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鱼,是鲤形目鲤科青鱼属的一种大型鱼类。其体粗壮,略呈圆筒形,腹部圆,无腹棱;头中大,稍平扁,头长一般小于体高;唇发达,唇后沟中断,间距宽;背鳍位于腹鳍的上方,无硬刺,外缘平直;体背及两侧上半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各鳍均呈黑色。青鱼因颜色呈青,故名。与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nobilis)并称“四大家鱼”。
形态特征
鲤形目鲤科青鱼属的一种大型鱼类。其体粗壮,略呈圆筒形,腹部圆,无腹棱;头中大,稍平扁,头长一般小于体高;吻短,稍尖,吻长大于眼径。口中大,端位,呈弧形,上颌略长于下颌;上颌骨伸达鼻孔后缘的下方。眼中大,位于头侧的前半部;眼间宽而微凸,眼间距为眼径的2倍余。
鳃孔宽,向前伸至前鳃盖骨后缘的下方;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峡部较宽。鳞中大;侧线约位于体侧中轴,浅弧形,向后伸达尾柄正中。唇发达,唇后沟中断,间距宽;背鳍位于腹鳍的上方,无硬刺,外缘平直;体背及两侧上半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各鳍均呈黑色。青鱼因颜色呈青,故名。
背鳍Ⅲ-7;
臀鳍Ⅲ-8~9;
胸鳍Ⅰ-16~18;
腹鳍Ⅱ-8。
侧线鳞39-42(上鳞数:7,下鳞数:5);背鳍前鳞14~17;围尾柄鳞16~18。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3~18。下咽齿1行,4(5)~5(4)。脊椎骨4+37~39。
体长可达145厘米。体长为体高的3.3~4.1倍,为头长的3.5~4.4倍,为尾柄长的6.8~8.6倍,为
尾柄高的6.3~7.9倍。头长为吻长的3.4~4.6倍,为眼径的5.1~8.8倍,为眼间距的2.0~2.6倍,为尾柄长的1.7~2.2倍,为尾柄高的1.7~2.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8~1.1倍。
背鳍位于腹鳍的上方,无硬刺,外缘平直,起点至吻端的距离与至尾鳍基约相等,或近后者。臀鳍中长,外缘平直,起点在腹鳍起点与尾鳍基的中点,或近尾鳍基,鳍条末端距尾鳍基颇远。腹鳍起点与背鳍第一或第二分枝鳍条相对,鳍条末端距肛门较远。肛门紧位于臀鳍起点之前。
尾鳍浅分叉,上下叶约等长,末端钝。
鳃耙短小,下肢鳃耙呈颗粒状。下咽骨宽短,前臂宽短,其长短于后臂。咽齿呈臼状,齿冠面光滑无沟纹。鳔2室,前室粗壮,短于后室,后室末端尖形。肠长,盘曲多次,肠长为体长2倍左右。腹膜黑色。
栖息环境
青鱼属水底层生活的鱼类,通常不游到水的中、上层,不喜游到水面。一般多在大支流且底层多螺蛳的水体中生活。通常集中在江河湾道,浩江湖泊及附属水体多螺蛳等底栖动物地带肥育,冬季在河床或湖泊深水处越冬。青鱼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2℃,低于6.5℃、高于40℃开始死亡。摄食和生长最适温度为25~32℃。
分布范围
青鱼主要分布于亚洲、北美洲以及欧洲等地。在中国除青藏高原外,青鱼广泛分布于黑龙江至云南元江;长江以南分布较多,长江以北则分布较少。
生活习性
青鱼性格没有草鱼活跃,但力气比草鱼大得多。青鱼属肉食性鱼类,青鱼以水底层的软体动物为主要食物来源,尤其喜食螺蛳肉,所以青鱼又被人们叫作螺蛳青。青鱼也吃蚬、蚌、虾、蜻蜓、幼虫、水虫等,也食虾和昆虫幼体;在鱼苗及幼鱼期则以浮游动物为食。在人工养鱼场中,青鱼自然以人工投放的颗粒性植物饵料为主。麸皮、糠粉、熟红薯、豆粉、米粒、青草也是青鱼的饵料。
