪峰流量小于1949年的22000立方米/秒(15年一遇)和1974年的23400立方米/秒(25年一遇)。近80多年来,相当于或大于1949年洪水的有5次,即1903年、1910年、1921年、1949年和1974年等,平均16年左右发生一次。据历史记载,公元1400~1900年的500年中,共发生类似量级洪水31次,大致也是16年左右一次。“81·8”一次洪水过程总量(15日)都大于历史年最大15日的洪量的一倍以上,其中武侯镇为2.1倍,汉中为2.9倍,茶店最高达4.06倍,足见“81·8”洪水是一场历史上特大的洪水。
湖北省段
汉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60多毫米,具有自上游向下游逐步递增的趋势。其中上、中游地区年平均降水750-900毫米,在全省属少雨区,下游进入江汉平原,年平均降水量超过1100毫米。降水时间变化上,具有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全年中7月雨量最多,并经常发生大面积暴雨,主要雨区位于堵河、南河、丹江和唐白河,雨量强度大,地区集中,是造成中下游地区洪水灾害的主要原因。
汉江干流水位与流量变化,基本上与降水变化相应,每年5-10月为汛期,12月至来年2月为枯水期,全年中最高水位与最大流量出现的时期,呈现自下游向上游逐步推迟的规律。如仙桃站最大月平均流量出现在7月份,而上游郧县站推迟到9月份。在汛期中6月份相对少雨,因而各测站水位、流量明显低于5月。
此外,由于受到降水变率大的影响,汉江流量过程极不稳定。如碾盘山站最大月平均流量是最小月平均流量的7.6倍。该站多年平均流量为1710立方米/秒,实测最大流量29100立方米/秒,是前者的17.7倍;实测最小流量仅172立方米/秒,为实侧最大流量的1/169。另据洪水调查资料,碾盘山1935年最大洪峰流量高达579400立方米/秒,中游襄阳站为52400立方米/秒,反映出汉江洪水威胁十分严重。
汉江自上游邻省进入湖北省境的客水总量,多年平均为332亿立方米。其中自陕西省入境为274亿立方米;自河南省入境的为58亿立方米。全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77亿立方米,径流深为350.3毫米,实侧最大年径流里为1135亿立方米(1964年),最小年径流量为250亿立方米(1966年),两者比值为4.5。3年一遇丰水年的年径流量为726亿立方米,四年一遇少水年的年径流量411亿立方米。
汉江干流年径流量沿程变化与一般河流不同,皇庄站以上,年径流量沿程增加,皇庄站以下下游江段,则沿程减少。其中如皇庄至新城江段,无论是丰水还是枯水年均明显降低,新城以下沿江段丰水年时沿程增大,枯水年时沿程降低。
汉江上、中游地区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河流含沙量高,输沙模数大。丹江口水库建库前,汉江皇庄站平均含沙量达2.62公斤/立方米,是长江汉口站平均含沙量的4.3倍。年平均输沙量达12700万吨。自1968年丹江水库建成蓄水后,汉江中下游含沙量迅速减少,皇庄站20世纪60年代输沙量模数比50年代减少26.5%,20世纪70年代又比60年代降低72.5%,说明水库发挥了巨大的拦沙作用。
汉江水系水能理论蕴藏量达1093万千瓦,可开发量为614万千瓦。其中湖北境内干支流水能理论蕴藏量为389.3万千瓦,可开发量为246.56万千瓦,约占全江可开发量的40%。
主要支流
陕西省境内的汉江为汉江上游段,因此山地河流发育,支流众多,长度在5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68条,在100千米以上的有18条。水系分布为不对称树枝状,北岸支流比南岸多而长,河网密度也比南岸大,北岸为1.69千米/平方千米,南岸只有1.52千米/平方千米。
北岸支流发源于秦岭南坡,主要支流有
沮水、
褒河、
湑水河、
酉水河、
金水河、
子午河、
月河、
旬河、
蜀河及
金钱河等,南岸支流源于
大巴山脉北坡,主要支流有
