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河
长江支流汉江上游左岸支流
褒河,古称褒水,又有山河、乌龙江、黑龙江之称,元代一度称紫金河,明代称褒谷水。为长江支流汉江上游左岸较大支流,位于陕西西南,地跨宝鸡、汉中两地市的太白县凤县留坝县勉县、汉中市汉台区5个县(市)。东西二源均出秦岭南麓,两源在江西营汇合后,过马道后叫褒河,最后于汉中市凤台区龙江镇(原梧凤乡)孤山村投入汉江。褒河河长175.5公里,集水面积3908平方公里,上游支流发育,下游支流短小,纳大小支流36条,河系上宽下窄。无论是长度、流域面积,还是水量,均超过沮水,故有人主张以褒河为汉江正源。流域多山,河道流向较顺直。主要支流有沙子河、武官河、太白河、杨家河等。褒河河谷也是古代蜀道褒斜道的一部分。褒河水利事业开发较早,下游有民国时期的褒惠渠灌溉工程与石门遗迹,亦久负盛名,解放后在谷口建有石门水库等水利工程。
名称演变
褒河,流经的地方也不全都称呼其为褒河,尚有四个不同地名。
第一段从五里坡至太白县咀头镇过口村的两河口,称为白云河。白云之名来源已无据可考,大概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味相似。
第二段从过口村两河口至留坝县江口镇江口村的柴家院子,称为红岩河。流域间的太白县王家塄镇和平村赤崖里有个赤崖遗址,“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令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从褒斜道作战略佯攻,进攻眉县,自己则率主力进军祁山。赵云、邓芝在斜谷口遭遇魏国曹真大军而败,为防曹魏入侵,便烧毁了栈道。因火势太大,烧红了的山崖,后人称作赤崖”。《水经注》载:“《诸葛亮与兄谨书》云: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红岩之名应该源于赤崖,毕竟“红岩”二字比“赤崖”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
第三段从柴家院子至留坝县武关驿镇的武关河隧道北,称为紫金河,《山海经》又谓之“清水”,俗称黑龙江。《留坝山川志》曰:“紫金河,即褒水也”。紫金之名,曾误以因徽县紫金山而命名,后又更改不了,只好沿用。汉代刘桢《鲁都赋》言:“紫金扬晖于鸿岸,水精潜光乎云穴。”此处的紫金应该为山光水色,而非金属矿。
从武关河隧道至汉台区龙江街道的孤山村则通称为褒河,褒河之名源于古褒国。从留坝县青桥驿镇青桥铺村至勉县褒城镇连峰村一段称石门水库,水库因石门栈道而名。
干流概况
河道走向
褒河流经陕西省宝鸡、汉中两地市的太白、凤县、留坝、勉县、汉中汉台区5个县(市)。东西二源均出秦岭南麓,西源出凤县代王山秦岭沟,初名中曲河,下行称西河;东源为正源,出太白县太白山之灵湫(一说五里坡,即太白县衙岭山),始称虢川河,南流过嘴头(太白县城),北纳七里川河后称红岩河,至留坝县江口东纳太白河后称太白河。两源在江西营汇合后,过柳川又名下南河,东纳上南河水,到武关驿有北栈河(留坝河)西来,改称北栈河,再会尚溪河,过马道后叫褒河,再南过青桥驿入汉中市境,至将军铺以下为勉汉两县(市)界河,经褒城、于梧凤乡孤山村投入汉江。
褒河集水面积3908平方公里,上游支流发育,下游支流短小,纳大小支流36条,河系上宽下窄。河长175.5公里(一说全长198公里),江西营以上为上游段,江西营至石门谷口为中游段河,出谷后为下游。
凤县境内
西源中曲河,古称车道河,发源于岩湾北部秦岭沟。北南流向,经岩湾、坪坎至倒贴金出境。流长35公里,流域面积634.1平方公里。有支流42条,以黄牛河最大,于平木同杨家河汇合后至朱家坪南汇入中曲河。中曲河穿行于千谷万壑中,河谷深切,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1.7万千瓦,可开发量4285千瓦。年平均流量5.76秒立方米,径流总量2.045亿立方米。沿河平木盆地阶地发育,是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太白县境内
