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是指由
传统农业转变为
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用
现代科学技术和
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科学来管理农业,创造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
农业生产体系和一个合理利用资源、又
保护环境的、有较高
转化效率的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牵涉面很广,综合性很强的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既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也是一个世界性概念。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建立发达的农业、建设富庶的农村和创造良好的环境。
定义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
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同时,农业现代化又是一种手段。
农业现代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成为
公务员考试中
申论写作的要点之一,也是
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原理
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对农业现代化内涵及特点的认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动态性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
相对性比较强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变化,即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现代化只有阶段性目标,而没有终极目标,即在不同时期应当选择不同的阶段目标和在不同的
国民经济水平层面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根据
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历史进程,一般可将农业现代化分五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
实现阶段、基本阶段及发达阶段。一个国家、地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分析区域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农业发展现状,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符合实际而又便于操作的决策。
区域性
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非常丰富,但它们有自身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态
资源条件的。我们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经验时,需要对其实现的条件进行分析。因为,
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国家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即使同一个国家不同区域,同一区域的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现代化内涵具有区域性特点。
世界性时代性
随着经济
全球化的逐步推进,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农业将全面融入到
国际市场竞争之中,面临着来自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挑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来分析农业现代化,将区域农业现代化放在国际大舞台之上,依据国际公认的标准来判断农业现代化的
战略目标是否实现了。
整体性
有的学者提出,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
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农业
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农业生产
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同时也包括
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制度安排。因此,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就要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软件”建设,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必须与
农业产业化、
农村工业化相协调,与农村
制度改革、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
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配套。如果忽视“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将无法顺利实施,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从根本上改造
传统农业,大大缩小与发达国家农业的差距,在一些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总体和平均水平上大体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虽然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条件和情况各不相同,不具有完全的
可比性,但是,在最基本的特征方面,应当是共同的,这也得到了
国际社会的公认。
概括地说,农业现代化是用
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
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
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
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
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
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
发展
佛山市政府出台了《佛山市2013年现代农业发展扶持资金实施方案》和《佛山市2013年现代农业发展扶持资金项目申报指南》,佛山市政府拟投入扶持资金3622万元,扶植筛选出的74个优质现代农业项目,包括9个现代农业
生态园区,以及“
菜篮子”工程、
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其中“菜篮子”工程拟
投入资金160万;2013年11月,农行泰州分行发放1.64亿元
项目贷款,支持国家级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泰州
众品食品有限公司的“年产13万吨标准化肉类综合加工产业
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同月,农行江苏分行业加大了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江苏省内第一家以农业生产全称服务为主体定位和特色的创新式公司——
江苏源欣现代农业全程服务有限公司在农行江苏分行开立
基本账户,
注册资本5000万元,首期
资本金2000万元已经到账,展现了农行江苏分行支持新型
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的又一大举措
现代农业
商业模式涵盖各个方面,除了产业链扩张模式外,《中国现代农业商业模式与产业链投资战略分析前瞻》指出,农业渠道建立模式、营销与推广模式、农业资本
运作模式等均是现代农业商业模式的重要方面,只有各类模式有效融合、
协同发展,现代农业才能实现真正增效
休闲农业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
农业区。游客不仅可以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间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乐。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是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
自然环境、农业
人文资源等,经过
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
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
新型农业。
2013年3月26日,全国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场交流会在南昌举行,
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局长
张天佐介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展了农业功能,提高了
农业综合效益,正成为繁荣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拉动
国内消费和推动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特征
1.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农业现代化可以概括为“四化”,即机械化、科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将机械化排在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位置。所谓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
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
劳动效率。理论上讲是这样,但在山区、
丘陵地区,由于
土地面积较小,限制了机械化的应用,甚至无法利用机械。
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提高产品产量、提升
产品质量、降低
生产成本、保证
食品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于农业
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
贡献率的过程。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将使农业现状发生巨大的变化,农业增长方式从
粗放经营转变为
集约经营。科技将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3.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
生产单位或生产地区,根据
自然条件和
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
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现种养加、产供销、
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将农业
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的过程。可以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一方面,农业产业化促进了
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的发展;另一方面,反过来,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又促进了农业
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需要指出的是,农业产业化模式不是万能的,不同区域采取农业产业化模式时,需要对该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运做机制、
绩效评价等进行评价,盲目引进外界模式往往会导致失败。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
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
管理效率的过程;就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
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
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农业
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
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
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以信息化的方式改造传统农业,把农业发展推进到更高阶段,实现信息时代的农业现代化。
5.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
农业现代化必须有高素质的农民这一主体来推进,没有农民自身素质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为农业不仅要依靠现代的
工业装备及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还要依靠先进的
管理手段在农业上的应用。而这些都要由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来实现。反过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然要求农民素质的提高,以使之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即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素质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总之,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先进的
生产工具靠人去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靠人去摸索,先进的管理经验靠人去总结,先进的经营体制和
运行机制靠人去应用。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
6.农业发展可持续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农业现代化既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反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程度的反映。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
人工生态系统的产生及普遍存在。这种系统具有双层含义:一方面要求尽可能多地生产满足人类生存、生活的
必需品,确保食物安全;另一方面要坚持生态良性循环的指导思想,维持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不滥用
自然资源,兼顾利益和长远利益,合理地利用和保护
自然环境,实现资源
永续利用。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也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作用
1.农业
生产手段现代化。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
手工劳动,特别是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大大降低农业劳动者的体力强度,提高
劳动生产率。
2.农业生产
技术科学化。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农产品
国际竞争力,降低
生产成本,保证
食品安全。
3.农业
经营方式产业化。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主要是大力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
有机结合,形成种养加、产供销、
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的
经营效益,增强农业抵御
自然风险和
市场风险的能力。
4.农业
服务社会化。形成多种形式的农业
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整个农业
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有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专门服务。
5.农业产业
布局区域化。各地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根据自身的资源、地理和
环境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并有一定规模的农业
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形成优势农产品
产业带,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
市场占有率。
6.