在不同的生长期对食物有不同的需求,如幼小的青鱼鱼苗,以摄食浮游动物为主;幼鱼阶段,以摄食底栖动物、蜻蜓幼虫、摇蚊虫等为主。鱼长大后,人们多以蚕蛹、玉米、豆饼、豆渣、醪糟喂养青鱼。
有牙齿,牙齿位于口腔的咽部,也叫咽齿。遇到螺蛳、蚌、蚬之类的有壳动物,它可以用咽齿咬碎硬壳,并将硬壳吐出、吃壳内的肉。春、夏、秋季时青鱼食欲旺盛,特别是秋天, 青鱼特别贪食。
生长繁殖
自然繁殖
每年在江河干流流速较高的场所产卵繁殖,生殖过后又到沿江各湖泊及附属水体内肥育。青鱼为洄游性鱼类,在江河附属水体生长发育,到冬季进入江河越冬,开春后越冬青鱼上溯,并在溯流过程中性腺迅速发育至成熟,在江河干流产卵场繁殖,产卵后青鱼又进入附属水体肥育。每年5~6月为
繁殖季节,要求水温18~28℃。当产卵场涨水,水流速1~2米,流态变乱,青鱼开始产卵。青鱼卵漂浮性,随水流而孵化发育。青鱼4-5龄性成熟,繁殖期为4-7月,寿命一般为7-8年。青鱼的性成熟为:雌鱼5~7龄,雄鱼4~5龄。产卵类型:性成熟个体性腺每年成熟1次,一次产卵。青鱼怀卵量随体重增加明显增大,一般15~20千克的青鱼,其怀卵量约为60~100万粒。
人工繁殖
亲鱼要求来源于中国国家级鱼类原种场,6龄以上,体重超过15千克,按雌雄比为1:1.5放养,每667平方米放15~20千克的青鱼10尾左右。亲鱼池要求池底平坦,以沙壤土为好,水质清新,以投喂螺蛳、蚬、蚌肉为主,辅投少量豆饼、麦芽。定期加注新水及冲水,一般冬季每月冲水1次并保持水深2米以上,开春后,降低水位便于提高池水温度,每星期冲水1次,4月中旬开始增加冲水次数,可2~3天冲水1次,以促进性腺成熟。在亲鱼池中,搭配少量的鲢鳙鱼调节水质,同时可适当套养肉食性鱼类如黑鱼、加州鲈等,捕食池中的野杂鱼,既有利于亲鱼培育,又增加养殖效益。(注:亲鱼是指发育到性成熟阶段,有繁殖能力的雄鱼或雌鱼,也叫种鱼。)
催产时间、水温。在湖南各地,催产时间为5月中下旬,催产适宜水温25~28℃。
亲鱼选择。亲鱼的成熟度直接影响催产效果,鉴别标准为雄鱼轻挤腹部有精液流出,遇水后立即散开;雌鱼腹部膨大,松软有弹性,腹部鳞片较稀疏。
注射催产剂。常用催产剂为LRH-A2(类似物)、DOM(地欧酮)、
HCG(绒毛膜)、PG(鱼脑垂体)等,通常3种混用效果较佳,采用3针注射,催产率高达95%。第1针每尾雌亲鱼每公斤注射LRH-A20.1微克,针距20小时;第2针每尾雌亲鱼每公斤注射LRH-A20.5~1微克,针距8小时;第3针雌亲鱼每公斤注射LRH-A23~4微克,加PG3~4毫克、HCG800~1200国际单位或加DOM4~5毫克,雄亲鱼的剂量视具体情况注射雌亲鱼剂量的1/3~1/2,注射时均采用胸腔注射。
效应时间(第3针到发情的时间)随生态条件、亲鱼、性腺成熟度等不同而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水温22~24℃时为9~10小时,水温24~26℃时为8~9小时,水温26~28℃时为7~8小时。当接近效应时间时,先检查雌鱼是否排卵,如提起鱼头部时卵粒能自然流出,或轻压腹部有大量卵粒从生殖孔流出,就可以进行人工授精。这时应尽快检查雄鱼,如雄鱼能挤出精液,且精液质量好,迅速进行采精,同时把雌鱼卵挤入盆中,进行干法授精。人工授精时要求小心快捷,相互配合,捉鱼时防止用力过猛损伤鱼体,也不可耽搁时间而影响受精率。
青鱼卵属漂浮性卵,将吸水后的受精卵投入孵化环道或孵化槽中孵化,孵化密度为每立方米水体约80万粒,相当于1组青鱼产出的受精卵。水流调节以鱼卵在水中徐徐翻动为宜。当鱼苗刚出膜时,应加强管理,勤洗纱窗;鱼苗出膜后,水流应加大,以防鱼苗下沉死亡;鱼苗全部孵化出24小时后,水流可适当减少,避免水流过大消耗鱼苗体力;鱼苗孵出后3~4天,鳔室充气,即可出苗。