东源源于陕西省太白县嘴头镇上河村北之秦岭梁南麓,其上游为虢川河。沿途纳龙王河、北沟、牛家沟、石沟、七里川、盘岔沟、羊肠沟、九平沟诸水。纳支流七里川河后称红岩河,主流经嘴头镇、白云乡、王家凌乡,于王家凌乡之擂鼓滩出本县境入留坝县。在本县集流面积611.81平方公里,出境距源头60公里,发源高程海拔2102米,出境高程海拔1020米,平均坡降18‰,平均流量每秒6.66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2.21亿立方米。
留坝县境内
褒河东源干流在距柘梨园乡3公里处入留坝县境。沿途接纳沙坡沟、夹山沟、柏树沟等溪水至江口镇,纳支流太白河,流入褒河,水流江西营处,与西源西河汇合后,又接纳蒿坝河等支流,水量增大。褒河在县境内长71.3公里,流域面积为1758平方公里。
西源西河,由凤县与留坝县交界的倒贴金处入境,流经蒿坝河至江西营汇入褒河。在县境内长19.3公里,流域面积64.8平方公里,河流平均比降4.1%。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79公里。系褒河一级支流。
汉台区境内
褒河自留坝县青桥铺入境。经褒河、张寨、新沟桥、龙江、梧凤5个乡,至梧凤孤山村注入汉江,市内流长27公里。
河道特征
分水岭海拔3000米左右,留坝以西在2000米以上,褒、湑之间在2000米以下,山势开阔,河谷宽浅、宽窄相间成串珠状,两岸谷坡较缓,耕地较多;
海拔560米~1500米之间,过武关驿后,河道进入峡谷,山势陡峻,河谷深切,水流湍急,有如“滚滚飞涛雪作窝,势如天上泻银河”的景象,河中巨石累累,多传说典故,如击之有声的石鼓,光洁如玉可容五斗粮食的白玉盆,以及将军石、斩蟒石、蛤蟆石、鲤鱼石、五龙石等;
下游的汉中盆地,河床多为沙卵石覆盖,河道由200米展宽至800米,河道冲淤变化显著,两岸发育漫滩阶地,农耕历史悠久,水利事业发达,民国时期的褒惠渠灌溉工程与石门遗迹,亦久负盛名。
水文特征
褒河水系处于暖温带北亚热带,年雨量800毫米上下,支流多浅层地下水及岩溶水补给,多年平均径流量13.45亿立方米,山溪河流特点突出,径流沿程分布为上下小、中间大,界牌关至河东店区间年降雨可达900毫米以上,径流深450毫米,而河源及石门以下径流深300毫米以下,径流以汛期最多,5月~10月约占年径流量的88%,洪水频繁,洪枯悬殊,1962年河东站洪峰流量2900立方米每秒,1981年高达6180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只有3.36立方米每秒。
太白河境内长44.2公里,平均径流深度435.3毫米,平均径流量1.645亿立方米,偏差系数0.37cv,平均比降30.9‰,水力蕴藏量3.12万千瓦,可利用资源量0.147万千瓦。
陕西凤县段,径流的年际变化比降水年际变化幅度大。县气象站1958~1980年系列降水量变化率为0.63~1.53;褒河江口水文站1971~1981年系列流量变率为0.47~3.02。
主要支流
凤县境
黄牛河,属汉江二级支流,源于靖口乡之玉皇山东麓,于庙台与石岸河相汇,于关上街与石沟河汇合后出本县境入凤县。出境距源头22.5公里,发源高程海拔2540米,出境高程海拔1331米,平均坡降53.7‰,平均流量每秒4.2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315亿立方米。
太白县境
太白河,源于鳌山南麓。主流经嘴头镇南部,贯穿太白河乡,于元坝子(太白河乡之元坝子)入留坝县境。沿途纳苏家沟、无名沟、耳爬沟、双合沟、王家沟、庙沟、青沟、东沟诸水。在本县集流面积377.87平方公里,出境距源头44.2公里,发源高程海拔2470米,出境高程海拔1100米,平均坡降30.9‰,平均流量每秒5.2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645亿立方米。
留坝县境
桑园坝河,发源于县境碾子坝,由3条大沟溪汇流而成,全长19公里,流域面积120.9平方公里,河流平均比降31.1%。在桑园坝乡政府驻地注入太白河。
蒿坝河,古名回车河。发源于柴关岭北坡,山南向北至青岗嘴与刘家沟汇流,又转向东接纳汪家沟、酒房沟、三道峡河水,至江西营汇入褒河,河长34公里,流域面积236.3公里,河流平均比降26.2%。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1.2公里。流域内岩石风化严重,加之修筑公路,河道淤积。为河道重点治理区。
