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
江苏省苏州市代管县级市
常熟市,简称“虞”,江苏省县级市,由苏州市代管,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北濒长江,与南通市隔江相望,东邻太仓市,南接苏州市相城区昆山市,西连无锡市锡山区江阴市,西北与张家港市接壤。市境内地势低平、水网交织,南部低洼,西北部与东北部略高;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海洋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总面积1276.32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8月,全市辖8个镇、6个街道;截至2023年末,常熟市常住人口为168.29万人。
历史沿革
常熟古称琴川、海虞、南沙等,简称虞、虞城。6700多年前常熟境内就有人类活动。
商末,为勾吴北境。
周朝初,常熟地方属吴国。春秋战国时,先后属越、楚、秦。秦代常熟属会稽郡吴县。
西汉时期,常熟仍属会稽郡吴县,设有虞乡。东汉时,属吴郡吴县,境内有虞乡、南沙乡,在南沙乡设司盐都尉,为地方设吏治的开始。
三国时期,在虞乡设虞农都尉。
西晋太康四年(283年),以虞乡设置海虞县,县治设海虞城(今虞山街道古城区),隶于吴郡,为常熟境域有县治之始。东晋咸康七年(341年),撤司盐都尉署,以南沙乡建立南沙县,隶于晋陵郡。
南朝齐永泰元年(498年),海虞县北境设置海阳县,隶于晋陵郡。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于南沙之地置常熟县,县治设南沙城(今海虞镇福山),隶于信义郡,是为常熟县名之始。隋朝建立后变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废信义郡,以海阳、前京、兴国、海虞、南沙等县并入常熟县,县治设南沙城,隶属于吴州(今苏州)。
开皇九年(589年),以常熟县置常州,设常州理。不久,又移常州理于晋陵县,常熟复为县,隶于苏州。
元贞元年(1295年),常熟县升为常熟州。
洪武二年(1369年),常熟州复为县。弘治十年(1497年),设立太仓州,将常熟双凤的5个都划给太仓。
雍正四年(1726年),析常熟县东境置昭文县,两县同城分治。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两县重新合并为常熟县。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5月,以常熟县城区及近郊设市,市、县合署办公。
1958年4月,撤销常熟市,常熟市境归常熟县管辖。
1961年11月18日,根据国务院文件,常熟县划出大义公社以北的14个公社和常阴沙农场近3.33万公顷耕地、34万人口归属新设置的沙洲县(现张家港市)。
1983年1月18日,撤销常熟县建置,以常熟全境设立常熟市(县级),归苏州市管理。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8月,常熟市辖6个街道、8个镇,131个社区、214个村;市人民政府驻虞山街道金沙江路8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常熟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北濒长江,与南通市隔江相望,东邻太仓市,南接苏州市相城区昆山市,西连无锡市锡山区和江阴市,西北与张家港市接壤。地处北纬31°31′—31°50′、东经120°33′—121°03′之间,南北最大距离为37千米,东西最大宽度为49千米,总面积1276.32平方千米(含所属长江水域面积)。
地形地貌
常熟市境内地势低平、水网交织,海拔大都在3—7米间。境域南部低洼,属太湖水网平原,局部地段最低为2.5米;西北部与东北部略高,属长江冲积平原。境内山丘主要有虞山、顾山、福山等。其中以虞山为最,海拔263米,山脊长6400米。
气候
常熟市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海洋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2015年平均气温16.9℃,年极端最高气温38.3℃,出现在8月3日;年极端最低气温-3.3℃,出现在1月2日。全年降水量1615.3毫米,为常熟建站以来年最大降水量,比历年平均偏多479.7毫米(历年平均值为1135.6毫米)。2015年入梅正常、出梅略偏迟;梅长28天;梅雨量614毫米,属于异常偏多。全年日照时数为1711.3小时,比历年平均偏少102.6小时(历年平均值为1813.9小时),年日照百分率39%。
水文
常熟市境内水网交织,各河流湖荡均属太湖水系,其分布呈以城区为轴心向四乡辐射状,东南较密,西北较疏,河道较小,水流平稳。主要河流有望虞河白茆塘常浒河元和塘张家港、盐铁塘、耿泾塘等,湖泊有昆承湖、尚湖、南湖荡等。
望虞河
望虞河南起苏州高新区、吴中区交界的沙墩港口,北至常熟耿泾口,是太湖流域的主要泄洪通道之一,是沟通太湖长江的流域骨干排洪河道。全部在江苏省境内,全长60.8千米。
常浒河
常浒河是太湖流域下游阳澄地区的主要引排河道,也是常熟地区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承担着阳澄地区排涝以及沿线30万亩农田的灌溉重任。
昆承湖
昆承湖又名东湖,南北长6千米,东西宽3-4千米,总面积约18.3平方千米,是常熟境内最大的淡水湖泊,同时也是一个最大的淡水养鱼场。
尚湖