每批孵化前,应对孵化池彻底清除污物,用一定浓度的霉菌净溶液消毒,做到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鱼苗出膜前,水质定期用霉菌净进行消毒,防治水霉病;鱼苗出膜后易染车轮虫病,常造成大批死亡,一旦发现车轮虫病原体,孵化用水立刻用0.7克/立方米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泼洒,直到病虫彻底杀灭。
人工繁殖还需要创造一系列良好的养殖条件,具体如下:
青鱼养殖对池塘条件有比较高的要求,首先,鱼类养殖离不开水源的供应,养殖池塘应最大程度地靠近水源充足地区,并且水源水质一定要清洁、清新,不能受到其他事物的污染。其次,在青鱼养殖过程中,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作为辅助,所以,养殖户应做好电力、灌溉等方面的配套工作,例如,在池塘口位置配设抽水、加氧等设备。
通常情况下,青鱼养殖池塘的最佳面积在0.3~0.7公顷,可以将池塘设计成东西走向的长方形。池塘选址要能够保证充足的阳光和良好的通风,池塘底部要平整,池水深度要保持在两米左右。
中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黄河以北区域冬季比较寒冷、干燥,不适合青鱼的生长,青鱼养殖池塘一般处于干涸状态。养殖户要利用这个时间段,对池塘进行清理、清洁及消毒工作。首先,对池塘里面的淤泥等杂物适度清理,在此过程中要在池塘底部保留0.1米厚的淤泥,然后修复和加固池塘围堤,以保证养殖期池塘内部水质和水量的合理。
清理完养殖池塘后,将其曝晒二十天左右,然后以每亩120千克的生石灰加水配置成溶液,将池塘内各个角落泼洒一遍。最后再用相关工具翻动池塘内的淤泥,让石灰溶液与淤泥进一步融合,以尽可能地消灭病菌等有害物质。
在鱼种放养前9天左右要在池塘底部施加有机肥,一般用生石灰、鸡粪等混合物作为有机肥施加到池塘中,保证每亩施加量为280千克左右。两天后对池塘施加氨基酸肥水膏,保证每亩用量1千克,主要作用是培养累枝虫等良性浮游生物,为后期放养的鱼种提供充足的饵料。在实际养殖期间,要每11天投施一次氨基酸肥水膏,以每亩0.8千克为宜,以此为池塘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补充营养,提高其繁育速度,扩大其分布区域。
首先,要严格控制放养鱼种的质量,从外观上就可以看出来,良好的育种通常体型健硕、活泼爱动、鱼种群体规格统一、没有损伤情况、没有相关疾病,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关于鱼种、鱼苗的质量标准。
其次,做好鱼种消毒工作。在鱼种放养至池塘之前,要用4%的食盐溶液对其进行十分钟左右的消毒,将鱼种体表的病原菌等有害物质消灭掉。
最后,对养殖池塘实际条件、青鱼生活习性、养殖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合理确定鱼种放养的数量。如果放养鱼种数量太多,鱼种密度太大,会抑制其生长速度,很容易引起相关鱼类疾病。如果放养鱼种数量太少,就不能充分发挥池塘的作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对于投喂青鱼的饵料,养殖户们普遍选用正规商家销售的青鱼专用颗粒饲料,这类饲料蛋白质含量较高,颗粒也比较饱满,比较适合于池塘养殖。一般会在距离池塘中间部位三四米左右位置搭设饲料台,利于青鱼群体向中间集中抢食,充分发挥投饵机定时投喂的作用。每天投喂次数要保证达到四次左右,投饵量不能超过青鱼整体重量的5%。
