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是指对
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做出的选择。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在社会
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
稀缺性,从而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定义
在经济学中,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广义资源是指
经济资源或
生产要素,包括
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等。可以说,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在任何社会,人的需求作为一种欲望都是无止境的,而用来满足人们需求的资源却是有限的,因此,资源具有
稀缺性。
资源配置是指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以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
资源配置即在一定的范围内,社会对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间分配。
资源配置的实质就是
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资源如果能够得到相对合理的配置,
经济效益就显著提高,经济就能充满活力;否则,经济效益就明显低下,
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原理
社会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一定的
经济机制实现的。 动力机制,资源配置的目标是实现最佳效益,在资源配置是通过不同层次的
经济主体实现的条件下,实现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就成为它们配置资源的动力,从而形成资源配置的动力机制。 信息机制,为了选择
合理配置资源的方案,需要及时、全面地获取相关的信息作为依据,而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和利用是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机制实现的,如信息的传递可以是横向的或者是纵向的。
决策机制,资源配置的
决策权可以是集中的或分散的,集中的权力体系和分散的权力体系,有着不同的
权力制约关系,因而形成不同的资源配置决策机制。
特点介绍
(一)影响投资者
风险承受能力和收益需求的各项因素,包括投资者的
投资周期,
资产负债状况、财务变动状况与趋势、财富净值、
风险偏好等因素。
(二)影响各类资产的
风险收益状况以及
相关关系的资本
市场环境因素,包括国际
经济形势、国内
经济状况与发展动向、通货膨胀、
利率变化、
经济周期波动、监管等。
(三)资产的流动性特征与投资者的流动性要求相匹配的问题。
(四)
投资期限。投资者在有不同
到期日的资产(如债券等)之间进行选择时,需要考虑投资期限的安排问题 。
(五)税收考虑。税收结果对
投资决策意义重大,因为任何一个
投资策略的业绩都是由其
税后收益的多少来进行评价的。
实现
在
市场经济体制下,
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但市场配置资源客观上存在不足,不可能使资源配置尽善尽美。当一定时期资源配置出现问题,地区结构、
产业结构、
市场结构、
企业结构存在失衡时,国家可通过
财政政策,把掌握或控制的资源转移分配到急需发展的领域,使
经济结构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如在地区
结构调整中,加快西部地区发展,保持东部、中部与西部之间的平衡;在
产业结构调整中,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强
第一产业、提高
第二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促进
产业优化升级。
对社会
物质资源的安排和搭配。资源配置合理,就能节约资源,带来巨大的社会
经济效益;资源配置不合理,就会造成
社会性资源浪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在增加,而大多数资源是有限的,不能再生。因此,
合理配置资源,使资源得到有效使用是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合理配置资源,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优化配置资源。使全
社会资源生产总量与使用
总量平衡,资源的
生产结构与
需求结构一致,全社会资源配置合理。(2)节约使用资源。努力降低消耗,有效使用,对贵重
稀缺资源,可采取替代措施。(3)保证
重点产业对资源的需要。根据重点产业对资源的要求,重点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和企业的生产。资源配置的方法主要有
计划配置和
市场调节配置。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配置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即根据市场
供求规律和支配资源流向、流量及消费强度。
分类
资源配置的类型按照资源配置方式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
自然经济、
市场经济和
计划经济。
计划方式
计划部门根据
社会需要和可能,以计划配额、
行政命令来统管资源和分配资源。
计划配置方式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在
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资料将由全社会占有,
商品货币关系将不再存在,因而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是计划,即通过社会的统一计划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在前
苏联和
东欧国家,正是按照这一理论来实践的,把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一段时间里,计划也曾经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而市场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计划资源配置方式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方式有可能从整体利益上协调经济发展,集中力量完成重点
工程项目。但是,配额排斥选择,统管取代竞争,市场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从而易于出现资源闲置或浪费的现象。
市场方式
依靠
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从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始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
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所有产品、资源都变成了可以交换的商品,市场范围不断扩大,进入市场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从而使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越来越大,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与市场发生直接的联系,企业根据市场上
供求关系的变化状况,根据市场上
产品价格的信息,在竞争中实现
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些
不足之处,例如,由于
市场机制作用的盲目性和
滞后性,有可能产生
社会总供给和
社会总需求的失衡,
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
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
作用
积极
提高推动科学技术和
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
劳动效率提高。
企业作为
市场主体以
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事
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要使
产品价格具有竞争力和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使自己生产商品的
个别劳动时间即
个别价值低于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
社会价值。在竞争的作用下,
劳动生产率较高、个别价值较低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能够以高于个别价值的价格出售产品,以此获得较高的收入。相反,劳动生产率较低,个别价值较高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可能按低于其个别价值的价格出售产品,获得较少的收入以至蚀本。这样,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从自身利益出发,会主动地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经营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带动整个社会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第二,实现产需衔接
引导企业按照市场需要优化
生产要素组合,实现产需衔接。
企业作为
市场调节信号的
接受者,主要通过
市场价格的涨落,了解
市场供求状况,并据此安排和调整
生产经营方向、品种、数量和规模,进行生产要素的组合。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意味着该商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企业就会自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反之,若某种
商品价格下跌,表明该种商品在市场上供过于求,企业则会缩小生产规模,或调整
经营方向,转而生产其他商品。市场是企业的“生命”,关系到企业
经营效益的好坏和企业的发展。所以,面向市场进行生产经营,是
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企业从事商品生产经营必然为争夺
市场份额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以外部的
强制力,迫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
强化管理,
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激励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促使企业增强创新意识和锐意进取的活力。
消极
资源配置市场调节的缺陷和局限性
市场主体都是从本位利益出发,按照
市场信号调整微观经济个量资源配置,不可能洞察
国民经济全局并直接按照社会实际需要组织生产。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往往要通过反复多次的市场自发调节并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才能实现供求总量的平衡和
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还会带来过剩供给和
虚假繁荣,而一旦支撑虚假繁荣的链条受到破坏,
经济运行就会发生紊乱。因此,市场对国民经济重大的
结构调整、重大建设和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调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对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加以必要的宏观调控,会导致经济生活的剧烈震荡。
第二:市场对垄断产品的调节
在垄断条件下,
垄断企业可以对其销售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实行控制,从而通过提高产品价格高于
边际成本或限制产量的办法来获取
超额利润。因此,垄断的存在会约束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阻碍资源配置的优化。
市场调节会造成外部不经济
各个市场主体的
经济费用和社会经济费用之间,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一家企业为了节约自己的费用而将污染物排放出去,使得其他企业或社会付出额外的费用甚至更大的费用而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对于这种外部不
经济问题,市场调节是无力解决的。
第四:不能有效提供产品劳务
例如,国防、
社会治安以及社会
公共设施,就是这类
公共产品和劳务。这一类产品和劳务,是由社会共同消费的,不可能由个别企业按照
市场交易规则来提供。
不能解决收入不公平和社会不公平的问题
市场调节要求商品生产经营者在市场上遵守
等价交换原则和平等竞争规则,但却默认竞争结果的不平等性,市场不会因为经济当事人的
收入差距和社会不公平而对低收入者采取
价格优惠、对高收入者实行高价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