被当地人民称为“尚湖湾”,建于1986年初,临山孕湖。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常熟市境内地下水均以第四系孔隙水为主。由于埋深适中,地层稳定,分布面广,水量丰富,水质上乘,曾被广泛采用。为防陆地沉降,已渐回填停用。虞山、福山等山丘地段,地下水常以下降泉形式出露,形成间歇性涧泉,如秦坡涧、桃源涧、玉蟹泉、焦尾泉、舜过泉等,流量较少,但水质优良,矿化度0.05—0.07千克/升,硬度一般小于50毫克/升,为极软水。
生物资源
常熟市野生植物资源有乔木、灌木、药材、草、蕈菌等5大类200多种。野生乔木主要有紫檀柘树;野生灌木主要有山楂金樱子;野生药材有何首乌蒲公英等765种;草类繁多,有芦苇野燕麦等20多种;蕈菌类有松树蕈等。境内人工栽培的树木有300多种。其中用材林有马尾松黑松刺槐水杉等,竹类有燕竹、篾竹、象竹、毛竹等,果树有银杏板栗杨梅等,特种经济林有杞柳桑树、茶和观赏性花木等。野生动物主要有哺乳类、鸟类800余种,又有人工饲养的北极狐水貂等。主要水产品有出自长江的绷鱼、细鱼、刀鱼、海白虾等,出自内河的有娜鱼、草鱼、维鱼、扁鱼青鱼青虾大闸蟹等。特产有阳澄湖大闸蟹等。
矿产资源
常熟市境内已知的矿产资源主要有以下几大类,境内矿产尚有高岭土、黄沙、泥炭石英砂天然气等,但储量不多。
石料散布于虞山及福山、王庄、大义等乡山峦,属陆相沉积型,为泥盆系五通组,石呈灰白色,致密坚硬厚层状,藏量丰富。1950年,虞山西部率先开掘,为保护山林,于1963年停止,计产340万吨。1963年至1983年,大义、福山、王庄等处,相继批量开采,总产为900万吨左右,各处所产石料多作江堤、滩涂护石、公路基石和建筑混料。
黄沙主要分布于梅李、珍门、董浜、赵市、王市、福山等乡的盐铁塘西南岸。以梅李、珍门之间地段所产“梅沙”质量较好,颗粒细匀,纯净度高,为优良建材辅料,采掘历史较长,1958-1984年已产400多万吨。可采范围日益缩小,沙地面积已不足千亩。
20世纪70年代查明的煤层有两处,一处位于冶塘、王庄、大义三乡交界地段的压路机(东经120°39′56″,北纬31°41′48″)处。矿床属陆相泥炭沼泽型。煤层为二迭系龙潭组。厚度0.1-5.86米不等,平均约2米。夹石分层多。顶部为泥岩,底部为粘土岩和炭质泥岩,顶、底部岩层较破碎,煤质除局部地段较好外,其余均较差。发热量为1300~4322卡/克。江苏省煤炭地质勘探团1970年报告储量1290万吨。另一处位于谢桥乡南面的毛家桥(东经120°37′41″、北纬31°42′ 34″)处。矿床亦属陆相泥炭沼泽型,赋存于顶部的煤层为二迭系堰桥组,厚0~1.59米,结构简单,且不稳定,底部煤层为二迭系龙潭组,厚0.38~6.58米,结构复杂,岩性顶部为鲕状粘岩土,炭质泥岩。煤质为高灰分劣质煤,发热量,浅部小于3506卡/克,深部为3799~4110卡/克。
泥炭在练塘、冶塘乡傍南湖、尚湖一带的低洼沼泽地里均有发现,枯水季节露头甚多,厚约1米。1971~1973年间,附近农民挖掘后做成饼状,晒干用作燃料,也有少数用于加工腐殖酸肥料,后因挖掘困难而终止。
人口
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熟市常住人口为1677050人,占苏州市的13.16%;常住人口中男性872234人,占52.01%,女性804816人,占47.99%,性别比为108.38(以女性为100);常住人口中0~14岁占11.04%,15~59岁占67.84%,60岁及以上占21.12%。
截至2022年底,常熟市户籍人口105.66万人,常住人口169.24万人。
截至2023年末,常熟市户籍人口105.1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56万人。全年出生3780人,人口出生率3.59‰;死亡12482人,人口死亡率11.8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26‰。年末常住人口168.2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95万人,城镇化率为74.29%,比上年末提高0.25个百分点。
常熟市自古人口以汉族为主,鲜有少数民族。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日趋活跃,进入21世纪,常熟境域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土家族藏族哈尼族哈萨克族羌族白族高山族拉祜族等40多个少数民族。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2年,常熟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73.97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45亿元,比上年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402.74亿元,增长1.6%;第三产业增加值1329.78亿元,增长2.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49:50.57:47.9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4213元。
2023年,常熟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0.16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56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379.16亿元,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1378.44亿元,增长4.5%;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52:49.25:49.23。
