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画派简称“
虞山派”。中国画主要流派之一 。常熟有虞山,因有“虞山画派”之称。其崇古摹以拟风尚,影响颇大。“虞山画派”的奠基之祖为
黄公望。
据《海虞画苑略》所载,元代常熟尚有谢庭芝、王圭、谢伯成、缪佚等,惜无作品流传,而不得窥其风貌。又据《海虞文征》所载,元代常熟画家陈希雅曾为当时判官秦某作《虞山送别图》,画家陆子善曾画《海虞游泳图》,两图均由元末寓居常熟的著名文人张著作序。据传秦得陈氏之图后,情不自禁赞叹:“吾将朝夕得游是山矣。”画家必以画名,可惜世事沧桑,今两图并为湮没。
“虞山画派”的开山之父为王翬。
王翬(1632年—1717年) 为“
清初四王”之一,字石谷,号烟客、烟客外史,亦号
耕烟散人、乌目山人、剑门
樵客,清晖主人、虞山人等。晚号清晖老人,江苏常熟人。王翬出身文人世家,幼时爱画,因家贫,为画商摹制古画出售,故临摹了许多宋元名迹,取法宋元诸家,对传统古画的鉴赏、临摹,功力极深,曾三临元代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宋以来许多失传的古画,往往借王翬的临摹得以有传世的稿本。初师邑中张珂,后得
王鉴、王时敏“二王”指授,学习各家技法,融为一炉,还提倡以临古为宗旨,以笔墨为中心。作品
运笔构思,不同时流,笔墨严谨、沉着苍劲,功力较深,师古而不泥古,显示出他在仿古方面高其余“三王”一筹。并把他与王时敏、王鉴、
王原祁合称“四王”,“四王”加上
吴历和恽寿平又合称“清代六家”,一直被视为清画坛的正宗代表。在“四王”中,王翬算得是一个技法比较全面,成就比较突出者,他的山水画,笔墨纯熟,功力相当深厚,其画风影响画坛数百年之久,更被尊为清代集传统笔墨之大成者。他早年画风趋于秀丽,晚年则开始重视观察自然,风格转同苍劲浑厚。
画名盛于圣祖
康熙(1661年—1722年)间,康熙中
诏征,以布衣供奉
内廷,康熙三十年(1691年)60岁时主持绘制《
康熙南巡图》,共12大卷,堪称其创作画中的巨制,为清代手卷中的宏篇,声名益著,成为熔铸南北二宗的山水画大家。康熙皇帝非常满意,曾赐与一把题著“山水清晖”的画扇,并想给他一个官位。虽然他的兴趣并不在做官,但却因此而声名鹊起,晚年声名益彰,有“画圣”之誉。求画者益众。主要学生有
杨晋、
顾昉及
李世倬、
上睿、胡节、金学坚等。山水画后代因宗法王翬画风者众多,便形成了一个新的画派——“
虞山派”,而早期虞山派的杨晋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画史上把他及其弟子一派称为“虞山画派”;
传世之
王翬作品有《渔村晚渡图》轴、《小中见大册》,均藏
上海博物馆;《秋山草堂图》轴、《西山逸趣图》卷、《秋树昏鸦图》轴,均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著有《清晖画跋》《清晖赠言》《清晖堂诗集》《清晖阁赠贻尺牍》。其曾孙
王玖为“
小四王”之一,承家学。善用
枯笔。学生
杨晋常为其代笔,形式近似;代笔者还有蔡远、胡节、
宋骏业等;同时代的王荦专造其假画。在王翬的作品中,要数35岁至60岁之间的作品最为精彩,时人誉为“海内第一”,著名的有《设色万里长江图》《寒林小景图》《夏麓晴去图》《南巡圣典图》《夏木垂荫图》等。现收藏于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溪山红树图》是其传世精品,他学元代
王蒙的笔法,以类似
牛毛皴松秀而流动的线条,构成活泼的画面,加上颜色较艳丽的红色和绿色,使整个画面有一种轻快愉悦的调子。《芳洲图》(常熟博物馆藏,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绢本设色,纵185、横94.5厘米),画上自题曰:“余自戊寅岁与芳洲先生同客燕台,良晤之暇,为制《芳洲图卷》以赠,盖仿其先世秋江封公曾有白石翁《秋江图》也。阅数年,余两人共遂家山之约,而贤嗣兆鵾世兄辈欲推广其意,嘱写悬幅以娱晨夕。余复喜为图此,奉作老友烟云供养也。康熙丁亥夏五,
耕烟散人王 识,时年七十有六。”晚年的王翬名声显赫,常熟博物馆藏有其大量传世佳作。
同时,江苏太仓的“
娄东画派”(简称“
娄东派”)因其画风崇古保守,画家
王原祁并与“虞山画派”创始人王翬同为“四王”相互依托,继其祖父
王时敏家法并仿
黄公望法,名重一时,师承者甚多,即成
中国画流派之一。娄江(即浏河)东流经过太仓,故称“娄东派”。以族弟
王昱、侄
王愫,弟子
黄鼎、
王敬铭、金永熙、
李为宪、曹培源、华鲲及温仪、
唐岱等为著;其后有曾孙
王宸、族侄
王三锡,以及
盛大士、
黄均、
王学浩等。此派的对后世影响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