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既有利于增强农业抗御各种
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有利于
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发展后劲大为增强。
7.
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用现代化的手段保护
生态环境,不但不能在农业
生产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要大力发展旅游
观光农业,使农业生态环境变得更优更美。
8.农业劳动者现代化。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提高农业劳动者的
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
文化素质,使农业劳动者熟悉农业生产的相关政策和法律知识,掌握2-3项农业实用新技术,提高
劳动技能,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9.农民生活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过得更加美好,这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相关问题
制约因素
我国作为一个
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农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与
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经济,无论在速度上、规模上、还是在效益上,与世界现代农业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还十分漫长。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已有大量的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
产业部门,但
农业劳动力的
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剩余数量高达1.7亿之多。这些
剩余劳动力能否成功转移,直接影响到城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成败。当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城市化滞后造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第三产业发育滞后严重制约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乡镇企业对
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逐步减弱;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导致就业岗位选择面狭窄。
还应看到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的高度开放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全国已有40%以上的农村强壮劳动力投入到了
非农产业。而把
农业生产留给了妇女、儿童及老人。据有关资料,我国的妇女承担着60%的农活,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趋于弱化。
当前,我国农业
生产经营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粮食作物占有很大的比重,
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规模比较小,从而无法在激烈的国内、
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联产承包之后,我国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我国农户约2亿个,除数量有限的
国有农场和极少数农村实行规模经营外,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
小农经济,难以形成带动我国农业的
规模经济,劳动生产率低。特别是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
中国农业将面临国际规模农业的竞争压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城乡发展差距仍在扩大,越来越多的
农业人口离开土地,到城镇谋生,造成了农村的荒芜和劳动力的短缺。
我国农村,特别是广大的
中西部地区,农民对生产的投入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土地与劳动的投入之上,普遍采用的是一种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粗放经营方式,广种薄收、超载过牧、乱砍滥伐现象仍然存在,对
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旱涝等
自然灾害的加剧,从而削弱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从
农业资源角度看,我国水土资源短缺将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长期的、根本性的制约因素。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水土资源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不断加剧,人与水土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随着
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土资源被挤占的势头难以逆转,农业将面临日趋严峻的水土资源短缺。据统计,我国人均耕地、草地、林地、水资源分别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40%、14%和25%,随着
经济总量和
人口总量的增加,下个世纪我国农业资源将迅速接近
承载能力的上限。森林积蓄量、
河川径流量我国人均为8.17和2424立方米,分别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7和1/4。根据
生态经济学观点,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它与
农业生态系统的依存关系越密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应该是推进
生态文明的进程。它既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
基本条件。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水土流失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
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的肥土层,经济损失100亿元。
二是土地
荒漠化速度加快。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
直接经济损失达540多亿元。
三是
森林资源锐减。例如,因乱砍滥伐,
海南热带雨林面积已由1956年的86.6万公顷减至24.5万公顷左右,
森林覆盖率仅为7.2%。四是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污染严重。
由此可见,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十分严峻,农业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正在威胁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解决办法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没有中国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快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坚持
土地公有制和严格尊重农民的
土地使用承包权,不仅是我国社会安定和发展的根基,也是
从实际出发,进行
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创新的
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倡农民
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切实保障农民土地使用权的
合法权益,根据区域实际,搞好适合我国国情的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加强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农民作为现代化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农民首先必须现代化。
农民现代化本质上是把农民怎样从传统人变为现代人的过程,是包括
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
价值观念的现代化。针对我国农民素质低下现状,可以通过以下措施:(1)加强农村
教育体系建设,继续普及九年
义务教育,大力发展
中等教育,引导农村教育与市场化接轨;(2)发展农村的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并把农村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中国特色的农民文化,加速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强
文化功能对农民的嵌入,强化农民的
文化能力,塑造农民的
现代性,以适应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需要。
着力建立一批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依靠科技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验区和示范区。大力加强科技
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农民自觉接受和运用科技的积极性,并逐步形成科技推广的市场化、
产业化经营。科技发展的调整重点有:培育优质、高产、专用品种,推动
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
农产品加工技术,大力提高农业后续
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开发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大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发展创汇
农业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国际
