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Jingmen),别名“荆楚门户”,位于
湖北省中部,为湖北省下辖地级市,位于东经111°51′—113°29′,北纬30°32′—31°36′,全市国土总面积1.24万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4月,荆门市辖1县2市2区。2023年末,荆门市常住人口为255万人,户籍人口282.71万人。荆门市方言分两大类,一类为
西南官话,另一类为北方方言。
名称衍变
荆山余脉南段有山“峰峦对峙,上开下合,厥状如门”,仿佛是荆山之门,被称为荆门山,荆门地名因荆门山而得名。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荆门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汉江、长湖、漳河三大水系就有人类集居生息。夏商时期(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十一世纪),天下为九州,荆门属荆州之域。约公元前十二世纪,商王武丁后裔于汉江西岸(今沙洋县马良镇西)建立权国,为“古代第一县”;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秉成王之命,封姬姓王族于长湖边(今沙洋)荆门工人文化宫标志性建筑移至掇刀高新区县拾回桥一带建立冉阝国(或谓作“那”)。春秋战国时期,楚族势力渐大,楚人南移,约楚熊鄂至若敖时期,灭冉阝(即“那”);楚武王(公元前704年自称)时期,灭权,迁权于冉阝(即“那”)处;楚文王(公元前689年)都郢(今江陵纪南城),荆门成为郢都近郊,钟祥为郊郢,系楚国陪都。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昭王时,秦将白起拔郢(公元前278年),于楚郢都设南郡,领县十八,在今荆门南郊设当阳县,属南郡。西汉初期,在荆门北设编县,景帝时期,在今荆门城区南郊置当阳县,仍属南郡;王莽篡汉,升编县为南顺郡。东汉初年复西汉旧制,县址仍在原处;三国时期,当阳属吴。西晋时期沿吴旧制。东晋时期于编县置武宁郡。后又于编县故城置长宁县,属武宁郡,于长宁县置长宁郡,治长宁县,不久又徙武宁郡至乐乡县,领长宁、乐乡二县;徙当阳县址于沮漳河西,治原境。南北朝时期,宋齐沿晋制。泰始初改长宁郡为永宁郡。后梁废编县入长宁县,于内方山(又为马良山,今沙洋县境内)置基州,辖章山、上黄郡,分长林县置丰乡、绿麻二县,分属章山、上黄郡;北周废当阳置平州。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文帝开皇七年,灭后梁,平州改玉州;隋开皇九年,废玉州复置当阳县,废永宁、武宁、章山、上黄四郡;隋开皇十一年废长林入长宁县;隋开皇十八年,复改长宁为长林县,属南郡。唐初,长林县属荆州,改当阳为基州,复置章山县为属县。德宗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拆长林县立荆门县,废当阳县入荆门县,属南郡江陵府,荆门县名由此始。唐末,又改荆门县为长林县。五代时期,荆门为荆南国所据。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设荆门军,领长林县。不久军废。后周废乐乡县,南境入长林县。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复置当阳县,复置荆门军,领当阳、长林二县,属荆湖北路。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废军,划长林、当阳二县属江陵府;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复荆门军,仍领县长林、当阳。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升荆门军为荆门府,属河南行省;天历时期,降府为州,属荆湖北道宣慰司,仍领长林、当阳二县。
明清时期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荆门州为荆门县,属荆州府,改长林县入荆门县;明洪武十年,拆当阳县入荆门县;明洪武十三年,升荆门县为荆门州,复置当阳县;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荆门州改属承天府(今钟祥),领当阳县。清代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荆门州仍领当阳县,属安陆府。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升荆门州为直隶州,属湖北布政使,领当阳、远安二县。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降荆门直隶州为荆门县,属湖北省襄阳道;民国1927年废道,荆门县属湖北省;民国末年(1949年2月4日),荆门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荆门一直设县,属湖北省荆州行政区专员公署;1960年,设立沙洋市与荆门县同属荆州行政区专员公署;1961年撤沙洋市,仍属荆门县;1979年11月将原荆门县划为荆门市和荆门县,属荆州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荆门县并入荆门市,升为湖北省直辖市,下设东宝区、沙洋区。1996年,荆州市所辖京山县、钟祥市划归荆门市。1998年,沙洋撤区设县。2001年,设立掇刀区,将原东宝区所属掇刀石、白庙2个街道办事处和团林铺、麻城2个镇划归掇刀区管辖;同年10月,省委、省政府行文,国营五三农场改由荆门市管理;同年11月,屈家岭管理区成立。2011年9月,漳河新区成立,托管原东宝区漳河镇、原掇刀区双喜街道办事处;同年12月7日,漳河新区正式挂牌。2016年1月16日,荆门高新区与掇刀区实行一体化发展。201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京山县,设立县级京山市。2019年1月,京山市撤销新市镇、永兴镇,设立新市、永兴、温泉三个街道办事处。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荆门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地处鄂北山区丘陵地带,大洪山南麓的汉江流域。荆门市东与安陆、应城接壤;南与江陵、天门、潜江毗邻;西与当阳、南漳、远安交界;北与宜城、随州相连,跨东经111°51′—113°29′,北纬30°32′—31°36′,东西最大横距155千米,南北最大纵距131千米。全市国土总面积1.24万平方千米,占湖北省国土总面积的6.67%。
气候
荆门市地处湖北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历年平均气温16.7℃,历年平均降水量961.8毫米。温度、降水区域差异较大,气温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升高;年降水量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递增。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占年平均降水量的60%~70%;6~8月为主汛期,占年平均降水量的40%~50%。降水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年际和年内间变化大。