2023年,常熟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7.39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税收收入194.54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3.22亿元,比上年下降5.1%。
2023年,常熟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8.50亿元,比上年下降14.0%。分行业看,工业投资完成285.64亿元,比上年下降13.5%;服务业投资完成341.86亿元,比上年下降14.6%。分投资主体看,国有投资完成141.17亿元,比上年增长25.4%;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完成69.82亿元,下降25.6%;民间投资完成417.51亿元,下降20.4%。
第一产业
2023年,常熟市粮食总产量24.35万吨,比上年增长2.0%,其中,夏粮产量7.06万吨,比上年增长5.3%;秋粮产量17.29万吨,增长0.7%;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72.40万吨,增长0.1%。肉类总产量10008吨,比上年增长44.0%;禽蛋产量710吨,下降23.4%。水产品产量25846吨,比上年增长4.0%。
2023年,常熟市实施2.14万亩高标准农田提档升级,建成“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4.36万亩,全市17家规模养殖场实现美丽生态牧场建设全覆盖,省级农民合作示范社16家,农业电商销售额达55.99亿元。
第二产业
2023年,常熟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28.03亿元,比上年下降4.0%。按企业规模分,大型企业产值1464.9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1.0%;中型企业产值1354.30亿元,占比28.6%;小微企业产值1908.83亿元,占比40.4%。按注册类型分,内资企业产值2727.68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7.7%;外资及港澳台企业产值2000.35亿元,占比42.3%。规模以上工业33个行业大类中,有11个行业产值实现增长,占行业总数的33.3%,其中2个行业增速超过10%。前十大行业合计实现产值3780.01亿元,占规上产值的79.9%。
2023年,常熟市三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3032.39亿元,比上年下降0.2%,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4.1%。其中,装备制造产业产值1490.87亿元,增长0.1%;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1033.88亿元,增长0.7%;纺织服装产业产值507.64亿元,下降2.6%。
2023年,常熟市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30.52亿元,比上年增长5.0%;竣工产值166.85亿元,下降1.5%。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318.3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8.0%,其中新开工面积322.14万平方米,下降29.0%;竣工面积444.17万平方米,增长0.4%。
第三产业
2023年,常熟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0.28亿元,比上年增长7.5%。按行业分,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231.89亿元,比上年增长7.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58.39亿元,增长9.9%。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服装、鞋帽、针纺织类增长83.3%,石油及制品类增长5.2%,汽车类下降1.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52.7%,日用品类增长17.7%,通讯器材类增长23.8%,化妆品类下降19.0%,粮油、食品类下降33.8%,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87.5%。