饵料投喂工作通常有三个阶段,四五六三个月为第一阶段,每天投喂四次,投饵率为3%左右;七八九三个月为第二阶段,每天投喂三次,投饵率为5%左右;十月份及之后为第三阶段,每天投喂两次,投饵率为2%。
另外,可以根据不同季节投喂不同的鲜活生物饵料。四月上旬的气候条件比较适合螺蛳的繁殖,可将活螺蛳以每亩300千克的投放量投放到池塘内。八月份要按每亩200千克的投放量补投一次。螺蛳分布比较广泛,收集成本低,且是青鱼最喜欢食用的生物饵料之一,它不仅能摄食池塘水域中的腐败物质以净化水质,还能提高青鱼的生长速度,有利于养殖户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在福寿螺泛滥的地区,也可利用青鱼的食性进行生物防治,一举多得。
水质调控是青鱼成鱼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通常情况下,每隔9天左右添加一次新水,加水深度约为25厘米左右,维持池塘水深度在150~200厘米左右,透明度在35厘米左右。以一个月为时间单位,用生石灰对池塘水进行一次消毒,以减低水中有机悬浮物的含量,将其水体酸碱值控制在7.0~8.5之内。同时定期向水中投放微生态制剂以调节水质,使其一直维持在良好的状态。
另外,发挥增氧机的作用,在阴天早晨、晴天中午、雨天半夜等池塘水域内缺氧情况下利用增氧机加氧,发生浮头等紧急情况时要利用增氧机提前进行加氧。如果增氧设备发生故障,可以撒施增氧剂来增加溶解氧,确保溶解氧要超过3毫升/升。
青鱼在中国各个地区都有分布,这体现了其强大的抗病害能力。养殖户要严格控制池塘水质,并及时做好消毒工作,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就能将青鱼的发病率大幅度降低。
可以定期利用含氯制剂等常见消毒制剂对池塘区域进行全方位喷洒,不仅能有效调节水质,还能够预防青鱼出现细菌性疾病。向池塘投喂由中药、复合维生素等制成的药饵,能够有效预防青鱼发生烂鳃病、肠炎等疾病。如果发现青鱼发生疾病情况,要立即确诊、对症下药,治疗用药避免高毒。
每一天的早晨和晚上,养殖人员都要分别对青鱼养殖池塘进行一次巡检,并形成定制,以此对青鱼的生长、摄食等生存状况进行及时、全面的了解并做好记录,同时根据所了解情况来调整饲料的投放量。
青鱼养殖池塘水域的酸碱值、溶解氧、水温等数据信息能够反映水质的好坏,所以,一定要定期进行检测,一旦发现水质有变坏趋势,要及时采取合理措施进行改善。
近种区别
保护现状
2007年12月12日,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 3.1中(2020年),被评估为无危(LC)。
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年),被评估为无危(LC)。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药用部分为胆及去除内脏的全鱼。其肉益气化湿、养肝明目、养胃、截疟, 主治脚气湿痹、烦闷、疟疾等证。其胆汁苦寒,主治:目青肿痛及喉痹、扁桃体炎、并涂恶疮白秃,用量0.3~3.0 g,水煎服或外涂。治目赤肿痛及沙眼用青鱼胆、硼砂、冰片、黄连为末,点眼。但其胆有毒, 内服应慎用。
经济价值
青鱼是我国传统的四大淡水养殖鱼类之一,个体大,最大可达70余千克。繁殖期在长江中下游为4月下旬至6月,最小性成熟年龄为6冬龄。青鱼肉味鲜美,深受人们喜爱,被视为上等食用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食用价值
青鱼可食用,肉中富含核酸,可延缓衰老。青鱼体内还含有对脑神经传导和突触的生长发育有益的微量元素。常吃青鱼可以预防人体锌含量低所导致的智商降低、精神状态不佳及生长高度不足、创伤难以愈合。
食物营养成分