2023年荆门市平均气温17.7℃,异常偏高,为历史最高值。年平均降水量825.8毫米,比历年平均偏少14.1%,其中夏季偏少33.3%。全年频率最多风向分别为北西北风(NNW)、北风(N)、西北风(NW)。年初气温偏高,降水量明显偏少;春季出现2次倒春寒过程,5次强对流过程;夏季6月16日入梅,7月10日梅雨结束,梅雨期持续22天,梅雨强度偏弱,局部降雨强度大,极端性强,出梅后晴热高温;秋季暴雨、连阴雨过程多,降水大部偏多;冬季有雾、霾、寒潮冻害。据2023年荆门站气象要素一览表数据显示,2023年荆门市最热月为8月,平均气温为29℃,最冷月为12月,平均气温为6℃。
地质
东北部的钟祥、京山大部分地域地处大洪山南麓,地质特征为褶皱断块山地,主要由古生界、中生界碳酸盐岩、碎屑岩以及元古界变质岩构成;西北部的东宝区地域主要由二叠三叠纪石灰岩组成;中、南部汉江两岸的钟祥市、京山县部分和沙洋县大部分地域,主要分布于新生代沉降盆地之中。
市辖区属扬子地层区。处于黄陵小区与宜城小区在江汉平原西北部交接地带。地层分布受构造控制,规律明显;东部大面积为白垩系—第三系红色碎屑岩建造;西部沉积一套休罗系碎屑岩建造;西北部分布寒武系—三迭系碳酸盐岩建造;南部及河谷地带的沉积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地层发育较齐全,从震旦系至新生界均有出露。
地形地貌
荆门市地处荆山余脉和大洪山南麓,南部为江汉平原,境内地貌种类多样。地貌按自然地形基本分为山地、丘陵、冈地和平原湖区四类,主要以丘陵和冈地为主体结构,呈现“三山两水五分田”的格局。
荆门市东、西、北三面高,中、南部低,呈向南敞开形,兼有低山坳谷区、丘岗冲沟区和平原湖区。最高点为钟祥市客店镇的斋公岩,海拔1050米;西北部的东宝区地域是由大巴山东延至保康、南漳的荆山,海拔降至1000米以下,山文线由东西转为北西至东南,蜿延形成荆山余脉;中、南部汉江两岸的钟祥市、京山县部分和沙洋县大部分地域,主要分布于新生代沉降盆地之中,由于江河冲积和湖泊淤积,形成平原湖区。最低点为沙洋县境内的长湖湖底和京山县永隆镇潘家湾河床,海拔27米。区域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湖泊密布,河网交织,堤坝纵横,是荆门市粮棉集中产区。
水文水利
荆门市地处汉江中下游,境内有汉江、漳河、长湖、府澴河四大水系。境内最大河流汉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境内河道曲长154千米,流域面积9362平方千米,占荆门市国土面积的76%,两岸堤防总长361.3千米,其中遥堤39.5千米,干堤14.9千米,支堤13条261.4千米,围堤45.5千米。西为漳河水系,在荆门境内干流全长11.56千米,流域面积671.8平方千米,占荆门市国土面积的5%。南为长湖水系,流域面积1998平方千米,占荆门市国土面积的16%。东为府环河水系,流域面积372.2平方千米,占荆门市国土面积的3%。境内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93条,共有湖泊46个。
荆门市内水库756座,其中大型水库7座(荆门市管理水库:惠亭、温峡口、石门、黄坡;省水利厅管理水库:漳河、高关;孝感市管理水库:郑家河)、中型水库31座(市管水库25座)、小型水库718座,水闸797座,泵站741座,塘堰12.6万处,667公顷以上灌区61个,其中大型灌区4个(漳河三干渠、温峡口、石门、惠亭),重点中型灌区7个,一般中型灌区50个。境内有分蓄洪区16个(汉江12个、长湖4个)。总蓄引提水能力53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0.75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6.35万公顷。初步形成防洪、排涝、抗旱三大工程体系。
土壤
荆门市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无垂直土壤带谱。全市土壤有水稻土、黄棕壤土、紫色土、石灰土及潮土类5大类,以第四纪粘土母质为主,其中水稻土、黄棕壤土、紫色土及石灰土四个大类约占荆门市土地总面积的96.0%以上。荆北低山多发育成石灰岩土和黄棕壤,石灰岩构成的低山,山上溶沟石芽发育,局部有深层溶洞,岩石裸露,土壤分布于岩隙中,呈鸡窝状,土层深厚不一,水源缺乏;砂页岩类构成的低山,水土保持较好,淋溶作用较强,发育成黄棕土类。荆北丘陵区面积约534平方千米,占全区面积的32%,绝大部分由紫色土、砂页构成。荆南岗地除地带性土壤黄棕壤外,因开垦为水田,形成人工熟化土壤——水稻土地;荆东南平原湖区形成大面积的潮土;森林土壤以黄棕壤、紫色土、石灰土为主,具有类型多、质地好、等级高的特点。
自然资源
水资源
荆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1.82亿立方米。其中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40.75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4.898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间不重复计算量为1.0709亿立方米,荆门市自产水量较少,但客水较为丰富,汉江中游控制站钟祥皇庄水文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81亿立方米。荆门市平均产水系数(水资源总量/降水总量)为0.189,产水模数(水资源总量/地区总面积)荆门市平均为13.58万立方米/平方千米。
土地资源
根据2023年度国土调查成果显示,全市土地总面积合计1233951.35公顷。按其利用状况分类,耕地496484.64公顷、园地13168.37公顷、林地418352.26公顷、草地3060.65公顷、湿地1751.46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03263.21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4820.06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56014.86公顷、其他土地17035.84公顷。
矿产资源
荆门市是江汉平原矿藏密集地区,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分布较为集中。尤以非金属矿具有矿种多、储量大、品味高的特点。全市已探明有金属、非金属、能源和水气四大类50余种,占湖北省已发现137个矿种的36.5%。已探明储量并正在开发利用的矿产主要有磷块石、水泥用灰岩、硅石、白云岩、重晶石、建筑石料用灰岩等16种。荆门地热资源较丰富,已初步查明4处,荆门中心城区1处、京山1处、钟祥2处;水温26~60℃不等,水量大者可达8000吨/日以上,小的仅80吨/日。荆门中心城区十里牌地热水温52℃,涌水量大于3200吨/日。根据《荆门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荆门市主要矿产资源累计查明资源储量:煤炭9332.2万吨,居全省第4位,开采矿区11个,已全部关闭;磷矿57765.8万吨,居全省第3位,开采矿区10个;石膏141380.1万吨,居全省第1位,开采矿区8个,已全部关闭;水泥用灰岩141096.7万吨,居全省第1位,开采矿区11个;建筑石料用灰岩36455.2万立方米,居全省第2位。
生物资源
根据各县市区调查数据统计汇总,全市现有陆生野生动物300多种,按动物类别分,有兽类20多种,爬行类20多种,两栖类20多种,鸟类200多种;按保护级别分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等10多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红腹锦鸡等60多种,主要分布在全市低山丘陵和湿地区域,省级重点保护和国家“三有”陆生野生动物200多种。
