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通志
明朝赵廷瑞、马理、吕柟作品
《陕西通志》,省级地方志书,由明朝陕西巡抚赵廷瑞修,陕西三原籍著名学者马理、高陵籍著名学者吕柟主持编纂,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完成,共四十卷,分土地、文献、民物、政事四纲,下列二十八目,全书共约一百九十万字,另有天象、地理、山脉、河流、城池、物产等附图二百余幅,号称“上下古今,括囊殆尽”。
创作背景
陕西的史志事业源远流长、久负盛名。周代即有“记言”、“记事”的左史、右史,以及“掌道方志”的诵训、“掌邦国之志”的小史、“掌四方之志”的外史等专职史官;汉代有《三秦记》、《三辅黄图》等名著问世;唐代有朝廷主持编纂的全国性地理总志《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等;宋代有吕大防《长安图记》、宋敏求《长安志》、程大昌《雍录》;元代有骆天骧《类编长安志》、李好文《长安志图》等中国方志史上有影响的著作播行于世;至明代成化年间,由时任陕西巡抚马文升(字负图)主修,提学副使伍福(字天锡)主持编纂的《陕西志》三十卷,于成化十一年(1475)刻成,这是陕西历史上第一部通志性质的省级地方志书。
明嘉靖十八年,赵廷瑞(字信臣)出任陕西巡抚,考索陕西旧志,发现成化《陕西志》“顾今阅七十年,板佚其半,即秦城巨家,亦罕有其书矣”。作为陕西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赵深感没有一部系统、完整记述省情的地方志书所带来的种种不便,遂于嘉靖二十年早春“行县”期间,前往三原,与著名学者马理(字伯循,号溪田)谈及纂修《陕西通志》事宜。马理赞同并向其推荐好友、高陵籍著名学者吕柟(字仲木,号泾野)共襄此举。赵即往高陵,“请于泾野,可之”。随后,在赵廷瑞安排下,马理、吕柟二人“卜竹林祠为馆,各率从游之士,载所藏群书,肇纂述之事”。未几,吕柟以母病辞归,后又身染疾疴,“竟伤不起”,于嘉靖二十一年七月一日病逝。“是志也,盖多出溪田先生之手云”。
《陕西通志》的编纂自嘉靖二十年三月六日诸位参与编纂人员“就馆”着手开展工作,至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编纂完成并“散馆”,历时约一年九个月。志稿完成后,经反复斟酌,乃“效之当路诸大君子,求斤正云”,后经校正付梓。
作品评价
此书一经面世,即受到当时及后世学者关注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赵廷瑞称赞此书“考索之精,虽史传宿讹,亦多是正。艺文无繁富之嫌,政教贻官师之则”。“足以完既废之典,以诏方来。继自今生于斯、宦于斯者,取而观之,全秦之故,毕陈于目前。其于民俗政体之助,岂其微乎!”对其“资政”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参与该志纂修的周文翰亦称:“兹志也,搜采人物,阅极经史及古今诸志、名世之集,虽断碣残碑,罔敢轻弃,其隐德幽贞,或遗于文人辞士之外者,又率得于先生(指马理)之见闻,取善可谓广矣;纪述事类,则凡旧志讹且漏者,皆考订增入,纲举目张,纪事可谓详矣;简帙则省旧志之半,而事则倍之,编叙可谓博且约矣”。邵国秀先生为《中国西北稀见方志续集》(1997年5月)所写的序言中,对明代陕西三部省级志书——成化《陕西志》、嘉靖《雍大记》和嘉靖《陕西通志》做了比较,认为“嘉靖《陕西通志》,无论体例之严谨,或记事之详确,皆远在前两志之上。”“此书保存了陕、甘两省大量明代及其以前的史料,实为陕西明代最有价值的一部省志”。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3:50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