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确的城镇化道路应该是稳步发展
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积极发展
中小城市,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这样才能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新在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
基本信息
在目前城镇化过程中,有些问题值得关注,并应正确引导,防止造成重大失误和损失。
第一,城镇化使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以城市为主,还是以
小城镇为主的问题。
从中国国情出发,城镇化中接收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应以城市为主,城市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点和主导方面。其次才是小城镇,而绝不能找错方向——以小城镇为主,这一问题事关重大。有人主张以小城镇为主,并算了一笔账,如果每个县城的城关镇增加十万
农村劳动力,全国就有二亿多农村劳动力转入小城镇,
中国城镇化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是不现实的。
中国内陆目前有1882个县,东部沿海的县城城关镇平均人口在11.5万人左右,中部地区县城城关镇平均人口在8万人左右,西部地区县城城关镇平均人口在3万人左右,全国的县城城关镇平均人口不到10万人,这是经过千百年发展,才形成如此规模的。要在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内把县城城关镇人口翻一番以上是不太可能的。
正确的城镇化道路应该是稳步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积极发展
中小城市,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这样才能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中国内陆有特大城市80个,大城市209个,
中等城市254个,小城市119个。从全国662个城市的城市人口机械增加值的发展趋势看,这些城市应该是接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这已经被实践所证明,并将继续被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在农村人口转移中包含了小城镇,但绝不意味着小城镇唱主角。在全国1.9万个建制镇中,应突出重点,做好规划,对少数有条件的镇重点发展,使之产业集中、功能配套、服务完善,成为新兴的商品,集散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乡镇企业集中之地,在此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进镇才有事做。
城市与小城镇比较,城市接纳农村劳动力的优势十分明显:城市有资金来源,镇则很困难;城市比镇人均占有土地可节约一半左右;城市公用设施比镇好得多;城市环境建设比镇投入多、容量大;城市比镇能产生更好、更大的集聚效应,更有利于发展现代服务业,更便利于生产的协作、配套;城市比镇交通便利,往来方便;城市比镇更有利于发展教育事业,从而提高人口素质;城市比镇扩容要容易得多。因此,城镇化中接纳农村劳动力应以城市为主,镇辅之,而不是相反。
第二,要坚决防止大城市病的发生。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是农村人口占比例最大的国家。中国过去采取的户籍政策,对防止农业人口盲目流入城市,因而防止大城市病的发生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中国城市化滞后的问题。现在全国加速推进城镇化,
户籍制度正在改革,农民进城的门槛正在降低,进城落户的条件正在放宽,这是加速推进城镇化所必要的。但同时必须坚决防止在
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的情况下,城市人口机械性的过快增加,造成道路不畅,交通堵塞;学校不足,学位短缺;供水、供电、供气紧张;垃圾处理不了,浊水横流,
河流污染,环境破坏;社会治安恶化等大城市病的发生。印度的孟买,巴西的
圣保罗就是前车之鉴。
城市管理者,一定要作好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扩大
城市容量,积极开辟就业渠道,给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条件;做好宏观调控,使城市人口的机械增加与城市公用设施、教育、服务、生产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克服和防止盲目扩镇、建镇热潮
在城镇化过程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一部分转移到镇,这是必然趋势。但是全国1.9万个建制镇不可能全面扩容,不能一哄而起,必须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做好统筹规划,选择少数有发展条件的镇有重点地扩建和发展。切不可形成扩镇、建镇热潮。
综述
目前有些地方并未全面理解城镇化的真正含义,不顾条件盲目扩大镇的建设,有些地方已经形成热潮,如不及时降温,势必给农民造成危害,给国家造成损失。
有的地方打着城镇化的旗号,忙着圈地,动辄规划十几平方公里或几十平方公里,从农民手中拿得廉价的土地,侵犯农民利益,并使农民永久性失去土地,极易引起不稳定因素的增长。要问规划的依据是什么?当地负责人大多说不明白。
有的地方领导人在追求政绩的驱使下,
大兴土木,建什么大广场、大公园、大草坪,什么喷水池,什么标志性建筑,什么商业一条街等等,结果是劳民伤财,脱离实际。
有的地方为建镇,大兴举债,大兴集资,大兴施工单位带资建设。结果是债台高筑,无力偿还,三角债拖累,纠纷、诉讼不断。不要忘记,现在全国乡镇普遍负债累累,不能不说与当年有些地方盲目大办乡镇企业有关。这个历史教训在城镇化过程中要认真汲取。
有的地方在扩镇过程中,只建地面房屋,上水、下水、排污和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理则无力统筹考虑,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
更尤甚者,有的地方为突显政绩,弄虚作假,做表面文章,把临街的两边墙、窗搞到三、四层,但只是一面墙,绝大部分没盖房屋,不是给人住的,只是给人看的,看也只能沿街看,再往里看就露馅了,这是糊弄别人的把戏。如此劳民伤财、虚假做戏能真正实现城镇化吗?