竞争能力。
为实现土地大面积机械化规模经营,不改变现有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要求对土地等要素进行适当的整合,可以实验并逐步推行农户土地经营权的租赁、转让、买卖和入股联合等改革措施。现阶段我国应把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本着急需、可能、合理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条件,走有选择性的、有步骤的农业机械化。
在
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产生了一批“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公司+
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在一些地区出现了“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专业化
生产模式,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区域特色。需要注意的是,在产业化模式的推广中,切实要加强其调查分析工作,研究其推广的可行性。
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催化剂,信息化具有按
市场机制和
市场需求决策农业、操作农业的基础性作用。只有充分利用
计算机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网络技术及
数据库技术建立农业产业化信息
支持系统才能有效地将市场———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农户联系起,满足农户、龙头企业的
信息需求(生产
技术信息、投入要素
价格信息、产品价格信息、需求信息等),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高速有序发展。
走城镇化道路,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在我国,
城镇化建设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农民在已有城镇就业迁徙到城镇定居;另一条是一些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为城镇,农民就地就近转业从事工商变为
城镇居民。改革开放20多年来,
城镇人口比例提高18.2个
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0.83个百分点。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主要是针对第二条途径来说的,即重点放在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
发展潜力大的
建制镇上,使之成为功能完善、人口聚集、能发挥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在区域逐步勾勒出一个城镇化体系。这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前面已经谈到,我国农业生产的资源比较短缺,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作为中心,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需要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优良的品种,建立适应区域特点的
耕作制度,农业产业结构,同时加强
科学管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关文件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定调农业现代化路径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出重要部署。这是党中央全面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深刻分析“
三农”发展新机遇、新挑战、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的战略要求。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从现代化建设
一般规律看,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现代化;从稳定经济增长看,农稳天下安,有了现代农业的持续增产增效,就有了社会稳定的基础和
改革创新的基础;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看,在农业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农业现代化是应对各种挑战、坚持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当前最紧迫的就是大力促进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是由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基础与机遇决定的。
这些年,我国“三农”领域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各种风险和结构性矛盾也在积累积聚。一方面,农业水土资源偏紧、
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导致的
环境恶化现象更为突出,同时农村
劳动力结构变化和农业产业结构失衡现象更为突出,“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北粮南运与
南水北调的
资源产业分布难题共同摆上了城市乡村;另一方面,
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的“地板”效应、主要
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
同类产品的价格“天花板”现象共同挤压,而
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支撑力还有待强化提高。
基础与机遇同样难得。我国粮食及其他主要农产品继续增产、农民继续较快增收,这为农业发展转方式、
调结构提供了稳定保障;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
粮食安全战略全面实施,使农业生产保重点、保口粮的指向更加明确,
结构调整的
政策环境和资源空间更大;城乡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对
食品消费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品种越来越多,客观上为转方式、调结构带来了巨大动力;同时,国际市场
大宗农产品供应相对充足,也为我们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转型升级提供了条件。
全面认识并准确把握这种机遇与挑战,对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至关重要。从我国的国情农情出发,当前农业发展转方式就是要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
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拼资源和物质投入转到依靠科技支撑和提高
劳动者素质上来;调结构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资源多寡条件,不断优化种养结构、
产品结构和
区域结构。
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根本动力在于改革创新。我国农业发展能取得的成就,靠的就是改革创新,当前,面临经济发展新常态、新挑战,农村改革更要有新作为、新力度,现代农业发展更要有
新境界、新气象。
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怎么走?——专访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部部长韩长赋24日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主动适应新常态,农业农村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记者: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对
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意义重大。新时期应如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韩长赋: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
社会发展进入
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更为迫切。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只有主动适应新常态,农业农村经济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适应
新常态,首先必须更加重视农业、稳定农业。农业农村是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
压舱石”,是调节劳动力就业波动的“
蓄水池”,是扩大消费新的增长点。只有持续不断夯实农业基础、
巩固发展稳粮增收好形势,稳定
农产品供给和价格,才能为适应新常态稳定市场信心、扩大回旋空间、增强应对底气。
适应新常态,必须着力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新常态下,农业发展面临的新老问题和矛盾将更加突出,只有内强素质、外迎挑战,加快转型、创新发展,才能突破制约,建立起更加稳固的农业基础。
新时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完成好稳定产量、保障供给的首要任务,又要兼顾好提高产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既要适应国内发展环境,又要放眼国际竞争态势;既要解决好农业问题,又要解决好农民问题。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目标,以改革创新和
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强化政策法治、设施装备、人才服务等支撑保障,建立完善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经营体系、质量保障体系、
资源保护体系。(全文未完)
指导文件
2021年2月21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
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
乡村振兴作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
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