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是在
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是萌发于资本主义
工业化时期,而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形成的发达农业。其主要特征是广泛地运用
现代科学技术,由
顺应自然变为自觉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由凭借传统经验变为依靠科学,成为科学化的农业,使其建立在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科学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把
工业部门生产的大量物质和能量投入到
农业生产中,以换取大量农产品,成为工业化的农业;农业生产走上了区域化、专业化的道路,由
自然经济变为高度发达的
商品经济,成为商品化、社会化的农业。
基本含义
现代农业作为发展经济学概念的现代农业指
智慧农业,是与
工业4.0或
后工业时代对称的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不同于农业产业化,也不同于
农业工业化,而是智慧农业,是智慧经济为主导、
大健康产业为核心的自动化、个性化、艺术化、生态化、规模化、精准化农业。
现代农业是健康农业、
有机农业、
绿色农业、循环农业、
再生农业、
观光农业的统一,是
田园综合体和
新型城镇化的统一,是农业、农村、
农民现代化的统一。现代农业是
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
发展中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可以加快
产业升级、解决就业问题、消灭贫困、缓解
两极分化、促进
社会公平、消除
城乡差距、开发
国内市场、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点,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中国家实现
赶超战略的主要着力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
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赶超战略的根本途径。
发展基础
一整套建立在
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
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
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
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如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拖拉机、
耕耘机、
联合收割机、
农用汽车、农用飞机以及林、牧、渔业中的各种机器,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使投入农业的能源显著增加,电子、
原子能、激光、
遥感技术以及
人造卫星等也开始运用于农业;良好的、高效能的生态系统逐步形成。
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如
农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工、企业分工日益发达,“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生产被高度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所代替,农业
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紧密结合,产生了
农工商一体化。
经济数学方法、电子
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和
宏观管理中运用越来越广,管理方法显著改进。
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
农业劳动生产率、
土地生产率和
农产品商品率,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
农户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
技术优势
特点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
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
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
现代工业装备的,用
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
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
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
现代产业。
2、农业部长杜青林的概述:现代农业是以保障
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
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
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
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3、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
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其基本特征是: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现代农业机器体系广泛应用,因而机器作业基本上替代了人
畜力作业。
4、现代农业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用现代经营理论和方法管理的,用高效便捷的信息系统和
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的,用良好的生态
环境支持的农业。
5、现代农业通常是指当代经济发达国家建立在高度工业化基础之上的农业。这种
能源农业以输入的石油能超过输出的食物能为基本特征(龚绍文1987)打破封闭式的农业循环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其速度超过前两个阶段。
6、现代农业主要是指在技术与制度方面不断进步、以固定数量的农业资源能够生产出更多农产品的农业。
7、所谓现代农业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及现代的经营
管理方式来武装的农业。具体表现在用机械代替人力畜力提高
生产效率。
8、现代农业是指整个农业的生产组织、
生产管理、生产经营、
生产工具、劳动者的科学
文化素质和思想
道德观念,及其农产品的质量、储存、保管和流通等方面,具有当代世界的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9、现代农业的概念是针对传统农业而言的,现代农业是指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的
生产活动。现代农业是以
市场经济为导向,以
利益机制为联结,以
企业发展为龙头的农业,是实行
企业化管理,
产销一体化经营的农业。
特征
第一,具备较高的综合
生产率,包括较高的
土地产出率和
劳动生产率。农业成为一个有较高
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这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标志。
第二,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产业。农业发展本身是可持续的,而且具有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广泛采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
生产技术和
生产模式,实现淡水、土地等农业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达到区域生态的良性循环,农业本身成为一个良好的可循环的
生态系统。
第三,农业成为高度商业化的产业。农业主要为市场而生产,具有很高的商品率,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商业化是以