玉带河、
漾家河、
冷水河、
南沙河、
牧马河、
任河、
岚河及
坝河。
湖北省境内,为中下游段,汉江水系呈格子状排列,两岸支流较短,左岸较右岸发育。
较大的支流有
褒河、
任河、
岚河、
旬河、
夹河、
堵河、
丹江、南河和
唐白河等。
唐白河 , 汉江左(北)岸重要支流。在汉江所有支流中,除河道长度外,该河流域面积、年均流量、年均径流量均居第一。以市境襄州区双沟镇龚嘴村两河口为界,因支流唐河于此汇入,该河分作上下两段。两段名称不同,上段习惯称白河,下段习惯称唐白河。以域外角度视之,两段准确应合称唐白河。其中上段白河古称淯水,为唐白河正源。源于河南省嵩县攻离山,自西北折转流向东南,经河南省嵩县、南召、南阳(今宛城区)、新野等县(区),至襄州区朱集镇翟湾村入襄阳市境,至两河口长328千米,其中市境长度26千米;下段唐白河自两河口流向西南,途中于东津镇唐家店纳入滚河,至张湾镇黄沙垴入汇汉江,流程22.6千米。市境上下两段河长48.6千米,流域面积(支流唐河、滚河在内)4208平方千米。唐白河水系呈扇形分布,白河、唐河汇流前各自流程长,汇流后流程短促,末段左岸又有滚河注入,且下泄洪水易与汉江干流洪水遭遇,因而下段洪水漫滩出岸成灾频率较高。最大洪水发生在1975年8月9日,上段新店铺站最高水位85.29米,相应洪峰流量4630立方米每秒;下段董坡处调查最高水位75.17米,相应洪峰流量13400立方米每秒。据新店铺站观测,上段最低水位发生在1977年6月25日,为76.51米;最小流量发生在1978年10月16日,为0.16立方米每秒。境内上段建有水库小(1)型47座、小(2)型11座,并建有泵站2座,装机5台1030千瓦,设计提水能力4.9立方米每秒。
丹江,俗称丹河,又称均水,亦称丹渊,发源于陕西蓝田县与商县之间分水岭西南侧,与渭水支流灞河同源而背流。东南经陕西商县、丹凤、山阳、商南4县,河南淅川、内乡2县境,于湖北丹江口市注入汉水,干流全长390千米,为汉江最长的支流,流域面积17300平方千米,占汉江流域总面积的10%。多年平均流量174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401米。水系发育,支流众多。主要支流有武关河、淇河、淅河、滔河等。丹江流域在地貌上最显著的特色为沿江峡谷与平地相间,从丹江口至秦岭依次为江口峡谷、李官桥盆地、关防滩峡谷、淅川荆紫关盆地、湘河街峡谷、竹林关普峪河宽谷、流岭峡谷、丹凤-商县盆地,最后为秦岭峡谷。这种地貌对于修建水库非常有利,峡谷两岸高而陡,可以建高坝,而盆地宽谷亦可拦蓄大量洪水。著名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就建在汉江与丹江的汇合处。
堵河,又名武陵水,亦名庸水、陡河,为汉江第三大支流,有两源:南源出湖北神龙架东北麓,北流称官渡河,至竹山县两河口汇合西源;西源出陕西与四川省间大巴山东南麓,南流称平溪河,过镇平县称南江,进入湖北竹溪县称汇湾河,与南源汇合后始称堵河。干流经竹山、房县、十堰市,至郧县西流镇入汉水。西源为干流,全长约342千米,流域面积12431平方千米。平均坡降1.93‰,自然落差1586米。黄龙滩水文站多年平均输沙量834万吨,年平均输沙模数695吨/平方千米,为湖北泥沙高值区之一,水土流失严重。河道弯曲,干流弯曲系数1.87,为山地弯曲河型。主要支流有潭口河、苦桃河、北星河、官渡河、泉河、竹溪河等。
褒河,古称乌龙江,又名太白河、褒水。有二源:东源出自秦岭山脉陕西太白县与宝鸡县之间分水岭西南侧,西南流称红岩河;北源出自陕西凤县东部秦岭沟附近山区,至留坝县江西营汇合东源,至汉中市入汉水。全长198千米,流域面积3940平方千米。无论是长度、流域面积,还是水量,均超过沮水,故有人主张以褒河为汉江正源。流域多山,河道流向较顺直。主要支流有沙子河、武官河、太白河、杨家河等。
曾河(今称官山河),发源于
房县马蹄山的猫子沟,由夹马洞流入官山区的袁家河,经两河口与西河交汇,北流出外朝山与干河水交汇,经六里坪的蒿口有淄河、涧河流入;向东流,有大芝河、小芝河流入;北流15公里有黄沙河流入,经曾河口入汉水,全长163公里,流域面积880平方公里,历来为官山、六里坪、草店、嚣川等地的灌溉源。丹江口水库蓄水后,自六里坪的蒿口以下已是水库的组成部分,流长仅69.2公里。