2023年,常熟市新增注册外资5.22亿美元,其中新设项目64个,注册外资4.5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3.49亿美元。对外贸易规模稳定。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14.2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0.8%。其中,进口60.6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7.0%;出口153.54亿美元,下降8.0%。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92.85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0.99亿美元。分进出口方式看,加工贸易进出口38.8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2.4%;一般贸易进出口137.35亿美元,下降13.8%。
截至2023年末,常熟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453.01亿元,比年初增加654.02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5301.68亿元,增加701.92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663.83亿元,比年初增加453.14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4611.11亿元,增加500.33亿元。
截至2023年末,常熟市证券交易股票开户总数74.80万户,比上年增长4.8%;全年各证券营业点股票交易额8212.11亿元,增长24.4%。年末证券机构托管股票市值709.97亿元,比上年减少4.4%。
2023年,常熟市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70.5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45.9亿元,增长7.2%,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4.6亿元,增长3.8%。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2.2亿元,比上年增长21.0%。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常熟市竣工新建改扩建学校项目12个、新开工项目8个,学位供需基本平衡。高中教育持续攀高,全市特控线(本一)上线率60.0%,超去年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本科上线率保持高位,高于全省30个百分点,连续13年领跑区域。年末拥有各类学校131所,在校学生数18.17万人,毕业生数3.83万人,专任教师1.29万人;拥有幼儿园134所,在园幼儿数3.68万人。
科学技术
2023年,常熟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达4.2%。“苏州•中国声谷”加速建设,全年引进声学产创项目58个,总投资超100亿元;支持亨通华海牵头争创海底通信与探测全国重点实验室,相关建设方向纳入《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获评苏州市级创新联合体10家、新型研发机构4家,全年新增苏州市级及以上各类企业研发机构15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7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60家,获评苏州市独角兽培育企业13家、瞪羚企业72家。
2023年,常熟市专利授权量达994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896件。年末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0498件,按常住人口计算,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2.03件,比上年增加10.43件。
截至2023年末,常熟市人才总量为45.22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4.08万人,高技能人才11.64万人,比上年分别增长5.1%、10.1%和7.8%。
文化事业
2023年,常熟市举办2023虞山文化暨沙家浜旅游节、“我是虞乐大玩家”文旅新零售消费节、首届“遇见·虞山—全国大学生美术作品(中国画)展”、第二届“遇见·虞山—中国美术名家写生作品展”等活动。年末拥有备案博物馆6个,艺术表演场馆4家,美术馆2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分馆14个、24小时城市书房21个、对内流通点47个,特色对外流通点31个,社区(村)图书室336个,网借智能柜8个,网借人工借阅点5个,总流通124万人次;文化馆1个,社区文化活动室114个,村文化活动室210个,实现全覆盖。
体育事业
2023年,常熟市举办昆承湖城市活力跑、常熟市登山比赛等全民健身赛事,组织常熟市首届外商投资企业运动会、首届现退役军人运动会等行业赛事,举办铁人三项、尚湖半程马拉松等精品赛事,2023年常熟市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等青少年体育赛事,全年组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51项,参与人次超10万。承办中国桨板公开赛(常熟站)、2023-2024赛季WCBA江苏女篮主场比赛、江苏省龙舟精英赛等省级以上赛事。推动81所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年度新增10套健身路径。组队参加上级比赛,获得苏州市级以上竞赛金牌151枚、银牌140枚、铜牌144枚,金牌数和奖牌总数较2021年分别增长19%和23%。