市场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农业要求建立非常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离开了发达的市场体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
农产品商品率一般都在90%以上,有的产业商品率可达到100%。
第四,实现农业生产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以比较完善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物质装备为基础,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生产投入要素,包括水、电力、农膜、肥料、农药、良种、农业机械等物质投入和农业劳动力投入,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目的。
第五,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
生产成本,以适应市场对
农产品需求优质化、多样化、标准化的
发展趋势。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 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
第六,实现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广泛采用先进的
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
管理手段,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比较完整的紧密联系、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具有很高的组织化程度。有相对稳定,高效的农产品销售和加工转化渠道,有高效率的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的组织体系,有高效率的现代农业
管理体系。
第七,实现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具有较高素质的农业
经营管理人才和劳动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也是现代农业的突出特征。
第八,实现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通过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降低公共成本和
外部成本,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第九,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政府
宏观调控机制。建立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包括
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
现代农业内涵丰富
何谓现代农业?我国原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的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对现代农业的内涵分为三个领域来表述: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
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领域;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
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
进出口贸易技术等。从上述界定可以看出,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
食品加工业等
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
信息服务等
第三产业的内容,原有的
第一产业扩大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现代农业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
产业群体。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利益共同体。
现代农业是物理技术和农业生产的
有机结合,是利用具有生物效应的电、声、光、磁、热、核等物理因子操控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及其生长发育,促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对化学农药、化学肥料、抗生素等化学品的依赖以及自然环境的束缚,最终获取优质、高产、无毒农产品的环境调控型农业。物理农业的产业性质是由物理增产技术、
物理植保技术所能拉动的机械电子建材等产业以及它所能社会提供食品安全的源头农产品两个方面决定的。物理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设施型、设备型、工艺型的农业产业,是一个新的生产技术体系。它要求设备、技术、动植物三者高度相关,并以生物物理因子作为操控的对象,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和杜绝使用其他有害于人类的化学品。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环境安全型农业,即
环境安全型畜禽舍、
环境安全型温室、
环境安全型菇房。
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这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
耕作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这些技术使现代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这些科学技术的应用,一是可以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二是可以改善农产品品质,三是可以减轻
劳动强度,四是可以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新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
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另外,传统农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使其具有典型的
弱质产业的特征,现代农业由于
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已不再是投资大、回收慢、效益低的产业。相反,由于全球性的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作为资源性的农产品将日益显得格外重要,从而使农业有可能成为效益最好、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
现代农业特色
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正在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延,
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传统农业的主要功能是农产品的供给,而现代农业的主要功能除了农产品供给以外,还具有生活休闲、生态保护、
旅游度假、文明传承、教育等,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成为人们的
精神家园。生活休闲的功能是指从事农业不再是传统农民的一种谋生手段,而是一种现代人选择的生活方式;旅游度假的功能是指在都市的郊区,以满足
城市居民节假日在农村进行采摘、餐饮休闲的需要;生态保护的功能是指农业在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传承则是指农业还是我国5000年
农耕文明的承载者,在
教育孩子、发扬传统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现代农业以市场为导向
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相比,现代农业使农民的大部分