浪河,发源于丹江口市
盐池河镇和
房县的分水岭,一源出白果树东,一源出跑马岭东,分为南北两流,北流入房县,南流为吴家河、盐池河、长滩河、出蛤蟆口流入消河;经浪河店西、小界山、道仙观与殷家河汇合;北流经花果园至浪河口入汉水,全长152公里,流域面积700平方公里。丹江口水库蓄水后,南流到浪河镇的戴家湾入丹江口水库,全长62.45公里。
南河,南源于神农架阳日湾的粉清河,北源于武当山的马栏河,流经保康县珠藏洞汇流南河,由东庄峪入谷城县境。经县城至格垒嘴入汉水。在距谷城县城23公里处的胡家渡,1980年建起了襄樊市八十年代最大的水电站。
任河,是汉江上游的支流,源于四川省城口、巫溪2县同陕西省镇坪县交界处的大燕山(古名万倾山),向北西流经城口、万源2县,穿越大巴山后,于青荆、麻柳2乡进入县境,折向北东,于县城南汇入汉江。全长211.4公里,俗称700里。流域平均宽度20~25平方公里,总面积4871平方公里。在本县境内长56.9公里。河床狭窄,河面宽100~150米。常水位宽50~80米。任河及其主要支流渚河、麻柳坝河、权河沿岸,是县内茶叶、苎麻、生漆集中产地。沿岸有麻柳坝、毛坝关、高滩、高桥、瓦房店、红椿坝等自然镇。
岚河,长江流域汉江的支流。古称岚谷。据《大清一统志》载:“岚河两岸山多岚气,故名岚河”。岚河源于陕西省平利县八仙乡马家垭口北麓,由龙洞河、南溪河、正阳河、让河、龙门河、鸦河和百好河等支流汇集而成,经岚皋县至安康市注入汉江。全长153公里,流域面积2130平方公里,河床比降6.03‰。岚河多年平均流量为3.314立方米/秒,最大洪水量达2220立方米/秒(1963年8月24日)。水力蕴藏量8.834万千瓦。
汝河,源于大巴山北坡,流经六河、桥镇、解放、苗河、石坝、前河等6乡,于洞河自然镇西流入汉江。上段名六道河,中段名许家河。干流总长51.9公里,流域总面积262.75平方公里,均在县境内。河床比降为30.3‰,均宽50米。上游地处大面积天然林区,水量丰富。
洞河,位于汝河东侧,流经界岭、斑桃、洄水、目连和岚皋县太山、七步、堰门、长春等8乡境,于洞河自然镇流入汉江。源头在大巴山脊五个包,分叉为大北河和八道河,分别在岚皋和紫阳境内。干流长69.1公里,县境内长61.9公里,流域总面积532平方公里。沿岸有斑鸠关、洄水湾、洞河3个自然镇。
林本河,源于凤凰山南坡,在汉城乡五郎坪汇集了安溪、双安、五林、汉城和安康县牛蹄、朝天等6乡的水流后,于金川乡三元沟口流入汉江。上段支流有牛溪河、廖家河、闹河、安家河等,下游名沙坪河。干流总长35.3公里。沿岸地势开阔平缓,为本县水稻、蚕茧集中产区。
蒿坪河,源于凤凰山炮台梁北坡滴水崖,流经县内蒿堰、复青和安康县正义等3乡(镇),在大竹园流入汉江。干流长37.9公里。境内长11.4公里,流域总面积100.8公里。
绵鱼河又名鲇鱼河,源于米仓山北坡,分叉于三官堂乡王家沟和云峰乡尖山沟,西段称东七元河,东段称五郎河。干流长19.95公里,于椿树垭话流入汉江。流域面积64平方公里。
沔峪河,为断层形成的河流。源于北陡乡明垭子,流经北陡、五林2乡,由东向西流入汉江。干流长18.86公里,流域面积51平方公里。
除以上主要河流外,干流长度10公里以下、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下的支流有松河、磨房沟(亦名魔王沟)、西门河、紫阳沟、长滩沟、大米溪、小米溪等6条。
北河, 汉江右(南)岸支流。南北朝称泛水,清代称古洋河,后因位于谷城县境之北,由此与位于县境之南南河相对称,又名北河。源出武当山南麓房县沙河镇南进沟,东流至谷城县紫金镇晏家洲村入境,1974年前为南河支流,1974年在安家岗筑坝封堵河口,新开河道长997米,缩短流程7.5千米,至谷城县城关镇安家岗村直接入汇汉江。境内河长59.6千米,流域面积894.71平方千米。最高水位发生在1975年8月9日,拦截干流而建的中型潭口水库坝顶局部溢流深15厘米,调查水库下游石花镇街处洪峰流量4870立方米每秒。年均流量30立方米每秒。流域内建有水库中型2座、小(1)型6座、小(2)型19座。