北栈河,古称紫金河或紫柏河,亦称青羊河。发源于紫柏山、光华山东坡的大坝沟,经张良庙与柴关岭河溪汇流,由西北转入东南,穿留坝县城至姜窝子汇入褒河,河长36.3公里,流域面积156.3平方公里,河流平均比降25.7%。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1.06公里。
上南河,发源于东摩天岭的南坡。由文川河、小东沟溪流汇流至南河乡南河街注入褒河,河长25.5公里,流域面积125.8平方公里,河流平均比降55%。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55公里。
武关河,古称尚溪河,亦叫野羊河、上西河等。发源于光华山夏家湾钱盘沟,并由东河、上西河等河沟汇流而成。至火烧店乡政府驻地,又与天星亮河和群力沟溪交汇,向东南至红岩沟河汇流到武关河桥头注入褒河,河长34公里,流域面积262.6平方公里,河流平均比降30.4%。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86公里。
西沟河,古称“寒溪”或“樊溪”。发源于桥顶石梁北坡,上游由八道河与正河汇流,至中游与北岔沟汇西沟,再入北河,由西向东径沙坝至马道镇凤凰山下注入褒河,全长17.6公里,流域面积93.5平方公里,河流平均比降86.4%。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69公里。
青桥河,又名陶家河。发源于桥顶石梁南坡,源流向东,与改渠沟、架子上河沟汇入董家河,入青桥河,向东南于青桥驿南1公里处注入褒河,河长6.1公里,流域面积66.7平方公里。河流平均比降86.8%。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76公里。
汉台区境
黄花河,发源于留石板梁西坡。由东向西,全长约6公里,到长岭,入褒河石门水库。
沙子河,发源于勉县云雾山。经马家沟、沙河沟入褒河。
治理开发
引水工程
1842(清道光二十二年),贺仲瑊纂修《留坝厅志》载:“留坝本无水利。近年以来,川楚徙居之民,就溪河两岸地稍平衍者,筑堤障水,开作水田,又垒石溪河中,导小渠,以资灌溉。西江口一带,资太白、紫金诸河之利;小留坝以下间引北栈河水作渠。各渠大者灌百余亩,小者灌数十亩、十数亩不等,町畦相连,土人因地呼名。然至夏、秋山水涨,田与渠尝并冲淤,故不得名水利也。”1886(光绪十二年),东沟乡修堰沟渠1条,灌数亩农田,沿用至今;1893(光绪十九年),马道镇沙坝修渠1条;1894(光绪二十年),北栈河陶沙坝对岸修堰渠1条,长2公里,沿用至今。中华民国时期,修筑江口镇河西水渠1条,因设计施工有误未能通水。溪河两岸,垒石筑堤,引水(自流)灌渠规模极小,多为村户自愿联合修筑,往往被洪水冲毁,或春疏夏导秋荡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连年修筑渠道,引水工程逐年增加。1956年,新修堰渠19条,扩灌面积124亩。但次年入夏,暴雨成灾,秋时多被洪水毁之一旦。1958年春,修堰渠1033条(含水毁恢复工程),8月霖雨成患,洪水冲毁堰渠361条。此后,每年(尤其20世纪70年代)农闲时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筑堰渠,改善灌溉条件。由自流引灌,逐步建成引、提、防的综合灌溉体系。至1996年,留坝县修筑灌溉200亩以上的堰渠7条,50亩以上的堰渠43条,灌溉面积达万亩以上。并相继开展对江河的治理。
汉台区境内,主要有山河堰褒惠渠两项:
一、山河堰
古代较大的引水工程,截引褒河分灌两岸农田。《重刻汉中府志》记:“山河堰灌溉甚广”,传为“汉相国萧何所筑,曹参落成之”。汉初至1942(民国31年)的二千多年间,本市大部分农田均赖此堰灌溉。清代《陕西通志》载:山河堰以“巨石为主,锁石为辅,横以大木,植以长桩”。这种以石堆砌,用木桩固脚的截流工程,结构简单,难以抵御洪水的冲刷,因此,灌区人民几乎每年都要对拦河大堰维修加固。一般性维修由受益农户出工承担,如大修或改建则由地方官府给予资助。由于山河堰在农业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历代有识之士如诸葛亮吴璘吴玠吴拱晏袤严如煜等曾对其整修或改修,为发展农业经济,赢得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唐时期,自鸡头关以下的褒河河段,鳞次筑堰六道,东西两岸引水。南宋以后,除二堰和三堰外,其他四堰相继废弃,且只有褒河东岸一侧有灌溉渠道。至1939(民国28年),褒河实存三堰,即山河二堰,三堰和四堰。