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用一些
剩余农产品向
市场提供商品供应已不再是农户的基本目的。完全商业化的“利润”成了评价经营成败的准则,生产完全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市场取向是现代农民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发展农业新的功能的动力源泉。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无论是种植经济向
畜牧经济转化,还是分散的农户经济向合作化、产业化方向转化,以及新的农业技术的使用和推广,都是在市场的拉动或挤压下自发产生的,政府并无过多干预。
现代农业在突出现代高新技术的先导性、农工科贸的一体性、产业开发的
多元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还强调资源节约、环境零损害的绿色性。现代农业因而也是生态农业,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
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
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理念和行为,在土、水、气、
生物多样性和食物安全等资源和环境方面均有严格的
环境标准,这些环境标准,既包括产品本身,又包括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既包括对某地某国的地方
环境影响,也包括对相邻国家和相邻地区以及全球的区域环境影响和全球环境影响。
现代农业产业化组织
传统农业是以土地为
基本生产资料,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一种小生产。在现代农业中,农户广泛地参与到
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农业
经营活动实行
产业化经营。这些合作组织包括
专业协会、专业委员会、
生产合作社、
供销合作社、
公司加农户等各种形式,它们活动在生产、流通、消费、信贷等各个领域。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2015年9月14日在
北京市调研“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情况。他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大力推进
互联网技术和
互联网思维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应用,为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
服务水平不断注入新的动力。他指出,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发展,推进了现代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拉近了生产与市场的距离,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大大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要深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从农村互联网发展的特点出发,探索可持续的
商业模式,增强互联网在农资供应、技术指导、
金融服务等方面的
综合服务功能,积极推动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体系创新。推广和完善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把“互联网+”现代农业成功的“盆景”变成“风景”。
汪洋强调,促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标准规范,营造良好
市场环境。要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
物流网络体系,加快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化技术的
新型农民。建立健全农业
数据采集、分析、发布、
服务机制,推动政府、
企业信息服务资源的共享开放,消除数据壁垒和
信息孤岛,加强
农业大数据的开发利用,努力缩小工农、城乡之间的“
数字鸿沟”。
2015年11月27日-30日,由
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
广东省农业厅承办、奔田网协办的
第六届广东省现代农业博览会就是紧扣“互联网+广东现代农业”主题,将全场分为4大功能区(产业链上游展示区、产业链中游展销区、产业链下游展销区、
O2O线下体验区)共9个展区(省直部门综合成就展区、
农业信息化工程成就展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展区、广东名特优新农产品展区、
农业电商展区、休闲农业展区、省直各部门农产品展销区、省内各市农产品展销区、各省农产品展销区)。
建设意义
加快
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
全面发展;有利于引进工业
技术成果,提高农业
发展质量,增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实现城乡
协调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
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远景设计研究院现代
农业规划专家具体谈到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的具体体现
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
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
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
产业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
自然资源和
生产要素,保护生态环境,把农业和农村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
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加快改造
传统农业,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化;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
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这与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一致。
农民增收的途径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落实,是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全面提高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
实现农业的必由之路
农业发展面临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
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外
市场竞争的压力加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
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
循环农业和农村
循环经济,进一步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行模式
世界现代农业推行模式
世界在推进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有两种典型的模式,一是人少地多的
美国模式,二是人多地少的日本模式(包括韩国、台湾等)。无论那种模式,农业现代化起步时期的共同特点是:
(1)
人均GDP水平较高,达到10000美元以上。
在中国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由于各地农业生态类型、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因而在现代农业的建设和运作上,各地有着不同的探索。下面简要归纳各地在探索建设现代农业的四种
运行模式。
外向型创汇农业的模式,是指利用
沿海地区的
