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城市
城区人口在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
中等城市(Medium-sized C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划分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分类之一,是指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中等城市划分标准是根据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不包括镇区和乡村人口的总数规模来划分的。
中等城市定位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不包括镇区和乡村。
中等城市是连接大城市和乡镇农村的中间地带,是发展地方区域经济、带动农村发展的龙头,是转移制造业和农村劳动力的承接地,是大城市在区域的补充。大力发展中小城市是我国的国策。
中等城市发展
强化产业支撑
依托独特优势,走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打生态牌,走特色路,以科技创新为长远战略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加快人口聚集
一是制定农民进城的优惠政策,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和用工制度,降低城市“门槛”,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
二是实施“大公交”战略,建立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环绕周边郊村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增强城市的轴向拉动力,吸引郊区农民向城市聚集,增加城市人流。
三是打造优美宜居环境,在不浪费土地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容积率、提高绿化率,提升住宅的舒适性,吸引周边地区人群进城购房,增加城市人口
四是加强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
一方面,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改善城乡生产条件,强化其服务农业、农村功能,为农民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创造条件,加快人口从农业中分离的步伐;
另一方面,合理调整农业布局产业结构,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农民新居,充分发挥农民新居的示范导向作用,加快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让一部分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向城镇集中,转化为城镇人口或城市人口。
五是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和招商引资力度,营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浓厚氛围,着力打造人才“洼地”,破解城市发展人才制约。
完善城市功能
一是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二是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三是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四是提高服务承载力
培育城市特色
把城市特色体现于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主题,打造特色品牌城市。在城市文化上,注重延续历史文脉,把城市名片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生态环境上,营造城市“绿体”。
城市名单
城区人口是衡量城市规模的标准。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显示,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根据《2020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数据梳理,至2020年,我国共有106个大城市,包括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14个Ⅰ型大城市以及71个Ⅱ型大城市。在106个大城市之后,还有135个中等城市,包括了111个地级市和24个县级市
分省份来看,135个中等城市分布在25个省份。有4个省份的中等城市超过10个,分别是浙江、河南、山东和四川,均为人口超过6000万的人口大省。其中浙江和河南各有12个,山东和四川各有10个。
最新修订时间:2025-02-05 10:29
目录
概述
中等城市定位
中等城市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