二、褒惠渠
1934(民国23年),陕西省水利局长李仪祉视察陕南水利时,提出改建褒河引水工程计划,但久议未决。1937年,南郑、褒城、城固三县人民再三请愿,才决定修褒惠渠。1938年陕西水利测量设计队初步勘测设计,1939年进行复测,9月组建褒惠渠工程处。1940年冬全面动工兴建,工程分两期,一期工程主要为渠首枢纽和开通干渠,建浆砌石滚水坝一座,长135.3米,宽8.55米。沉沙漕一段,长443米,渠首砌护三段,总长1212米。干渠自渠首经河东店、宗营、李子沟、付家庙、狮子沟、洪沟河入城固文川河,全长32.3公里,市境内28.8公里。干渠下有支渠3条,斗、分渠46条,总长61.6公里。1942年3月,渠成试水,6月通水,当年灌田8.4万亩。二期工程为整修加固已成工程,增修部分建筑物,至1946年竣工。两期施工共修各种建筑物80多座,投工115万个,完成土石方126万立方米,砌石2万立方米,总投资409万元。随着工程的逐年完善,至1949年,灌溉面积扩大到12.74万亩。
解放后,对褒惠渠全面整修。褒惠渠经逐年维修改善,设施效益不断提高,渠道引水流量从1949年的15秒立米提高到21.5秒立米。为调节灌区水量,陆续新修八里桥、狮子沟、黄坝堰等16座水库及塬上、武乡四级、东方红等42处抽水站,使灌区基本形成了一个“引、蓄、提”相结合、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网,褒惠渠在境内的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10.75万亩增加到1979年的16.53万亩。1971年后,褒惠渠划归石门水库灌区。因干渠渠首居石门水库枢纽南部,更名为石门水库南干渠,由石门局统一管理。
三、石门灌区
石门灌区分南干渠和东干渠。
南干渠,原为褒惠渠。民国28年(1939)10月动工修建,土渠由褒城、南郑、城固三县承担。城固段于民国30年(1941)11月动工,民国31年(1942)1月完成,共用民工27.8万工日,占总数41.8%。民国31年(1942)6月1日干渠放水。渠首进水闸5孔,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干渠跨洪沟入本县崔家山镇,全长32.2公里,其中本县段3.5公里,流量2.0立方米/秒,全渠灌田14万亩,其中灌本县田2.5万亩。
1951年扩大整修,翻修拦河堰,扩大干渠延长渠道,渠首设计流量增至21.38立方米/秒。调整灌溉渠系,新开17斗,长10.62公里。1958~1965年,本县利用填涵建成段家沟与三岔沟水库,又延长干渠4.34公里,并在渠尾建成丘山湾水库,全渠总灌溉面积由12.7万亩,扩大到21.6万亩,其中本县灌溉5.1万亩。1976年石门水库东干渠通水后,调整灌区,将褒惠渠以北2万亩耕地划归东干渠用水,褒惠渠改名石门水库南干渠,划定灌溉面积19.5万亩,其中本县3.11万亩。
南干渠在“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群众自办为主”的方针推动下,新建、改建斗渠3条,机井3眼,抽水站10座,装机142千瓦。南干渠境内现有斗渠5条,长26.154公里;引渠205条,长124.98公里,其中衬砌1.7公里;斗、分、引渠各类建筑物804座。灌区4座水库,正常库容188.7万立方米;水塘23口,容量20.13万立方米。
1962年柳林公社治理低洼涝渍田,扩修排涝渠11公里,加修12条排水分渠,长13.6公里,修建筑物21座,使6026亩一熟田变为两熟田。现南干渠本县灌区已形成蓄、引、提结合的联合灌溉系统,有效灌溉面积3.11万亩。