区域优势,采取相应政策吸收扶持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优质
种苗、特色蔬菜、优质花卉、名优水果、优质
家禽和特种水产等资金和
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生产。生产和加工优质农产品出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2、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是指由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开发和
经营主体,本着“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将大量分散在千家万户中农民的土地纳入到企业的经营开发活动中。这种由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进行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开发的运行模式,称为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
农业科技园的运行模式,是指由
政府、
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
外商投资兴建,以企业化的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
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资金、各种设施,集成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对
现代农业技术和新品种、新设施进行试验和示范,形成高效农业园区的开发基地、
中试基地、生产基地,以此推动
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建设的运行模式。
4、山地园艺型农业模式
山地园艺型农业是立体型、多层次、集约化的复合农业,在充分考虑市场条件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确定适宜当地
发展水平产业和项目,引进先进的技术成果与传统技术组装配套,待
引进技术和品种试验成熟后,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当地推广。这是我国的一些山区在发展水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践上总结出来的山地园艺型农业模式。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曾表示,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需要批次推进,现阶段最重要的是支持和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率先发展。对于农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陈晓华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地创新
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现代农业发展中,如何培育新型的经营主体?对此,陈晓华认为,从农村发展情况看:第一要大规模培训种养大户,国家对
家庭农场要制定一套扶持的政策。第二,要引导和扶持
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充分地发挥其作用。第三,大力扶持
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第四,建立社会化的
服务体系。最后,陈晓华强调,在建立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的过程中,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一刀切”。
基本类型
绿色农业
将农业与环境协调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户收入,
保护环境,同时保证农产品安全性的农业。“绿色农业”是灵活利用生态环境的物质
循环系统,实践农药
安全管理技术(
IPM)、
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INM)、生物学技术和轮耕技术等,从而保护
农业环境的一种整体性概念。绿色农业大体上分为有机农业和
低投入农业。
物理农业
物理农业是物理技术和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是利用具有
生物效应的电、磁、声、光、热、核等物理因子操控动植物的
生长发育及其
生活环境,促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对
化学肥料、
化学农药、抗生素等化学品的依赖以及
自然环境的束缚,最终获取高产、优质、无毒农产品的环境调控型农业。物理农业的产业性质是由
物理植保技术、
物理增产技术所能拉动的机械电子建材等产业以及它所能社会提供食品安全的源头农产品两个方面决定的。物理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设备型、设施型、工艺型的农业产业,是一个新的生产
技术体系。它要求技术、设备、动植物三者高度相关,并以
生物物理因子作为操控对象,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和杜绝使用农药和其他有害于人类的化学品。物理农业的核心是环境安全型农业,即
环境安全型温室、
环境安全型畜禽舍、
环境安全型菇房。
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
农业区。游客不仅可以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间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乐。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是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自然环境、农业
人文资源等,经过
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
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
新型农业。
2013年3月26日,全国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场交流会在南昌举行,农业部
乡镇企业局局长
张天佐介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展了农业功能,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正成为繁荣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拉动
国内消费和推动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8.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70万家,其中
农家乐150万家,从业人员2800万,占全国
农村劳动力的6.9%;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
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根据农业部对全国13.5万家典型休闲
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农民占其从业人员的92.4%,其
土地产出率每亩接近12000元,是全国农业用地平均产出率的6.2倍,经营休闲农业的农民
人均产值5.41万元,是同期全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的2.75倍。
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其实都是“
舶来品”,意义相同,不过有人采用观光农业、有人采用休闲农业,英文名为
recreational Agriculture 或leisure Agriculture,与此相关的有,观光休闲农业、体验农业、
观赏农业、旅游生态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
农业产业园为载体的新型
生态旅游业。农民或企业利用当地有利的
自然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提供设施,招揽游客,以增加收入。旅游活动内容除了游览风景外,还有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农事活动。有的国家以此作为
