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拱为四川
宣抚使吴玠长子,早年随父从军。绍兴九年(1139年)六月,吴玠死后,吴拱仍在
右护军从军,“
绍兴和议”前夕,吴拱为
右武郎、泾原路兵马
都监,已是中级
武官,后任右护军后部(右护军下分部,相当于其他护军下的军)军官。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吴拱升任
枢密院副都承旨,后任利州西路驻札御前中军都统制、阶·成·西和·凤州副都总管兼成州
知州。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三月,当金准备侵宋时,吴拱以利州西路御前中军都统制率军三千,东戍襄阳,改任襄阳
知府,从此脱离西部防线。吴拱后升任鄂州驻札御前诸军都统制,成为南宋中部防线的主要军事统帅,又兼任湖北、京西制置使,与镇江府御前诸军都统制兼淮东制置使
成闵、建康府御前诸军都统制兼淮西制置使
李显忠,并称为三大帅,吴拱的地位已近似于“绍兴和议”前的
岳飞。同年十二月,金军以水军进攻茨湖(今湖北省
老河口市西北汉水南岸),吴拱部将史俊涉水登上金军船只杀敌,金军船队惊慌失措,其余宋军乘势进攻,金军战败退走。茨湖之战后被列入“
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一。吴拱所部在忠义军的配合下又攻占邓州,继又派兵攻克汝州。
金军继续大举围攻蔡州时,吴拱又派部将王宣率步骑一万三千人往援,于确山(今属
河南省)击败南下的金军,赵樽得以乘机撤出蔡州南归,王宣也率部归襄阳。继成闵、李显忠之后,同年六月,以赏茨湖之功的名义,“鄂州驻札御前诸军都统制、充湖北京西制置使、京西北路招讨使吴拱为安远军
承宣使、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时复与北人议和,故三招讨并除管军而结局”,情形有些类似于“绍兴和议”前撤消
韩世忠、
张俊、岳飞三
宣抚使司,所不同的是并未收他们的兵权。
乾道五年(1167年),吴拱任利州路
安抚使、兴元府
知府、驻札御前诸军都统制,在任期间兴修水利,“尽修六堰,浚大小渠六十五里,凡溉南郑、褒城田二十三万三千亩有奇。诏奖谕(吴)拱”。后
建节,领武康军节度使。
淳熙二年(1175年),被免职,授宫观闲差,次年出任侍卫马军
都指挥使,不久去世,追赠
太尉,
谥号“襄烈”。
陈亮:故相张魏公(
张浚)薨已数年,老将在淮上唯
李显忠,又多疾;在关西唯吴拱,又地远;自余文臣诸子等,是肉食可鄙之流;禁卫诸军等,是海鲜啖饱之辈。(《
元一统志》)
据
李心传在《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的记载,他曾听
吴璘的女婿、太宰
李邦彦的侄子李荀老说:吴拱本是
吴玠之父吴扆与婢女所生的
庶子,因吴扆惧怕妻子刘氏(吴玠、吴璘的母亲),于是让吴玠养吴拱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