南河 , 汉江右(南)岸重要支流。秦以前称彭水,后称筑水。因其水汇流峡谷,形似古击弦乐器“筑”,被礁石划出的道道水纹恰似“筑弦”,故得此名;汉时又称粉水,据《南雍州记》载:西汉丞相“肖何夫人渍粉(此河),鲜洁异于诸水,因取为名”,也因之称粉青河、粉清河、粉渍河;再后因流经谷城县境之南,俗称南河。源于神农架林区大神农架山,海拔2933米,自西南流向东北,至保康县马桥镇笔架村后穿房县境,再至保康县寺坪镇大畈村入境,至开峰峪有清溪河注入,东流入谷城县紫金镇玛瑙观村,至谷城县城关镇格垒嘴村汇入汉江。市境全长141.5千米(保康境67.5千米、谷城境74千米),流域面积2568平方千米。最高洪水位发生在1975年8月9日,其中开峰峪站(保康境内)水位211.79米,相应洪峰流量8280立方米每秒。谷城站(谷城境内)水位89.72米,相应洪峰流量12800立方米每秒。据谷城站观测,最小流量7立方米每秒,发生在1958年2月1日;年均流量80立方米每秒。市境两县干流已建成梯级水电枢纽(站)9座,其中保康5座、谷城4座。
清河 ,汉江左(北)岸支流。以河水清澈得名,又称小清河。源于河南省淅川县九重乡(1972年前属今邓州市)邹楼村,东南流至邓州市鲁桥入老河口市境,流至黑龙集西入襄州区境,至石桥镇东称东排子河,南流至石桥镇南有西排子河注入后称排子河,南流至黄茅山后称清河,东南流至樊城区洪家沟有大李沟注入,南流至樊城区清河口后入汇汉江。市境长度74.5千米,流域面积1376平方千米。最大洪水发生在1935年7月上旬,调查黄茅山处洪峰流量2840立方米每秒;实测最大洪水发生在1964年7月27日,黄茅山站洪峰流量1580立方米每秒。枯水季节,最小流量为0.01立方米每秒。境内流域已建水库为大(2)型2座、中型6座、小(1)型19座、小(2)型45座。
襄水, 汉江右(南)岸支流。《汉书·地理志》称,“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名”;《水经注》沔水篇云:“应劭曰,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是水当即襄水也”。南北朝张邵始筑襄水土堤,亦即襄阳护城堤(又称救生堤、张公堤),渠侧之地渐被开垦成田;迨至南宋已在渠侧驻军屯垦。该水因之又称襄渠。现为襄城区排洪排渍排污主要沟渠。该渠源出扁山南麓襄城区尹集乡凤凰村,源头名泉水坑,泉口直径10余厘米,终年涌水,北流折转东南逶迤下行,至岘首山绕行向南,至庞公街道办事处观音阁村观音阁庙下入汇汉江。全长14千米,流域面积31平方千米。该流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每岁夏秋泛涨,历史上常因山洪暴发破堤成灾。近50余年间最大洪水发生在2004年8月4日,渠堤多处漫溢或溃决,洪灾造成襄城区直接经济损失1.4亿元。灾后,对该渠开发治理进一步加强、提升。
淳河 , 汉江左(东)岸支流。古称瀴水、纯河。源出枣阳市境青峰岭大古顶山,熊集镇耿集社区余家湾,南水北流,至耿集转西至罗岗水库入襄州区境,至东津镇三合村淳河沿折转向南,至王家嘴入汇汉江。全长67.4千米,流域面积626平方千米。最大洪水发生在1935年7月上旬,调查秦咀处洪峰流量1519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见于每年枯水季节,为0.1立方米每秒。流域建有水库中型2座、小(1)型7座、小(2)型35座。
蛮河, 汉江右(南)岸重要河流。古称鄢水,又改称夷水、蛮水。清同治版《宜城县志》称:“蛮水,入县境去城西四十里,地名申家嘴。初名鄢水,宜城在古名鄢,取此水也。后以水出戎夷之地,更名夷水”。《水经注》云:“蛮水,夷水也。晋南郡公桓温父名彝(通夷),因讳其名,改称蛮水”。又称蛮河、堰河。源出保康县龙坪镇马虎垭,自西向东,折转向南,流经保康、南漳、宜城等3县(市),至宜城市郑集镇王岗村岛口出境入钟祥市,随即至转斗镇王家营小河口入汇汉江。境内河长184千米,流域面积3276平方千米。最大洪水发生在1935年7月7日,调查武安镇处最高水位74.60米,相应洪峰流量4460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发生在1953年4月30日,河道断流。流域建有水库大(2)型3座、中型3座、小(1)型20座、小(2)型82座。著名“百里长渠”是引蛮灌溉工程,为全国最早的灌溉渠,常年灌溉南漳、宜城两县(市)农田面积30.3万亩。