根据2023年度森林资源监测数据显示,全市林地面积644.2万亩,森林面积545.4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9.47%,森林蓄积量达到2718.63万立方米。根据《荆门市维管植物名录》及各县市区植物资料汇总,全市维管植物(含引进品种)有186科927属2323种。其中,蕨类植物28科45属84种,裸子植物9科25属72种,被子植物149科857属2167种。全市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9科53种。其中,蕨类植物1科1种,裸子植物4科5种,被子植物24科47种。在珍稀濒危的53种植物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一级的2种,国家重点保护二级的40种,国家级拟公布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1种。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4月,荆门市辖沙洋县、京山市、钟祥市、东宝区、荆门高新区·掇刀区“一县两市两区”和漳河新区、屈家岭管理区两个功能区。市政府所在地为荆门市掇刀区象山大道142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2023年全市常住人口25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1.20%,比上年末提高0.85个百分点;户籍人口282.71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3.46%。人口出生率4.29‰,人口死亡率8.02‰,人口自然增长率-3.73‰。
根据荆门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316732人,占50.70%;女性人口为1280195人,占49.30%。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3.45下降为102.85。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352036人,占13.56%;15-59岁人口为1651700人,占63.60%;60岁及以上人口为593191人,占22.84%,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19597人,占16.16%。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6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1.15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9.4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7.46个百分点。
参考资源
民族
荆门市属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截至2024年9月有少数民族37个、人数1.63万人,辖民族乡、村各1个(钟祥市九里回族乡、沙洋县三峡土家族村)。全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常年维持在600人左右,主要是新疆、甘肃、青海等地来荆的回族、维吾尔族人员,分布于市、县两级中心城区。
语言
荆门市的方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西南官话,沙洋、京山、东宝、掇刀、屈家岭的方言均属于此类方言,钟祥也有部分人的方言为西南官话;另一类为北方方言,主要是钟祥地区的方言。
宗教信仰
荆门市的主要宗教信仰为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及佛教。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河南省新野县、邓县回民迁至沙洋,其中一名姓王的阿訇集资建草房三间作清真寺,这是荆门最早的伊斯兰教和清真寺。建国后,伊斯兰教徒散居在荆门城、沙洋、马良、拾回桥、团林、盐池等地,并进行一定形式的宗教活动,人口大约1000多人。钟祥的伊斯兰教在元代传入,至民国时期,共有清真寺11处,信徒3000多人,主要集中在九里乡一带。1985年,省政府批准在回民群居的九里成立回族乡,这是江汉平原第一个少数民族乡。随后,钟祥分别在九里和城区建两座颇具规模的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民的集中活动场所。1994年,钟祥市成立伊斯兰教协会。
天主教传入荆门的时期据《荆门市志》记载是在公元1661——1663年间,由法国耶稣会教士穆迪传入,首先传到荆门州辖的十里铺、拾回桥一带。1924年底,罗马教廷将荆门划归宜昌教区管辖,此时荆门城、沙洋、拾回桥、十里铺等都相继建立天主教堂,会口发展到39个,信徒上千人。新中国成立后,罗马教廷驻华代表企图与人民政府为敌,在荆门天主教中造成极坏影响,被中国政府驱逐出境。1955年到1957年,荆门天主教响应党的号召,开展自主自办教会运动,宗教活动走向正轨。荆门城区天主教堂于2010年在十里牌兴建,属宜昌教区管辖。
原荆门州的基督教(新教)于清晚期传入,主要有中华基督教北行道会、中华圣公会和中华循道会三个教派在荆门开展传教活动。荆荆门的北行道会是襄阳总会的一个区会,1906年由美国牧师约仁深开创,1907年始立教会。由于他们违背教义教理,进行封建迷信活动,于1960年被判管制三年。至此,荆门境内的北行道会活动完全停止。荆门圣公会属英国圣公会,1868年传入湖北,1886年传及沙市,1903年传到沙洋、后港、蛟尾等地。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荆门圣公会活动基本停止。英国循道会于1840年传入中国,1862年传到湖北,不久传入沙洋,成立沙洋堂区。1935年,沙洋堂区升格为联区,辖天门多宝、京山永隆、钟祥旧口等堂区。1938年日军飞机轰炸沙洋镇后,沙洋堂区活动基本停止。
据清乾隆时期知州舒成龙主编的《荆门州志》载,梁代(公元503年-557年)道士张元始在沙洋马良山“凝铅炼丹”,这是关于荆门道教的最早记录。唐宋元时期,荆门地区的道教有很大发展,兴建道观,发展教徒,举办庙会,信教者众。明代是荆门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明代崇奉道教,以嘉靖皇帝最甚。嘉靖出生在钟祥,本人笃信道教,达到痴迷程度,因而对钟祥及周边地区的道教发展影响极大。清代,由于朝廷重佛轻道,道教开始衰落。到民国时期,荆门地区共有道教道观119处,其中沙洋和东宝有70处,钟祥33处,京山16处。新中国建立后,许多道教场所被当作封建迷信被拆除,道士大都自行解散。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又陆续恢复一批道观,道教活动也相续展开。
据《荆门市志》介绍,荆门境内最古老的佛教寺庙是地处沙洋县拾回桥镇境内的尊胜寺,它建于东晋兴元年(公元402年)。隋唐时期,佛教在荆门盛行,陆续兴建一大寺庙,如唐安寺、纪山寺、太阳寺、芭蕉寺、报恩寺等。唐代中后期,佛教开始衰落。宋代,荆门佛教复兴。明代和清代中期,荆门佛教有较大发展,形成“村村有寺庙,户户有佛音”的局面。据统计,到清晚期,荆门境内有佛教寺庙340多处,其中东宝、沙洋159处,钟祥112处,京山69处。清晚期和民国,佛教再度衰落。新中国成立后,荆门境内的佛教寺庙大部分被拆除,只剩下沙洋县的纪山寺、东宝的洪山寺等。改革开放以来,为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各地又陆续恢复一批佛教寺庙,计有荆门城区的唐安古寺和千佛寺,京山的观音禅寺,沙洋的三圣寺,钟祥的报国寺等。
经济
综述