东干渠,石门水库东干渠,1969年11月动工修建。地区成立渠道工程指挥部,本县成立指挥所,抽调龙头、文川、桔园、南乐区和城关镇民工4千人,历时5年,于1974年本县段基本完成。干渠沿褒河左岸从河东店东绕丘陵坡地蜿蜒东下,从李家营起为城固段。渡沟壑、穿岭峁,经“陕飞”厂区,由千山水库坝南跨文川河,东行过陈家湾,折穿伏牛山接军民水库,全长39.6公里,其中本县段18.1公里。全渠凿隧洞12处,全长1573米;大渡槽2座,跨度767米;明涵洞35处,长2292米;完成桥涵、堰、闸建筑物116处。共计开挖土石方150万立方米,砌石6.4万立方米,混凝土660立方米,共用工276万个,工料投资538.44万元。渠首设计流量30立方米/秒,分段递减,入本县境流量8立方米/秒,渠尾减为3.4立方米/秒。境内有3条支渠(6、7、8)和红旗渠。干、支渠各类建筑物831座,其中本县165座,可灌溉本县田9万亩。1972年开始放水灌田,1974年本县受益面积5万亩,其中扩灌2万亩。
1972年与东干渠修建的同时,开始灌区建设。四条支灌(除8支外)均利用旧渠扩修改建,国家补助20.7万元,材料费包干到社,将原有红旗渠、千山西干渠并入东干渠系统。又将千山、双岭、韩家塘、黎家沟、药树岭、木槽口、军民、新桥、上井沟、下井沟、蚂蝗滩、李家湾、橘林等17座水库,总容量1860万立方米;水塘342口,容量270万立方米纳入东干渠系统调剂。1982年,本县段有抽水站14座,装机182千瓦;有斗渠16条,长54.35公里;有分、引渠150条,长255.69公里;斗、分、引渠各类建筑物349座,初步形成蓄、引、提结合的灌溉网络。1987年有效灌溉面积5.36万亩。1988~1990年,国家投资74.4万元,挖潜改善渠系,改造建筑物。灌区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有效灌溉面积达7.24万亩。
蓄水工程
石门水库,大坝位于汉中市褒谷南口内古栈道石门处,故名。库坝呈弓形紧扼两山之间,形成了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防洪、养鱼的大型水库。大坝以上流域面积3861平方公里,总库容1.098亿立方米,其中:有效库容0.607亿立方米,死库容0.443亿立方米,滞洪库容0.048亿立方米。养鱼水面4050亩,库区回水至青桥铺,长达17公里。石门水库工程从1969年冬全面动工,1979年全部竣工。枢纽工程由拱坝,河床电站,东、西干渠渠首及反调节池等建筑物组成。渠系工程包括东、西、南三条干渠,总长87公里。
防洪工程
留坝县褒河段主要防洪工程有:
北栈河城关段工程,1950~1996年连年投资治理,总投工达150万个,修建蓄水坝1处、引水渠4条,长3000米,防洪堤7.54公里,共计土、石方13.4万立方米,总投资350万元。
褒河江口河西段工程,1975年修筑防洪堤长3126米,其中干砌石堤1226米,防护农田451亩。1981年以后,连续加固防洪河堤。1994年,改原干砌石堤为水泥浆砌。
褒河武关河段工程,1976年疏通河道1000米,挖掘主河道中心淤沙石37万立方米;浆砌石河堤19.786万立方米,投劳33万个,投资180万元。
褒河姜窝子段工程,1984年,修建河堤1000米,全部采用浆砌石加固,投资15万元,既保证了川陕公路畅通,又保护了姜窝子集镇的安全。
褒河铁佛殿段工程,1981年8月,洪水冲毁宝汉公路铁佛殿村段,同时淹没其上下街2个村民小组。1982年,铁佛殿乡协同县公路管理段修筑公路河堤,村民备石料,于1983年在武关河至铁佛殿村浆砌长2公里、高7米、厚1米的防洪石堤,总投资60万元。既加固了道路,又恢复了村落,确保了乡级单位及乡所在地500多居民的安全,同时修复农田105亩。
褒河青桥驿段工程,1970~1996年,先后在青桥驿段15次整修防洪堤2公里,河堤高11米,厚1.5米,浆砌石堤,土沙石量达39万立方米,投资110万元。确保31 6国道大桥畅通,并保证青桥驿乡所在地机关单位、居民的安全。
红岩河柘梨园乡段工程,1978年修筑防洪河堤820米,投劳3万个,投资13.7万元,保护耕地4200亩,造地100亩。
参考资料
长江水系.水利志.
河流.留坝县志.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6 19:44
目录
概述
名称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