莺河 ,古名汝水,又名洇水。上游河段名南泉河、汝泉。河源有三支五派之说,北支三派,东、南两支两派,以北支三派中象鼻子溪最长,为正源。源出枣阳市熊集镇青峰岭梁家山,北水南流,至包家湾入宜城市境,向西折转南流,至流水镇雅口入汇汉江。全长54千米,流域面积492平方千米。最大洪水发生在1935年7月上旬,河道两岸被淹没。流域建有水库大(2)型1座、中型1座、小(2)型10座。
流域概况
地貌特征
根据汉江流域的地层情况,可知自从经过
三叠纪末期的造山运动以后,本流域不再受到海侵。当
侏罗纪的时候,本流域低洼地区成为内陆湖泊,有砂岩和页岩的沉积。侏罗纪末期的造山运动在本流域非常剧烈,完成了本流域地貌的大轮廓。白恶纪时期本流域只有汉中盆地略有沉积,其余各地可能都是侵蚀区。白恶纪末期的造山运动使本流域地面上升,发生褶皱与断层,造成很多盆地与地堑,如
郧县盆地、均县盆地、丹凤-商县地堑、西峡地堑等。在这些盆地与地堑中沉积了第三纪红色岩系。发生在第三纪末期至第四纪初期的
喜马拉雅运动,使本流域整个地面隆升,秦岭、
巴山、
荆山、
大洪山、
大别山等均因这次运动而重新上升为高山。经过这次运动后,本流域的地貌基本形成。
汉江流域绝大部分是山地,山地面积约123000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174000)的70%,丘陵地面积约22000平方千米,占13%,平原面积约27000平方千米,占16%,湖泊面积约2000平方千米,占1%。山地分布在老河口以上,主要平原分布在钟祥以下,之间为丘陵地区。当然,在上游山地区内亦有局部平坝与丘陵地貌,在下游平原上亦有个别丘陵,但在整个地貌上显然无足轻重。
本流域地面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面积占70%多,2000米以上的面积仅占4%。从全流域各地的绝对海拔的差别来说,上下游相差很大,秦岭最高峰
太白山的海拔达4100余米,一般山峰的平均高度约2500米;巴山最高峰的海拔达2500米,一般山峰的平均高度约1500米。但下游平原的海拔在35米以下。本流域的山系,根据它们的走向大致可分为两组:一组为东西走向的山脉,如秦岭与大巴山脉;一组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如大洪山脉与荆山山脉。这两组平行山脉都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它们的走向基本上就是地层的走向。这两组山脉都是以褶皱为主的山脉,岸层挤压很紧密,并有角度大的逆转断层,秦岭和巴山尤甚。它们的共同特色是“山大谷小”,整个山地只有红色岩系分布的盆地和地堑比较宽广,其余山谷都很狭窄,平地尤属罕见。
本流域平原面积很小,只有四处较大的平原,即汉中平原、襄阳-宜城平原、唐白河平原、下游平原。四处平原之中,汉中平原、襄阳-宜城平原与下游平原都是泛滥平原,地势平坦,只有唐白河平原大部分为古冲积平原,俗称岗地,已略受分割,泛滥平原则占地面积较小。
本流域湖泊较大的200多个,其中大部分为洼地积水,旱年与湿年湖泊面积的变化较大。各类湖泊不论它们的成因如何,都在逐渐分裂与消失之中。
气候特点
汉江流域位于北纬30°8′~34°11′,东经106°12′~114°14′,距海洋甚远。全区北有秦岭、
外方山与黄河流域为界,东北以伏牛山、
桐柏山与
淮河流域毗邻,西南以
大巴山与
嘉陵江流域相邻,东南为
江汉平原。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形成一东南向敞开的喇叭形,使东南季风可长驱直入本流域,加之北界的秦岭山脉,一般高程在2500~3000米之间,它不仅有抬升气流的作用,而且阻滞北方冷空气侵入,因而这里成为我国南北气候交界地带,流域内气候较温和。