荆门市的智能制造、循环化工、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新材料、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产业等产业集群入选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通用航空、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被纳入湖北省十大重点产业,跻身全国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
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272.30亿元,比上年增长6.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3.83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876.52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1091.94亿元,增长6.8%。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4:38.6:48.0。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9150元,比上年增长6.6%。
第一产业
荆门市农业产业兴旺,承担着“中国农谷”建设重任,大力实施“一袋米、一壶油、一只虾、一头猪、一枝花”五个一工程,规划建设中心城区现代都市农业圈和荆钟、荆京、荆沙三条乡村振兴示范带,积极培育“荆品名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2023年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29.76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全年粮食种植面积703.82万亩,比上年增加2.51万亩;棉花种植面积4.59万亩,减少0.13万亩;油料种植面积256.33万亩,增加20.59万亩;蔬菜种植面积85.25万亩,增加2.40万亩。
2023年全年粮食总产量293.49万吨,比上年增长1.4%,其中夏粮产量40.63万吨,增长1.2%;早稻产量2.01万吨,增长4.9%;秋粮产量250.85万吨,增长1.4%;油料产量44.51万吨,增长8.1%,其中油菜籽产量37.28万吨,增长8.1%,产量达到近十年来最高水平;棉花产量0.32万吨,增产4.9%;蔬菜产量203.44万吨,增产3.9%;园林水果和果用瓜产量67.69万吨,增产3.0%。
2023年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8.42万吨,比上年增长4.6%。其中,猪肉产量30.63万吨,增长5.5%;牛肉产量1.23万吨,增长5.5%;羊肉产量0.66万吨,增长0.5%;禽肉产量5.90万吨,增长0.2%。禽蛋产量14.43万吨,增长4.7%。年末生猪存栏224.18万头,比上年末增长2.9%;全年生猪出栏390.45万头,比上年增长4.1%。全年水产品产量52.30万吨,增长5.9%(5.8%)。
第二产业
荆门市工业基础坚实,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工业经济总量居湖北省第4位。
2023年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79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21.4%,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30.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6.7%,医药制造业增长0.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4.0%,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75.7%,汽车制造业增长99.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94.6%。
分经济类型看,轻工业下降0.5%,重工业增长14.1%;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5.5%,股份制企业增长8.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4.2%,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95.3%。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19.2%,制造业增长12.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4.0%。其中,新能源新材料、汽车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等新兴主导产业持续发力,累计产值分别同比增长30.1%、38.4%、45.1%,合计实现产值1561.2亿元,拉动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4.7个百分点。
2023年全年大中型企业实现产值1856.1亿元,占全市工业的61.9%,同比增长22.5%,增速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17.1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2933.53亿元,比上年增长7.9%,利润总额160.06亿元,增长3.5%,应交增值税53.87亿元,增长88.6%,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37%。2023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29家,累计产值为171.62亿元,同比增长267.2%,拉动累计产值增速4.4个百分点。
2023年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67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88家。全年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4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全年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98.12亿元,比上年增长5.9%。新开工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63.61万平方米,增长0.5%。
第三产业
2023年,荆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2.79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其中税收收入84.07亿元,增长17.8%。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0.04亿元,增长9.1%。