医疗卫生
2023年,常熟市成立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市中医院建成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市一院完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现场评审,落实《常熟市基层医疗机构优化整合实施意见》,完成梅李镇、海虞镇、支塘镇等9个涉农板块医疗机构整合。年末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98个,拥有床位12073张。年末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2834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5257人,注册护士5536人;乡村医生196人。
社会保障
2023年,常熟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2.2%。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含参保离退休人员)92.99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分别达48.98万人、53.99万人。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含参保退休人员)7.44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2.8万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含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349.2元。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1115元/月,发放各类救助帮扶资金4.4亿元,优租房累计安置252套258人。新增实际缴存住房公积金职工58892人。
截至2023年末,常熟市共有养老机构31家,其中公办1家、民办10家、公建民营20家。全年6家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家高端养老机构建成投用,新增护理型养老床位1520张。全市拥有各类养老床位数达1.39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各类养老床位数38张。新运营综合为老服务中心4家,新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5家、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14个、日间照料站27个,全市累计建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425家,保持村(社区)全覆盖。累计建有社区老年人助餐点392个,其中纳入“乐龄助餐”项目的老年人助餐点共有42个,全年助餐4.9万人次。完成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416户,累计改造6169户。为1860户老年人家庭安装烟雾报警器,为100户高龄独居老年人家庭安装智能水表,向45名高龄独居老年人赠送智能手环。全市接受上门服务的居家老年人数5.95万人。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行动,全年巡访关爱重点空巢独居在册老年人148人,保障率达100%。
交通运输
综述
常熟市拥有现代立体交通运输网。
常熟市拥有一环九射快速路体系。
2023年,常熟市旅客运输量584.8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3%;旅客周转量5.46亿人公里,增长19.5%。全年货物运输量2161.45万吨,比上年增长19.2%;货物周转量43.22亿吨公里,增长12.5%。全年常熟港货物吞吐量达6204万吨,比上年下降2.3%。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363万吨,比上年增长18.1%,集装箱吞吐量28.73万标箱,比上年增长37.7%。
2023年,沪宁沿江高铁顺利通车,通苏嘉甬铁路初步设计已批复,正在推进征地拆迁,常熟西站地下空间连同站房初步设计已通过国铁集团审查。扬子江大道改扩建顺利通车,圆满完成524国道绿化及市政化提升工程、2023年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指导完成董浜华烨大道和沙家浜沙阳线改造。完成苏虞线(唐家宅基-界泾河)航道整治专项整治工程。常熟站配套公交首末站二期工程建成投用。
公路
常熟市的交通四通八达,常熟市公路里程385千米。过境的干线公路有204国道、227省道(常熟——苏州)和342省道(常熟——无锡),离沪宁高速苏州出口仅30千米,无锡出口40千米。 建成57千米苏嘉杭和沿江两条高速公路常熟段,2002年动工兴建苏通长江大桥。市区到各镇的公路全部达二级以上标准,镇到中心村的公路基本达三级标准。
