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生产率是反映
土地生产能力的指标。一般用一定时期内 (多为一年) 的单位土地面积出产的产品数量或产值表示。制约土地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1) 自然条件,如土壤、地形、地势、气候等;(2) 物质、能量的投入量;(3) 科学技术水平及经营管理水平。
某一地区某种土地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土地本身的特点(如地形、土壤、土壤母质等)、土地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如气候、温度、热量、降水、植被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如人口素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状况、科学技术水平等),受光、热、水、土、气等自然因素和土地集约化(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水平,耕作、轮作制度,施肥、灌溉制度,土地利用方式,经营管理水平等社会技术经济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土地的生产率主要取决物质的投入、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
评价土地生产率的指标主要有:①以实物量表示的指标:a.农作物亩产量=农作物总产量÷农作物播种面积(或收获面积);b.草地(牧场)亩均畜产品产量(载畜量)=畜产品总产量(饲养牲畜总头数)÷草地(牧场)面积;c.每亩养殖面积水产品产量=水产品养殖产量÷养殖面积。②以货币量表示的指标:a.每亩耕地面积种植业产值=种植业总产值(增加值)÷耕地面积;b.每亩土地面积农林牧渔业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土地面积;c.每亩土地面积农村社会总产值(
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村社会总产值(农村经济总收入)÷土地面积。以货币量表示的土地生产率指标,除受生产结构和各部门产品的经济价值不同的影响外,还受不同时期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当前提高土地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①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如宜农、宜林、宜牧等),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合理利用方向,充分发挥不同土地类型的优势,做到地尽其利;②不断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优良品种、科学管理方法,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量,实现土地持续增产和稳产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