2023年,荆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34.74亿元,比上年下降12.6%,其中住宅投资111.74亿元,下降14.2%。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213.32万平方米,下降5.1%,其中商品住宅待售面积125.79万平方米,增长6.5%。
2023年,荆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2.13亿元,比上年增长7.5%。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46.11亿元,增长7.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96.02亿元,增长8.0%。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359.58亿元,增长0.1%。
2023年,荆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163.3亿元,比上年下降13.5%。其中,进口46.4亿元,下降18.6%;出口116.9亿元,下降11.3%。全年实际使用外资2218万美元,比上年下降35.9%。荆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95.60亿元,比上年增长15.2%。
2023年,荆门市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15.17亿元,比上年增长15.8%。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41.52万件,包裹业务2.74万件,快递业务总量22869.76万件,其中出口业务8191.53万件。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收入20.05亿元,增长2.2%。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8.92万户,其中,城市用户12.16万户,农村用户6.76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65.77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36.87万户,增长15.9%。
2023年,荆门市保险业原保费收入81.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财产险公司实现原保费收入24.90亿元,增长10.0%;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56.88亿元,增长10.0%。保险赔款及给付28.31亿元,增长21.2%,其中,财产险公司赔付支出16.28亿元,增长23.2%;人身险公司赔付支出12.02亿元,增长18.7%。
2023年末,荆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318.76亿元,比年初增加327.78亿元。其中,住户存款2573.35亿元,比年初增加322.20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417.52亿元,比年初增加12.67亿元;机关团体存款295.50亿元,比年初减少7.59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956.04亿元,比年初增加221.9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512.53亿元,比年初增加86.25亿元;中长期贷款1334.05亿元,比年初增加157.62亿元。
经济功能区
荆门高新区,坐落于荆门南城区,自2000年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来,于2013年成功晋升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区域广阔,面积达100平方千米。2016年,通过与掇刀区的一体化发展战略,实现发展空间的大幅拓展。该区工业基础坚实,产业结构日益完善,形成以装备制造、再生资源利用与再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为核心的五大主导产业,并成功吸引中航工业、格林美、亿纬锂能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入驻。
荆门高新区已先后建成聚盛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荆门百盟·慧谷科技企业加速器两大科技创新载体,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产学研网络服务平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网络平台等科技创新平台,中航通用飞机设计研究院、东光物联网技术研究院、荆门医药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省级以上科研机构;培育格林美、中集宏图、金龙非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4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9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个。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674所,其中大学2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2所、普通中学132所、小学186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幼儿园338所。年末在校学生数352989人,年内毕业生数97230人。全市专任教师数24325人。
医疗事业
2023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96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0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卫生机构人员数2483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0484人。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7872人,注册护师、护士9812人。全市卫生机构床位数20311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18410张。
科技事业
2023全年全市立项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12项,其中省级41项、市级71项。专利授权量4868项,其中发明专利439项。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55.17亿元,比上年增长89.2%。全年科技成果转化214项。年末全市共有产品质量检测机构88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4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70349台(件),企业获得强制性认证证书255张,全市共有地理标志产品3个,天气雷达观测站点2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4个,国家级气象站4个,区域自动气象站126个,地震台站2个,地震遥测台网3个。