常熟汽车南站和常熟汽车北站是常熟主城区唯一两个大型长途汽车客运站,另外还有人民桥站,国服城站,滨江巴士站,快捷营运中心同属常熟市长途客运站务有限公司。其中招商城的客货联运中心,有1000多条线路通达全国各主要大中城市。
铁路
常熟市境内通沪铁路于2013年底开建,2014年年初进入全面建设阶段,通沪铁路为国家铁路主干道沿海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熟位于通沪铁路南沿江城际铁路通苏嘉甬铁路三条跨省铁路主干线的交汇之处,常熟将成为中国沿海地区最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之一。
根据《江苏省铁路规划》,通苏嘉甬铁路也将力争在十三五末期开工建设,通苏嘉城际铁路在常熟境内设常熟西站。南沿江铁路于2017年开工金坛区先导段,江宁至太仓段2018年全面开工建设。
航空
常熟市区直线距离苏南硕放国际机场32千米、上海虹桥国际机场76千米、上海浦东国际机场120千米。
水运
常熟市境内河道密布,水上交通便利,有航道60条,通航里程533千米。常熟港于1996年11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对外籍船舶开放,属国家一类开放口岸。2000年11月末,常熟港跻身全国十大内河港。常熟港拥有37.5千米长江岸线,已建有兴华码头、华润电力码头、常熟电厂码头、华润石化码头、益成码头、芬欧汇川纸业码头、常通汽渡码头等泊位2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1个,设计年吞吐能力1869万吨。常熟港水域建有锚地2个,其中常熟港公用过驳作业锚地,水域面积为3.48平方千米;常熟港海轮锚地,水域面积为3.36平方千米,设置锚位6个。常熟港集疏运条件。常熟港主要的内河水路通道有望虞河、常浒河、白茆塘等。
公共交通
根据《常熟市城市公共交通(常规公交)规划》,常熟市在中心城区内建立以快速公交、公交专用通道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的公交体系。公交专用道规划总里程约72千米。中心城区规划3条BRT线路,总长约63千米。中心城区内建立以轨道交通和优质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的公交体系;港城之间依托轨道、BRT和公交快线发展高效公交。设置30处交叉口公交优先,公交专用道规划总里程约110千米。中心城区开通轨道交通,BRT线路在近期基础上取消黄河路至问张路的路线。实现三环沿线四个换乘枢纽的快速连接,全长约27.5千米。
2023年1月2日上午,随着苏州首条市域(郊)铁路——轨道交通10号线(苏虞张段)工程开工,一条贯穿苏州市域的南北向快速通道将在5年后打开。10号线(苏虞张段)总体走向由南向北,自苏州北站引出,经相城区、常熟市、张家港市,终于张家港金港镇,全长90.34公里。10号线(苏虞张段)共设车站21座,其中地上站13座,地下站8座,平均站间距约4.5公里;设辛庄车辆段、金港停车场各1处,并设主变电所4座,新建区域控制中心1座。预计到2028年6月,10号线(苏虞张段)将建成通车,并与规划10号线在苏州北站实现贯通运营。
历史文化
文物
截至2023年11月,常熟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个。
綵衣堂
綵衣堂坐北朝南,位于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翁心存故居主轴线建筑的第三进,为保存较好的明代厅堂建筑。为明代晚期建筑,其体量较大,保存较为完好,其建筑布局合理,构件雕刻精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堂内的彩画至今线条清晰,色彩鲜艳,为现今古代彩绘研究提供了较为翔实的实物材料。整栋建筑在历史学、建筑学、美术学上有着极高的科研价值。此处建筑于1996年11月20日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常熟言子祠
常熟言子祠在城区学前街,系祭祀言偃的专祠,历史上屡有修建。今存正殿三间,为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撤宋元旧构重建,基本保持宋元年间风格。是常熟现存年代最早的房屋建筑,为古代江南祠堂类建筑的研究提供了极好的素材。有碑2通,其中1通为元大德十一年所立“诏书”碑,对于元史研究有着一定的史料价值。此处建筑于1982年3月25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教兴福寺塔
崇教兴福寺塔,原名崇教宝塔,俗称方塔。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建寺基,咸淳间撤遗构重建,高九级。历经14次大修。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范例。方塔是常熟的一座标志性的古建筑,也是目前江苏省内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座宋塔,对于古代风水学、宗教学、宗教艺术学、宗教建筑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该塔于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聚沙塔