本流域的风向受冬夏季风的影响,冬季多东北与西北风,夏季多东南与西南风,春秋两季为过渡时期,风向变化较多,但仍以偏北方向为多。就地域而论,大致自
白河以下汉江河谷内春夏多东南风与南风,冬季多北风与西北风,白河以上虽在夏季仍以偏北风为主,南风或东南风不占重要地位。风力一般说来,下游平原寒潮长驱直入,风很大,最大风力达10级;上游山岭纵横,阻碍重重,风力较弱,最大风力在7级上下,但在峡谷道上,风力亦大,可超过9级。
本流域的气温上下游相差不大,冬季温暖,霜期较长,冰冻现象不严重,平常年份汉江干流无冰封现象,只有沿河湾处有薄冰,特寒之年有相当厚的冰,钟祥县志有:“汉江冰,人履其上”的记载。1955年1月汉口附近汉江干流全河封冻。汉江的支流一般比降大,水流急,无冰封现象,仅唐白河平原各河流结冰情况较突出,白河在南阳附近,唐河在唐县附近,冬季河水极浅,坚冰封河,冰上可通牛车。上游山地冰冻现象比中下游普遍,海拔2500米左右的山地,5月间亦有结冰现象。夏季炎热,各月平均气温高于22°,愈往下游,气温愈高,但相差仅2~3°,可见本流域夏季普遍炎热。
本流域的降水主要是雨量,降雪、冰雹很少,除秦岭及
大巴山高山地区之外,鲜有积雪达半个月以上者。多年平均雨量约700~1100毫米,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年平均雨量的分布,大致自西北向东南递增。
郧县以上,盆地河谷的年雨量均在700~800毫米之间,大巴山与武当山约在1000~1200毫米左右,高山地区在1000毫米上下,中游800~900毫米,但唐白河流域只有600~700毫米,下游自1000~1300毫米。各季雨量的分配颇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大规模降雨的主要原因,系由于北方冷空气南下所至。
汉江流域的水旱灾害都很严重。就水灾而论,原因有自然与人为两方面。暴雨为造成洪水的基本原因,其洪水全系暴雨形成,且上中游地区常处于同一暴雨区,当发生全流域性大暴雨时,暴雨移动方向往往与干流流向一致,加上地形陡峻,重要支流汇口不远,使洪水汇集迅速,沿程逐步增大,形成洪量集中、洪峰特大的洪水。而自北宋以后,下游荒地被大量开垦,以致本流域湖潴被垦,妨碍容蓄;明清以后,山地大规模的垦殖,造成植被严重的破坏;再者,自明代在钟祥以下大规模筑堤以来,年经展修,导致河槽日渐狭窄,宣泄困难,这是水灾日重的人为因素。
旱灾就地区来说,以丘陵、岗地最严重,其中,汉江中上游的旱灾比水灾严重得多,所谓“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中上游的丘陵地亦为本区农业发达区域,但由于雨量分配不均,以致“5、6月常怕旱,8、9月常怕霖”,造成或大或小的水旱灾。
治理开发
1949年前的水利事业
历史上,汉江流域(特别是汉中)曾是重要的军事重镇,这种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促进了汉江流域农业生产和水利事业的发展,其中重要的水利工程有褒河的山河堰、湑水河的高堰、杨镇堰、五门堰等。
山河堰:山河堰是汉代在褒河上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
宋史·河渠志》记载:“山河堰灌溉甚广,世传为汉肖何所作”,故又名肖何堰。
高堰:高堰为湑水河之第一堰,在升仙村北,入山五里处,为汉代所修。
杨镇堰:杨镇堰修于西汉初年,在城固东北十五里,洋县四五十里,垒石为堰,拦截湑水,灌溉城固、洋县24000余亩,为汉代肖何所修。
五门堰:五门堰是西汉王莽居摄年间(6~8年)所修。元代改筑石渠一道,退水渠留有五孔石门退水,故名五门堰。可灌田四五万亩,对农业生产作用很大,当地人民称为“养命之源”。
根据统计,陕南各河渠堰总数145处,灌溉面积378110亩。除上述渠堰外,有修建年代记载的28处渠堰。此外,山溪细流,池边河岸随处导引,或数十亩,或数百亩,有水利之实而无完备工程正式组织者,几乎到处皆是,不胜枚举,统未列入,然其面积之大,实数倍于渠堰之田。