文化事业
2023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6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86万册,博物馆6个。年末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8%。
荆门市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原址位于象山景区文明湖畔陆夫子祠。1991年迁至东宝区象山大道19号,占地面积18亩。2008年始,免费对外开放。2010年,荆门市城区文物管理所(白云大道4号)并入荆门市博物馆,其白云楼古建筑群占地面积15亩。2022年,博物馆新馆建成,位于掇刀区荆山大道28号。2023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
荆门市博物馆新馆总建筑面积25490平方米,包括主馆和战国专题展馆两部分。现有馆藏文物6万余件。新馆展陈面积6560平方米,以“龙腾漳汉·凤翥荆山”为主题,白寿彝先生的《中国通史》为基础,设有《远古传说·汉漳晨曦》《上古传奇·汉漳漪澜》《惊世典籍·郭店楚简》《中古传承·星汉灿烂》《百年风云·洪波涌起》《雄楚烈烈·日月昭昭》等六个固定陈列及两个临时展厅。
体育事业
2023全年举办大型体育活动28次。在省级及以上青少年体育竞赛获奖牌467枚,其中金牌150枚。全年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152次,本年新建全民健身路径283条。年内电脑体育彩票销售额49809万元。
社会保障
2023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0.65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3.19万;医疗保险方面,城镇职工参保49.60万,城乡居民参保198.32万;失业保险参保27.11万,年内5331人领取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参保30.98万。社会保障救助覆盖城镇居民12725人,农村34799人;住房保障方面,共发放612户租赁补贴,总额99.99万元,并分配1078套公租房;拥有91家养老机构,提供13695张床位,以及63个社区服务中心和308个社区服务站。
环保事业
2023年末,荆门市城市建成区(中心城区)面积为72.26平方千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3.3%,供水总量为8371万吨,天然气供气量为15939万立方米。中心城区污水实现全量处理,排放量与处理量均为6786万吨。全市设有4个环境监测机构,全年实施385个环保项目,总投资额达369210.97万元。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良好,达标率为100%。同时,荆门市噪声监测网由四站构成,实行周期性检测,2023年正处于该监测周期的第三年。该监测网全面覆盖城市区域声环境、道路交通噪声及城市功能区噪声,具体涉及403个区域、72条路段与116个交通点、4类功能区的33个点位。同时,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设有10个监测点,2023年荆门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73.7%,各县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介于72.8%至89.6%之间。生态质量方面,荆门市整体表现良好,生态环境指数为69.42,归类为二类水平,处于中等偏上。与2022年相比,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相对稳定,未出现显著波动。
交通
综述
荆门区位优势明显,是华中重要的货运物流枢纽,浩吉、焦柳等4条铁路在此交汇,二广、随岳等4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2023全年公路、水路货物周转量1403484万吨千米,增长19.6%;旅客周转量53862万人千米,增长25.9%。年末公路里程16992千米,增长2.2%,其中,等级公路里程(包括一、二、三、四等)16334千米,增长2.4%;农村公路14932千米,增长2.6%。中心城区出租车800辆。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503720辆,增长4.9%。
全年公路、水路货物周转量1403484万吨公里,增长19.6%;旅客周转量53862万人公里,增长25.9%。年末公路里程16992公里,增长2.2%,其中,等级公路里程(包括一、二、三、四等)16334公里,增长2.4%;农村公路14932公里,增长2.6%。中心城区出租车800辆。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503720辆,增长4.9%。
公路
荆门市公路骨架密织成网,二广、枣石、随岳、沪蓉“三纵一横”高速公路横贯东西、接南纳北,“八纵六横两环”干线骨架公路环绕荆门。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1个、省级示范县1个、省级示范乡镇9个。
截至2023年9月,荆门市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899.202公里,公路密度按土地面积计算为125.75公里/百平方公里,按人口计算为53.15公里/万人。市内国道644.662公里,省道967.153公里,县道1927.618公里,乡道4927.827公里,专用公路26.224公里,村道7405.718公里。等级公路达到15634.741公里,其中:一级公路达到444.92公里,二级公路达到1555.738公里,三级公路达到1176.285公里,四级公路达到12457.798公里,等级公路比重达98.34%,等外公路264.461公里。全市通车里程中有铺装(高级)路面里程达14093.925公里,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11799.606公里、沥青混凝土路面2294.319公里。简易铺装路面(次高级)里程达773.482公里,未铺装路面(中级、低级、无路面)里程达1031.795公里。全市有公路桥梁48381.99延米/1467座,其中特大桥3367.2延米/2座、大桥11054.05延米/61座、中桥12743.81延米/234座、小桥21216.93延米/1170座;危桥3815.5延米/161座;隧道5279延米/2道。全市有襄河渡口、梅林渡口、金划滩渡口、联兴渡口、关山渡口、大姚渡口6处公路渡口。
铁路
截至2024年12月,荆门有焦柳铁路、长荆铁路、浩吉铁路和荆沙铁路四条普速铁路过境,铁路总里程达到420余公里,初步形成以荆门为中心,连接北京、武汉、宜昌、襄阳等大中城市的铁路网络。2024年12月8日,
荆荆铁路开通运营。
建设中的高铁有沪渝蓉高铁武汉至荆门至宜昌段(武荆宜高铁)、呼南高铁襄阳至荆门段(襄荆高铁),三条高铁呈“十”字型在荆门西站交汇。拥有的车站为
荆门站、
荆门西站、
沙洋西站、
钟祥站、
京山站。