聚沙塔,全名“聚沙百福宝塔”,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历元、明、清屡有修葺,为八角七层木檐楼阁式砖塔。1996年大修后,恢复宋时旧貌。残存的木构件及塔身形制仍保留宋代的风格和营造特征,特别是底层外壁下部作砖刻须弥座状,有木构平座的做法在国内现存古塔中极为罕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对为中国宋代塔式建筑的研究提供了资料。塔之南有石碑二块,左为残碑,右为重修古塔铭记。聚沙塔于1995年4月19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燕园
燕园在城区辛峰巷,为典型的江南古典文化园林。园构极精良,窗棂、栏槛均用紫檀、楠木雕刻而成。道光九年(1829年),为蒋元枢族侄蒋因培购得,大加修葺,并请晋陵叠石大师戈裕良筑虞山黄石假山一座,以虞山为蓝本,宛如真山,精致非凡,极有美感。取名“燕谷”,园因此更名为“燕园”。光绪间为元枢玄孙蒋鸿逵购得,重归蒋家。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曾任外务部郎中张鸿(《续孽海花》作者)购得此园,重加修葺,园又称“张园”。此园于1982年3月25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用贤宅
赵用贤宅是一座建于明代嘉靖时期,建筑格局有明显的时代特点,是常熟市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建筑院落,宅内的脉望馆为明代江南著名的藏书室。该宅现存轴线一组共三进:门屋三间,前厅三间,内院后堂三间,东西耳房各一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及东侧脉望馆三间。梁架皆作做月梁形,施三幅云、荷叶墩、梁垫、翼形栱等浮雕装饰,图案多变。梁枋斗拱俱施彩画,且沥粉堆塑,色调清新淡雅。内壁下有砖刻卷草纹须弥座,后堂柱下用木櫍。前有轩加廊,明间前檐用方形槏柱,柱下设合盘式木础。该宅于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非遗
截至2023年9月,常熟市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8项。
方言
常熟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
常熟话古老特殊,有33个声母、50个韵母、8个声调,八声调(平上去入各分阴阳)接近唐朝发音。
常熟话清浊、尖团、平翘有别,是一种颇具代表性的吴语次方言。
常熟人属汉族江浙民系
文学艺术
在3000多年的古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在多种艺术观点和演奏风格的琴人中间,称某些具有共同特点者为琴派。其共同特点一般取决于地方色彩、师承渊源和所据传谱。
从唐代的“吴”、“蜀”声到“沈”、“祝”声,再到宋代的阁谱、江西谱,记录着琴派产生以前的发展历程,为形成琴派积累了日渐成熟的条件。由于琴派指的是一批琴人,所以早期的“声”或“谱”都还不是正式的琴派,只能说是它的雏形,历史上著名的琴派主要是浙派、虞山派和广陵派。元末明初,浙派名师,被琴界称为“徐门正传”的创始人徐天民之孙徐梦吉(号晓山中人),长期在常熟讲学,故可以说,他为常熟出现虞山派准备了条件,而一代宗师,虞山派创始人严澄(字道澈,号天池)和徐上瀛(号青山)共同的老师—一著名琴师陈爱桐和子陈星源则为虞山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明代末年,虞山派兴于常熟,因当地有虞山而得名,也称熟派、琴川派,其创始人严天池,在常熟组织了中国第一个琴社组织——琴川琴社。他师承了陈爱桐的优秀传统,又吸取了京师琴派沈音的创造,形成了“清、微、淡、远”的琴风。严天池在所编《松弦馆琴谱》的序言中强调音乐本身的艺术表现,严词批驳了当时滥填曲辞的风气。加之严天池又是文靖公严讷之子,做过知府,显赫的地位更加受到重视。陈爱桐另一个再传弟子徐青山则更有建树,他把琴曲演奏的美学观点总结为24条逐条论述,即中国美学史上的著作《溪山琴况》。他弥补了严天池片面强调“迟”的缺点,主张有迟有速,如四时之有寒暑,还把严氏排斥的快速曲目《雉朝飞》《乌夜啼》《潇湘水云》收入他的《大还阁琴谱》,因此可以说他全面继承而又丰富了虞山派的琴学。
三百多年来,虞山琴派弟子云集,名家辈出,比如当代琴家吴景略先生。吴景略先生有深厚的江南民间音乐基础,有广采博纳的魄力,有敢于进取的创造精神。他的演奏风格连贯流畅,华丽多姿,有中国南方特有的抒情、柔美、如歌的特点,而在柔美之中,又往往交错有跌宕起伏,激昂遒劲的神韵,格调新颖。他既诠释了虞山派古琴艺术的美学精华,又把古琴推到了专业学院的层面,培养出了如吴文光、李祥霆等一批当代名家。
2005年,常熟市人民政府在明代著名藏书楼“脉望馆”建立了“虞山派古琴艺术馆”。
唐人张固的《幽闲鼓吹》中即记述有“书圣”之称的草书大家张旭与常熟老翁论书的故事。据《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统计,入选其中的常熟籍书法家就有近200人。至今城内留有醉尉街、洗砚池等张旭学书的古迹与传说。
自元以后,常熟书法名家累世不绝,尤以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涌现的杨沂孙、翁同龢、萧蜕三位常熟籍书法家最负盛名。杨沂孙自幼潜心研究书法,尤嗜篆籀之学,所作篆书,吸收金文、石鼓文、秦权量诏版、汉碑篆书而自成一格。近代大书法家吴大澄 、吴昌硕、罗振玉等,都曾临习过杨氏篆书。萧蜕幼年即勤于学书练字,盛年时期书法造诣名闻远近。篆书丰盈而不臃肿,隶书浑秀见长,草书纯正自然,行书圆润活泼,可谓四书皆精,被誉为“江南第一书家”。两朝帝师翁同龢,早年学欧、褚、柳、赵。中年学颜,得其风骨,更出入苏米,时称“孩儿体”。晚年学隶,回腕作书,力追静穆。时人得其片纸只字,则视为珍宝。《清史稿》等文献称翁之书法“自成一家,又为世所宗”、“同治、光绪间推为天下第一”、“为乾、嘉以后一人。”常熟博物馆藏有杨沂孙、翁同龢、萧蜕书法墨宝多幅,可供观赏。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画家迭出。据不完全统计至清末,即有画家一千余人之多。其中尤以熔南北宗于一炉的“虞山画派”,流风遗韵,于今不衰。