农业综合发展的一项措施。
工厂化农业
工厂化是设计农业的高级层次。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
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
自动化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
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特色”在于其产品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倾慕,在
本地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外地市场上具有
绝对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
相对优势甚至绝对优势。
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又称
旅游农业或
绿色旅游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农民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提供设施,招揽游客,以增加收入。旅游活动内容除了游览风景外,还有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农事活动。有的国家以此作为农业综合发展的一项措施。
立体农业
又称
层状农业。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
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形式。
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农业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
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
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
经营模式。所谓订单农业,是指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同农产品的
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
产销模式。订单农业很好地适应了市场需要,避免了盲目生产。
发展阶段
准备阶段
这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始有较少现代因素进入
农业系统。如农业生产投入量已经较高,土地
产出水平也已经较高。但
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
商品率还很低,资金
投入水平、农民文化程度、
农业科技和农业管理水平尚处于传统农业阶段。
起步阶段
本阶段为农业现代化进入阶段。其特点表现为:①现代投入物快速增长。②生产目标从物品需求转变为
商品需求;③现代因素(如技术等)对农业发展和农村进步已经有明显的推进作用。在这一阶段,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已经开始显露出来。
初步实现阶段
本阶段是现代农业发展较快的时期,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进一步提高,已经初步具备农业现代化特征。具体表现为现代物质投入水平较高,农业产出水平,特别是
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得到快速发展。但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等
非经济因素还存在
不协调问题。
基本实现阶段
本阶段的现代农业特征十分明显:①现代物质投入已经处于较大规模,较高的程度;②资金对劳动和土地的
替代率已达到较高水平;③现代农业发展已经逐步适应工业化、商品化和信息化的要求;④农业生产组织和农村整体水平与商品化程度,
农村工业化和农村
社会现代化已经处于较为协调的发展过程中。
发达阶段
它是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较高的
发展阶段,与同时期
中等发达国家相比,其现代农业水平已基本一致,与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相比虽仍有差距,但这种差距是由于非农业系统因素造成,就农业和农村本身而论,这种差距并不明显。这一时期,现代农业水平、
农村工业、
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建设水平较高,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进入了比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阶段,已经全面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总结
21世纪,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最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
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
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是我国
新阶段推进新的
农业革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园区
建设规模不断增长,截至2010年,我国各类
农业科技园区已达4000多个,农业园区
用地面积已经达到1180万公顷左右。
但我国农业园区
建设用地规模占
农业用地总规模的比例还不到2%。作为促进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的载体,广东、浙江等多数省市地区都已经出台了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相关政策,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步伐,增强农业
创新能力,推进我国
现代化农业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
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的划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一个阶段之间互相联系,不是截然分开的。中国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在制订指导全国的农业
现代化指标体系时,制定了量化的阶段性标准,分别从农业外部条件、农业本身
生产条件和农业生产效果三大方面着眼,将
评价指标确定为十项:1社会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2农村
人均纯收入、3农业就业占
社会就业比重、4
科技进步贡献率、5农业机械化率、6从业人员初中以上比重、7农业劳均创造国内生产总值、8农业劳均生产农产品数量、9每公顷耕地创造国内生产总值、10
森林覆盖率, 1-3项为农业外部条件指标,4-6项为农业生产本身条件指标,7-10项为农业生产效果指标。由于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评价的具体标准应随时间的推进而作相应的调整。
发展规划
农业经验
政府支持
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
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工业化的过程,在此期间,如何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是农业能否迅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能否迅速实现的最重要
影响因素。
日、韩等国和我国台湾在迅速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过由于过分剥夺而导致农业萎缩的情况,但都在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分别于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实行了对农业的反哺政策,从而使农业迅速强大起来。两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共同点是:政府对农业的反哺分为初级和高级