荆门火车站位于金龙泉大道4号,因所处地域和职能而得名。1969年11月开建,1970年7月建成。占地面积3940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车站等级为3级车站,南北长2980米,站台3道,股道8条,5、7、9、11股道属货车到达出线。候车厅可纳900人,售票窗口8个,年客运量约200万人次。有货运仓库3个,面积1957平方米;货物线3条,共1726米。储运能力172个货位,13075吨。火车站广场占地面积13285平方米(其中停车场5074平方米,绿化带8211平方米)。
航空
2017年1月,漳河新区获批成为全国首批、湖北唯一的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漳河机场是国内唯一具有水陆三条跑道的A1类通用机场,全年可飞天气超过300天,协议管制空域面积2665平方公里。漳河机场不仅是AG600飞机水上试验试飞基地,还成功举办三届爱飞客飞行大会、三届国际性跳伞比赛等航空活动赛事,每年吸引近80万人次游客。
水运
截至2022年10月,全市拥有汉江钟祥港、沙洋港2个省级重点港口、10个千吨级泊位。截至2023年9月,全年港航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660万元,占1500万年度目标的110.67%;内河航道通航总里程458公里,港口4个,生产性码头泊位19个,渡口34个;港口总体规划取得阶段性成果,钟祥港总体规划修编已获得省政府批复,沙洋港正在积极推进;全年港口吞吐量完成382.75万吨,集装箱9829标箱,客运量6.72万人,全市共新增运力2艘,2586载重吨,完成船舶建造检验14艘,营运检验183艘次,审查船舶图纸6套;汉江航道共设岸水标13万座天,设标密度2.5座/公里,标位准确率100%,标位正常率99%以上,航标艇性能完好率95%以上,航道发光率100%,各项养护指标均达到省局规定要求。
公共交通
截至2022年10月,荆门公交智能调度管理系统可对全市38条公交线路、500余台公交车进行实时管理调度。荆门公交线路已经完成中心城区全覆盖,同时辐射20千米范围内的城郊乡镇。东至麻城,南至团林铺,西至漳河,北至子陵铺。除智能化外,低碳绿色也是荆门公交的发展方向。荆门公交始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倡导“优选公交,绿色出行”,荆门公交共有纯电动公交车105辆,电气混动公交车42辆,天然气公交车403辆。
人文
综述
荆门市人文底蕴深厚,有着长江中游最古老的文明——屈家岭文化,明文化、楚文化、道家文化、农耕文化等源远流长;有着多种地方美食和地方特产,及山歌、灯歌等多种民间音乐及各类传统技艺和民俗活动。其中民间音乐代表歌曲有《闹元宵》《采花歌》《孟姜女》《绣麒麟》《叠落金钱》《四季相思》等;传统美食有着荆门喜饼、蟠龙菜、葛粉等。还有着一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物古迹,如屈家岭遗址、郭店楚简、明显陵等。
饮食
荆门喜饼
荆门喜饼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蕴含文化的食品。2020年,荆门喜饼制作技艺被列入漳河新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尹氏太极饼
尹氏太极饼制作技艺源于东宝区,在上世纪曾流传至荆州、襄阳、当阳及武当山等地。清光绪年间,东宝区漳河镇人尹之福在祖传制作技艺的基础上,结合荆楚食味加以创新,使之成为地方特色。
蟠龙菜
蟠龙菜俗称剁菜、卷切,是明朝时的宫廷“皇菜”。蟠龙菜的制作技艺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葱花油墩
葱花油墩是一种源自沙洋县的传统手工小吃,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民初时期,被《中国食经》《中国烹饪辞典》及《中国名食掌故》等权威典籍所记载。
团林糕卷
团林糕卷起源于明朝初年,团林莲花人李敖将鱼肉去刺剁泥,并加入多种佐料隔水蒸熟制成鱼卷。随后,人们仿照此法制作肉糕,逐渐形成团林地区以糕卷待客的习俗。
邓冲豆饼
该食品以绿豆为主要原料,可分为淡豆饼和炒豆饼、煎豆饼、煮豆饼及炸豆饼等多种风味。
陈氏米粉
陈氏米粉源自清末掇刀区团林镇鸦铺,由陈贤富在传统技艺基础上融合楚人口味创新而成,是荆门市的传统风味小吃及早点佳肴。
酥饼(酥粑粑)
湖北钟祥的酥饼油分为甜、咸等多种口味,是钟祥的传统特色食品。
野生葛粉
葛粉主要产自钟祥市。在日本,钟祥葛粉被昭仁天皇御赐为“皇家食品“”,列为皇家贡品系列;1993年又被日本列为免检进口产品。
京山桥米
明嘉靖年间起,京山桥米便作为皇家贡米。京山桥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跻身全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之列、多次入选省级及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与发展名录。
钟祥米茶
钟祥米茶是钟祥地区的传统美味小吃,它是以大米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能解渴防暑也能为人体补充丰富营养。
荆门沙洋长湖河蟹
沙洋长湖河蟹,沙洋县特产。2011年12月2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沙洋长湖河蟹”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荆门栗溪烟熏肉
“栗溪烟熏肉”是农家腊月杀年猪后将猪肉腌后用柏树枝加稻糠、酌加核桃壳、花生壳及油菜籽壳等经熏烤而成。
荆门茶花点心太师饼
太师饼,又名茶花点心,是湖北省荆门的传统点心。曾多次获“优质产品”称号,被有关专家评品为“正宗茶点”。
荆门马良石头鱼
石头鱼历朝历代被列为贡品。清同治年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曾派人专程来马良采办石头鱼,宴请各国驻华使节,英法租界的外侨以10块银圆1斤的高价购食石头鱼,石头鱼因而名声海外。
纪山龙米
纪山龙米,沙洋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2年12月2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纪山龙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矮子馅饼
矮子馅饼在制作上与外地的馅饼“饼皮包着馅料”的做法大体相同,但在技艺上科学地掌握烫面和水油面的最佳比例与有关配方,能使馅饼酥而不硬。
习俗
纪山庙会,源自沙洋县纪山镇,起源于楚国王室的祭祖仪式,后融合佛教文化,形成独特的祭楚与佛教并存的特色。庙会定期举行,小会日于农历初一、十五,大会日则在观音菩萨圣诞日。纪山庙会是中原地区重要的庙会之一。
普云禅寺庙会,定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与其他庙会不同,该庙会主要由庙内自主组织,与周边村镇联系不紧密,且少有外部戏班参与,更多聚焦于内部活动。
该习俗于中秋节之夜进行,人们不论年龄性别,皆会悄悄前往邻家的田埂、菜园及山坡,摘取瓜果、蔬菜及豆类,以寄托各自的美好愿景。此举虽形式近似“偷”,实则蕴含深意,非真盗取。
“偷梁”指在夜间由房主及其亲友秘密砍伐他人山上的优质松树作为中梁,过程中需支付与树木价值相当的酬金并鸣放鞭炮通知树主。偷得的梁树需在上梁前进行开光仪式,书写吉祥话语及图案。“上梁”需择吉日、请亲友、写对联,并举行一系列祭祀与庆祝活动,旨在祈求吉祥、镇邪避凶。这一习俗被视为“外财(材)入屋、发家致富”的吉兆,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和象征价值。
京山县孙桥镇自古以来形成独特的“女婚男嫁”婚俗现象,该习俗可追溯至明朝初年。作为移民区,孙桥姓氏多样,女性地位较高,婚姻选择较为自由。同时,该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稳定,是“桥米之乡”,加之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大,留女招婿成为增添家庭劳动力和维系家族的重要策略。