常熟绘画,可追溯到元代的黄公望。黄氏多才多艺,工书法、诗词、散曲,尤精于山水画。创作注重写生,取材多以虞山、富春一带山水为主,或以浅绛或以水墨设色。构图气势雄厚,笔下山水,“峰峦浑厚,草木华滋” 被誉为“元四家”之首,对明清山水画影响深远。黄公望传世作品约有二十余幅,被世人视为珍宝。其中《富春山居图》卷最为著名,现此画一半藏于大陆,一半藏于台湾。黄氏殁后,墓葬于虞山西麓。明代江南名画家周之冕,所绘花卉,勾染点簇,兼工带写,自成一派,被画史称为“勾花夹叶派”。周氏有传世作品三十余幅,主要收藏于京、津、宁等地,常熟博物馆藏有《松梅芝兔图》。清初是常熟绘画的鼎盛时期,其代表人物首推王石谷。王氏祖上四世皆善画,少时专访黄公望作品,二十岁后得王鉴、王时敏悉心指授。五十岁后画风成熟,为社会推崇,有“画圣”之誉。王氏画风宗学者甚众,渐成“虞山画派”。其传世作品除藏于故宫、上海等博物馆外,常熟博物馆藏有《芳洲图》。王石谷墓在虞山西麓。王氏之后,尚有吴历杨晋黄鼎、马之驭、蒋延锡、蒋宝龄等,均为名重一时的画家。
常熟篆刻,自元代缪仲素始,至今不乏名家,且留下大批金石。1976年在古里铁琴铜剑楼地下,即发掘得一批名家藏印,计564枚,其中铜印479枚,石印58枚,半残石印27枚,至为珍宝,藏于市博物馆。
自号乌目山樵之缪贞(字仲素),善八分书、小篆,正楷尤为高古,名重三吴,著有《书学明辩》。后人称其篆刻“以正为变,以变为正,极乎精微,夺乎天造,殆不可以形迹求也。”明代戈汕(字庄乐)工篆籀,善镌刻,《小石山房印谱》等收入其朱印。清初沈龢、林皋、王瑾之篆刻,师古创新,精妙绝伦,时称“虞山派”。
服饰发型
民国初至20年代,常熟居民的衣着,男性以衫为常服,冬着棉袍、皮袍,春秋着夹袍,均罩以长衫,也有少数人穿中山装。工人、农民为了方便生产劳动,均以穿短装为主,一般为青布对襟短衫、短袄。女性以大襟青布衫居多,仕女小姐则多着旗袍。中小学生一般穿学生装。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少数士绅渐有穿西装革履。衣料的地质则因阶层百异,富者绸缎绫罗,贫民多为粗纱土布。
自30年代至解放前夕,城乡人民的衣料逐渐以洋布为主,时行斜纹布、卡叽、线呢、花格布等。农村的款式变化不大。城市中则有香港衫、西装短裤、麻胶布西装、白府绸衬衫、黑纺绸裙子及茄克衫、春秋衫等。冬季,富裕者男子穿呢料长袍或西装大衣,女子穿海虎绒旗袍、皮毛大衣等,内穿毛线衣;穷人则大多仍穿布棉袄棉裤,少数内衬卫生衫。
解放初期,苏俄式服装如列宁装、乌兰克衫、翻领棉大衣等相继游行。50年代的衣料以棉布为主、职工和较殷实的农民家庭,开始穿毛线衣,冬季普遍内穿卫生衫、洋绒衫。
60年代,服装的款式比较单一,男子以中山装、人民装为主,(女子也间有穿着),色调多为蓝色和藏青。“文化大革命”期间,绿色军便服,成一时风尚。70年代后期起,服装原料转向以化纤织物为主,丝绸、毛呢的需求也大增,棉织品已退居次位。服装的款式向多样化发展,传统的中山装、旗袍同牛仔裤、滑雪衫并存,各式尼龙彩衫裙子、真假毛大衣和针织衣衫等时装争妍斗艳,层出不穷。鞋帽的式样与质地也不同昔日。以前常熟男女一般穿千层布底鞋,式样大致有梁尖头鞋,小圆口、方口、松紧口鞋、蚌壳棉鞋及雨天穿的油钉鞋、木屐等,仅有少数男子穿皮鞋,少数妇女空绣花鞋、搭襻鞋。随着橡胶、塑料工业的发展,塑料底布鞋逐步取代了布底鞋,橡胶套鞋取代了油钉鞋。新中国成立后流行胶鞋(又称跑鞋、解放鞋),男女都穿。
80年代,鞋子种类日趋多样化,有各种塑料鞋、橡胶鞋、牛皮鞋、猪皮鞋、牛筋底鞋、登山鞋等等。皮鞋以流行高跟、中跟,花色繁多。帽饰方面,旧时农村妇女一般用白花布、毛巾、蓝青花布作为帽饰称“兜头”。年老男子多戴罗宋帽、西瓜皮帽、礼帽(所谓铜盆帽)。新中国成立后至60年代,时行戴八角帽、解放帽,妇女以色彩鲜明的方格巾兜头。“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男女风行戴草绿色军帽。80年代,帽子作为送化人民生活的装饰品,款式面料不断翻新,各式太阳帽、运动帽、珍珠帽、工人帽等品种繁多。
民国期间,男子的发型初时为平顶短发或剃光头。继又多三七开西发型,城乡已婚女子一般留长辫,用红线编结嵌于中间,盘髻脑后,并用压发、如意等装饰品束髻,黑色丝网包裹,称为“膨膨头”、“头发团”。青年妇子则有刘海顶、牛角辫,一刀齐等。30年代,城镇妇女始流行钳烫及烫头发。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发型由少到多,逐步翻新。男的主要是平顶头、“青年式”,一边倒,女的剪发有“游泳式”、“运动式”,烫发有“香蕉式”、“扇子式”、“双花式”、“牡丹式”、“刘海式”、“满天星”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发型单一,男子以平顶、“一面侧”为多;女子多为短发、长辫。80年代,青年男女的发型日新月异,男青年中以留髻角、长发为时髦,女子烫发的日见增多,较之50、60年代更为多姿多彩。同时,对容饰、首饰的需求日增。普通工人、农民戴金戒指已为常见;女性并讲究戴耳环、耳坠,较富裕的还佩朋金色项链、钻戒等,金质首饰商品常常供不应求。
风景名胜
特产美食
特色美食
地方特产
著名人物
对外交流
荣誉称号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1 13:3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