两个阶段。初级阶段以硬件为主,重点是提高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
固定资产装备水平、加速
农村公共物品建设等;政策导向是为扩大再生产,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高级阶段则采取硬、软件相结合,以软件为主的方针,政策导向放在进行
结构调整、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业
生产经营组织水平和农民素质等方面。可以说,没有政府对农业的全方位支持,日、韩农业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前提
土地制度直接影响到
农村人口的
经济福利以及国家政治上的团结和稳定。尤其重要的是,土地制度对
农业劳动生产率有
重大影响。因此,改革土地制度,解除制度因素对农业的束缚也就成为发展农业的前提条件。
普遍方法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搞好
产业规划和建设,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普遍方法。
不管农业的地位多么特殊,它总是一个产业,应该按照产业的特性来发展,即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基础,这是各国农业现代化最基本的经验之一。
荷兰的经验极具典型意义。早在19世纪后期由于新大陆廉价谷物的大量涌进引起欧洲大范围
农业危机时,荷兰就利用这一机会大量进口廉价谷物饲料,并将其农业转化为
畜牧业,实现了
农业生产结构的
方向性转变。1962年,
欧共体推行
共同农业政策,进行经济分工,荷兰又借此机会重点发展畜牧业和
园艺作物。到70年代末荷兰的养牛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进入80年代荷兰的畜牧产品相对过剩。为此,政府采取了控制
牛肉和奶牛生产的措施,并开拓新的市场,着重发展有新的
市场需求的
高附加值产业。80年代初期以来,
养猪业和家禽业有了较大发展,花卉的发展更加迅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牛奶生产大国,荷兰每年还要大量进口
鲜牛奶,并经加工增值后出口。荷兰的
农业总产值只占
国民生产总值的4%左右,而农业出口和
外汇收入却占出口总额和外汇总额的1/4以上。这种面向
国际市场、大进大出的农业体制,使荷兰农业成为典型的
高效农业,每个劳动力创造的
农业增加值和净创汇是世界上最高的。
根基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现代化的根基。
农业现代化进程表明,一个有效的农业合作体系的建立,对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农业合作的体系最完善、运作最规范、对农民和农业生产发挥作用最大的当属日本。从
二战结束到70年代中期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日本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在充分吸收
西方国家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独创了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
农协制度。这一制度形成于二战以后,其最大的特点是半官半民;其范围包括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销售、
农村金融、农村保险等各个方面,甚至发展成为代表农民
政治利益的准
政治团体,并且自上而下形成了独立而完整的体系。韩国的农协制度系从日本借鉴过来,其运作方式与日本近似。农协在日、韩两国的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代表分散的小农的利益与政府和大工业进行谈判,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二是有效地解决小农户与
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充分满足小农户在
生产要素供给和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需求。以
出口创汇为特色的荷兰农业,其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
社会化服务也主要是由合作组织来完成。农业的各个领域,包括谷物、蔬菜、禽蛋、
家畜、花卉等都有合作组织,业务涉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从种子、肥料、饲料的供应,到各种农产品的出售,以及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甚至农民生产和生活所需的贷款,都来自合作组织。
基本保障
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现代农业基本保障。
日本的农业技术推广由政府的农业改良普及事业和农协共同完成,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为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日本还于1991年对《协同农业普及指南》进行了全面的修改,把加强推广组织的建设和提高推广
人员素质放在首位。政府的“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拥有数百个经过
国家考试的专门技术员以及1万多名经过地方考试的改良普及员,与农协系统的近2万名营农指导员密切配合,构成了战后日本农业技术推广的
基本体系,成为战后日本农业现代化迅速实现的基本保障。韩国的农业
技术推广模式与日本相近似。
墨西哥和
南非是政府、
科研机构(高校)和私人农场相结合的推广模式。荷兰则主要依*农业、渔业及自然管理部的技术推广局下设的分布于全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来完成这一工作。
基本方向
专业化、一体化和社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
发达国家不仅重视
农业技术现代化,也十分重视农业
组织管理现代化,都大力推行
农业专业化、一体化、社会化。
其专业化形式主要有三种: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作业专业化。以美国为例,到1969年,美国经营一种产品为主的专业化农场已达农场总数的90%以上。据美国专家计算,仅此一项就使美国农产品大约增产40%,而成本降低50%~80%。发达国家的农业一体化、社会化是在专业化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形式有农业工商综合体和农业合作组织。
建议书
【目 录】
(一)项目所在区域概况
1. 区总体概况
3. 区经济概况
5. 区农产品资源
(二)项目基本概况
2. 现代农业园项目主要指标汇总
(三)项目背景
2 某市政府“森林工程”
(四) 现代农业园的项目特征
二、国内同类项目调研与比选
1.对
川渝两地“城乡统筹农地流转”背景下的“特色产业园”的思考
2.成都“三圣乡项目”对 项目的借鉴作用
三、本项目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3.农民的安置问题
4.农民的就业与发展问题
四、 现代农业园的定位
1项目的总体定位
2.项目的景观风格定位
五、 现代农业园的规划理念和构思
(一)园区整体规划的原则
(二)规划构思和规划布局
1.规划构思
2.布局构思
1.规划原则
2.园区入口规划
3.园区道路骨架
(四)停车场规划
(一)国内现代农业园的成功经验综述
(二)本项目农业的发展模式
3.体验式农业的发展模式
4.观赏性农业的发展模式
(三)本项目农民的发展模式
1.农民的安置问题
2.农民就业问题
(五)本项目农业和农民的发展目标
1.农业的发展目标
2.农民的发展目标
(一)项目的建设分期与各阶段投资
(二)项目的预计收入分析
1.园区生猪养殖投入分析
2.园区苗木种植植物种类和规模
八、 现代农业园的整体开发建议
(一)合理控制项目规模和“稳中求胜”的开发战略
(二)本项目与国家农业扶持资金
(三)项目的产业组合和投入先后次序建议
(四)本项目与 某市政府“森林工程”的产业结合点
(五)对农民新村建设的建议
以下内容略。
最新动态
11月1日,
2016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在北京
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多位生命科学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应邀出席。本次大会为期3天,主题为“健康、农业、环境”,是世界
生命科学和中国生命科学界的一次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