艺术
显陵御乐
《显陵御乐》,亦称《皇城御乐》,源自明朝嘉靖年间,是钟祥地区具有近四百年历史的传统音乐形式。通过已故传承人朱开德老先生的念谱与笛子演奏,已整理出包括《朝圣》《御开门》等在内的八个乐谱。
汉江船工号子
《江汉船工号子》不同于长江号子和黄河号子,《汉江船工号子》即没有黄河船工号子的粗旷豪放,又没有长江船工号子的铿锵激昂。《汉江船工号子》高亢有力,清脆悠扬,轻快明亮,优美悦耳,独成体系。
汉江硪歌
汉江硪歌是江汉流域劳动人民在抗洪筑堤劳动中形成的民间音乐,主要流传于水患多发的钟祥、沙洋、潜江等地,历史悠久,世代相传。其曲调依据劳动节奏分为慢、中、快、急四种,以五声调式为基础,主腔与号子相互呼应,形成独特的和声效果。汉江硪歌结构严谨,结合主腔与号子,句式多样,既有规范的上下句和四句式,也有独特的三三六字句结构。
沙洋民歌
沙洋民歌是伴随全年田间劳动自然形成的吟唱形式,涵盖春节栽秧歌、夏季打麦歌与车水歌、秋季扯草歌及冬季打硪歌等。每种歌曲均对应特定农事活动,如栽秧、收割小麦、除草及夯土筑堤,旨在激励劳动、协调动作或缓解疲劳。其演唱形式多样,包括领唱与合唱、问答互动及即兴创作。
东宝民歌
东宝民歌种类繁多,涵盖田歌、情歌、风情歌、民俗歌等多个类别,以其题材广泛、语言鲜活、曲调优美而著称,在荆楚文化中具有显著地位,展现出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在明末清初时期,东宝民歌曾达到鼎盛,其影响力跨越地域界限,传播至周边县市。
车水歌
车水歌主要盛行于沙洋县水稻种植区域,如毛李、后港、曾集、沈集等地。此歌起源于脚踏水车排渍抗旱的繁重劳动中,为缓解疲劳、提神醒脑而创。通常由四人组成,一人敲锣、一人击鼓,可辅以勾锣和小拔,形成独特的演唱阵容。演唱风格包括平腔、高腔等,特点是锣鼓节奏悠长,歌腔短促,间以伴奏。
牌楼十班家什
牌楼十班家什作为一种民间吹打乐形式,起源于牌楼并广泛传播至江汉平原及周边省份。其演奏系统分为“点子锣鼓”与“牌子锣鼓”,源于隋唐宫廷乐,后融入民间。其演奏分为“清锣鼓”与“丝竹锣鼓”两类,前者仅使用打击乐器,后者则加入丝竹乐器。演奏方式包括走场与坐场,前者边走边打,后者围坐演奏。
沙洋十番锣鼓
沙洋十番锣鼓,俗称“十班家什”,其起源难考,可追溯至明代无锡、宜兴一带的类似艺术形式。该锣鼓乐班由鼓、锣、钹等多种打击乐器组成,属“清锣鼓”范畴。在沙洋地区,它逐渐形成清明湖、长湖、五曾沈等三大流派,并衍生出融合唢呐演奏的“丝竹锣鼓”形式。沙洋十番锣鼓以“清锣鼓”演奏为特色,尤其以马锣领奏为罕见亮点。其演奏基础在于丰富的“点子”,马锣上的“点子”种类近30种,代表性曲牌如“盆中栽花”、“梅花盖顶”、“乌龙摆尾”等。
东宝仙居唢呐
唢呐,历史悠久且广泛流传于中国,是一种技巧多样、表现力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其音量宏大,音色鲜明粗犷,擅长营造热烈欢快或深沉激昂的氛围,常用于民间节庆、婚丧嫁娶及戏剧配乐中,常与打击乐器合奏。仙居乡的唢呐表演在传统演奏基础上创新,实现用鼻子演奏的绝技,展现出唢呐艺术的魅力与可能性。
推故事
“推故事”是一种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漳河(原烟墩)地区的民间舞蹈形式,主要在春节期间表演。它由当地几位富有创造力的艺人创编而成,时值漳河一带民间艺术活动繁荣,包括狮子舞、彩船和高跷等,这些统称为“玩故事”。
东宝沮漳皮影
荆门市东宝区的沮漳皮影艺术,起源于清道光年间,根植于沮漳河流域(今漳河水库周边),是当地艺人在借鉴大、小皮影及魏谱皮影基础上,通过唱腔创新及影人、景物制作的本土化改造而独创的艺术形式。沮漳皮影以其独特的沮漳腔为主打唱腔,该唱腔融合沮漳民歌、高腔、花鼓腔等多种音乐元素,具有全国独一无二的特色。
东宝梁山调
东宝梁山调是一种属于板腔体系的地方戏曲剧种,其艺术内容主要涵盖剧目、声腔与表演三大方面。在剧目方面,据历史统计,东宝梁山调拥有大小剧目超过150个,早期以生活对子戏和折子戏为主,后随清道光年间的发展,通过借鉴或移植其他大剧种剧目,极大丰富其演出内容,包括《四郎探母》《打金枝》等90余部大本头戏。同时,梁山调还保留一系列传统剧目,如《描容》《打芦花》等共计80余部大小剧目,这些剧目共同构成东宝梁山调深厚的艺术底蕴。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迹遗址
地区象征
紫薇花
紫薇花花色艳丽,花期长,由6月可开至9月,有“百日红”之称,紫薇花在中国称为吉祥幸福之花。在荆门市城乡山地均有种植,山间仍有野生紫薇分布,适应性强,易于繁殖培育,城镇绿化运用较广泛。
菊花
菊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与梅、兰、竹一道,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之一,不仅是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而且还是吉祥、健康和长寿的象征。菊花为短日照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态优美,观赏价值高,花色有红、黄、白、紫、绿、粉红等,在荆门市城乡广泛种植,乡间有野生菊花分布。每年一届的菊花展已成为荆门市固定节日,深受市民喜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菊花文化”。
栾树
栾树为无患子科、栾树属,别名灯笼树、摇钱树、金雨树、国庆花等;是荆门市重要的乡土园林观赏和行道树,在荆门市城乡山地均有分布,易于繁殖培育,城镇绿化运用较广泛,群众认知度较高。栾树为落叶乔木,树形端正,冠多伞形。枝叶繁茂秀丽,春季嫩叶红色,夏花满树金黄色,入秋果实似盏盏灯笼,果皮红色。
对节白蜡
对节白蜡为荆门市独有的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世界仅存的木犀白蜡,国家二类保护树种,有“楚天第一节”、“植物活化石”之称。野生对节白蜡仅分布在大洪山南麓(京山西北和钟祥东南)的植物极小种群。
风景名胜
综述
截至2024年4月,荆门市共拥有19个“国字号”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4A景区,是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大洪山风景区被誉为“最适宜人类生存的世外桃源”,沙洋油菜花海被盛赞为“中国最美油菜花海”;钟祥是“世界长寿之乡”,京山是“亚洲观鸟之乡”。荆门市屈家岭遗址、明显陵等历史遗迹广布,并出土如郭店楚简等珍贵文化古物。
荆门市文旅产业品牌初步形成,产业基础日益稳固。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成功开发如荆门园博园、莫愁村、圣境山滑翔基地、爱飞客飞行社区及三国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系列重大文旅项目。同时,荆门市在体育旅游领域也取得显著成就,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荆门爱飞客小镇与京山网球小镇入选首批“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荆门高新区·掇刀区与京山市获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屈家岭、苏家垄遗址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录,钟祥市则成为全省首批旅游名县创建单位之一。
主要景点
对外交流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