汉江水系的另一著名工程就是
褒斜道。褒斜道是沟通汉江支流褒河和渭河支流斜水(今石头河)的通道,两水均发源于秦岭,源头相距50多千米,是巴蜀和汉中通往关中平原的捷径。汉武帝时刘彻为把汉江下游物产,溯汉江而上运至南郑(今汉中)褒谷口,再经褒水、褒斜道入斜水下渭河,抵达长安(京城),于是采纳了关于“今穿褒斜道、少坂,近400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褒,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以东转,从斜下渭,如此汉中之粟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的建议。于西汉元狩二年至六年(前121~前117年)派张汤父子率领数万军民修筑。工程包括褒水、斜水等河流航道的整治和褒斜道陆路车道的开凿。航道工程艰巨和当时施工技术的限制,完工后水流湍急且多礁石,不能行船,但陆路终于开通了。这条路线虽未沟通,但古代人民的改河治水精神,值得后人钦佩和效仿。
汉代在山谷地带还修筑坡塘(山塘),拦蓄地表径流,灌溉梯田高地,如汉中的王道池、顺池、月池、草池等四大名塘。这类山塘到处可见,一直沿用至今,发挥着灌溉效益。
到解放前夕,汉江流域主要的灌溉工程有汉惠渠、褒惠渠、湑惠渠等。
汉惠渠:1939~1944年修建,引汉江水灌溉沔县、褒城两县8万亩农田。
褒惠渠:1939~1942年完成大部分工程,并放水灌溉。渠长32千米,灌溉干渠以南、褒河以东、汉江以北、城固文川河以西的平原地带,共可灌溉14万亩农田。
湑惠渠:1940~1948年修,可灌田7万余亩,根据水量还可扩展到15万亩面积。
1950年后的水利事业
红寺坝水库灌区:在
南郑县汉江南岸支流濂水河上修建的
红寺坝水库,全灌区有水库25座,总库容560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4243万立方米,干渠70千米,支渠273千米,斗渠511千米,设施灌溉面积17.3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6.4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3.86万亩,机电井130眼,抽水站128处,装机功率1911千瓦,水电站8座,装机1190千瓦。
湑惠渠灌区:灌区干渠长49千米,支渠长22千米,斗渠长173千米,引汉江北岸支流湑水灌溉城固大片土地。设施灌溉面积14.2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4.16万亩,旱涝保收灌溉面积10.21万亩,机电井721眼,抽水站43座,装机1611千瓦,水电站5座,装机620千瓦。
1954年12月在陕西修建最早的水库-
强家湾水库。1955年6月竣工,1958年后再次修渠加坝,调濂(水)引红(红寺坝水),坝高26米,蓄水756万立方米,灌地3.4万亩,年发电量60万度,水面养鱼124万尾。
1956年在
仙桃下游约6千米处修建了杜家台分蓄洪工程。
1958年在汉江上游兴建
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形成
丹江口水库,水库最大库容290.5亿立方米,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
丹江口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90万千瓦,为汉江流域最大的水电站。汉江由西北向东南,贯穿湖北,可灌溉江汉平原两岸400多万亩农田。下游还建有
杜家台分洪工程和汉北排涝工程,减轻了
江汉平原的涝灾和洪水对
武汉市的威胁。
1967年建成了
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还先后建成