为此,必须全面、正确地理解城镇化,统筹、科学地规划城镇化,认真、扎实地实施城镇化,合理、节约地利用资源,保护和珍惜生态环境,才能使中国城镇化的目标顺利实现。
政府主导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成为普惠民生、改善就业的战略主线。 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
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新型城镇化承载着“最大内需所在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 ,是产业发展推动的人口聚集和产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新型城镇化还代表了经济结构转换、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升级。中国认为,新型城镇化可能成为新一届政府普惠民生、促进就业的战略主线。
城镇化目前面临着土地利用、社会平衡、环境资源、城市发展四大问题。 中国已经步入了城镇化的加速阶段(30%-70%)和工业化后期,国家迈进了经济增长结构转换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将由投资变为创新和效率,以往的投资+出口的粗放型道路受到阻碍,城镇化面临着土地利用、社会平衡、环境资源、城市发展四大问题。从推进机制来看,推进城镇化的动力则大体分为三种:政府动力、市场动力与民间动力,中国新型城镇化以政府主导, 这也是中国城镇化区别于欧美国家最主要的区别,未来随着市场化力量的加入,自下而上的民生、就业需求、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也对城镇化模式有所影响。
政府主导下通过制度层面、硬设施和软设施三个层面选择投资方向。 中国的行业配臵思路是寻找政府主导下的城镇化带来的机遇,分别从自上而下的制度层面、自下而上的从民生、就业相关的硬设施、软环境三个层面寻找相关的投资机遇。1、制度层面:中国
城镇化表现出政府主导、大规模整体推进的特征,针对目前劳动、资源要素流动受阻、城乡二元结构失衡、社会福利不公平及公共事业服务的不完全覆盖,中国认为制度改革可以通过土地的集约使用,增强土地利用率和农民收入分配,加快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让全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2、硬设施层面:由于中国城镇化面临着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小城镇经济结构和发展定位的差距,中国从传统投资和城市配套规划两个层面分析投资机会:对于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的发展以及城镇扩大化的初期,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和金融将持续带动就业和收入增加;对于三大东部产业群而言,智慧城市、绿色低碳则顺应了产业升级和信息化、节能环保的发展方向。3、软环境层面:突出新型城镇化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看好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民生改善、消费升级带来的相关行业机会。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
2013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4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出台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新型城镇化是本届政府力推的重点改革,“城镇化建设”已经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一起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方向。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3年7月召开的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均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2013年下半年,国家发改委相关官员曾表态年内出台新型城镇化规划,现在看来要推迟到明年,推迟发布恰恰体现了决策层的审慎态度。
相较于决策层的审慎持重,在民间以及学界和媒体上,城镇化早就是炙手可热的关键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其中多个具体细则引起广泛讨论,就是因为其中涉及到的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议题,关系到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此次政治局会议继续强调,要充分认识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值得注意的是,会议特别提到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经过调查,目前已全面查清了全国各类土地资源底数。政治局会议对土地管理的政策安排,恰恰是在这个调查的基础上作出的,这使未来有关土地的各项具体工作的安排和推进都有据可依。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被认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一表述充分体现了决策层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认识。仔细梳理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无论是楼市调控,征地拆迁矛盾,还是城乡收入差距拉大,都与土地管理制度有密切关系。如果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不能取得突破,新型城镇化就难以推进。由此可见,虽然都在讲城镇化,但未必都能意识到城镇化推进的复杂性。城镇化本质上是个系统问题,必须各项配套改革同步推进,才能取得城镇化的突破。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部分的各项细则超出外界预期,但如果真正了解城镇化推进遇到的困难,就会明白决策层的用意。
在改革措施上,要达到新型城镇化所需的配套改革太多了。比如,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户籍制度改革,城镇智能化和管理智能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等。这些措施都将在改革中推动城镇化发展,在发展中继续改革。在理念上,新型城镇化目前遇到的最重要问题就是很多人将城镇化误认为只是高楼大厦或者造城运动。实际上,新型城镇化之所以称为新型,就是要破除关于城镇化的陈见。11月24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考察时指出,城镇化不是土地城镇化,而是人口城镇化,不要拔苗助长,而要水到渠成,不要急于求成,而要积极稳妥。
习近平总书记点中了人们对新型城镇化的最主要误解。城镇化当然要建新城,但绝不能用建新城来取代城镇化。如果兴建起一座又一座的城市、城镇,可农民群体却仍然难以在其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那么这样的城镇化极有可能导致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因此,新时期的城镇化不能以简单思维、传统思维对之,而必须以人为核心。一言以蔽之,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以人为本”的、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城市化。
从低城镇化率到高城镇化率,从传统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中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中国社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这场变革是立体式、渐进式的,需要多项配套改革同时推进,也需要所有人改变理念。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二十一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能否答好这道题,考验中国的智慧。
相关政策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到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