石泉、
安康、石门、黄龙滩、鸭河口等水利枢纽,使汉江的防洪问题得到了较大缓解。干流上还规划有王甫洲工程。
1969年1月修建
石门水库灌区,1973年12月竣工。石门水库大坝高88米,是中国当前最高的双曲拱坝。全灌区有水库56座,总库容1050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0632万亩,旱涝保收面积30万亩,机电井824眼,水电站3座。
这些工程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效益,其中
丹江口工程已成为
华中电力系统最重要的调峰、调频电站之一,也是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引水水源。流域内建成大中小型水库2700余座,
总库容近330亿立方米。已建成固定机、电排灌站7000余处,总装机容量66万kW。此外在湖北境内还建有大量的沿江涵闸、泵站,具有灌溉和排涝效益,是保证沿江两岸农业生产以及乡镇供水的重要设施。
湖北境内1949年后,除全线修筑堤防外,在下游修建汉北大型排涝工程和
杜家台分洪工程等,减少了洪涝灾害,并兼有灌溉、航运、发电、养殖之力。
2017年12月17日,湖北汉江入选首届“寻找最美家乡河”大型主题活动年度10条“最美家乡河”榜单。
2022年,水利部印发第四批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第四批重点河湖涉及长江流域的汉江等的主要支流,按照“定断面、定目标、定保证率、定管理措施、定预警等级、定监测手段、定监管责任”的要求,结合江河流域水量调度、用水总量控制制度落实,制定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逐河(湖)明确生态流量保障要求。
航道航运
汉江干支流的航线很长,分布于陕西、河南、湖北三省70多个县市,在这一广大区域内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方面,几千年来曾经做出巨大的贡献。在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
禹贡》上,说明了在两千年前汉江已是湖北、湖南和四川、陕南向中原运输贡赋的要道。在陇海铁路通车宝鸡以前,陕南和部分
陇南的货物都要顺汉江运到
汉口。可以说,在历史上汉江干支流一直是本流域交通网的骨干之一。
汉江干流水量比较充足,全流的95%均可通航。但比降很大,从河源到河口平均比降为0.36‰,而且滩险甚多。上游约占总航线的62%,是全流航行最困难的一段。其中,洋县至石泉,河流流经山地中,大部分为峡谷,比降达1‰,为全流比降最大的一段,水流极为湍急,礁滩最密,两滩相距不及500米,河床最窄处50米,而尤以黄金峡最著,其中的车滩、囚滩、龙滩、龟滩等处,泓道宽度在10米以下,船只转动不易,因此极易触礁,成为汉江干流最困难的地段。
中游段占总航线的16.4%,平均比降0.12‰,对航运来说流速仍嫌太急。本段乃全河流河槽最宽,沙滩和沙洲面积最大的一段。因水流散漫,泓道多变,沙滩常移动(称为跑沙),若对航道不熟,易发生危险。
下流河段平均比降0.09‰,常年可通行轮船。
支流航线4317千米中,终年通航的河流仅2294千米,占53.23%。不能终年通航的河流约1873千米,占43.39%。上游的支流,汉江北岸少航运之力,南岸通航河流较多较长,大部分河流穿行于比较低缓的山地中,不过,除木马河、月河滩险较少外,其它各河滩险仍然很多,通行船只载重较小,航行十分不易。中游通航支流较多,主要有
唐白河、北河、南河、
蛮河、
利河、
丰乐河、
梓河等,其中,唐白河航线最长,北河、利河、丰乐河与梓河航线极短。下游支流上游乱石多,坡度大,大半不利航行,中游多石滩,下游多泥沙沉积,对航运亦有妨碍。但当长江及汉江洪水向各河下游倒灌之时,常使下游水位提高,而且历时较长,因此夏季航运比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